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藏傳佛教修行的方式方法)

藏密(藏傳佛教修行的方式方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藏密,意為通過靜坐的方式,讓身體能夠在身體感官覺知的情況下與宇宙能量連線,從而獲得智慧的秘密修行的方式方法與過程。

藏密,有口訣,俗稱咒語,如藏密咒語;

有手印,如藏密大手印。

有關口,身體內與宇宙能量連線的關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密
發展歷史,教派簡述,宗義學,金剛乘,

發展歷史

佛教傳入西藏後,於西藏宣揚者被稱為「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是以金剛乘為主流。其最初傳入大約是在公元五世紀,即藏王拉脫多涅譖時期。據說當時從天而降「百拜懺悔經」、「舍利寶塔」、「六字真言」、「法教軌則」等四寶,此皆屬於印度金剛乘之物,於此即開啟西藏佛教之門。而印度佛教較大規模地傳入則是在藏王松贊乾布時期。當時藏王松贊乾布與唐朝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聯姻,文成公主從中國帶了釋尊十二歲等身佛像至西藏,並建立小昭寺;尺尊公主則攜帶了釋尊八歲等身佛像,建立大昭寺。於此開啟西藏寺廟的興建及佛法的流布。  到了公元七七○年左右,藏王赤松德真邀請印度高僧寂護蓮花生大師入藏傳教,建立了西藏第一座出家僧寺-桑耶寺,並為七位藏族貴族青年剃度出家(此即著名的「七覺士」)。寂護是一位嫻曉三藏典籍的大法師,蓮花生則是一位精通密咒的大宗師。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之後,示現多種神通、降伏許多魔障,並傳下大量珍貴的密法,開創了西藏密宗法揚的大道。蓮花生大師的偉大行徑使得後世的藏密諸派皆對他尊崇備至。此外,赤松德真為了奠定佛教根基,也廣泛地翻譯經典。其不僅從印度迎請多位譯師入藏譯經,也派遣藏族才俊前往印度學習教典及翻譯<注1>。如此,不但保存了大量的印度佛經,亦將佛教推向西藏宗教中的最高位。
但是,到了公元八三八至八四二年間,藏王朗達瑪卻大肆摧毀佛教。在這個時期,寺廟被毀、佛經被焚、僧人被迫還俗或殺害,這使得西藏佛教在往後的百年間陷入了黑暗期。
直至公元九七○年左右,佛法才漸漸復甦。為了彌補先前的損毀,於是又再次前往印度學習佛典或迎請高僧入藏。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以仁欽桑布譯師、阿底峽尊者、卓彌譯師、瑪爾巴譯師為主。
在仁欽桑布之前所翻譯的經典被稱為「舊譯派」與「舊密咒」,而於此之後所翻譯的經典被稱為「新譯派」與「新密咒」。由於有了新、舊之分後,故教派也形成了有舊派及新派。舊派屬「寧瑪派」,新派則包括「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
接著,至公元一二六○年,蒙古皇帝忽必烈封薩迦派法王八思巴為國師,授與玉印,統領西藏。於是,薩迦派在當時成為西藏的政治與宗教領袖。雖然往後由於元朝的衰敗,薩迦的政治勢力也逐次漸縮,但至現今,薩迦王室在藏人的心目中仍有皇族的象徵。
到了公元一四零七年,明成祖冊封噶舉派「噶瑪噶舉」第五世法王德行謝巴為「d寶法王」。噶舉派勢力逐漸抬頭,而「d寶法王」這個封號,至今也一直被「噶瑪噶舉」歷代法王所專用。然而,此時格魯派宗咯巴的領導之下,聲勢也發展迅速,並不斷擴展。至公元一六五二年,清朝順治皇帝冊封格魯派領袖五世DL為「西天善自在佛統領天下釋教」。於是,直自今日,歷代的DL喇嘛皆成為西藏的政治領袖。

教派簡述

寧瑪派:「寧瑪」在藏文的意思為「舊、古」。因其是以蓮花生大師等舊譯的法教為主,故被稱為「寧瑪(舊)派」。又因寧瑪派僧人所戴之帽為紅色,故俗稱「紅教」。其教法以「大圓滿」為主,代表人物有釋迦辛格、龍欽巴、確吉桑播等等。其中,由於龍欽巴的證悟極高、學識極廣,故寧瑪大圓滿法承乃以之及蓮花生為表征。寧瑪寺廟以多傑札、敏珠林、噶陀、卓千、息千、白玉等寺為稱著。
噶當派:「噶當」在藏文的意思為「以佛陀的教誡為修行之要訣」。噶當派的祖師為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在藏傳佛教中居有重要的地位,因為他振興了當時處於黑暗時期的西藏佛教,並將佛陀的教法作有次第、有系統的整理。這些法義皆含攝在其所著的《菩提道炬論》中。噶當派的代表人物除了有阿底峽之外,還有種敦巴、朗日塘巴、怯咯巴等人。較著名的寺廟有怯咯寺、基布寺等。然而,這些寺廟以後皆歸屬於格魯派
薩迦派:「薩迦」在藏文的意思為「白土」。因其寺廟建築於灰白色土地上,故名「薩迦」。又因薩迦寺院圍牆常飾以白、紅、藍三色條紋,故俗稱「花教」。薩迦的法承源於印度大成就者畢哇巴及卓彌大譯師。開創祖師為觀音的化身-薩千‧貢噶寧波。薩迦主要的法教為「道果」。著名的喇嘛有薩迦五組、諾千‧ 貢噶桑播、察千‧洛桑賈措、堪千‧巴滇曲窘等人。薩迦的祖師曾統領過西藏,薩迦著名學者仁達哇是格魯派創始者宗咯巴大師的主要上師,諾千‧貢噶桑播被視為等同第二佛陀,薩迦的法教在教理上和實修上亦是至為甚深廣博,故有許多行者皆熱心懇切地求其教法。薩迦寺廟分布廣大,其屬重要的有薩迦寺、諾爾旺確殿寺、圖殿給佩寺等。
噶舉派:「噶舉」在藏文的意思為「口耳傳承」。蓋密法口訣須口耳相傳,以是得名。又因噶居幾位初祖皆是著白裙行者,故俗稱「白教」。其教法以「大手印」為主,代表人物有瑪爾巴、密勒日巴、剛波巴、Gmb等等。瑪爾巴是噶舉的開創祖師,其徒為密勒日巴。密勒日巴是以凡夫身成就的,其先前曾以惡咒殺人,而後懺悔苦修,終至解脫。他一生的傳奇事跡最為藏人所稱頌。噶舉的寺廟以祖普寺、內囊寺、殿薩悌寺等為著名。
格魯派:「格魯」在藏文的意思為「善律」。蓋該派以持戒嚴謹而聞名。又因格魯派皆戴黃色僧帽,故俗稱「黃教」。其教法以宗咯巴的言教為主。代表人物有宗咯巴、DL、班禪等等。宗咯巴是格魯的開創祖師,其被視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他不僅精曉顯、密二乘,由重宣揚戒律。宗咯巴的言教開顯於《菩提道次第廣論》及《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見地以「緣起性空」為中心。格魯的寺廟以嘎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札西倫布寺等為著名。

宗義學

印度空有二宗思想,以及如來藏的思想,傳入西藏之後,都有很大的發展。強說再無發展,可能是由於西藏許多論師的論著,於漢土都未譯出之故。藏密的次第,真的可謂次第井然,是故區分次第並非將各宗理論分裂,亦非隨意割取。“宗義學”亦正是區分次第的根據。在實際修持上,當然不會忽而想著唯識的理論去修,忽而又想著中觀的理論去修,甚至我們還可以說,於修法時根本已應忘記一切理論,但每一密法的建立,則總不能脫離理論根據,這即是“宗義學”對次第建立的作用。
依藏密古義,四部密法的建立根據,即是四部宗義,然此根據卻並不等於修法的根據。自宗喀巴大士之後,因另行建立道次第的系統,其建立“非盡因襲,非盡創新”,故其“宗義學”便與舊說貌似而神離,變得跟建立密法再無理論與實修的配合關係。蓋當時各種密法已建立成熟,故亦自無追尋其建立之理論依據必要。然時至今日,古義實未全泯。觀貢噶上師與敦珠寧波車之說,即可知古義猶存。然若不知藏密古義,則對其“宗義學”必有誤解,以為是判教既非,以為是綜述佛教各部宗見者亦非。大前提是,藏密一切理論實皆屬於修持。“宗義學”實亦不例外。

金剛乘

正法的存在是一切世界中幸福的關鍵。所謂「正法」是與佛陀的教法相符合者。薩迦班智達說:「在三界中無人比圓滿成就的佛陀更全知。因此忠誠的依止佛陀所說的經和密續是必要的,若於經、續中加入任何錯誤的見解,將受一切諸佛世尊的譴責。彌勒菩薩於其《寶性論》中曾如是說。」
圓滿成就的佛陀在瓦拉那西、靈鷲山、室羅筏和其它地方教導了八萬四千法門,以對治表現於一般弟子個性和性情中的八萬四千惡劣習氣,在世親的《俱舍論》中說:「為了對治各種煩惱,佛陀宣說了各種教法」。這些教法包括:兩萬一千種律藏 (毘奈耶藏)教法,強調道德行持,以對治貪慾煩惱。兩萬一千種經藏教法,強調禪修訓練以對治嗔怒嗔恨煩惱。兩萬一千種論藏(阿毘達磨藏)教法,強調智慧訓練以對治愚痴煩惱。兩萬一千種密續(深奧藏)教法以對治全部三毒煩惱。
這些教法可依大小二乘予以討論,小乘是對志向不大的眾生而設,而大乘則是對志向廣大的眾生而設。那么此二乘的特質為何呢﹖在小乘,行者志於個人的安樂並依三學道(戒、定、慧),達於覺悟。在大乘,行者為利益一切眾生,志求佛道,並依六波羅密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達到圓滿正覺。大乘之所以優於小乘的理由,包括五因二果。五因為修持、動機、根本智、精進、方便善巧,二果為圓滿覺悟和佛陀事業。又於大乘中,波羅密乘采因為道,是為志於因者而設,而金剛乘以果為道,是為志於因和果的殊勝弟子而設。
《文殊師利瑪雅佳密續》中說:「此殊勝的秘密金剛乘,是三世一切諸佛為特殊的弟子而設。」是故一切眾生之主的佛陀,於此濁世,以「嘿嚕」的大樂形相教導偉大密續。其本性從未異於法身,然而其形相卻是依於各個弟子的根性而所見不同。他於烏迪雅那、師利達拿卡達卡、須彌山頂,和許多其它處所,周圍環繞著許多殊勝的密續行者,教授這些密續。
在密續中,行者自觀成本尊以得自利。對他人的利益則經由加持灌頂的儀式予以達成。
雖然在顯教(經)和密教(續)中,欲了悟的見、欲得之果、以及動機(即菩提心)都是相似。然而密教仍具以下諸特點:
1.具甚深見。
2.達此覺悟的諸方便。
3.引導至正覺的容易。
4.對利根弟子的合宜性<注2>。
以各種的善巧方法,快速地達到世俗及解脫的成就,是金剛乘的特色。譬如,金剛乘在增長智慧方面的方便法門有「文殊」的修法,增長慈悲有「觀音」,增加財富有「財神」,平息障礙有「金剛手,消除業障有「金剛薩埵」,對於己逝之人有「渡亡」,健在之人有「增福增益」的修法等。在金剛乘的實修方面,有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氣、脈、明點咒語壇城輪、瑜伽、拙火等等的方便法門。透過這些實修在印度和西藏已有非常多人達到成就。這可從印度八十四成就者的傳記,以及西藏四大教派的傳承史中得知。
在實修的過程中,「灌頂」是不可缺少的一環。接受過灌頂行者才能被允許修持本尊(佛陀)的身、口、意相應。另外,行者也必須接受本尊儀軌的「口傳」及經續、論釋的「教學」。如此,當行者完成了「灌頂」、「口傳」、及「教學」之後,則能無誤地進入禪修之道。
金剛乘中,對於其所傳的教法,都必須要保有「口耳相傳不斷」。這是非常重要的。此也即是金剛乘的教法皆擁有「傳承不斷之加持力」的原因。金剛乘就是在此環環相扣的傳承中,使得佛陀證悟的智慧,不斷地延續至今。
<注1>:印度譯師有靜命、無垢有、佛密、靜藏、清靜獅子等。西藏譯師有七覺士(寶護、智王護、寶王護、善逝護、遍照護、龍王護、天王護)、法明、虛空等。
<注2>:《三相明炬》:「意義不迷亂、方便法門廣、無須嘗苦行、為利根者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