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區

平江區

平江區,原蘇州市轄區,位於蘇州古城東北部。東沿東環路西側與蘇州工業園區相連;南以相門塘、干將河與滄浪區為界;西以殷家盪西口、十字洋河、西護城河與金閶區為鄰;北與相城區為界。面積22平方千米。

平江區得名於宋時蘇州古名"平江府", 是蘇州傳統商貿、旅遊、文化和交通中心,總面積約22.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2.82萬人(2010年),下轄平江新城及6個街道、42個社區。

2012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蘇州市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設立蘇州市姑蘇區,以原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的行政區域為姑蘇區的行政區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平江區
  • 外文名稱:Pingjiang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平江新城及6個街道、42個社區
  • 電話區號:0512
  • 郵政區碼:215005
  • 地理位置:蘇州東北部
  • 面積:22平方千米
  • 人口:22.82萬人(2010年)
  • 方言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蘇州話
  • 著名景點:蘇州園林
  • 機場: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 火車站:蘇州站
  • 車牌代碼:蘇E
歷史沿革,民國之前,民國時期,解放之後,區劃沿革,地理環境,氣候,水文,人口,經濟,綜合實力,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教育,科技,衛生,旅遊,美食,文化,

歷史沿革

民國之前

闔閭元年(公元前514),吳王闔閭授命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造築大城,“周圍四十五里三十步,小城八里六百六十步,陸門八,以象天之八風,水門八,以象地之八卦”。(《吳地記》)所建大城即今蘇州古城,今平江區在城之東北部。
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國平定楚國江南地區,置會稽郡,郡下領縣,時蘇州始稱吳縣,今平江轄區屬吳縣。
東漢永建四年(129)十二月,析會稽郡東北地另立吳郡,領13縣,蘇州一帶仍稱吳縣,今平江轄區亦屬此。東漢興平二年(195),孫策部將朱治逐吳郡太守許貢,入郡領太守事,自此吳地屬三國孫吳,蘇州仍稱吳縣,平江轄區亦屬此。晉代,吳郡屬揚州,蘇州仍稱吳縣,平江轄區屬吳縣。隋開皇三年(583)十一月廢郡為州,地方行政建置改為州、縣二級,九年二月隋破吳州,廢吳郡,改吳州為蘇州,取州西姑蘇山為名,蘇州名稱始於此,當時蘇州領5縣:吳縣、常熟、烏程、崑山、長城。今平江轄地仍屬吳縣。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割吳縣地以東置長洲縣,今平江轄區屬蘇州的吳縣、長洲部分。
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蘇州改為吳郡,領6縣:吳、長洲、嘉興、崑山、常熟、海鹽。今平江轄區屬當時吳縣、長洲部分。唐乾元元年(758),改吳郡為蘇州。從此,蘇州地名被作為通稱。二年,廢長洲縣,置長洲軍,平江轄區屬長洲軍。唐大曆十二年(777),廢長洲軍,仍為長洲縣,蘇州領7縣:吳、長洲、嘉興、海鹽、常熟、崑山、華亭。今平江轄區仍屬吳、長洲2縣。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同光二年(924),敕升蘇州為中吳軍(軍為當時軍事要衝之地所設的地方行政建置),領常、潤等州。宋開寶四年(971),南唐去國號改為江南國。開寶七年,宋諭吳越伐江南。八年,中吳軍改稱平江軍。同年,宋以吳越孫承祐為平江節度使,意在平定李煜江南國。今“平江”兩字,即當時平定江南國之意。自此,蘇州歷史上始有“平江”之稱。
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國降北宋。宋政和三年(1113),以蘇州為帝節鎮,升為平江府。“平江”作為蘇州地方行政建置由此確立,一直沿用到元末。
至元十三年(1276)十二月,改平江府為平江路。至正十六年(1356),張士誠占平江,改平江路為隆平府。次年,張士誠降元,復改隆平府為平江路。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攻克蘇州後,建都金陵,國號吳,改平江路為蘇州府,領吳縣、長洲2縣與吳江、常熟、崑山、嘉定4州。清雍正二年(1724),析長洲縣置元和縣,蘇州城內出現三縣建制,三縣各轄蘇城之一部分及郊外農村地區。今平江轄區由三縣分治,大部分屬長洲、元和縣境。城內南以干將路為界,東、西向範圍屬吳縣部分為今人民路以西至永定寺弄、河東巷一線;屬長洲縣部分,大致為人民路以東至臨頓路一線;屬元和縣部分,為臨頓路一線以東至婁門、相門一線。城外今北寺塔街道和婁門街道所屬地區分別歸長洲及元和縣。
光緒三十二年(1906),蘇州府領9縣2廳:吳、長洲、元和、崑山、新陽、常熟、昭文、吳江、震澤9縣;太湖、靖湖2廳。今平江轄區分別屬於吳、長洲、元和部分。
宣統三年(1911)十月初四,裁蘇州府及長、元、吳3縣,設蘇州,置蘇州民政長署,管轄原長、元、吳3縣縣境。其餘原蘇州府屬各縣、廳均由蘇軍都督府直接管轄。

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元年(1912)1月,各地廢府、州,並縣、廳。裁蘇州府,蘇州改稱吳縣。原屬蘇州府的長洲、元和、吳縣同時併入吳縣,今平江區屬吳縣部分。11月,吳縣城廂自治改稱蘇州市。“市”是“縣”的下級行政建制。民國16年7月1日,蘇州市政籌備處正式成立,所屬蘇州城廂及附郭暫分7區32段,今平江轄區大致涉及當時的東區(一至七)7個段,南區(五至七)3個段,西區五、六段,北區一、二、六、八、九、十、十一、十六、十七段。民國17年11月27日,縣、市分治,蘇州市政府正式成立。民國19年3月27日,撤銷蘇州市,併入吳縣。20年1月,吳縣將原蘇州市7個市政區劃為3個城廂區:城廂第一區在城北半部,城廂第二區在城南半部,城廂第三區在閶門、胥門外附郭地區。今平江區大致處於當時第一區的東南部與第二區的東北部。
民國23年(1934)6月,吳縣劃為13個區,蘇州城廂3個區合併為一個區,稱吳縣第一區。第一區下轄11鄉60鎮,今平江區域內當時建有6鄉22鎮。民國31年3月,蘇州城廂改為第八區。
抗日戰爭時期,偽吳縣知事公署劃定下屬鄉鎮區域,建立3個城廂公所,今平江區域主要在當時的第一公所管轄範圍內,余及第二公所、第三公所。
民國36年(1947)2月16日起,實行新制,擴並鄉鎮,吳縣全境設9區137鄉鎮,蘇州區下轄14鄉鎮。今平江區域內涉及6鎮1鄉:中山鎮、北街鎮、西城鎮、婁江鎮、中和鎮、齊溪鎮及寧南鄉。次年12月,蘇州城區調整為13鎮。撤區署,各鎮由吳縣縣政府直接領導。今平江區域內除寧南鄉撤銷外,其餘6鎮未變。

解放之後

1949年4月27日,蘇州解放。30日,劃蘇州為市。5月3日,蘇州市軍管會宣布蘇州市按原13鎮區劃建立13個鎮人民政府。9月1日,撤鎮,按公安分局轄區將城區分為東、南、西、北、中5個區,建立5個區公所。東區區公所轄婁江鎮全部,中山、齊溪、北街3鎮的一部分。1950年5月,區公所撤銷。1951年10月18日,經蘇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蘇州城區建立東、南、西、北、中5個區人民政府。今平江轄區涉及當時東區、中區、北區。
1955年10月1日起,蘇州市各區改名,東區改稱平江區,北區改稱北塔區,中區改稱觀前區。“平江區”政區名稱始於此。觀前、北塔兩區分別於1956年7月與1958年7月撤銷,所屬街道一部分併入平江區,另一部分併入滄浪、金閶兩區。
1958年11月5日,成立平江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1960年6月,平江人民公社所屬平江路、觀前街、北寺塔、東北街4個街道分別成立人民公社分社。1960年7月,撤銷分社建制,原北寺塔、東北街2個分社從平江人民公社劃出,合併成立北塔人民公社,辦公地址在西北街。1962年6月,城區撤銷人民公社,恢復人民委員會建制。1963年3月22日,撤銷北塔區,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平江區。
1966年11月,平江區改稱東風區。1979年6月1日起,恢復平江區原名,一直沿用至今。
2012年經國務院、省政府批覆同意的蘇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蘇州市平江區,與蘇州市滄浪區,金閶區合併,設立蘇州市姑蘇區。

區劃沿革

1949年9月1日,蘇州市人民政府撤銷解放前遺留下來的13個鎮的行政區劃,按公安分局轄區將城區分為東、南、西、北、中5個區,建立5個區公所,今平江轄區大部分為東區。
1955年10月1日起,城區各區改名,原東、南、西、北、中5區相應改為平江、滄浪、金閶、北塔、觀前區。1956年7月2日,觀前區撤銷,全市調整為4個區。
1958年7月8日,北塔區撤銷。全市調整為平江、滄浪、金閶3個區。
1958年11月,市內三區分別成立人民公社。1960年8月,城區3個公社調整為平江、北塔、滄浪、胥江、金閶、桃塢6個人民公社。
1962年6月,城區撤銷人民公社。1963年3月22日,城區恢復平江、滄浪、金閶3區建置。
1992年10月,郊區官瀆村、長亭村劃歸平江區。1996年1月,金閶區錢萬里橋居委會劃歸平江區北寺塔街道。同年8月,長亭村又劃歸郊區。
1997年11月,挹秀新村居委會劃歸北寺塔街道。1998年2月18日,東港小區劃歸平江區婁門街道。1999年8月1日,蘇錦二村劃歸平江區北寺塔街道。
2002年金閶區金門、桃塢兩個街道和虎丘區幸福、蘇站七個村劃歸平江,平江區轄區有所擴大。
2012年,平江區撤銷時,轄6個街道:觀前街道平江路街道蘇錦街道婁門街道城北街道桃花塢街道
2013年,因平江區撤銷,姑蘇區平江路街道改稱平江街道。
街道/鄉鎮直轄
轄:社區居委會(察院場、小公園、玄妙觀、舊學前、接駕橋、香花橋、西北街、平門)
轄:社區居委會(歷史街區、大儒巷、錄葭巷、拙政園、北園、東園、鈕家巷)
轄:社區居委會(火車站、蘇錦、光華)
轄:社區居委會(婁江、永林、永林二村、東環、相門、蘇大北、新湘苑、官瀆村、梅巷村、齊門)
轄:村委會(幸福、花錦、金光、金星、新華、新塘、蘇站)
12個社區(西中市、劉家浜、環秀、中街路、養育巷、通和、學士、西街、倉橋、石幢、鐵路、桃花塢)
跨塘鎮
轄:居委會(橋北、新鎮);村委會(蠡塘、婁江、婁東、婁中、湖濱、劍湖、古婁、上樓)
轄:居委會(唯亭、亭南、涇巷、東亭家園);村委會(浦田、夷陵山、施家濱、懸珠、陽澄湖)
居委會(勝浦鎮街道、金苑新村、吳淞新村、園東新村);村委會(金港、金東、吳巷、勝巷、旺坊、南盛)
轄:居委會(新蘇、葑誼、葑塘、團結、星灣、獨墅湖、斜塘);社區居委會(蘇安南、蘇安北、官瀆、東港家怡、東港家樂、金益、蓮香);村委會(板陽、洋涇、倪莊、金厙、群力、東旺港、華蓮、周葑、宅前、墩頭、斜浜、金田、東巷、盛墩、建國、聯合、南旺、南夏涇、姚東、西馬、田巷、南沙里、臨湖)

地理環境

氣候

平江區
平江區境域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具有明顯海洋季風氣候特徵。區內年平均日照一般為1965--2005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45%,年平均氣溫為15--17℃,平均無霜期為220--240天,年降水量平均為1000--1100毫米,降水日數122--133天。全年氣壓平均1016.1百帕。

水文

平江區地勢西高東低,區內大部分為古城區,境內水網密布,四季分明,位於太湖下委水系之中,境內大小河道總共19條,全長45.73公里,為水系網路發達區。區內河道以古城區東、北方向的環城河為界分內外河道。
環城河以內是市內河道,現存南北向主要河道3條,東西向河道2條,這些河流水位落差小,補給水量少,流速緩慢,流向自南向北,自西向東出境。外城河上接蘇州市區西北面來自京杭運河之水,繞經齊門、平門、婁門、相門而過。至齊門溝通元和塘,至婁門入婁江,至相門後流入相門塘。環城河寬30--100米,底寬15--40米。枯水時水深25米左右,平均水深2.8米,流速通常在0.1米/秒以下,齊門、婁門、相門等處通向環城河的河口均設泵閘,調節進出水,控制水速,使污水得到沖刷。
環城河外自西北向東南有十字洋河、元和塘、官瀆港、婁江、相門塘四條大河。

人口

解放後,1951年全區人口為55679人。1953年7月1日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區總人口為62723人。至1957年,總人口為93539人。1962年全區總戶數18712戶,總人口75035人。1964年7月1日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區總人口為140997人,全區常住戶口35327戶。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區總人口為171672人,比1964年增加30675人,增長率為21.75%,年均增長1.21%。1990年7月1日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區總人口為177735人,比1982年增加6063人,增長率為3.53%,年均增長0.44%。1999年全區常住戶口65183戶,總人口180072人。
2000年11月1日零時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區常住人口186663人。同1990年7月1日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177735人相比,10年零4個月共增加8928人,增長率為5.02%。平均每年增加864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48%。
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平江區共出生人口0.09萬人,出生率為4.99‰;死亡人口0.12萬人,死亡率為6.6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65‰。

經濟

綜合實力

2004年,平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億元,比2003年增長2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億元,比2003年增長18%。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3億元,區級可用財力預計達2.55億元,均比2003年增長35%。
2008年,平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7.1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0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5.5%和11.9%。

第二產業

平江轄區內工業生產最早以絲綢為主。宋元豐年間,區內建有絲織業議事之所——軒轅宮。明代在北局設織造局,此時絲織業已是遍布東北半城。同時,紡織業中,印染織業、制線業及縫紉業也開始興起。隨著絲織業的發展,紡織機械業相應加速發展,清代光緒年間,區內形成機殼作場,大多集中在皮市街、平江路、西北街、齊門路、臨頓路等處。清代,織帶業因發束辮子而產生辮線業。民國,區內又相繼產生針織複製業。解放後,又發展出毛紡織業等。
平江區內輕工業中,明式家具製作在清代前期主要集中在范莊前,後漸擴展至倉街、人民路等處。清乾隆時,張小泉剪刀在區內掛牌。鹹豐年間,區內香粉業建有月中桂香粉店,成為日用化學產品製造業的開端。至清末,印刷業、製革業、日用鐘錶、縫紉機等行業漸趨發展。民國期間,區內木材加工業、日用五金業、刀剪、匠作等業生產規模逐漸擴大。解放後,又有塑膠製品業、橡膠加工業、日用電器製造業、紙製品業等出現。同時,機械、電子、工藝美術、醫藥化工、食品飼料、建材、冶金等業都得到較為廣闊的發展。
至1999年,轄區內絲織業有號稱蘇州“四大名旦”的振亞、東吳、新蘇、光明絲織廠,另有絲綢印花廠、東風絲織廠、錦繡絲織廠、新風絲織廠等;紡織工業中有4類行業,其中主要企業有染織二廠、染織三廠、蘇州織帶廠、蘇州襪廠等;在輕工業中,區內先後有11個行業,13家主要單位;工藝美術業分10類行業,主要有蘇州檀香扇廠、蘇州鑽石金屬粉有限公司、吳縣刺繡總廠、蘇州玉石雕刻廠、蘇州刺繡廠、蘇州市恆孚首飾集團有限公司(蘇州金屬工藝廠)等企業;機械工業中有11類行業,主要企業有蘇州長風有限責任公司、蘇州閥門廠、蘇州醫療器械廠等11家單位;電子工業中有4類行業,主要企業有蘇州高頻瓷廠、江蘇省長城電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蘇州孔雀電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6家單位;食品飼料工業分7類,主要有蘇州東吳釀酒總廠、蘇州食品廠、蘇州市水產食品總公司等單位;醫藥工業中有第三製藥廠和第五製藥廠;化學工業涉及8個分類,主要企業有蘇州精細化工有限公司、蘇州合成化工廠、蘇州樹脂廠、蘇州炭黑廠、蘇州特種油品廠等7家單位;建材工業分3類,主要有蘇州光華水泥廠、蘇州油氈廠等單位;冶金工業分黑色和有色金屬加工業,主要有金屬壓延廠等。
平江區的區屬工業,源自1951年建區時的私營工廠和手工業合作社。至1999年,隸屬於區工業局的工業企業共27家,隸屬6個街道的工業企業16家,另有校辦企業39家,福利企業15家。

第三產業

平江轄區的商貿集市,春秋時期樂橋一帶即已形成,經唐至宋,轄區內各街坊已市肆遍布。這種市場在北宋稱為“坊市”。至今區內仍有以商品名稱而名的街巷,如珍珠巷中有珠子市,斑竹巷中有竹市,調豐巷中有繩市等。明代,轄區內北局設織染局,推動了絲綢的生產和貿易。清代,景德路城隍廟形成絲市,以後,有號稱“半個錢莊”的蘇州綢緞店大多集中在觀前街。同時,區內齊、婁門外形成木行、竹行、米鋪、米棧及油坊。鴉片戰爭後,蘇州百貨形成“洋貨業”和“廣貨業”。清鹹豐十年(1860),閶門外商市毀於兵燹,蘇州商貿逐步集中到觀前街一帶,觀前街先後興辦起瑞信泰等十多家以洋貨和廣貨為主的百貨商店。鐘錶、眼鏡業競相在觀前街開設,而鞋帽更為普遍,除觀前外,還有皮市街、人民路、察院場等處。受豪門富戶所青睞的金銀飾品等銀樓業,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就興盛於觀前街,在抗日戰爭期間,更得到畸形發展,其中有著名的恆孚銀樓等。在食品方面,區內先後開辦稻香村采芝齋葉受和陸稿薦等百年老店。
在觀前商業中心逐步形成的同時,區內人民路臨頓路太監弄等商業街區也先後興起。解放後,在計畫經濟年代,區內先後建有批發經營公司20餘家。同時,商業街區、商業網點不斷調整、繁榮。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體系逐步確立。區內一些大型商場先後重建、擴建、新建。
至1999年,平江區內主要有商業街區5條,經營公司20家以及百貨、醫藥、糧油、舊貨日雜、煤油等業。其中有知名的綜合百貨商家人民商場、第一百貨商店、工業品商場(購物中心)、北塔商場、長發商廈、華聯商廈、東方商廈等;醫藥業有中藥名店良利堂、王鴻翥及第二醫藥商店等。
平江區屬商業在1988年實行城區改革時,蘇州市商業局各專業公司管理的零售商業與飲服業,及市供銷社各專業公司管理的零售商業下放給區管後,發展較快。1999年,平江區貿易局系統商業銷售總額43707.2萬元,利潤318.6萬元;區屬社會商業系統銷售總額112908.8萬元,利潤1485萬元。

社會

教育

蘇州教育,自六朝始,漸趨發達。北宋范仲淹於景祐二年(1035)創建府學後,今平江區內官辦教育逐漸產生。自宋鹹淳元年(1265)後,區內分別建有長洲縣學、元和縣學、平江書院、文正書院。元、明、清陸續建社學和義塾、私塾,至解放前夕,區內由縣學、學塾改建及新建國小共53所,中學9所,中等職業學校2所,普通高等學校有臨時遷蘇的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國立河南大學私立焦作工學院
解放後,區內國小、街道和部分企事業單位辦有幼稚園。國小、中學、中等專業學校在教學內容、教學設施等方面都有較大改變和新的發展。至1999年,區內有國小18所,中學10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5所,職業中學4所,技工學校4所,大學2所。
2012年,平江區有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國小10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稚園15所,其中區屬公辦幼稚園12所。區內有省級實驗國小3所,省特殊教育現代化示範學校1所,省優質幼稚園8所,100%公辦中國小創建成為蘇州市教育現代化國小。

科技

平江區內科技早在春秋干將莫邪鑄劍時即已初露端倪。嗣後,絲綢、陶瓷、磚瓦技術相繼發展,明、清時絲織技術進一步提高,民國時期開發出電力織機,織綢技術快速發展。
1978年2月後,相繼成立平江區科學技術協會、區老科技工作者協會。1986年設區科技管理科。在轄區內先後成立科研單位9所。到1999年,區屬單位蘇州變送器廠、東風通信設備廠、平江區房管局、平江金屬製品廠、有線電三廠及區科管局先後獲得市科技獎,部分產品申請國家專利。駐區單位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5項,省科學大會獎23項;1984~1996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獎24項;1984~1999年獲市科技進步獎264項。

衛生

唐代,今平江轄區內衛生由蘇州衛生管理部門負責。清代,衛生工作由地方衛生科管理。民國期間,相繼建有衛生科和衛生局。解放後,相繼設區衛生科、局,區公共環境委員會,區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領導小組等行政管理機構,負責全區的清潔衛生、除害滅病工作。自清末始,轄區內先後興起大掃除、滅蠅等清潔運動。解放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1989年起,開始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除經常性衛生工作外,還包括健康教育、環境整治、取締無證經營、路面保潔、建衛生設施、創潔齊美街巷、創安全衛生小區、公共場所衛生、飲食衛生、單位衛生達標等項工作。
解放前,平江轄區內醫療衛生機構有私人診所、教會辦醫院(診所)及縣立醫院三類,計22家,中藥鋪27戶。解放初,有各類私家專科診所216家,後逐步合併,成立聯合診所和醫院。1999年有市級綜合醫院一所,區級綜合醫院一所(另含分院、診所、門診部),專科醫院一所,衛生防疫站和婦幼保健站各一所,街道、村衛生所7所,個體診所28家。此外,還有平江區社區服務東園體療站(東園管理處內)、平江區紅十字社區服務醫療站(顏家巷8號)。區內長風機械廠、五二六廠、四大綢廠、人民商場及主要局、事業單位等都自設醫務室、所,方便單位職工常見病的防治。
2012年平江區撤銷時,平江區擁有各類衛生機構總數110個。其中,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蘇州口腔醫院、蘇州市平江醫院等醫院6家;衛生防疫機構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0個。其餘機構為診所、廠礦醫務室(包括個體診所)。醫保定點零售店15個。

旅遊

平江區內有中外聞名的古典園林,其中拙政園、獅子林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古塔、記載歷史事件的碑刻、文人墨客所作園林題記、石刻勝跡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平江區內著名的蘇州博物館內,收藏有來自民間遍及吳郡各地的各種遺址、古墓文物,其中有金屬、陶瓷、繪畫、書法拓印、玉石、雜器織繡、古墨及各類文獻,多角度地反映了吳地人民生息繁衍、繁榮發展的文明史。
蘇州園林蘇州園林
平江轄區自建城2500多年來,至今尚存婁門、平門古城牆殘垣,姑蘇城區八門,平江區雄據其四,南朝梁代所建北寺塔,登樓可鳥瞰蘇州全貌。在蘇州號稱三宮九觀二十四坊中,平江區內有天后宮遺址,九觀中有著名的玄妙觀,二十四坊中十一坊為古蹟,清康熙、乾隆二帝曾數游獅子林,題額賜匾。
拙政園中國四大古典名園之一。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全園有堂構40,匾額49,對聯34,門額磚刻18,書條石34,石刻4,橋15,石幢1,古樹名木13種27棵。其中園部分為全園精華,面積18.5畝,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體現江南水鄉特色。清代學者俞樾曾以“吳中名園拙政園”,“名園拙政冠三吳”之句讚譽拙政園。
拙政園拙政園
獅子林蘇州四大古典園林之一,占地面積16.7畝,開放面積13.14畝,其中水面1.8畝。1982年3月25日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園共有堂構26處,匾額11,對聯11,磚刻23,屏刻3,石碑書條石71,銀杏、白皮松、檜柏、木瓜、紫藤等百年以上古樹名木5種13棵。
怡園共9畝(6270平方米),開放遊覽面積8畝余,其中水面積約59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130平方米,綠化面積約1690平方米。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即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耦園三面臨水,占地12畝。1995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園原為清雍正年間保寧太守陸錦始築,時園為今之東花園部分,初名“涉園”取自陶淵明《歸去來辭》“園日涉以成趣”意,又名小鬱林。全園占地約12畝,建築面積為4496平方米,中部系園主人住宅區,相鄰兩側各為東西花園,取唐人“東園載酒西園醉”詩意而名。
東園位於相門和婁門之間,白塔東路向東到底。東瀕外城河,西臨倉街,南連耦園,北接動物園,三園相通互游。園占地270畝,其中水面積約37254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679平方米,綠化面積68502平方米。是解放後建造的第一座綜合性的新型公園。

美食

糕點稻香村創始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取曹雪芹名著《紅樓夢》大觀園中“稻香村”為名,是蘇州生產銷售蘇式糕點歷史悠久的專業商店之一。有自製的蘇式茶食、糖果、野味、炒貨、蜜餞和兼營的西式糖果、餅乾、罐頭食品、乳品、飲料等;還根據不同季節,供應時令商品,如春季供應大方糕、松子黃千糕、酒釀餅,夏季供應冰雪酥、葷素綠豆糕、夏酥糖,秋季供應各種月餅,冬季供應鮮肉餃、芙蓉酥、馬蹄糕、糖年糕、芝麻酥糖等。

文化

風土人情
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習俗。這一天將圖畫書籍曬於庭中,防蟲蛀腐蝕,收效尤大。各寺院廟宇將所藏經書搬出來曬一曬,僧人趁機召集鄉村老婦開“翻經會”,由她們在烈日下翻經曝曬,宣稱“翻經十遍,再世可轉男身”。又有民諺云:“六月六,狗腐浴。”(蘇州方言將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將狗、貓牽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