蛛網膜下隙神經破壞性阻滯術

操作名稱,適應證,禁忌證,準備,方法,注意事項,

操作名稱

蛛網膜下隙神經破壞性阻滯術

適應證

1.神經分布區的頑固性癌症疼痛;蛛網膜下隙破壞性神經阻滯尤其適合較局限的癌性軀體性疼痛、癌性鞍區疼痛,尤其是已放置保留導尿管者。
2.帶狀皰疹後神經痛。

禁忌證

1.一般疼痛性疾病,能用藥物或其他常用方法治癒的,不應採用神經破壞藥物治療。
2.穿刺部位及鄰近部位有感染者。
3.有出血性疾病或出凝血功能異常者。
4.不能配合治療或有精神異常者。
5.乙醇過敏者。
6.未經患者或家屬書面同意,不應進行神經破壞性阻滯。

準備

治療之前,應充分向患者或家屬說明診斷、預期療效、原有其他器質性疾病在治療期間可能加重、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及併發症等,並解答患者或家屬提出的問題。應備有有相關的知情同意書,列明上述事項,在患者或家屬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履行簽字手續確認後方可治療。

方法

1.患者取側臥位於可調整角度的手術台上,妥善固定體位。
2.用乙醇阻滯時,疼痛側在上。用酚甘油阻滯時,疼痛側在下。
3.根據疼痛部位的神經解剖關係確認欲阻滯的範圍。
4.在體表皮膚標記出穿刺點和與穿刺有關的棘突間隙;常規體表皮膚消毒;蓋無菌單。
5.在脊椎的棘突間隙用腰椎穿刺針穿刺,緩慢進針,邊進針,邊回吸,將針刺達蛛網膜下隙後,腦脊液多能自動流出。
6.穿刺蛛網膜下隙成功後,旋轉針尖斜面向患側,注射無水乙醇時,患者改為前側斜臥位,與手術台呈45°角,疼痛側在上,固定體位。緩慢注射乙醇,以減少擴散,此時藥液借輕比重上飄至蛛網膜下隙上部,集中在神經後根,從而達到最佳效果。
7.注射酚甘油時,患者改為後側斜臥位,與手術台呈45°角,疼痛側在下,固定體位,緩慢注射。
8.注藥後需測定皮膚的觸覺和痛覺,判斷阻滯範圍是否準確和有無異常表現,必要時調整體位再繼續注藥。
9.一般0.5ml無水乙醇可阻滯2個脊髓節段,疼痛區範圍較廣的患者,需多個穿刺點,但藥量應控制在2ml以內,以避免累及前根或阻滯範圍廣造成循環系統抑制。酚甘油的劑量為0.5~2ml,要根據具體的病情來確定,根據頸、胸、腰段蛛網膜下隙阻滯不同的部位,選用5%~7.5%酚甘油溶液。
10.注藥後保持原體位1h,目的也是減少擴散,使高濃度的藥液充分作用於欲阻滯的神經根。
11.注入乙醇後,受損神經的分布區可出現灼痛或感覺異常,持續數秒,逐漸減弱。
12.雙側疼痛時一般是先施行一側阻滯,2~3d後待阻滯平面固定、病情穩定後再阻滯對側。若需兩側同時阻滯時,在穿刺成功後,可將患者置於俯臥位,使疼痛節段處於最高點,注入的乙醇便散布到兩側的後根。
13.拔針前,注入少量生理鹽水沖洗針內腔,以防止殘存於該腔內的乙醇在拔針過程中遺留在穿刺徑路的組織內而造成刺激性疼痛。
14.拔針後觀察1~2h,若循環系統不穩定,需靜脈輸液維持血壓,無異常情況送返病房,繼續臥床18~24h,密切觀察。

注意事項

1.蛛網膜下隙酚甘油或乙醇阻滯的鎮痛效果和持續時間都優於局部神經阻滯和神經根阻滯,但需要有經驗的麻醉醫師操作,治療均應在手術室內進行。
2.酚甘油蛛網膜下隙阻滯比較常用。
3.阻滯後的併發症主要是非痛覺神經受損害所引起。雙側阻滯的併發症包括尿瀦留、直腸功能障礙和肌肉癱瘓,多在1周內減輕或消失。一過性頭暈,頭痛多在數日內消失。
4.注射的部位最好在脊髓神經恰離開脊髓時,此處為較細的小根,乙醇能發揮最大作用。在後根進入硬膜前,乙醇的濃度仍足以破壞脊神經後根,故在此處注射藥物仍是較好選擇。
5.刺點應選擇在疼痛脊神經分布區中點的椎間隙。
6.由於胸段蛛網膜下隙狹窄,從蛛網膜到軟膜成人也只有2~3mm,故穿刺針抵達硬膜外間隙後應謹慎推進,以免穿刺時損傷脊髓。
7.L3~4間隙以下穿刺較容易,且不會損傷脊髓,但此處神經根垂直同下,集聚成束,形成馬尾,注射乙醇後,在感覺喪失的同時,有膀胱和直腸括約肌受累、排尿困難及大便失禁的可能。
8.對肢體疼痛的患者,蛛網膜下腔破壞性神經阻滯可能導致肢體無力或輕癱,應慎重選用。
9.蛛網膜下隙穿刺固有的合併症,如頭痛,還有較少見的神經損傷、感染與化學性蛛網膜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