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鰭吞拿魚

藍鰭吞拿魚

藍鰭吞拿魚(Bluefin Tuna)即藍鰭金槍魚。藍鰭鮪魚是鮪魚類中最大型的魚種。身體短而結實、錐狀細長的身軀,尾鰭成交叉狀;身軀底部至側邊的色彩明亮,上身軀則是深藍色,鰭是深暗色,小鰭則是呈現微黃色,尾柄隆起嵴呈黑色。全身披鱗,口相當大,眼不大,胸鰭短,末端不到第一背鰭的中央,這是本種的最大特點。體長一般1—3米,大者長達3米多,體重700多公斤。 平均大小:200 ~400公斤。可做為食用魚、游釣魚及養殖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藍鰭吞拿魚
  • 拉丁學名:Bluefin tuna
  • 別稱:藍鰭鮪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魚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鯖亞目
  • :鯖科
  • :藍鰭鮪魚
  • :鮪魚屬
  • :藍鰭鮪魚
  • 分布區域:常見北半球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
特徵,習性,環境污染影響,

特徵

習性

藍鰭鮪魚常以50—60尾成群,也有1000尾以上的魚群。棲息水層從表層至50米深層,最適宜水溫10—20℃,餌料以鯡魚、沙丁魚、鮐魚、魷魚和甲殼類為主。
這種魚很有規律地往返於美洲歐洲之間,它的兩個種群都已經被過度捕撈。墨西哥灣是已知的兩個大西洋藍鰭鮪魚產卵地之一,英國石油(以下簡稱BP)的原油泄露事件讓藍鰭鮪魚的處境雪上加霜。據估計,這種處於生態危機中的鮪魚在北美的種群數量只剩下9000條左右。

環境污染影響

香港《大公報》26日援引美國廣播公司訊息:英國石油公司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塔爆炸之後,至今漏油不止,環保組織正不倦地工作,努力防止海岸遭受大規模生態破壞。然而,油污目前已蔓延整個墨西哥灣,不少動物都深受其害,但其中有五個物種首當其衝,岌岌可危。  漏油事件對於因人類過度的捕撈而步向滅絕的藍鰭吞拿魚是最大噩耗。藍鰭吞拿魚只在兩個地方繁殖:地中海和墨西哥灣,而它們每年只產卵一次:每年四至五月都是成年魚群的繁殖期,它們會從寒冷的加拿大海域游到溫暖的墨西哥灣北部海域繁衍下一代,這裡正是近期鑽油平台發生爆炸的地方。
據了解,當吞拿魚群產卵時,體溫會升高,呼吸頻率增加,所以更易吸入油污窒息而死。它們辛苦產下的魚卵也難逃一劫,雖然一條吞拿魚每次可產多至100萬粒卵,但即使在正常情況下,也只有極少數能孵化成幼魚。浮油令魚卵下沉到深海,難以存活,而油膜和油塊能黏住和殺死魚卵。在受到石油污染的海水中孵化出來的幼魚,大部分都會是畸形的。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對於因人類過度的捕撈而步向滅絕的藍鰭吞拿魚是最大噩耗。
藍鰭吞拿魚身處墨西哥灣食物鏈的最高位置,幼魚需要10年時間方可長成有繁殖能力的成魚。如果這一代的幼魚數目大減,10年後恐怕就沒有足夠的成年魚群再繁殖下一代,藍鰭吞拿魚這個物種將會崩潰。藍鰭吞拿魚原本已是地球上最瀕危的物種之一,這次油災有可能加速它們滅絕。 即使人不忍搜尋該物種的相關信息也只能找到即將成為最後的藍鰭吞拿魚料理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