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蛋白質,蛋白質--核酸相互作用及結構研究》是徐筱傑為項目負責人,北京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蛋白質--蛋白質,蛋白質--核酸相互作用及結構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徐筱傑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 批准號: 29573095
- 申請代碼: B0305
- 負責人職稱: 教授
- 研究期限: 1996-01-01 至 1998-12-31
- 支持經費:8(萬元)
《蛋白質--蛋白質,蛋白質--核酸相互作用及結構研究》是徐筱傑為項目負責人,北京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面上項目。
《蛋白質--蛋白質,蛋白質--核酸相互作用及結構研究》是徐筱傑為項目負責人,北京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本項目內容包括分子間相互作用的計算機模擬及原子顯微鏡的觀察。已完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在微機上運行的研究分...
蛋白質-核酸相互作用 蛋白質-核酸相互作用是2010年公布的海峽兩岸遺傳學名詞。 公布時間 2010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海峽兩岸遺傳學名詞。出處 《海峽兩岸遺傳學名詞》。
《蛋白質與核酸對接的計算模型研究》是依託華南農業大學,由常珊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專項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蛋白質-核酸間相互作用與識別對細胞中的分子生物學機理研究,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和複合物結構預測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蛋白質與核酸的相互作用非常複雜,因此分子模擬需要考慮其特點有針對性的構建模型。本項目旨在通過...
黃牛: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主要從事基於物理學原理的計算化學理論和分子模擬技術,來研究在分子識別過程(蛋白-蛋白,蛋白-核酸和蛋白-配體相互作用)中的自由能和空間構象的變化,從而指導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改造,以及加速新藥的設計與開發。人物履歷 學習經歷 1994年南開大學 物理...
蛋白質結構是指蛋白質分子的空間結構。蛋白質主要由碳、氫、氧、氮等化學元素組成,是一類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所有蛋白質都是由20種不同胺基酸連線形成的多聚體,在形成蛋白質後,這些胺基酸又被稱為殘基。蛋白質和多肽之間的界限並不是很清晰,有人基於發揮功能性作用的結構域所需的殘基數認為,若殘基數少於40,...
毋庸置疑,蛋白質是生理功能的執行者,是生命現象的直接體現者,對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研究將直接闡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的變化機制。蛋白質本身的存在形式和活動規律,如翻譯後修飾、蛋白質間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質構象等問題,仍依賴於直接對蛋白質的研究來解決。雖然蛋白質的可變性和多樣性等特殊性質導致了蛋白質研...
《蛋白質和核酸》是臨江市第一中學學校提供的微課課程,主講教師是萬泰鑫。課程簡介 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是一類非常重要的含氮生物高分子化合物,它水解的最終產物是胺基酸。這節內容從蛋白質在生物界的廣泛存在引入,教材先介紹胺基酸的結構與性質,在此基礎上結合插圖常識性地介紹了蛋白質的四級結構,然後重點討論了...
《基於結構Motif方法的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研究》是依託吉林大學,由時小虎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研究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對於理解大分子之間的作用關係以及藥物的設計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當前的研究多是基於序列層次上的,對於實踐的指導作用不明顯.與序列相比,蛋白質結構具有更加保守的特性,...
具體而言,由於信號轉導過程中多數接頭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多肽介導的,而抗體也是利用超變區相對獨立的多肽序列直接參與其與目標蛋白質的相互作用,因此,我們以多肽作為研究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的切入點,藉助多肽豐富的化學多樣性,及其能與核酸、生物活性小分子、金屬離子、甚至人工製備的納米材料發生的特異性...
蛋白質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十二五”專項規劃 形勢與需求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對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相互作用和動態變化的深入研究,將有助於揭示生命現象的本質。蛋白質研究取得的眾多成果也將是新藥創製、傳染病防診治、農作物改良、生物能源轉化、工業生物催化等各個領域的重要創新源泉。目前,國際蛋...
本課題研究將從蛋白質表面信息進一步揭示核酸-蛋白質相互識別機制,分類模型的預測結果會有助於核酸結合蛋白的功能注釋、點突變實驗設計。結題摘要 蛋白質與核酸分子形成的低維度複合物,如DNA-蛋白質、RNA-蛋白質相互作用形成的複合蛋白質機器,在生物體細胞中參與了一系列重要的生命過程。分析和識別核酸-蛋白質結合...
最後,通過使用上述分析中的參數,我們構建了蛋白質互作網路演化的計算模擬模型,所模擬的網路結果與實驗測定的網路數據在網路拓撲結構上高度吻合。我們的工作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對蛋白質互作網路的演化形成過程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從而為演化生物學和功能基因組學的理論和方法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如果某物種的基因組全序列已經破譯,並不代表該物種的蛋白質組也已破譯。 具體分析某個基因的蛋白質產物要綜合基因組水平、轉錄水平和翻譯水平的修飾及調控來確定。研究內容 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結構蛋白質組學,二是功能蛋白質組學。其研究前沿大致分為三個方面:① 針對有關基因組或轉錄組資料庫的生物體或組織...
準確、高效、大規模預測蛋白質相互作用網路中相互作用的信號流方向、發現潛在的信號轉導通路,為眾多領域的生物科學工作者所期待,但一直是未能破解的世界性難題。 該實驗室朱雲平研究員、賀福初院士課題組劉偉博士等第一次提出蛋白質間結構域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們之間的信號流走向的假設;...
一種構象內的結構漲落是構象轉變所必需的前奏,因此需要把光譜學,波譜學和X 射線結構分析結合起來研究結構漲落的平衡,構象改變和改變過程中形成的多種中間態,又如,為了了解蛋白質是如何摺疊的,就必須知道摺疊時幾個基本過程的時間尺度和機制,包括二級結構(螺旋和摺疊)的形成,捲曲,長程相互作用以及未摺疊肽段...
《蛋白質與小分子結合親和力變化的結構基礎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牛立文擔任項目負責人的聯合基金項目。 中文摘要 本項目聚焦多個不同的蛋白分子均可以與一個特定小分子發生“多對一式”相互作用的機制,以闡明彼此相互作用過程中結合親和力變化的結構基礎為突破口,選擇ATP(三磷酸腺苷),FMN(黃素單核酸)...
利用它可以分析基因組織的結構,定位和基因表達等,常用的雜交方法有Southern印跡法,Northern印跡法和原位雜交等。科學研究 2023年5月10日晚,天舟六號貨運飛船上行了98件科學實驗產品,其中,在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問天實驗艙生物技術實驗櫃將開展蛋白與核酸共起源及密碼子起源的分子進化研究等4項科學實驗 。
2.7單元 比較蛋白質結構預測 第3章 檢測和分析方法 3.1單元 分光光度法確定蛋白質濃度 3.2單元 定量胺基酸分析 3.3單元 肽和蛋白質的體外放射標記 3.4單元 總蛋白質的分析 3.5單元 溶液中和細胞表面上蛋白質的生物素化 3.6單元 用胺基酸進行代謝標記 第4章 提取、穩定和濃縮 4.1單元 用透析和超濾法...
《蛋白質的結構、性質和功能預測》是一部學術論文,來魯華著。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來魯華著 導師 邵美成,徐筱傑教授指導 學科專業 物理化學 學位級別 d 1989n 學位授予單位 北京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1989 關鍵字 蛋白質 館藏號 Q510.2 唯一標識符 108.ndlc.2.1100009031010001/T3F24.012002607547 館藏目錄 19...
二級結構以往是由生物巨分子在原子量級結構下的氫鍵來定義的。在蛋白質,二級結構則是以主鏈中氨基之間的氫鍵模式來定義,亦即DSSP所定義的氫鍵,並不包括主鏈與旁鏈間或是旁鏈之間的氫鍵。而核酸的二級結構是以鹼基之間的氫鍵來定義。在很多RNA分子,二級結構對RNA正常功能非常重要,有時甚至於較序列重要。這可以幫助...
該研究目標是利用微流控技術和全內反射螢光顯微技術相結合,發展可用於細胞內蛋白複合物的相互作用、高通量、可視化的單分子檢測新方法。與傳統生物化學測量不同,單分子檢測可反映出單個蛋白分子的結構變化和動力學。研究首先擬發展微流控PDMS表面改性技術和雷射共聚焦螢光顯微法,系統研究螢光蛋白分子在微流控表面...
蛋白質組學就是研究蛋白質組的科學,包括蛋白質的分離、性質分析和功能鑑定,蛋白質翻譯後的修飾,蛋白質的相互作用以及特定時刻,如接觸某種外源性物質和發生某種疾病。蛋白質表達量和翻譯後修飾的變化。因此蛋白質組學可謂為一門綜合的蛋白質科學[2]。隨著人類基因組計畫的實施和階段目標的完成,基因組學的研究技術...
絕大部分非組蛋白呈酸性,因此也稱酸性蛋白質或剩餘蛋白質。組蛋白於1884年由德國科學家A.科塞爾發現。組蛋白對染色體的結構起重要的作用。染色體是由重複單位──核小體組成。每一核小體包括一個核心8聚體(由4種核心組蛋白H2A、H2B、H3和H4的各兩個單體組成);長度約為200個鹼基對的脫氧核糖核酸(通常含有H1...
為了研究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基本規律,人們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對已知的蛋白質結構進行分類,有些是基於生物功能,有些是基於結構自身,有些是將二者結合在一起進行分類研究。例如,鋅金屬蛋白酶是一類可催化肽鏈內部肽鍵水解的肽鏈內切酶,儘管所屬的各個亞家族成員的整體空間結構差異顯著,但催化活性部位的結構非常...
《基於結構的蛋白質相互作用能量熱點預測技術研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關佶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 蛋白質相互作用能量熱點(Hot Spots)是蛋白質相互作用界面上貢獻絕大部分結合自由能的少數關鍵殘基,在蛋白質結合的穩定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效識別能量熱點對於蛋白質設計和藥物開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大...
以血液蛋白的層析分離為研究背景,選擇廣泛套用的離子交換層析、疏水作用層析以及新型的疏水性電荷誘導層析為突破口,一方面實驗考察蛋白質層析分離行為,獲得巨觀分離現象的規律表征;另一方面利用蛋白質結構信息資源,構築合理的模擬體系,進行蛋白質-介質間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擬,獲得相互作用的微觀表征。在此基礎上,綜合...
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從而闡明生命現象本質的科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分子生物學是生物學的前沿與生長點,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蛋白質體系、蛋白質-核酸體系 (中心是分子遺傳學)和蛋白質-脂質體系(即生物膜)。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是分子...
研究方向 生物物理和生物信息學。具體為分子對接、打分函式、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和結構的建模與預測、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以及複雜網路在生物相互作用系統中的套用,包括蛋白質-配體相互作用、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蛋白質-核酸相互作用、蛋白質結構預測、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關係等。歡迎具有物理、數學、化學、生物以及計算機...
組成原生質的各種化學元素,互相結合成多種化合物,如水分、無機鹽、糖類、脂類、蛋白質和核酸等,原生質則是以游離形式存在的自由水為分散介質,以蛋白質等各種大分子為分散相的複雜膠體系統。在原生質膠體系統中,各種大分子之間相互作用,聚合成膜狀、線狀和顆粒狀等基本造形,各種基本造形結構單獨或互相結合,形成...
這個假說從20年代後起統治了核酸結構的研究大約20多年的時間,對認識複雜的核酸結構和功能起了相當大的阻礙作用。核酸當時雖然是在細胞核中發現的,但由於它的結構過於簡單,也就很難想像它能在異常複雜多變的遺傳現象中起什麼作用。甚至有些科學家在當時蛋白質的結構被闡明之後,認為很可能是蛋白質在遺傳中起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