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頂茶

蒙頂茶

蒙頂茶是中國傳統綠茶,產於四川雅安市名山區蒙頂山。產地全年平均氣溫14.5℃,年降水量2000~2200mm,常細雨濛濛、煙霞滿山。這種生態環境,能減弱太陽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有利於茶葉中合氮物質的形成。

其外湯色碧清微黃,清澈明亮,滋味鮮爽,濃郁回甜。

相傳西漢時,甘露普惠妙濟大師吳理真,“攜靈茗之種,植於五峰之中”。吳理真在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樹。茶樹“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久飲該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壽,故有“仙茶”之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蒙頂茶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
  • :雙子葉植物
  • 亞綱:原始花被
  • :山茶
  • :山茶
  • 分布區域:四川蒙山
  • 類別:綠茶
發展歷史,生態環境,品質特點,製作工序,功效作用,獲得榮譽,茶葉文化,

發展歷史

蒙頂茶,據古籍、古碑和清代《四川通志》載,自西漢名山茶農吳理真手植七株茶樹於蒙山之顛,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吳氏在蒙頂植茶成功之後,蒙山茶農曆經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將蒙茶繁育、擴展到整個蒙山全境,到唐代,蒙山茶已發展到相當大的規模,品質和數量都超過了其它地區,並在中國享有很高的聲譽。
蒙頂茶蒙頂茶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蒙頂茶成為貢品,作為土特產入貢皇室。
憲宗元和8年(公元813年)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嚴道縣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
公元816年楊曄《膳夫經手錄》記:“蜀茶得名蒙頂,於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頂。”
公元825年李肇撰《唐國史補》: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
文宗開成5年(公元840年)蒙頂茶傳入日本。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楊燁的《膳夫經手錄》說:“蜀茶得名蒙頂,元和(唐憲宗年號)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是以蒙頂先後之人竟栽茶以厚利,不數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可見當時蒙頂茶之興旺、之珍貴,而且成了“蜀茶”的代表,蜀茶皆因蒙頂而出名。
宋神宗熙寧7年(公元1074年)、9年(公元1076年)提舉茶馬司先後在名山、百丈設定“茶場”,盡“榷”全縣茶葉。
神宗元豐4年(公元1081年)皇帝下詔:“專以雅州名山茶為易馬用”。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7年)重申神宗原詔:“用名山茶易蕃馬”並“定為永法”。
孝宗淳熙13年(公元1186年)蒙頂茶創始人吳理真,被封為“甘露普慧妙濟禪師”。
明清時期,茶業日益繁榮,各地名茶更加普遍,茶書、專著也越來越多,蒙頂茶在激烈競爭中仍以質量取勝。
清蒙頂“仙茶”演變為皇室祭祀太廟之物,“皇茶園”外所產茶葉,開始列為正貢,副貢和陪貢。
德宗光緒32年(公元1906年)名山王恆升、李裕公等18家茶商,為抵制印茶侵銷西藏,集資5萬兩白銀籌建“名山茶葉有限公司”。
公元1937年名山縣成立茶業同業公會,入會會員172人。
1958年名山縣組織800餘人上蒙頂山開荒種茶。並以淨居庵為場部,建立了茶葉培植場。
1959年“蒙頂甘露”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1963年成立“四川省國營蒙山茶場”。1979年國營蒙山茶場李家光等人在蒙頂山中部海拔1400米處柴山崗婁子岩,發現四株千年古茶樹。
1981年“蒙頂”商標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2003年“蒙山茶場”改制為“四川省蒙頂皇茶茶業有限責任公司”。
2004年《世界茶文化蒙頂山宣言》在蒙頂山發表,明確了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世界茶文明的發祥地,確立了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聖山的地位。
2010年“蒙頂”獲得了四川省著名商標稱號,蒙頂皇茶是唯一擁有蒙頂茶商標的公司。

生態環境

蒙頂茶產地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蒙山位於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西部,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等五峰組成。諸峰相對,狀若蓮花,山勢巍峨,峻峭挺拔。全年平均氣溫14.5℃,年降水量2000~2200mm,常細雨濛濛、煙霞滿山。這種雲霧瀰漫的生態環境,能減弱太陽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有利於茶葉中合氮物質的形成,也增加了胺基酸、蛋白質、咖啡鹼茶素、維生素C的含量。

品質特點

外形緊卷多毫,嫩綠色潤;內質香氣馥郁,芬芳鮮嫩;湯色碧清微黃,清澈明亮,滋味鮮爽,濃郁回甜,葉底嫩芽秀麗、勻整。

製作工序

上乘的蒙頂皇茶,每年只採摘一季,從採摘到製作成成品,要經過十三重工序。
每年清明時節,採茶姑娘或提著茶藍,穿行於茶林之間,開始採摘新茶。採摘標準十分嚴格,雨、露水芽不採,病蟲芽不採,芽葉長度都在1.5~2厘米之間,不夠或超過長度的都不採,每個芽頭必須由採茶姑娘用食指和拇指挾住從茶樹上折下來,而絕不能用指甲去掐。如此採摘的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每斤成品茶約有茶芽4~5.5萬個葉片。
每一盒蒙頂皇茶,在採摘之後,還要經過以下這樣的工藝流程:鮮葉攤放→殺青→攤涼→頭揉→炒(烘)二青→攤涼→二揉→乾燥(炒或烘)→做形提毫→烘乾→整理→拼配→烘焙提香→定量裝箱入庫。
這樣精心製作的蒙山皇茶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扁形茶、外形扁平黃亮,卷形茶緊、細、捲曲披毫,針形茶緊、細、圓、直、顯毫,這已經不僅僅是茶葉,更稱得上是讓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了。

功效作用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有這樣的記載:“真茶性冷,惟雅州蒙頂山出者溫而主祛疾……”也清楚地表明了蒙頂山茶是唯一中性茶這一無可比擬的功效。
而現代醫學對蒙頂山綠茶的研究表明,常飲蒙頂山綠茶,對人體健康大有益處。
據全國茶葉研究所化驗專家分析,蒙頂山茶中含物質豐富,如茶多酚、胺基酸、可溶糖、維生素等。而且在全國第三屆防治食道癌學術論文集中,華西醫大研究人員以蒙頂山綠茶為實驗品作食道癌防治的論文中已證明蒙頂山綠茶對防治食道癌有明顯功效。
在夏季,蒙頂山綠茶更可作為人們消夏的首選飲品。因為蒙頂山綠茶鮮葉中天然物質保留有85%以上,而這些物質對防癌、抗癌、殺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葉所不及。所以,人們若在暑熱天喝蒙頂山綠茶,自然可以定心安神、消暑去熱。所以蒙頂山綠茶不啻為充滿功效的、無熱量的天然健康飲料。

獲得榮譽

蒙茶在歷代名茶中的地位較高。要說“評比”的話,歷代都是冠軍、金獎,然而古代一般沒有這樣的評比。唐代稱“第一”五代稱“尤佳”,宋代稱“最佳”、“獨珍”,明代稱“最上”,清代稱“最佳”“最好”、“均佳”。這裡的“第一”、“最”、“尤”都是至好的意思,都是“含金量”百分之百的“足赤”。
蒙頂茶號稱天下第一,是唐宋時期的故實。
2017年5月5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總結大會發布了“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推選結果,雅安“蒙頂山茶”位列全國第四,榮登“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前列。

茶葉文化

文化特徵
雅州舊八景有句日:“蒙頂仙山石芽茶。”有一幅清朝《蒙山全景圖》真跡的圖題赫然4個大字:“蒙頂仙茶”。圖頂部有文日:“貢茶園甘露井甘露石室俱在絕頂五峰之心。”神聖仙氣乃蒙頂茶文化之首要特徵。
文化標誌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出自元代文人李德載《贈茶肆》(中呂·喜春來)曲:“蒙山頂上春來早,揚子江心水位高。陶家學士更風騷。應笑倒,銷金帳,飲羊羔。”而今,這兩句詩已成了蒙頂茶文化的標誌:在館名雅致的茶館,常見“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的楹聯;有關蒙茶仙姑與茶祖吳理真的民間傳說故事很多,以他們茶緣姻緣為主題的作品相繼問世;還有一些高雅的茶藝表演。
茶藝文化
指蒙頂山“禪茶”中所獨創的十八道獻茶技藝。 相傳,“龍行十八式”茶技是北宋高僧禪惠大師在蒙頂山結廬清修時所創。過去,作為僧人修行的一門功課,“龍行十八式”茶藝只在蒙頂山僧人中流傳,直到清代才逐漸傳入民間。 創下融茶道武術舞蹈禪學、易理為一體的茶技——蒙頂派“龍行十八式”。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水乳交融,更奠定了蒙山作為世界茶文化聖山的至尊地位。
詩詞
《辨物小志》——陳絳
《謝人寄蒙頂茶》——北宋畫家文同
琴茶》——白居易
《蒙山白雲岩茶》——黎陽王
創始傳說
當地關於蒙頂茶創始的傳說:“昔普惠大師生於西漢,姓吳氏,掛錫蒙頂之上清峰中,鑿井一口,植茶數株,此舊碑圖經所載,為蒙山茶之始矣。
清雍正《四川通志》也記載了這一傳說:“名山縣蒙山上清峰甘露井側產茶,葉厚而圓,色紫赤,味略苦。春末夏初始發,苔蘚庇之,陰雲覆焉。相傳甘露大師自嶺表攜靈茗播五頂。
民間傳說
相傳,很古的時候,青衣江有條仙魚,經過千年修煉,成了一個美麗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幾顆茶籽,這裡正巧碰見一個採花的青年,名叫吳理真,兩人一見鐘情。魚仙掏出茶籽,贈送給吳理真,訂了終身,相約在來年茶籽發芽時,魚仙就前來和理真成親。魚仙走後,吳理真就將茶籽種在蒙山頂上。第二年春天,茶籽發芽了,魚仙出現了,兩人成親之後,相親相愛,共同勞作,培育茶苗。魚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紗拋向空中,頓時白霧瀰漫,籠罩了蒙山頂,滋潤著茶苗, 茶樹越長越旺。魚仙生下一兒一女,每年採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滿。但好景不長,魚仙偷離水晶宮,私與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發現了。河神下令魚仙立即回宮。天命難違,無奈何,魚仙只得忍痛離去。臨走前,囑咐兒女要幫父親培植好滿山茶樹,並把那塊能變雲化霧的白紗留下,讓它永遠籠罩蒙山,滋潤茶樹。吳理真一生種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魚仙,最終投入古井而逝。後來有個皇帝,因吳理真種茶有功,追封他為“甘露普慧妙濟禪師”。蒙頂茶因此世代相傳,朝朝進貢。貢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專人去揚子江取水,取水人要淨身焚香,午夜駕小船至江心,用錫壺沉入江底,灌滿江水,快馬送到京城,煮沸沖沏那珍貴的蒙頂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後與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