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薏苡仁,異名,植物形態,採集,藥材,化學成分,功用主治,選方,臨床套用,名家論述,扁豆,異名,來源,植物形態,採集,藥材,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功用主治,選方,名家論述,山楂,異名,植物形態,藥材,化學成分,功用主治,選方,臨床套用,
簡介
薏苡仁
異名
解蠡(《本經》),起實、贛米(《別錄》),感米(《千金·食治》),薏珠子(《本草圖經》),回回米、草珠兒、菩提子、贛珠(《救荒本草》),必提珠(《滇南本草》),芑實(《綱目》),薏米(《藥品化義》),米仁(《本草崇原》),薏仁(《本草新編》),苡仁(《臨證指南》),苡米(《本草求原》),草珠子(《植物名匯》),六穀米(《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珠珠米(《貴州民間方藥集》),膠念珠(《福建民間草藥》),尿塘珠、老鴉珠(《廣西中獸醫藥植》),菩提珠(《江蘇植藥志》),藥玉米、水玉米、溝子米(《東北藥植志》),六穀子(《中藥志》),裕米(《廣西中藥志》),尿端子、尿珠子、催生子、蓼茶子(《湖南藥物志》),益米(《閩東本草》)。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
植物形態
薏苡(《本經》),又名:贛(《說文》),屋菼(《別錄》),玉秫(《楊氏經驗方》),草菩提(《草木便方》),薏黍、鬼珠箭、尿塘草、鐵玉蜀黍、瞎眼子樹、桂珠黍、便婆菊。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鬚根較粗,直徑可達3毫米。稈直立,高1~1.5米,約具10節。葉片線狀披針形,長達30厘米,寬1.5~3厘米,邊緣粗糙,中脈粗厚,於背面凸起;葉鞘光滑,上部者短於節間;葉舌質硬,長約1毫米。總狀花序腋生成束;雌小穗位於花序之下部,外面包以骨質念珠狀的總苞,總苞約與小穗等長;能育小穗第一穎下部膜質,上部厚紙質,先端鈍;第二穎舟形,被包於第一穎中,先端厚紙質,漸尖;第二外稃短於第一外稃;內稃與外稃相似而較小,雄蕊3,退化;雌蕊具長花柱;不育小穗退化成長圓筒狀的穎。雄小穗常2~3枚生於一節;無柄雄小穗第一穎扁平,兩側內折成脊而具不等寬之翼,先端鈍,具多數脈;第二穎舟形,亦具多脈;外稃與內稃皆為薄膜質;雄蕊3;有柄雄小穗與無柄者相似,但較小或有更退化者。穎果外包堅硬的總苞,卵形或卵狀球形。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多生於屋旁、荒野、河邊、溪澗或陰濕山谷中。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一般多為栽培品。
本植物的根(薏苡根)、葉(薏苡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變種植物川谷同供藥用。
採集
秋季果實成熱後,割取全株,曬乾,打下果實,除去外殼及黃褐色外皮,去淨雜質,收集種仁,曬乾。
藥材
乾燥的種仁,呈圓球形或橢圓球形,基部較寬而略平,頂端鈍圓,長5~7毫米,寬約3~5毫米,表面白色或黃白色,光滑或有不明顯縱紋,有時殘留黃褐色外皮,側面有1條深而寬的縱溝,溝底粗糙,褐色,基部凹入,其中有一棕色小點。質堅硬,破開後,內部白色,有粉性。氣微,味甘淡。以粒大、飽滿、色白、完整者為佳。
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
①薏苡仁油的作用
早年報導,用石油醚浸出的薏苡仁油對蛙的橫紋肌及運動神經末梢,低濃度呈興奮作用,高濃度呈麻痹作用。如注射於蛙的胸淋巴腔或腓腸肌內,能減少肌肉之攣縮,並縮短其疲勞曲線。用離體蛙的神經肌肉標本,證明其作用點不在神經乾而在肌肉部分。進一步的研究指出,慧苡仁油或C數在10~18的飽和脂肪酸皆能阻止或降低橫紋肌(非神經肌接頭部位)之收縮作用,而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則無此作用。薏苡仁油(0.5克/公斤皮下注射於兔)及C數在12以上的脂肪酸皆可使血糖有所下降,此可用丙酮酸拮抗之,血清鈣亦有所降低,C數較低的脂肪酸(如癸酸)對血糖、血鈣皆無影響。薏苡仁油(主要為棕櫚酸及其酯)對呼吸,小量興奮,大量麻痹(中樞性);能使肺血管顯著擴張。對離體蛙心及離體兔腸,低濃度呈興奮作用,高濃度呈抑制作用;對家兔及豚鼠子宮一般呈興奮作用,腎上腺素可反轉其興奮作用;它還有抗利尿作用;大量可使動物麻痹,呼吸停止。其致死量小鼠(皮下注射)為5~10毫克/克,兔(靜脈注射)為1~1.5克/公斤。
②薏苡素的作用
對橫紋肌有抑制作用。它能抑制蛙神經肌肉標本的電刺激所引起的收縮反應及大鼠膈肌的氧攝取和無氧糖酵解,並能抑制肌動球蛋白-三磷酸腺甙系統的反應,還有比較弱的中樞抑制作用,表現為對大鼠及小鼠均有鎮靜作用,並能與咖啡因相拮抗。在家兔的腦電圖上,出現波幅增大,頻率減少,顯示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性抑制現象等。在大鼠試驗(尾部電刺激法)中,有鎮痛作用,強度與氨基比林相似。它還有解熱作用,對TTG(菌體的精製複合多糖類)性發熱的解熱作用較好,對二硝基酚引起之發熱無甚作用。此外對多突觸反射(貓腓神經-腓腸肌標本)有短暫的抑制作用。它不能降低士的寧或戊四氮的致死作用。對兔靜脈注射可引起血壓短暫下降,皮下注射可使血糖略有下降,對離體蟾蜍心臟及離體兔腸均呈抑制作用;對兔耳血管無明顯影響。它的毒性很低,給小鼠口服0.5克/公斤一個月不引起異常改變。
有報告稱薏苡仁對癌細胞有阻止成長及傷害作用。
【炮製】炒蔗苡仁:取揀淨的薏苡仁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即可。或用麩皮同炒亦可。(每慧苡仁100斤,用麩皮10斤)
《雷公炮炙論》:"凡使(薏苡仁)一兩,以糯米二兩同熬,令糯米熟,去糯米,取使。若更以鹽湯煮過,別是一般修制,亦得。"
【性味】甘淡,涼。
①《本經》:"味甘,微寒。"
②《別錄》:"無毒。"
③《食療本草》:"性平。"
④《本草正》:"味甘淡,氣微涼。"
【歸經】入脾、肺、腎經。
①《綱目》:"陽明。"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肝、胃、大腸。"
③《本草新編》:"入脾、腎二經。"
功用主治
健脾,補肺,清熱,利濕。治泄瀉,濕痹,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水腫,腳氣,肺痿,肺癰,腸癰,淋濁,白帶。
①《本經》;"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
②《別錄》:"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③《藥性論》:"主肺痿肺氣,吐膿血,咳嗽涕唾上氣。煎服之破五溪毒腫。"
④《食療本草》:"去乾濕腳氣。"
⑤《本草拾遺》:"溫氣,主消渴。""殺蛔蟲。"
⑥《醫學入門》:"主上氣,心胸甲錯。"
⑦《綱目》:"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濕。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熱淋。"
⑧《國藥的藥理學》:"治胃中積水。"
⑨《中國藥植圖鑑,:"治肺水腫,濕性肋膜炎,排尿障礙,慢性胃腸病,慢性潰瘍。"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O.3~1兩;或人散劑。
【宜忌】脾約便難及妊婦慎服。
①《本草經疏》:"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轉筋,脾虛無濕者忌之。妊娠禁用。"
②《本草通玄》:"下利虛而下陷者,非其宜也。"
選方
①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③治久風濕痹,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治筋脈拘攣: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綱目》薏苡仁粥)
④去風濕,強筋骨,健脾胃: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之。(《綱目》薏苡仁酒)
⑤治水腫喘急:郁李仁二兩。研,以水濾汁,煮薏苡仁飯,日二食之。(《獨行方》)
⑥治肺痿唾膿血:薏苡仁十兩。杵碎,以水三升,煎一升,入酒少許服之。(《梅師集驗方》)
⑦治肺癰咳唾,心胸甲錯者:以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濃,微溫頓服之。肺若有血,當吐出愈。(《范汪方》)
⑧治肺癰咯血:薏苡仁三台。搗爛,水二大盞,入酒少許,分二服。(《濟生方》)
⑨治腸癰,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
⑩治腸癰: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兩,瓜瓣人二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方》)
⑾治消渴飲水:薏苡仁煮粥飲,並煮粥食之。(《綱目》)
⑿治沙石熱淋,痛不可忍:玉秫(子、葉、根皆可用),水煎熱飲,夏月冷飲,以通為度。(《楊氏經驗方》)
臨床套用
治療扁平疣
取新收之苡仁米2兩,與大米混合煮飯或粥吃,每日1次,連續服用,以痊癒為止。治療23例,經服藥7~16天,11例痊癒,6例效果不明,6例無效。病人在服藥後至皮疹消失前,多數有治療反應:損害病灶增大變紅,炎症增劇;繼續堅持服藥數日後,則損害病灶漸趨乾燥脫屑,以至消退。
名家論述
①《本草衍義》:"薏苡仁,《本經》雲,微寒,主筋急拘攣。拘攣有兩等:《素問》注中,大筋受熱,則縮而短,縮短故攣急不伸,此是因熱而拘攣也,故可用薏苡仁;若《素問》言因寒即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凡用之,須倍於他藥。此物力勢和緩,須倍加用即見效。蓋受寒即能使人筋急,受熱故使人筋攣,若但熱而不曾受寒,亦能使人筋緩,受濕則又引長無力。"
②《綱目》:"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痹者用之。土能勝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按古方小續命湯注云:中風筋急拘攣,語遲,脈弦者,加薏苡仁,亦扶脾抑肝之義。又《後漢書》雲,馬援在交趾,嘗餌薏苡實,雲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也。又張師正《倦遊錄》雲,辛稼軒忽患疝疾,重墜,大如杯,一道人教以薏珠用東壁黃上炒過,水煮為膏服,數服即消。程沙隨病此,稼軒授之,亦效。《本草》薏苡乃上品養心藥,故有此功。"
③《本單經疏》:"薏苡仁,性燥能除濕,味甘能入脾補脾,兼淡能滲泄,故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及風濕痹,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總之,濕邪去則脾胃安,脾胃安則中焦治,中焦治則能榮養乎四肢,而通利乎血脈也。甘以益脾,燥以除濕,脾實則腫消,脾強則能食,如是,則已上諸疾不求其愈而自愈矣。"
④《本草正》:"薏苡,味甘淡,氣微涼,性微降而滲,故能去濕利水,以其去濕,故能利關節,除腳氣,治痿弱拘攣濕痹,消水腫疼痛,利小便熱淋,亦殺蛔蟲。以其微降,故亦治咳嗽唾膿,利隔開胃,以其性涼,故能清熱,止煩渴、上氣。但其功力甚緩,用為佐使宜倍。"
⑤《藥品化義》:"薏米,味甘氣和,清中濁品,能健脾陰,大益腸胃。主治睥虛泄瀉,致成水腫,風濕筋緩,致成手足無力,不能屈伸。蓋因濕勝則七敗,土勝則氣復,腫自消而力自生。取其入肺,滋養化源,用治上焦消渴,肺癰腸癰。又取其味厚沉下,培植下部,用治腳氣腫痛,腸紅崩漏。若咳血久而食少者,假以氣和力緩,倍用無不效。"
⑥《本草述》:"薏苡仁,除濕而不如二術助燥,清熱而不如芩、連輩損陰,益氣而不如參、術輩猶滋濕熱,誠為益中氣要藥。然其味淡,其力緩,如不合群以濟,厚集以投,冀其奏的然之效也能乎哉?"
⑦《本草新編》:"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視病之輕重,準用藥之多寡,則陰陽不傷,而濕病易去。故凡遇水濕之症,用薏仁一、二兩為君,而佐之健脾去濕之味,未有不速於奏效者也,倘薄其氣味之平和而輕用之,無益也。"
⑧《本經疏證》:"論者謂益氣、除濕、和中、健脾,薏苡與術略似,而不知有毫釐之差,千里之謬也。蓋以云乎氣,則水溫而薏苡微寒。以云乎味,則術甘辛而薏苡甘淡。且術氣味俱厚,薏苡氣味俱薄,為迥不相侔也。此其義蓋見於《金匱要略·痙濕暍篇》,曰濕家身煩疼,當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勿以火攻之。曰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夫身煩疼者,濕而兼寒;一身盡疼者,濕而兼風。寒從陰化,風從陽化。故身煩疼者,屬太陽;發熱日哺所劇者,屬陽明。屬太陽者宜發汗,屬陽明者宜清熱,發汗所以泄陽邪,清熱所以折陽邪,質之以用術用栓者為發汗,薏苡則為清熱矣。雖然,薏苡既治風濕,又主筋急拘攣,不能屈伸,彼風濕相搏,骨節疼煩,不得屈伸,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獨不用薏苡何耶?夫適固言之矣,薏苡是治久風濕痹,非治暴風濕痹者也。然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非暴病耶?玩汗出當風,久傷取冷之因,決知其似暴病,實非暴病也。發熱日晡所劇。風與濕勢將化熱,故以薏苡合麻黃杏仁甘草,迎其機而奪之,彼風濕相搏者,上既冠以傷寒八、九日,已可知其非久病,下出所治之方,或有取乎附子生薑,或有取乎附子桂枝,且俱用術,其不能雜入薏苡決矣。術與薏苡非相反相惡也,既用此即不用彼者,無他,術性急,薏苡性緩,合而用之,恐其應速,則嫌於緩,應遲,又傷於躁也。"
扁豆
異名
藊豆(《唐本草》),南扁豆(《滇南本草》),沿籬豆、蛾眉豆(《綱目》),涼衍豆(《本草乘雅半偈》),羊眼豆(《藥品化義》),膨皮豆(《廣州植物志》),茶豆(《江蘇植藥志》),南豆(《陸川本草》),小刀豆、樹豆(《四川中藥志》),藤豆(《中國藥植圖鑑》)。
來源
為豆科植物扁豆的白色種子。
植物形態
一年生纏繞草質藤本,長達6米。3出複葉;小葉片闊卵形,長5~9厘米,寬6~10厘米,先端尖,基部廣楔形或截形,全緣,兩面被疏毛,側生小葉較大,斜卵形;葉柄長4~12厘米;托葉細小,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通常2~4朵聚生於花序軸的節上;小苞片2,早落;花萼鐘狀,萼齒5,邊緣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旗瓣卵狀橢圓形,基部兩側有2附屬體,並下延為2耳,翼瓣斜橢圓形,龍骨瓣舟狀;雄蕊10,2束;子房線形,被柔毛,基部有腺體,柱頭頭狀,疏生白色短毛。莢果長橢圓形,扁平,微彎,長5~8厘米,先端具彎曲的喙。種子2~5粒,長方狀扁圓形,白色、黑色或紅褐色。花期7~8月。果期9月。
本植物的根(扁豆根)、藤(扁豆藤)、葉(扁豆葉)、種皮(扁豆衣)、花(扁豆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
立冬前後摘取成熟莢果,曬乾,打出種子,再曬至全乾。
藥材
乾燥種子為扁橢圓形或扁卵圓形,長約8~12毫米,寬6~9毫米,厚4~7毫米。表面黃白色,平滑而光澤,一側邊緣有半月形白色隆起的種阜,約占周徑的1/3~1/2,剝去後可見凹陷的種臍,緊接種阜的一端有1珠孔,另端有短的種脊。質堅硬,種皮薄而脆,內有子葉2枚,肥厚,黃白色,角質。嚼之有豆腥氣。以飽滿、色白者佳。
扁豆的種子有白色、黑色、紅褐色等數種,入藥主要用白扁豆;黑色看古名"鵲豆",不供藥用;紅褐色者在廣西民間稱"紅雪豆",用作清肝、消炎藥,治眼生翳膜。
化學成分
種子每百克含蛋白質23.7克,脂肪1.8克,碳水化物57克,鈣46毫克,磷52毫克,鐵1毫克,植酸鈣鎂247毫克,泛酸1232微克,鋅2.44毫克。
種子中含胰蛋白酶抑制物、澱粉酶抑制物、血球凝集素A、B。並含有對小鼠Columbia SK病毒有抑制作用的成分,這種活性成分在水溶的高分子部分和低分子部分中都有;尚含豆甾醇、磷脂(主要是磷脂醯乙醇胺)、蔗糖、棉子糖、水蘇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澱粉、氰甙、酪氨酸酶等。
豆莢含哌啶酸-2。
藥理作用
扁豆中含對人的紅細胞的非特異性凝集素(參看"菜豆"),它具有某些球蛋白特性;對牛、羊紅細胞並無凝集作用。在扁豆中可分出二種不同的植物凝集素,凝集素甲不溶於水,無抗胰蛋白酶活性;如混於食物中飼餵大鼠,可抑制其生長,甚至引起肝臟的區域性壞死;加熱後則毒性作用大見減弱,故凝集素甲是粗製扁豆粉中的部分有毒成分。凝集素乙可溶於水,有杭胰蛋白酶的活性。有人測得其分子量為23688,對胰蛋白酶之抑制為非競爭型的。在15~18℃(pH3~10)可保持活力30天以上。蒸壓消毒或煮沸1小時後,活力損失94~86%。此種胰蛋白酶抑制劑,在體外不能被一般蛋白酶分解,在體內不易消化,在1毫克/0.1毫升濃度時,由於抑制了凝血酶,可使枸櫞酸血漿的凝固時間由20秒延長至60秒。
印度產扁豆餵食大鼠,有降低血糖及血清膽甾醇的作用。
【炮製】生扁豆:揀淨雜質,置沸水中稍煮,至種皮鼓起、鬆軟為度,撈出,浸入冷水中,脫去皮,曬乾。炒扁豆:取淨扁豆仁,置鍋內微炒至黃色,略帶焦斑為度,取出放涼。
【性味】甘,平。
①《別錄》:"味甘,微溫。"
②《食療本草》:"微寒。"
③《日華子本草》:"平,無毒。"
【歸經】入脾、胃經。
①《綱目》:"入太陰氣分。"
②《本草經巰》:"入足太陰、陽明經氣分。"
功用主治
健脾和中,消暑化濕。治暑濕吐瀉,脾虛嘔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帶下,小兒疳積。
①《別錄》:"主和中下氣。"
②《藥性論》:"主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煎湯服。"
③孟詵:"療霍亂吐利不止,末,和醋服之。"
④《日華子本草》:"補五臟。"
⑤《本草圖經》:"主行風氣,女子帶下,兼殺酒毒,亦解河豚毒。"
⑥《滇南本草》:"治脾胃虛弱,反胃冷吐,久瀉不止,食積痞塊,小兒疳疾。"
⑦《品匯精要》:"消暑和中。"
⑧《綱目》:"止泄瀉,消暑,暖脾胃,除濕熱,止消渴。"
⑨《會約醫鏡》:"生用清暑養胃,炒用健脾止瀉。"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6錢;或入丸、散。
【宜忌】
①陶弘景:"患寒熱病者,不可食。"
②《食療本草》:"患冷氣人勿食。"
③《隨息居飲食譜》:"患瘧者忌之。"
選方
①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而嘔吐泄瀉者:白扁豆一斤半(薑汁浸,去皮,微妙),人參(去蘆)、白茯苓、白朮、甘草(炒)、山藥各二斤,蓮子肉(去皮),桔梗(炒令深黃色)、薏苡仁、縮砂仁各一斤。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棗湯調下,小兒量歲數加減服。(《局方》參苓白朮散)
②治霍亂扁豆一升,香薷一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單用亦得。(《千金方》)
③治消渴飲水:白扁豆浸去皮,為末,以天花粉汁同蜜和丸梧子大,金箔為衣。每服二、三十丸,天花粉汁下,日二服。忌炙煿酒色。次服滋腎藥。(《仁存堂經驗方》)
④治水腫:扁豆三升,炒黃,磨成粉。每早午晚各食前,大人用三錢,小兒用一錢,燈心湯調服。(《本草匯言》)
⑤治赤白帶下:白扁豆炒為末,用米飲每服二錢。(《永類鈐方》)
⑥治中砒霜毒:白扁豆生研,水絞汁飲。(《永類鈐方》)
⑦治惡瘡連痂癢痛:搗扁豆封,痂落即差。(《補缺肘後方》)
名家論述
①《藥性辨疑》:"扁豆,專清暑,故和中而止霍亂;極補脾,故治痢而蠲膿血,消水濕,治熱泄。"
②《綱目》:"硬殼白扁豆,其子充實,白而微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消暑除濕而解毒也。其軟殼及黑鵲色者,其性微涼,但可供食,亦調脾胃。"
③《本草經疏》:"弘景雲,扁豆患寒熱者不可食。蓋指傷寒寒熱,外邪方熾,不可用此補益之物耳。如脾胃虛及傷食勞倦發寒熱者,不忌。"
④《藥品化義》:“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氣清香而不竄,性溫和而色微黃,與脾性最合。主治霍亂嘔吐,腸鳴泄瀉,炎天暑氣,酒毒傷胃,為和中益氣佳晶。又取其色白,氣味清和,用清肺氣。故云清以養肺,肺清則氣順。下行通利大腸,能化清降濁,善療腸紅久瀉,清氣下陷者,此腑虛補髒之法也。”
⑤《本草新編》:"白扁豆,味輕氣薄,單用無功,必須同補氣之藥共用為佳。或謂白扁豆非固胎之藥,前人安胎藥中往往用之何故?蓋胎之不安者,由於氣之不安,白扁豆最善和中,故用之以和胎氣耳,胎因和而安,謂之能安胎也亦可。單用此味以安驟動之眙,吾從未見能安者矣!"
⑥《本草求真》:"扁豆如何補脾?蓋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於脾而有益也;脾得香而能舒,扁豆稟氣芬芳,故能於脾而克舒也;脾苦濕而喜燥,扁豆得性之溫,故能於脾而克燥也。脾土既實,則水道自通,三焦不混,而太陰暑濕之邪,自爾克消,安能復藏於脾,而有渴、瀉之病乎。但多食壅滯,不可不知。"
山楂
異名
朹、粱梅(《爾雅》),朹子(《爾雅》郭璞注),鼠查(《本草經集注》),羊梂(陶弘景),赤爪實(《唐本草》),棠梂子(《本草圖經》),赤棗子(《桂海虞衡志》),山里紅果、酸棗,鼻涕團、柿楂子(《百一選方》),山里果子(《履巉岩本草》),茅楂(《日用本草》),猴楂(《世醫得效方》),映山紅果(《救荒本草》),海紅(《品匯精要》),酸梅子、山梨(《中國樹木分類學》),酸查(《山東中藥》)。
植物形態
①山楂
落葉喬木或大灌木,高達8米.樹皮暗棕色,多分枝,枝條無刺或具稀刺。單葉互生;具托葉,托葉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邊緣具鋸齒;葉柄長2~4匣米;葉片闊卵形、三角卵形至菱狀卵形,長6~12厘米,寬5~8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5~9羽狀裂片,裂片有尖銳和不整齊的鋸齒,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色較淡,兩面脈上均被短柔毛。花10~12朵成傘房花序;花梗被短柔毛;萼片5,綠色,基部連合成杯狀,上部5齒裂;花冠白色或帶淡紅色,直徑8~13毫米,花瓣5,離生,倒寬卵形,長和寬均為6毫米;雄蕊20,不等長;心皮5,子房下位,5室,各室具一胚珠,花柱5,柱頭圓形。梨果球形或圓卵形,直徑約2.5厘米,深紅色,具多數白色斑點,果之頂端有外曲的宿存花萼。種子5枚。花期5月。果期8~10月。
②野山楂,又名:小葉山楂、山果子。
落葉灌木,高達1.5米。枝條具刺,嫩枝被白色絨毛。單葉互生;托葉近卵形;葉柄長約3毫米,有時無柄;葉片倒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長1.5~6厘米,寬0.8~2.5厘米,先端尖,不裂或3深裂,邊緣有缺刻及不整齊鋸齒,基部楔形,漸窄縮。花5~6朵簇生成傘房花序;萼片5,卵狀披針形,外側密生細毛。梨果較小,呈紅黃色,近圓形,直徑約1~1.5厘米。花期5~6月。果期8~10月。
以上兩種植物的根(山楂根)、木材(山楂木)、莖葉(山楂莖葉)、種子(山楂核)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藥材
①北山楂
為植物山楂的果實,呈球形或梨形,徑約2.5厘米。表面深紅色,有光澤,滿布灰白色細斑點;頂端有宿存花萼,基部有果柄殘痕。商品常為3~5毫米厚的橫切片,多捲縮不平,果肉深黃色至淺棕色,切面可見5~6粒淡黃色種子,有的種子已脫落;有的片上可見短果枘或下凹的花萼殘跡。氣微清香,味酸微甜。以個大、皮紅、肉厚者為佳。
②南山楂
為植物野山楂的果實,呈類圓球形,直徑0.8~1.4厘米,間有壓扁成餅狀.表面灰紅色,行細紋及小斑點,頂端有凹窩,其邊緣略突出,基部有果柄殘痕。質堅硬,核大,果肉薄,棕紅色。氣微,味酸微澀。以個勻、色紅、質堅者為佳。
此外尚有下列同屬植物的果實在少數地區亦作山楂入藥。
①山里紅
葉片寬卵形,3~5羽狀深裂。果實近球形,直徑約1.5厘米,紅色。分布東北、華北及陝西、山東、江蘇等地。
②湖北山楂
葉卵形至矩圓狀卵形,中部以上3~5裂;刺長1.5厘米;果實圓球形,直徑約1~2.5厘米,黑赤色,有顯著的小斑點。分布我國中部及陝西、江蘇各地。
③遼山楂
④雲南山楂
葉片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常不裂,邊緣具鋸齒;果實近球形,暗紅色或黃色帶紅褐色暈斑。分布西南及廣東、廣西等地。
【炮製】山楂:揀淨雜質,篩去核。炒山楂:取揀淨的山楂,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外面呈淡黃色,取出,放涼。焦山楂:取揀淨的山楂,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焦褐色,內部黃褐色為度,噴淋清水,取出,曬乾。山楂炭:取揀淨的山楂,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焦黑色,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曬乾。
《綱目》:"九月霜後取山楂實帶熟者,去核,曝乾。或蒸熟去皮核,搗作餅子,日乾用。"
化學成分
含表兒茶精[(-)-epicatechin]、槲皮素(quercetin)、金絲桃甙(hyperin)、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 山楂酸(crataegolic acid) 、檸檬酸(citric acid)、苦杏仁甙(amygdalin)等。
【性味】酸甘,微溫。
①《唐本草》:"味酸,冷,無毒。"
②《日用本草》:"味甘酸,無毒。"
③《本草蒙筌》:"味甘辛,氣平,無毒。"
④《綱目》:"酸甘,微溫。"
【歸經】入脾、胃、肝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經。"
②《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太陰經。"
③《藥品化義》:"入脾、肝二經。"
④《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
功用主治
消食積,散瘀血,驅絛蟲。治肉積,症瘕,痰飲,痞滿,吞酸,瀉痢,腸風,腰痛,疝氣產後兒枕痛,惡露不盡,小兒乳食停滯。消食健胃,行氣散瘀。用於肉食積滯、胃烷脹滿、瀉痢腹痛、瘀血經閉、產後瘀阻、心腹刺痛、疝氣疼痛、高血脂症。
①陶弘景:"煮汁洗漆瘡。"
②《唐本草》:"汁服主利,洗頭及身上瘡癢。"
③《本草圖經》:"治痢疾及腰疼。"
④《履巉岩本草》:"能消食。"
⑤《日用本草》:"化食積,行結氣,健胃寬膈,消血痞氣塊。"
⑥《滇南本草》:"消肉積滯,下氣;治吞酸,積塊。"
⑦《本草蒙筌》:"行結氣,療頹疝。"
⑧寧原《食鑒本草》:"化血塊,氣塊,活血。"
⑨《綱目》:"化飲食,消肉積,症瘕,痰飲痞滿吞酸,滯血痛脹。"
⑩《本草再新》:"治脾虛濕熱,消食磨積,利大小便。"
⑾《本草撮要》:"凍瘡塗之。"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宜忌】脾胃虛弱者慎服。
①《綱目》:"生食多,令人嘈煩易飢,損齒,齒齲人尤不宜。"
②《本草經疏》:"脾胃虛,兼有積滯者,當與補藥同施,亦不宜過用。"
③《得配本草》:"氣虛便溏,脾虛不食,二者禁用。服人參者忌之。"
④《隨息居飲食譜》:"多食耗氣,損齒,易飢,空腹及羸弱人或虛病後忌之。"
選方
②治食肉不消:山楂肉四兩,水煮食之,並飲其汁。(《簡便單方》)
③治諸滯腹痛:山楂一味煎湯飲。(《方脈正宗》)
④治痢疾赤白相兼: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為末,每服一、二錢,紅痢蜜拌,白痢紅白糖拌,紅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勻,白湯調,空心下。(《醫鈔類編》)
⑤治腸風:酸棗並肉核燒灰,米飲調下。(《百一選方》)
⑥治老人腰痛及腿痛:棠梂子、鹿茸(炙)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綱目》)
⑦治寒濕氣小腹疼,外腎偏大腫痛:茴香、柿楂子。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鹽、酒調,空心熱服。(《百一選方》)
⑧治產婦惡露不盡,腹中疼痛,或兒枕作痛:山楂百十個,打碎煎湯,入砂糖少許,空心溫服。(朱震亨)
臨床套用
①治療絛蟲病
用鮮山楂2斤(乾品半斤,小兒酌減),洗淨去核,下午3時開始零食,晚10時吃完,晚飯禁食。次晨用檳榔2兩加水煎至1茶杯,1次服完,臥床休息。有大便感覺時儘量堅持一段時間再大便,即可排出完整絛蟲。冬天應坐在溫水便桶上大便,避免蟲體遇冷收縮而不能完整排出。觀察40例均有效。
②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用20%山楂煎劑加糖矯味,每服200毫升(小兒酌減),每日3次,7~10天為一療程。治療24例,全部有效。又有用山楂2兩煎服,治輕型及中型菌痢30例,除3例無效外均治癒或好轉。或用生熱山楂片各1兩,加水500毫升煮開5分鐘,分2次服(小兒酌減),4~6天為一療程,亦有效果。
③用於降低血清膽甾醇
每日用山楂1兩,毛冬青2兩,分2次煎服。觀察20例,治前血清膽甾醇平均253.2毫克%,治後下降至207毫克%,平均每例下降46.2毫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非常顯著。20例中有11例血清膽甾醇降至200毫克%以下,平均每例下降62.9毫克%。認為山楂所起的作用是主要的,因為毛冬青降低血清膽甾醇的效果,各地觀察結果頗不一致,目前尚難肯定;而本組病例中有4例曾單服山楂而未用毛冬青,亦取得效果,服藥前血清膽甾醇平均為259.7毫克%,服藥至第6周時複查,下降至214毫克%。
此外,將山楂的花和葉製成浸劑服用,有降低血壓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