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文成、巨月秀編著的這部《藏密祖師蓮花生》,在保持有關大師生平藏文原著的基礎上,用通俗的語言和普通讀者較熟悉的寫法全面系統地反映大師的一生,儘量做到通俗易懂、雅俗共賞,使之能有較強的可讀性。全書共四十六章,總分兩大部分。前二十章為第一部分,反映大師在古印度的生活,主要有降生、佐政、出家、學藝、學法、苦修、布教、調伏各種所化等內容;後二十六章是第二部分,反映大師在吐蕃的生活,主要有收伏吐蕃地方神祗,助建桑耶寺、為桑耶寺開光、建立供養制度,結合佛教勝義世俗二諦協助制定吐蕃法律,舉賢才派遣吐蕃子弟赴印求法,建立吐蕃本土僧團,協助贊普抑苯興佛,組織學僧翻譯佛經,倡導撰寫桑耶寺志,利用各種場所機會講示佛教教義,埋藏伏藏並預言相關事宜等等。最後附錄大師的各種身相和名號、傳說中的化身、曾活動的地域、主要上師和本尊、大師的主要弟子和明妃、在吐蕃的主要修行地、大師的主要事業、所授記的主要掘藏師、大師的主要傳承上師等,錄列主要參考書目,用後記的形式評說大師在古印度的基本情況。分析來吐蕃的背景,梳理在吐蕃的主要活動,並就大師的生卒年代、在吐蕃的活動時間、修建桑耶寺的年代、活動地域等進行了簡要的討論。從五個方面評說了相關傳記的學術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藏密祖師蓮花生
- 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
- 頁數:291頁
- 開本:16
- 作者:蒲文成 巨月秀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蓮花生大師在藏族地區影響深遠,他廣泛傳播佛教,將舶來的佛教與吐蕃本土文化相結合,協助當時的統治者,將佛教教義運用到世俗社會,制定法律,確立佛教地位,為佛教後來紮根藏族社會起過重要作用。至今,藏傳佛教根深蒂固,與大師的傳教活動有著密切關係,蒲文成、巨月秀編著的這部《藏密祖師蓮花生》即是反映這段歷史的一個重要方面。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無量光佛照化身 佛尊授記誕蓮師
第二章 國王尋覓如意寶 蓮花幼童會國王
第三章 國王禱告如意寶 王子協政納嬪妃
第四章 金剛薩埵降法旨 捨棄王位求淨土
第五章 住居寒林苦修法 拜師兼學諸技藝
第六章 落髮為僧學顯密 長期住居屍陀林
第七章 掘藏救生修攝生 學用咒術護佛教
第八章 曼達拉瓦降人間 虔心向佛離家修
第九章 蓮師初會俏公主 謠言惑眾起風波
第十章 國王悔悟皈依佛 蓮師破敵傳佛法
第十一章 蓮師點化慧公主 共修長壽持明法
第十二章 果達羅捨身飼獸 阿育王洗心革面
第十三章 白達國巧助王子 僧伽羅妙調敵兵
第十四章 施法調伏傲慢王 多國弘法利眾生
第十五章 火刑場法服眾生 鄔堅國君臣信佛
第十六章 殫精竭慮育佛子 巧妙幻化傳佛法
第十七章 外道侵入金剛座 蓮師猛力調惡敵
第十八章 日力王子納妃子 蓮師教化苦夫妻
第十九章 排除多障修淨業 示現神變救有情
第二十章 為利後世埋伏藏 異地修行獲成就
第二十一章 藏王慕名延高僧 蓮師發心赴藏地
第二十二章 收服藏域諸地祇 除障弘法埋伏藏
第二十三章 藏王見師不先禮 蓮師護法唱傲歌
第二十四章 蓮師施法役鬼神 藏域首建桑耶寺
第二十五章 開光委任諸護法 頒旨供養桑耶寺
第二十六章 贊普求師永居留 泯合二諦訂法律
第二十七章 蓮師授記舉賢才 贊普出資共譯經
第二十八章 五譯師赴印求法 諸大臣進讒設障
第二十九章 藏土初試出家人 毗盧遮那赴印度
第三十章 印度人嫉妒使壞 反佛臣興風作浪
第三十一章 毗盧遮那去嘉絨 施法服眾播正法
第三十二章 吐蕃迎請無垢友 贊普抑苯興佛法
第三十三章 蓮花生巧點隱語 吐蕃王虔迎毗盧
第三十四章 印藏賢哲譯佛經 南喀示法服信眾
第三十五章 蓮師懸鐸提倡議 贊普主持寫寺志
第三十六章 贊普編目酬高僧 蓮師示法作授記
第三十七章 蓮師演繹世俗諦 因緣聖諦無常法
第三十八章 蓮師講示伏藏事 贊普再次得授記
第三十九章 蓮師預言掘藏師 教示有情留遺教
第四十章 蓮師講示修行地 再次預言真偽法
第四十一章 教衰有情遭劫波 寺毀講示因果法
第四十二章 遭暗箭法王離世 扶幼主蓮師佐國
第四十三章 牟德贊普挽留師 空行母贊蓮花生
第四十四章 教示王子前後事 調伏白哈及曜星
第四十五章 教示六道輪迴苦 臨別再賜救世言
第四十六章 蓮師往赴羅剎國 弘法吐蕃事業竟
附錄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文摘
後來。有人向鄔堅王獻策:南面海上有島,島上有位叫“具麗”的龍女,她有一件如意寶,可使人心想事成,滿足一切心愿,若獲得它,定使財源不竭。國王一聽大喜,決定人海尋寶,讓人找來一位曾多次人海的老舵公作嚮導。老舵公勸阻國王年邁失明,不可人海,說:“海上潮大浪急,鯨魚惡龍兇殘無比,更兼羅剎、水怪眾多。隨時可能傷人,因此,出海是窮人玩命的事,大王您可不敢冒這個險。”但是,因陀羅菩提王決心為黎民捨生,去意已定。於是老舵公建議國王備辦以下物品:“觀察鯨魚的活鴿子,能殺死鯨魚的活海螺,餵養海螺的紅奶牛,飼養奶牛的各種草料,以及必備的遠航船、鐵纜繩、鉛鐵錨和掌握風向的特製風帆。”
各種準備就緒後,因陀羅菩提王不顧臣民勸阻,毅然登船出海,同去的有五百商人的商船。船隊頂風破浪,漸到深海,只見白波連天,巨鱗橫海。尤逢狂風振激,駭人洪波洶湧而至,船隻顛簸起伏,兇險異常;倘遇逆風,則船行艱難,甚至險遭傾覆。每遇險情,眾人畏懼,國王卻鎮定自若,在他的感召下,眾人同心協力,勇往直前。船行到寶洲近處一座小島附近,遇到逆風,老舵公急命拋錨停船,待順風到來,迅速起錨升帆,船行如箭,來到島邊。國王一行登上小島。稍事休息後,國王將眾侍從留在島上,自己與老舵公駕一葉小舟離島出行。一段行程後,一座黃色的大山漸人眼帘,舵公說:“前面是座金山。”二人停船上岸,只見山嶽、土地全是金子,國王對此毫不動心,一心只求如意寶。休息片刻後,老舵公告訴國王:前面有七重大山圍繞著大海,中央海島便是具麗龍女的駐錫地,自已老邁,不能前行,只能請大王獨往。臨行前,老舵公向國王交待了前往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各種事項。
因陀羅菩提王雖然失明,但為民取寶心切,腦海中裝著一張活地圖。毅然獨自前行,首先渡過了波濤洶湧的七重海,到達了蛇蟒盤踞的毒蛇洲。國王從蟒蛇身邊走過,蟒蛇紛紛俯首讓路,然後平安穿過度風區,來到一道鑲嵌有珍寶的圍牆門口,經請求守門女允許後,進入城堡內,見房屋遍飾珍寶,華麗非凡。這時,從屋中飄然而出八位小龍女,裝飾華麗,狀若天仙,體態安詳,步履輕盈,齊至王前,獻上許多珍寶。但因陀羅菩提王不為之所動,不取寶,亦不言語,徑直前往一座畫有吉祥圖的城堡。到了堡前,只見城堡七寶鑲嵌,堡門緊閉,門前豎立著一桿金剛杵。國王拿起金剛杵,輕扣門扉,堡門自動開啟。片刻後,出現一位美女,膚色蔚藍,姿容俏麗,遍飾瓔珞珍寶,她便是具麗龍女。具麗微笑著言道:“我這個宮非常人所能來,你是一位有福之人,有什麼需求嗎?”國王遂悲聲細說了國內發生災荒,屬民饑饉死亡的慘狀,特來求賜如意寶,以救民於水火的情由。具麗龍女被國王為民求寶的深情所感動,便從自己髮際間取下如意寶贈給國王。接著,又有五位天女和許多龍女也向國王饋贈珠寶,五光十色,琳琅滿目。因陀羅菩提王滿心喜悅,再三致謝後攜寶返回。
因陀羅菩提王所獲如意寶具大加持力,藉此法力,霎那間回到了老舵公處,講說經過後,擦拭如意寶虔誠祈願道:“願神物使我的雙目復明!”話音剛落,天空發出“因陀羅菩提”的聲音,隨著音響,國王失明多年的左眼立刻復明。國王歡天喜地,與老舵公來到侍從和商人處,向眾人展示如意寶,並分別賞賜珍寶,告誡大家“攜寶要知足,貪多會沉船”。眾人諾諾稱是,遂陪侍國王起錨返航。P5-7
後記
一、在古印度的基本情況
1、降生和世俗生活
藏傳佛教認為,蓮花生大師是三世佛的化身,密宗的最大成就者,他受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光佛的指派,化生於烏仗那國西北部陀那果夏湖(文獻中均稱為“海”)中的一棵蓮花樹上的花蕊中,稱為“蓮花童子”,被當時的烏仗那國王因陀羅菩提收養為義子,後娶僧伽羅國公主持光為妃,繼納日光飾、月光飾和一剎帝利女、一吠舍女、一婆羅門女。共六妃,一度協助因陀羅菩提王執掌國政。
2、放逐和出家
蓮花童子成婚五年後的一天,受密宗百部總主金剛薩堙的點化,對世俗生活感到厭煩,認為“成為人主,雖有隆裕聲望、眾妃侍奉,享受人間安樂,然此乃過眼煙雲,並無實義,不能長久,唯有出家,奉修佛法,才會使眾生受益,獲永久安樂”(鄔堅林巴掘出,洛珠加措、俄東瓦拉翻譯《蓮花生大師本生傳》第21章“捨棄王位去遠方”,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8頁),遂向父母多次要求出家。在未能允許的情況下,為了出離,裸身飾六種骷髏飾品,手持金剛杵和三尖天杖,在王宮宮頂作舞蹈表演,杖杵失落,砸死與自己前世有宿怨在宮下觀望的權臣迦達瑪的妻子扎底迦羅母子,按當時國家法律,被放逐到西南方的可畏清涼寒林。自此,他捨棄王位,轉輾各地學法修持。木陽馬年七月十日,在薩霍爾國(今孟加拉地區)的阿蘇羅岩洞由比丘阿難陀剃度出家,正式皈依佛教。
3、受學各種技藝和顯密佛法
大師出家後。曾在具密國拜釋迦族仙人斯密學習歷算;在蓮花地方,拜名醫耆婆學習醫方明;在噦嘎地方,向阿遮耶學習聲明,對當時古印度的各種方言和蘭扎等多種文字有過了解、學習和掌握;還在噦嘎地方,以毗莎噶瑪為師,學習各種工巧明知識,諸如鍍金、煉寶、繪畫、雕刻、制陶、木工、泥工以及金、銀、銅、鐵、石、竹器製作和加工技術等。當然,他更多地是學習了佛教知識。在薩霍爾國的丹陀羅山拜扎跋哈底為師,作童子人門灌頂,受學《達塔桑支達續》等許多密乘瑜伽典籍和靜猛金剛橛法類,特別是調伏敵障事業法;在剃度上師阿難陀尊前學習《善惡因果經》、《百業經》、《報恩經》、《賢愚經》、《般若經》等顯宗經籍和律經;在孜周寶崗地方以喜極金剛為師,系統受學《大圓滿精要續》、《密宗黑護法續》等18部大圓滿法經籍;在烏仗那黑雲集寒林,拜柔丹德哇桑姜為師,學習阿努瑜伽的九種總續和十五種別續:在瑪拉雅山索薩林,師事妙吉祥友25年,學習佛陀三轉法輪的十二部經教和大圓滿法;在檀香苑寒林,拜見比丘尼慶喜母,受多種灌頂,得到調伏役使鬼神的能力;在金洲護養岩洞陀亥那岩洞,拜師利僧哈為師,學習顯密法理和阿底瑜伽大圓滿法;在里域(今新疆和田、于田地區)向畔迦羅大師學習靜猛本尊法;在無垢友那裡,學習了一切甘露功德靜猛法類:在大食國的陀那三支大師那裡學習了一切差遣非人法類:在旁隆那寶地方的絨布古哈耶大師那裡學習了世間供贊法類:在門地方的辛迪嘎跋那裡學習了猛咒詛咒法;在塞姆果瓦提毗大師那裡學習了一切深奧灌頂要義。此外,大師在修持中多次顯見本尊,受到密法灌頂和傳授。他還注意向其他教派的高士賢達學習,如曾在旁隆地方拜一外道師學習過咒術,用這種咒術制服過惡人。
3、長期苦修,證悟佛法
……
4、反映了藏傳佛教寧瑪派的教法傳承。在藏傳佛教後弘期,大量傳譯古印度波羅王朝時期盛行起來的密宗無上瑜伽部的經典和法門,以密宗傳承的不同和不同世俗政治勢力的結合,形成各種教派。其中寧瑪派尊蓮花生大師為祖師,主要是其獨特的法門傳承。寧瑪派將其傳承總歸為遠者經典傳承、近世伏藏傳承和深奧淨相傳承。其中,遠者經典傳承即始於蓮花生大師等及其弟子在吐蕃的傳教活動,如該派九乘教法的最高三乘和《幻網經》、《集經》、《心品》等舊密典籍。近世伏藏傳承是公元13世紀以後興起的寧瑪派的一種重要傳承方式,它是將蓮花生大師在吐蕃活動時埋藏在各地的有關大圓滿法的法門經籍、教語和有關法器聖物陸續掘出傳於後世。深奧淨相傳承,也稱心間伏藏傳承,帶有更神秘的宗教色彩,是指蓮師等佛、菩薩、本尊為那些信仰堅定、願力深厚、修持有成的弟子,或夢中、或定中,現身傳授的深奧法門。總之,這一切傳承都與大師在吐蕃的活動有關,尤其寧瑪派各種法門的傳承上師一直追溯到蓮花生大師。
5、讓人們能全面深入地了解佛教的基本教義和真諦。各種相關傳記作為宗教書籍,宣傳佛教思想是它的主旨。該書通篇字裡行間充滿了宗教的感情,揭示的是佛教的教義和教理,即說明佛教的根本教義在於其哲學義理:人生為苦,四大皆空,有情只有奉行善業,方能從輪迴中解脫、離苦得樂;有情的一切煩惱都源於“無明”,因無明而起“業”,因“業”而生種種果,只有破除無明,皈依佛教才能獲得身心的健康;學佛的根本,在於在堅定信仰的基礎上,生髮菩提心,以般若智慧,參悟中觀之見,把握“有”、“空”,再輔之以相應的法門修持,加速學佛的步伐,最終覺悟成佛。這些傳記和一切佛教著作一樣,正是反反覆覆、從各個角度宣說這些義理,使信眾受到佛教思想的薰陶。如果用宗教學的原理來審視,就會對藏傳佛教在其信仰社區在鑄造和調整人的個性與人格、規範人的道德行為、將社會生活引入規律和秩序、規定和發展社會風俗風尚、鞏固社會和文化的組織、保持社會和文化的傳統延續等等方面所產生的文化作用有所認識,進一步了解信眾的信仰傳統、特點和社會基礎,這對認識和處理相關社會問題將不無裨益。
本書在撰寫和出版過程中得到許多朋友的支持和幫助,果洛龍恩寺的紅嘎日多吉活佛、央保活佛、友人蔡征、靳肓德、萬瑪才旦、參看加、旦正加、英加布等提供了不少珍貴照片,張書衛同志對照片做了許多技術處理,特別是青海民族出版社、樂都鳳山書院鼎力支持本書的出版,尤其是老同學毛文斌先生做了許多協調工作,在此一併謹致謝忱。
作者 於2013年夏
序言
首先,我們深深感到青海地域廣袤、風光無限,地形複雜、環境艱苦。我們去工作地的路線,一般都是從西寧乘汽車出發,翻越日月山,便進人了舊時所謂“過了日月山,眼淚流不乾”的草場牧地,經過共和盆地及一眼望不到邊的三塔拉戈壁,展現在眼前的便是遼闊無垠、水草豐茂的切吉草原,再翻過河卡山,到大河壩、溫泉,然後攀登崎嶇陡峭的鄂拉山,隨著地勢的增高,巍峨高峻、終年積雪的阿尼瑪卿雪山屹立於天地之間,這就是安多地區的主山神瑪卿邦熱的駐錫處。告別瑪卿雪山,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相對平緩的草原公路上向南行駛,穿越牧草與紅色岩石相間的花石峽,再經黑海、昌麻河、優雲、當洛、當項,跨過黃河,到達達日縣的吉邁灘。然後沿著稍作下傾的路面繼續南行,經窩賽、德昂,地勢突然下沉,通過蜿蜒盤旋的下山路,直抵滿掌。回首望去,仿佛從天而降。從滿掌起,一條簡易公路沿山谷向東南伸展,兩面山峰聳立,灌木叢生,又是一番別樣的景致。到了多貢麻,沿著大渡河的上游馬可河,汽車在河畔尋路而行,艱難地走過數十里便道,終於抵達最後的目的地班瑪縣所在地賽來唐。當時,從啟程到終點,一般需要三天時間,而且從達日到班瑪,並無班車通行,需要找尋搭乘拉木料的貨車。這一路基本濃縮了青海的地貌特徵,要經受高寒、缺氧、寂寞的考驗,尤其在風雪交加的寒冬,特別是汽車拋錨的時候,更需要青藏高原精神去戰勝它。
其次,初步感受到藏民族等高原人民的一些突出品格:
1.保護環境。珍愛生命。高原人民對大自然有著樸素的感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民族的習性總是受到生存環境(自然和人文)的強烈影響,藏民族生活在自然環境相對艱苦的青藏高原,對於環境的重要性更有切身的體會和深厚的感情,千百年來形成了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文思想和生態觀念。他們認為,生命體與其生存空間為一整體,相互依存,人類不過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員。自然界的一切動物、植物作為生命體,都有生存的地域和權利,是人類共生共存的夥伴,人類應該尊重它們的生存權和生存領地,和諧相處、共生共存,並認為樹木、花草、動物、螻蟻、爬蟲、禽鳥等等一切生命體,與人類一樣皆有生命,無本質的區別,任何傷害它們的行為都是不容許的,應該慈心善待、傾力保護。千百年來。由於這些認識,形成了一系列適應環境、保護生態、有效利用生存條件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習俗,嚴禁胡亂挖掘草地,以免使其膚肌受到傷害;在田間地頭不能燒骨頭、破布等有惡臭之物;禁忌捕捉、食用、驅趕飛鳥:禁忌在神山上隨便挖掘。禁忌採集、砍伐神山上的花草樹木;禁忌在神山上打獵,傷害神山上的禽獸,禁忌以污穢之物污染神山;禁忌將污穢之物扔到湖、泉、河裡,禁忌在湖泉邊堆贓物和大小便;禁忌捕撈水中的魚、青蛙等動物……這些禁忌,靠的是人們的自覺行為。
2.慈悲為懷,善待一切。高原民族給人的外在印象是生性彪悍、英武勇敢,性格開朗、無有遮飾。然而實際上慈悲為懷、善待一切,感情細膩、樂於助人,對人和一切生命極富同情心,才是他們最大的特點。他們非常反感那些進入藏區的開發者,為了滿足自己的食慾。毫無顧忌地在河湖釣魚,尤其是殘忍地用爆破的辦法炸魚捕撈。一些老人常常自己掏出錢給這些人,阻止其殺生行為。他們最能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野生的麋鹿、香獐、馬雞等可以在寺院、村寨周圍自由活動,甚至到人群中尋覓食物。他們蔑視那些野生動物的撲殺者,不齒於那種為了滿足發財的欲望而亂捕濫殺的行為。記得文化革命中武鬥殘酷盛行的時候。廣大民眾同情關心那些真正關心過百姓疾苦而正在遭受批鬥的幹部們。夜裡偷偷在其門口放上一小袋糌粑酥油等方式,表示對弱者的同情,對批鬥行為的憤懣。還有個別的幹部確實忍受不了沒完沒了的輪番批鬥,乾脆騎馬逃到牧民的夏季草場,在民眾的掩護幫助下,一住就是幾月,等到風聲過去後才回到單位作檢討。以這種方式躲過一劫,保住了生命。當時,民眾的生活並不富裕,酥油、糌粑是活命之物,人在危難的時候才見真情。更使人感動的是,那些被藏族民眾救助的人很多是漢族同胞。我們曾和這些人交談,他們講述親身經歷和民眾的護佑之情時,往往激動得泣不成聲。藏族同胞樂善好施的事例枚不勝舉,生活困難時期,不少外地農業區的人逃荒到草原,乞討時一般都會得到藏族民眾的慷慨施捨。
3.安貧樂道,少欲知足。與祖國內地相比,果洛草原出產不豐、經濟落後,人民生活清貧。我們曾經親歷過班瑪農區一戶藏族人家的藏曆年,那是文化革命剛剛結束的歲月。有待百廢俱興。除夕之夜,全家人圍坐在碉樓石屋的火塘旁,並無手抓羊肉和青稞美酒,吃的依然是糌粑,另加了一道洋芋塊燉肉,這就是新春佳節的美餐了,與現在的日子可謂兩重天,有天壤之別。然而,全家人都面帶節日的笑容,各個談笑風生,老人講述著民族的歷史和自己的經歷,年輕人述說著自己的見聞和笑話,不時引得哄堂大笑。到後來,全家人猜謎語,輪番各說一個謎語,讓大家去猜,最先說出謎底者,獎勵烤熟的熱蔓莖一個。此情此景,並不亞於赴盛宴、吃八盤,何苦之有!我們很長時間觀察過周圍的藏族同胞,他們絕少哭喪著臉唉聲嘆氣,而總是樂呵呵一副知足常樂的樣子,即使在荒無人煙的曠野,一個人獨自放牧牛羊,依然唱著嘹亮優美的牧歌,活得悠閒自得,並無孤獨感。還記得數次運動結束時,我們組織青年男女,每天晚飯後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大家一呼百應,踴躍參加,玩得痛快極了。至今回憶起那些場面,依然令人激動,這與那些腰纏萬貫卻每天愁眉苦臉的人形成鮮明的對比。
離開果洛後,我們不時思考著,在相對艱苦的環境中,高原人民何以如此善良?何以生活得如此安樂滋潤?他們的精神生活何以如此充實?究竟是什麼在支撐著他們的精神世界?通過學習,初步接觸藏傳佛教,我們驚奇地發現原來是宗教在發揮著重要作用。藏傳佛教要求其信仰者在物質和精神的選擇上,首先是精神需求,要求信仰者少欲知足、身心自然放鬆,應該保持空性寂靜、愉悅安樂的心態。對於幾乎全民族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民族來說,宗教思想是其民族文化的精神靈魂,是它改變了民族的人性和思想。藏傳佛教的宗教思想,核心是揭示人生的意義和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信眾不斷將精神文化與情感需求轉向虔誠的宗教信仰,在人性上強化菩提心的培養,關愛一切生命乃至生命體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成為永恆不變的信條;在對生活的看法上,淡漠對現實價值的追求和創造,從而強化了任其自然、相信天命、安於現狀的價值心理。正是由於宗教的影響,高原人民面對嚴酷的生存環境,對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有著獨特的認識,他們尊重自然、珍愛生命、熱愛生活,視人生戲劇化,將歌舞生活化。於是,我們對藏傳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意圖探尋其究竟。
追溯藏傳佛教的傳播史,蓮花生是一位有過重要影響的佛教大師,為各個教派的信徒所景仰,至今人人膜拜,尤其被寧瑪派奉為開山鼻祖,其心咒“嗡啊畔班雜爾古汝白瑪斯德畔!”幾乎是人人必讀的明咒,且多見諸於刻石、門楣、圖案、經文等。有關大師的生平,當代不少論著有其簡介,但反映全貌的文獻基本上都是藏文,個別傳記雖有漢文譯本,但因過於遵循原文,且為詩歌體,不少讀者與我們的看法相同,覺得讀起來費勁,許多內容不好理解。這樣,我們十年前就萌生了編寫一部全面反映大師生平及其佛學思想,又有較強可讀性書的想法,遂注意蒐集相關資料,並斷斷續續從事著寫作。無奈百事纏身,總是力不從心。直到退休後,才有一定閒暇來實現心愿。現奉獻給廣大讀者的這部拙著,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完成的。
大家看到的這部《藏密祖師蓮花生》,在保持有關大師生平藏文原著的基礎上,用通俗的語言和普通讀者較熟悉的寫法全面系統地反映大師的一生,儘量做到通俗易懂、雅俗共賞,使之能有較強的可讀性。全書共四十六章,總分兩大部分。前二十章為第一部分,反映大師在古印度的生活,主要有降生、佐政、出家、學藝、學法、苦修、布教、調伏各種所化等內容;後二十六章是第二部分,反映大師在吐蕃的生活,主要有收伏吐蕃地方神祗,助建桑耶寺、為桑耶寺開光、建立供養制度,結合佛教勝義世俗二諦協助制定吐蕃法律,舉賢才派遣吐蕃子弟赴印求法,建立吐蕃本土僧團,協助贊普抑苯興佛,組織學僧翻譯佛經,倡導撰寫桑耶寺志,利用各種場所機會講示佛教教義,埋藏伏藏並預言相關事宜等等。最後附錄大師的各種身相和名號、傳說中的化身、曾活動的地域、主要上師和本尊、大師的主要弟子和明妃、在吐蕃的主要修行地、大師的主要事業、所授記的主要掘藏師、大師的主要傳承上師等,錄列主要參考書目,用後記的形式評說大師在古印度的基本情況。分析來吐蕃的背景,梳理在吐蕃的主要活動,並就大師的生卒年代、在吐蕃的活動時間、修建桑耶寺的年代、活動地域等進行了簡要的討論。從五個方面評說了相關傳記的學術價值。
總之,蓮花生大師在藏族地區影響深遠,他廣泛傳播佛教,將舶來的佛教與吐蕃本土文化相結合,協助當時的統治者,將佛教教義運用到世俗社會,制定法律,確立佛教地位,為佛教後來紮根藏族社會起過重要作用。至今,藏傳佛教根深蒂固,與大師的傳教活動有著密切關係,本書即是反映這段歷史的一個重要方面。綜觀本書,我們認為有這樣一些特點:
1.這是一部文史合璧、引人人勝的書。書中的不少事件內容具有歷史的真實性,但在寫法上又有文學筆法、傳奇色彩,這種文史合璧的寫法是藏族僧侶作家所常用的,他能吸引讀者、渲染佛教。增強其功能,但需要認真辨別、擠出水分,從中窺探歷史的真實面目。
2.這是一部揭秘藏土、拯救靈魂的書。通過本書的閱讀,讀者可以洞悉廣大信眾信仰藏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部分奧秘。書中通過各種情節和大師的宣講,展示佛教的基本教義和真諦,類如人生為苦,四大皆空,煩惱源於“無明”,只有生髮出離心和菩提心,以般若智慧,參悟中觀之見,才能離苦得樂,獲得解脫,最終覺悟成佛。它將規範人們的道德行為,維護社會風俗和秩序。
3.這是一部了解歷史、思考現實的書。全書部分地反映了公元8世紀吐蕃社會的佛教傳播情況。從中可以看到佛苯兩種勢力的相搏、兩種文化的碰撞,一種舶來文化向本土化邁進的歷程。它還反映了吐蕃等地的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等社會文化現象,讓人們在深入了解藏族社會廣大民眾信仰基礎的前提下,思考現實有關策略的調整和今後道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