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嘉靖四年(1525)惠來建城,得名惠城,因其地處葵嶺東南,故又稱
葵陽、葵城。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割入
靖海千戶所。置縣後隸屬
潮州府管轄至清末。(詳細請搜尋詞條“惠來”)
行政區劃
行政單位 | 人口 | 面積 | 郵政編碼 |
---|
| 168908 | 178平方公里 | 515200 |
| 148000 | 104平方公里 | 515235 |
| 108002 | 156平方公里 | 515239 |
| 81021 | 49平方公里 | 515223 |
| 65025 | 60平方公里 | 515221 |
| 93100 | 58平方公里 | 515231 |
| 84286 | 54平方公里 | 515226 |
| 54314 | 63平方公里 | 515225 |
| 34054 | 20平方公里 | 515232 |
| 58632 | 74平方公里 | 515224 |
| 58823 | 61平方公里 | 515236 |
| 85729 | 85平方公里 | 515222 |
| 34271 | 53平方公里 | 515238 |
| 48608 | 52平方公里 | 515235 |
葵潭農場 | 5420 | 20平方公里 | 515236 |
東埔農場 | 15000 | 25平方公里 | 515235 |
大南海石化工業區(南海街道) | 8500 | 工業區規劃總面積133平方公里 | 515235 |
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 25000 | 46.2平方公里 | 515200 |
地理環境
葵陽背山面海,地勢北高南低,傾斜度較大,屬海濱丘陵地形。
自然資源
葵陽自古資源豐富,
礦產資源有:高嶺土、花崗岩、紅銅、錫、鎢、鈹、黃鐵礦、磷礦、水晶、鉀等已探明的礦產資源多達20多種,自2005年,探查出其中的花崗岩總儲量有1500萬立方米,高嶺土總儲量有5000萬噸,稀有金屬鋯英石儲量有1.2萬噸。
人口民族
據考古學家研究,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
在
秦漢之後,隨著
中原漢族後裔南遷入潮與當地土著融合。
中原漢族後裔南下移居潮汕,多數先入福建或在福建(主要是
莆田、
泉州、
漳州)住一個時期後再入潮。
因此,葵陽自古民族數目眾多,主要的還是漢族。
民族風俗
葵陽八景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邑人張灝著《濯春堂集》兩卷。第一個為惠來寫了《葵陽八景》詩,至今傳誦,“葵陽八景”現於史冊。
葵陽八景(惠來古八景):百花領袖、龍江襟帶、髻山瀑黛、普陀山房、雙薦屏巒、虎頭嵯峨、海市蜃樓、銘湖石洞。
民間藝術
景屏:或稱活景、藏景、美景屏。是一種廣場游展式造型藝術。以戲出場面為內容,人物由小童扮演,配以一定景物。真人(故叫活景)假景定格造型,構成一定主題的景觀。游展時或配以鑼鼓八音,更具氣派,成為春節期間或盛大節日的拔尖節目。靖海鎮有張、林、曾三姓,以造景聞名,代代相傳。
潮州音樂:民國初期,縣內有儒家樂社,又稱閒間、樂社,系能奏會彈之人,在工作之餘,組合彈奏。縣城有“怡情社”樂班。民國36年(1947)又創“陶情社”,為精通、喜愛潮樂者聚合的小團體,並起了積累、整理樂譜的作用。
方言歌:潮州歌冊是一種以潮汕方言為表現形式的敘事長詩。唱歌冊時,依歌冊唱誦,歌聲悠揚悅耳。聽者邊作手頭工作,邊聽
曲文。唱歌冊只憑唱者順口朗誦,七言、五言、淺白押韻,四名一韻,無樂伴奏。[14]
唱漁歌:漁歌內容反映漁民生活與生產。1958年神泉鎮業餘劇團曾整理漁歌多首,其中《歌唱新漁村》曾參加汕頭地區民歌匯唱。
大鑼鼓:大鑼鼓,為惠來縣春節期間供遊行表演的文娛活動。一隊大鑼鼓的組成可多達上百人,頭尾可擺1~2華里。前有大旗招展,後有鑼鼓鏗鏘,絲竹悠揚。大鑼鼓演出時,隊前用一根青竹掛一幅紅幡,上帖金字“國泰民安”。接著是大旗隊,肩扛大旗,一隊數十人,多者上百人、徐徐前進。接著是以24面大鑼(有的多至32面),8付深鈸,10隻海螺為主的樂隊。
鰲舞:方言稱舞鰲,鰲魚用竹、木、布扎形彩繪製成,長3尺,龍頭魚身。舞者手擎鰲魚揮舞。一班有5隻。在鑼鼓伴奏下,有追逐、穿花、跳徑、躍龍門、咬斗、喧春等動作。
獅舞:方言稱舞虎獅。惠來縣春節至元宵有舞獅習慣。獅身是一幅近丈的
黃布,獅尾為一大簇流芳狀的紅麻絲。舞時,一人在前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尾,按鑼鼓節拍表演。動作神態有理毛、舔背、抓癢、瞌睡等。還有一種稱“高腳獅”,舞獅者肢踩高蹺,並增加一位戴面具的獅娘。舞獅後,有武術表演,多為南派的手拳、棍、叉、雙刀、雙鐧等真功夫。有的還表演縱身串火圈的驚險動作。
龍舞:方言稱舞龍。惠來縣舞龍,始於清
鹹豐年間。
青山鄉的螃蟹村和葵潭鎮的
長春村,有舞“雙龍搶寶”的節目。光緒年間,惠城鎮英內村開始組織舞龍隊,此後,每年春節期間都有舞龍。龍是用竹、木、布造形,彩繪製作,九節或十一節為一條龍,一鼓一鑼一鈸伴奏。動作有反肚、翻滾、跳龍門、追珠等。
英歌舞:惠來英歌舞,一隊英歌大體分為剛健雄渾的扣棒為“前棚”;豐富多彩的戲曲片斷為“後柵”。集舞蹈、戲曲於一體。
地方風俗
七樣菜:在
潮汕平原,正月初七惠來人有吃七樣菜的習俗,謂之能明目,並且財運亨通。可上溯到晉朝,晉議郎董勛《答問禮俗》有記載。
七樣菜對哪七樣沒有具體規定,大多以潮汕所產的大菜、春菜、芥藍、厚荷等為主,數量的多少也無限制,可隨意。
謝神:農曆10~12月中旬,每村每社每戶都擇吉日、備盛禮拜祭神靈。通常是演戲(包括皮影戲)、大鑼鼓、八音班、紙龍袍冠履、全豬全羊、大雅裸……特殊的祭禮有上刀梯、燒焰火,還有十年一祭的
打火醮。
地方俚語
生老習俗
祈子:祈求得子的習俗與燈關係密切。“燈”,在
潮語中與“丁”音,有為婆家帶來了男丁的寓意。生了男孩的人家,會在元宵夜舉行“上燈”活動。其實,以“燈”諧“丁”以祈求子的習俗,不僅是潮汕地區有,在其他地區也很多。
每年三月二十三,每逢
媽祖聖誕這一天,潮汕鄉民都要到天妃廟去抬天妃出遊,意在求媽祖贈福賜子。而那些無能力為媽祖抬轎效勞的,就站在路旁,等媽祖聖駕經過時,摸一摸媽祖轎,也算是沾了光。
在民間的習俗活動中,還有不少是將這一種期待得子的心理寄寓於民俗活動方式中。像新娘出嫁時,除了備一盞油燈外,還得備些龍眼乾。除含有富貴圓滿的意義外,也含著早生貴子的願望。那些在這一年結婚的人家,搓完了湯圓後,總會將湯圓數一數,如果湯圓是單數,那么意味著生男孩;如果是雙數,則意味生女孩。
保胎:婦女懷有身孕有許多禁忌;生產婦女臨產時,必須請來接生婆;丈夫不能留在產房裡服侍妻子,要和全家的男人一樣離開產房。有些人為了分娩順利,還會到廟宇里去祭拜“催生娘娘”,保佑順產。產婦產下嬰兒後,胎衣不能隨便丟;產婦的
娘家就必須準備雞蛋送到產婦家,為其補養。
坐臘、開葷:產婦在產後一個星期內,產房不能透風,這段日子叫做“坐臘”。到了第七天(有的地方是第九天或十二天),舉行“開葷”儀式,產婦開始吃肉、吃魚來滋養身體。同時,還要備辦禮物送給鄰里親朋,生男孩的送甜麵條,生女孩的送用薯粉制的圓子,稱為“圓仔”。到了滿月,則必須備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親朋好友,叫做喝“滿月酒”。很多地方嬰兒出生第十二日這一天要為他洗澡,會在洗澡盤裡放入一顆像碗一般大的石頭,表示孩子將來膽子會大。
飲茶禮俗
潮汕工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項目之一。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先尊后卑,先老後少”,“頭沖腳惜(音同),二沖茶葉”,“新客換茶”,“暗下逐客令”,“無茶色”,“茶三酒四禿桃二”[14]的講究。另外切忌“喝茶皺眉“,是對主人的不恭。
地方特產
隆江豬腳、靖海豆輯、綠豆餅、三參餅、肚臍餅、酥糖、魚丸魚餅、蝦丸蝦餅、廣章、蚵仔煎。
著名人物
蘇福(1359—1373),廣東省惠來神泉鎮人,幼年聰慧好學,文思敏捷,出口成章,被譽為神童。14歲時,由地方舉薦,應召赴南京參加童子試。
謝正蒙(1562—1631),號子聖,廣東省惠來華湖鎮人,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中舉人。後人將他與張文獻、海介忠、徐馬石同列為“嶺南四名臣”。
林春秀,字麓平,號實甫,福建閩縣人,嘉靖十八年~二十年(1539~1541)和嘉靖二十九年~三十三年(1550~1554)兩任惠來知縣。在任前後6年,斷案較多,“除盜賊,一切山林川澤,為奸民冒占者,悉清理,還之官。”官升吉安府同知時,百姓為他立“遺愛碑”。
蔣一清,字冰壺,號霽軒,廣西宣化人,萬曆初舉人,萬曆六年~十年(1578~1582)任惠來知縣。在任期間,對老百姓“加意拊循,省刑寬賦”,而對奸惡者則“嚴於厘蠧除奸”。因為“有賢聲”,所以,當他升官就任臨安府同知時,“攀臥之民如歸市”。
方之矩,字勿逾,直隸貴池人,萬曆二十四年(1596)~三十二年(1604)任惠來縣令。他在惠來8年,做了不少好事,老百姓感恩戴德,為他立“生祠”,而他卻題為“勸農亭”。
游之光,字東璧,直隸婺源人,舉人,萬曆三十二年~三十七年(1604~1609)任惠來知縣。他是一位有為的知縣,在惠來留下不少業績,不僅編修縣誌,還在文昌閣弘文堂前建玉華笏坊,並重建關帝廟。
查曾榮,字春谷,浙江仁和人。康熙三十八年~四十六年(1664~1672)任惠來知縣,頗有政績。查知縣敢於為民請命,至今仍有人讚頌。
詹一惠,字養吉,號正迪,惠來酉頭都榮錫里人。萬曆十年舉人,官廣西北流知縣。應知縣游之光之聘,纂修《惠來縣誌》。
翁照垣(1892—1972),名錦,字輝騰,廣東省惠來葵潭鎮人,抗日名將。自民國元年參加新軍,即為職業軍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歷任國民黨第十九路軍七十八師一五六旅旅長,東北軍第一一七師師長,福建人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第六軍軍長,南京第一戰區前敵總指揮。民國二十六年退出軍界回潮汕。任廣東第七戰區司令長官等職。民國三十八年定居香港。
方鳳巢(1893—1928),廣東省惠來惠城鎮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惠來縣委和縣
蘇維埃政府主要領導人。
傅海峰(1983—),惠來大南山華僑管理區人,奧運冠軍,1998年入選廣東省羽毛球隊,
中國羽毛球隊運動員,2012年8月,倫敦奧運會獲得羽毛球男雙冠軍。
許銀川(1975—),廣東省惠來隆江鎮人,中國象棋特級國際大師,有“少年姜太公”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