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特徵,自然資源,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社會保障,教育事業,方言,城市榮譽,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1949年4月27日,蘇州解放。30日,劃蘇州為市。5月3日,蘇州市軍管會宣布蘇州市按原13鎮區劃建立13個鎮人民政府。9月1日,撤鎮,按公安分局轄區將城區分為東、南、西、北、中5個區,建立5個區公所。東區區公所轄婁江鎮全部,中山、齊溪、北街3鎮的一部分。1950年5月,區公所撤銷。1951年10月18日,經蘇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蘇州城區建立東、南、西、北、中5個區人民政府。今平江轄區涉及當時東區、中區、北區。
1955年10月1日起,蘇州市各區改名,東區改稱平江區,北區改稱北塔區,中區改稱觀前區。“平江區”政區名稱始於此。觀前、北塔兩區分別於1956年7月與1958年7月撤銷,所屬街道一部分併入平江區,另一部分併入滄浪、金閶兩區。
1958年11月5日,成立平江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1960年6月,平江人民公社所屬平江路、觀前街、北寺塔、東北街4個街道分別成立人民公社分社。1960年7月,撤銷分社建制,原北寺塔、東北街2個分社從平江人民公社劃出,合併成立北塔人民公社,辦公地址在西北街。1962年6月,城區撤銷人民公社,恢復人民委員會建制。1963年3月22日,撤銷北塔區,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平江區。
1966年11月,平江區改稱東風區。1979年6月1日起,恢復平江區原名。
1949年4月27日,蘇州解放。30日,劃蘇州為市。5月3日,蘇州市軍管會宣布蘇州市按原13鎮區劃建立13個鎮人民政府。
1950年6月2日,撤銷區公所,原區公所民政股合併於區公安分局內辦公。
1951年10月18日,經蘇南行政公署批准,市政府決定成立5個區人民政府。11月6日,南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5年9月21日,蘇州市人民委員會舉行第九次會議,決定更改全市各區區名。南區以境內有宋代名園滄浪亭而命名為滄浪區,10月1日起正式使用“滄浪區”區名。
1958年11月2日,滄浪區人民公社成立,實行政社合一的體制。
1960年7~8月,市區內3個區調整為6個區(公社),原滄浪區人民公社劃分為滄浪區人民公社和胥江區人民公社。
1961年5月,城區撤銷人民公社,恢復區人民委員會建制。
1963年2月22日,撤銷胥江區,併入滄浪區。
1966年11月5日,改滄浪區為紅旗區。翌年4月,成立蘇州市紅旗區革命委員會籌備委員會。1968年3月,紅旗區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
1979年6月1日,紅旗區恢復滄浪區原名。1980年4月,成立滄浪區人民政府,革委會隨之撤銷。
1949年4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吳縣,劃吳縣城區及近郊為蘇州市,4月30日蘇州市人民政府,原區劃未作改變。9月1日,撤銷13個鎮人民政府,按公安分局轄區將城區為分東、南、西、北、中5個區,建立區公所作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西區即金閶區前身。1950年5月撤銷區公所,原區公所民政股遷至公安分局內辦公。
1951年10月18日,蘇州城區成立東、南、西、北、中五個區人民政府,11月1日,正式對外辦公。1954年3月,區人民政府改稱區人民委員會。1955年10月1日,西區改稱金閶區。
1958年11月1日,金閶區成立人民公社,成為政社合一的體制。
1960年7月,城區3個公社調整為6個公社,金閶區公社分為金閶區、桃塢區兩個公社。
1962年6月,城區撤銷公社,恢復人民委員會建制。
1963年3月,桃塢區併入金閶區。
1966年8月,金閶區改稱延安區。1968年4月11日,成立延安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6月1日,恢復金閶區原名,延安區革委會改稱金閶區革委會。1980年11月1日,重新成立金閶區人民政府,區革委會撤銷。
2012年9月,撤銷蘇州市
滄浪區、
平江區、
金閶區,設立蘇州市
姑蘇區,以原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的行政區域為姑蘇區的行政區域。姑蘇區人民政府駐
蘇錦街道平川路510號。
行政區劃
2017年3月24日,蘇州市人民政府正式簽發《市政府關於同意姑蘇區街道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蘇府復〔2017〕19號),批覆:
一、同意撤銷胥江街道、滄浪街道,以原兩街道管理區域合併設立新的姑蘇區滄浪街道。新設立的滄浪街道,管理2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區域面積約6.1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80111人,街道辦事處辦公地點設在書院巷111號。
二、同意撤銷吳門橋街道、友新街道,以原兩街道管理區域合併設立新的姑蘇區吳門橋街道。新設立的吳門橋街道,管理2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區域面積約12.1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48091人,街道辦事處辦公地點設在長吳路188號。
三、同意撤銷葑門街道、雙塔街道,以原兩街道管理區域合併設立新的姑蘇區雙塔街道。新設立的雙塔街道,管理2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區域面積約7.9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93778人,街道辦事處辦公地點設在十梓街463號。
四、同意撤銷觀前街道、平江街道、婁門街道,以原三街道管理區域合併設立新的姑蘇區平江街道。新設立的平江街道,管理2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區域面積約8.6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21168人,街道辦事處辦公地點設在人民路1719號。
五、同意撤銷蘇錦街道、城北街道,以原兩街道管理區域合併設立新的姑蘇區蘇錦街道。新設立的蘇錦街道,管理1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區域面積約10.2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4359人,街道辦事處辦公地點設在平瀧路1228號。
六、同意撤銷桃花塢街道、石路街道、金閶街道,以原三街道管理區域合併設立新的姑蘇區金閶街道。新設立的金閶街道,管理3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區域面積約8.8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35426人,街道辦事處辦公地點設在彩香一村二區1號。
七、同意撤銷留園街道、虎丘街道,以原兩街道管理區域合併設立新的姑蘇區虎丘街道。新設立的虎丘街道,管理2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個村民委員會,區域面積約12.4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80472人,街道辦事處辦公地點設在虎丘路388號。
街道 | 居民委員會(個) | 村民委員會 (個) | 區域面積(平方公里) | 戶籍人口(人,截至2017年3月) | 街道駐地 |
---|
| 21 | 0 | 6.17 | 80111 | 書院巷111號 |
| 29 | 0 | 12.19 | 148091 | 長吳路188號 |
| 21 | 0 | 7.95 | 93778 | 十梓街463號 |
平江街道 | 23 | 0 | 8.68 | 121168 | 人民路1719號 |
| 12 | 0 | 10.28 | 44359 | 平瀧路1228號 |
金閶街道 | 30 | 0 | 8.85 | 135426 | 彩香一村二區1號 |
| 21 | 1 | 12.42 | 80472 | 虎丘路388號 |
白洋灣街道 | 8 | 8 | 18.5 | 缺 | 白洋灣大街251號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姑蘇區、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由蘇州原平江、滄浪、金閶區合併而成,總面積85. 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5萬,下轄17個街道,姑蘇區位於東經120°37′,北緯31°19′。
地形地貌
姑蘇區以平緩平原為主,地勢低平,自西向東緩慢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陽澄湖和吳江一帶僅2米。低山丘陵零星散布,高100~300米。
氣候
姑蘇區屬於北亞熱帶南緣濕潤季風氣候區,溫暖潮濕多雨,四季分明,冬夏季長,春秋兩季較短。≥10℃日積溫為4991.9℃,年平均氣溫15.7℃,1月份平均氣溫3.1℃,極端最低氣溫9.8℃;7月份平均氣溫為28.2℃,平均最高溫為32~33℃,極端最高氣溫可達38~40℃;無霜期約233天,平均初霜期在11月15日~11月20,降水量約1063毫米,集中在4~9月。
水文特徵
姑蘇區境內最著名的湖泊有太湖和漕湖;東有澱山湖、澄湖;北有崑承湖;中有
陽澄湖、
金雞湖、
獨墅湖;長江及京杭運河貫穿市區之北。大小河道,構成一個完整的河網湖盪系統,總長度1457公里。
自然資源
姑蘇區境內自然資源多為湖水溫泉,溫泉以各類偏酸性矽溫泉為主,溫泉聚集於地殼內2700多米,出水點平均溫度為52度,溫泉面積有800多畝,地表處出水量平均每日為1200多立方米。分別有沙家浜的港中旅溫泉、蘇州太湖等。擁有各級河道2萬多條,大小湖泊300多個。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姑蘇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0億元;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6.89億元;淨增註冊資金126.5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4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7.44億元;外貿進出口額實現正增長。
第一產業
2013年姑蘇區農業總面積410.56萬畝,即水稻110.56萬畝,水產100萬畝,高效園藝100萬畝,林地100萬畝,其中蔬菜面積50萬畝。糧食總產達到21億斤,蔬菜自給率提高2個百分點,陸地森林覆蓋率要達到29%。冬季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總計投入資金150萬元,放流優質花、白鰱魚種各17.2萬斤。年底可產出商品魚約2000噸,消耗湖區藻類5.5萬噸,淨減少氮5噸、磷1.35噸,新增現代農業園區面積7千公頃、高效設施農業面積4.1千公頃,高標準農田比重、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65%和87%。新建域外糧食生產基地6.7千公頃。
第二產業
2013年姑蘇區工業總產值達到3.6萬億元,實現製造業領域新興產業產值1.4萬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3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提高到45.2%和43%。完成技術改造投資1580億元,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65%。服務業提檔升級,增加值增長10.7%,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5.7%。蘇州工業園區獲批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
第三產業
2013年姑蘇區金融業新增全社會融資4000億元,金融總資產達到3萬億元,增長12%。商貿業穩步發展,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30億元,增長13%。旅遊業實現總收入1569億元,增長14%。吳中太湖旅遊區、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旅遊區獲評國家5A級景區。文化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3000億元,增長19.2%。軟體產業產值達到1262億元,增長25.1%。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2013年新增綠化面積10.1萬平方米。建成油煙線上監測系統40套,城區居民家庭“改廁”工程惠及居民2.36萬戶24個老住宅小區、85幢零星居民。新建農貿市場,蘇州城市廣場、質監藥檢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項目。2013年新增就業崗位6.23萬個,組織8175名求職人員參加各類就業技能培訓。推介創業項目207個,發放創業小額擔保貸款570萬元。增加參保人員12540人。發放各類救助金近5000萬元,幫助貧困,殘疾家庭。
教育事業
2013年建成啟用南環實驗國小及其附屬幼稚園、平江新城幼稚園,新增學位近2400個,改擴建幼稚園3所。設立姑蘇教育人才獎,成立14個名師工作室
方言
城市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風景名勝
閶門
閶門內城門臨閶門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樓,類似盤門城樓。外城門靠吊橋,瓮城為長方形,瓮城內另有套城,並還有南、北兩個童梓門。1934年仿金門羅馬式建築改建城門,改建後的閶門共三門,中為車行道,兩側人行道。閶門水城門則在內城門北,跨下塘街河,解放初尚有木柵門,五十年代拆除,現僅存水城門基礎。水城門外的石級梁橋聚龍橋,七十年代初改成了水閘。
平江路雙橋
平江歷史街區位於蘇州古城東北隅,面積約為116.5公頃,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蘇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歷史文化保護區,與宋《平江圖》基本一致。仍然基本保持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雙棋盤格局以及“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的江南水城風。街區內有世界文化遺產——耦園,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崑曲展示區——中國崑曲博物館(全晉會館)。
山塘街
山塘街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始建於唐代寶曆年間,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蘇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轎子到
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後,立即找來有關官吏商量,決定在虎丘山環山
開河築路,並著手開鑿一條山塘河。它東起閶門
渡僧橋附近,西至虎丘
望山橋,長約7里,故俗稱“七里山塘到虎丘”。這條河在閶門與運河相接。在河塘旁築堤,即山塘街。山塘河的開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這一帶成了熱鬧繁華的市井。蘇州百姓非常感激
白居易,他離任後,百姓即把山塘街稱之為白公堤,還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紀念。
拙政園
拙政園位於蘇州城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園林,占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漢族水鄉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地區漢族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
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
獅子林
獅子林始建於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是漢族古典私家園林建築的代表之一。屬於
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獅子林同時又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1級旅遊景區。
獅子林位於江蘇省
蘇州市城區東北角的園林路3號。平面成東西稍寬的長方形,占地1.1公頃,開放面積0.88公頃。因園內“林有竹萬,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
天如禪師
惟則得法於浙江天目山
獅子岩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係,取佛經中
獅子座之意,故名“獅子林”。另外在
北京圓明園、
承德避暑山莊中則各有一處仿建。
滄浪亭
滄浪亭,是一處始建於北宋的中國漢族古典園林建築,始為文人
蘇舜欽的私人花園,位於現蘇州市城南
三元坊附近,其占地面積1.08公頃,是蘇州現存諸園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古代園林。園內除滄浪亭本身外還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樓等建築和景觀,全園布局,自然和諧,堪稱構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與
獅子林、
拙政園、
留園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
1982年列為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