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概況,水資源,海水淡化,處理技術,基本分類,礦產資源,食物資源,海洋食物鏈,海水能源,海洋藥物,油氣資源,海上交通,海濱旅遊,中國現狀,基本情況,近海資源,開發和保護,
資源概況
英文:(Marine/Ocean Resources)
世界水產品中,85%左右產自海洋。以魚類為主體,占世界海洋水產品總量的80%以上,還有豐富的藻類資源。海水中含有豐富的海水化學資源,已發現的海水化學物質有80多種。其中,11種元素(氯、鈉、鎂、鉀、硫、鈣、溴、碳、鍶、硼和氟)占海水中溶解物質總量99.8%以上,可提取的化學物質達50多種。由於海水運動產生海洋動力資源,主要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及海水因溫差和鹽差而引起的溫差能與鹽差能等。估計全球海水溫差能的可利用功率達100×10^8千瓦,潮汐能、波浪能、河流能及海水鹽差能等可再生功率在10×10^8千瓦左右。
水資源
海水淡化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海水不僅是寶貴的水資源,而且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加強對海水(包括
苦鹹水,下同)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解決沿海和西部苦鹹水地區淡水危機和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措施,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證。海水
淡化,是開發新水源、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的重要途徑。
海水淡化,是指從海水中獲取淡水的技術和過程。海水淡化方法在20世紀30年代主要是 採用多效蒸發法;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是
多級閃蒸法(MSF),利用該方法淡化水量仍占相當大的比重;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
電滲析法(ED)、20世紀70年代的
反滲透法(RO)和低溫多效蒸發法(LT-MED)逐步發展起來,特別是反滲透法(RO)海水淡化已成為發展速度最快的技術。
據國際脫鹽協會統計,截至到2001年底,全世界海水淡化水日產量已達3250萬立方米,解決了1億多人口的供水問題。這些海水淡化水還可用作優質鍋爐補水或優質生產工藝用水 ,可為沿海地區提供穩定可靠的淡水。國際海水淡化的售水價格已從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2美元以上降到不足0.7美元的水平,接近或低於國際上一些城市的自來水價格。隨著技術進步導致的成本進一步降低,海水淡化的經濟合理性將更加明顯,並作為可持續開發淡 水資源的手段將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
處理技術
中國反滲透
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歷經"七五""八五""九五"攻關,在海水淡化與反滲透膜研製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現已建成
反滲透海水淡化項目13個,總產水能力日產近1萬 立方米。中國正在實施萬噸級反滲透海水淡化示範工程和海水膜組器產業化項目。
蒸餾法海水淡化技術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
天津大港電廠引進兩台3000立方米/日
多級閃蒸海水淡化裝置,於1990年運轉,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
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技術經過"九五"科技攻關。
海水直接利用,是直接替代淡水、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的重要措施
水直接利用技術,是以海水直接代替淡水作為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等相關技術的總稱。包括海水冷卻、海水脫硫、海水回注採油、海水沖廁和海水沖灰、洗滌、消防、製冰、印 染等海。
海水直流冷卻技術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有關防腐和防海洋生物附著技術已基本成熟。中國海水冷卻水用量每年不超過141億立方米,而日本每年約為3000億立方米,美國每年約為1000億立方米,差距很大。
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始於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等國家已大規模套用,是海水冷卻技術的 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中國經過"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完成了百噸級工業化試驗,在海水緩蝕劑、阻垢分散劑、菌藻殺生劑和
海水冷卻塔等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期間,通過實施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正在建立千噸級和萬噸級海水循環冷卻示範工程。海水
脫硫技術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是利用天然海水脫除煙氣中SO2的一種濕式
煙氣脫硫方法。具有投資少、脫硫效率高、利用率高、運行費用低和環境友好等優點,可廣泛 套用於沿海電力、化工、重工等企業,環境和經濟效益顯著。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海水
脫硫產業化技術亟待開發。
海水沖廁技術20世紀50年代末期始於中國香港地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處理系統和管理體系。"九五"期間,中國對大生活用海水(海水沖廁)的後處理技術進行了研究,有關 示範工程已經列入"十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技術,正在青島組織實施。
海水化學
資源綜合利用,是形成產業鏈、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體現。
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是從海水中提取各種化學元素(化學品)及其深加工技術。主要包括
海水製鹽、
苦鹵化工,提取鉀、鎂、溴、硝、鋰、鈾及其深加工等,已逐步向海洋精細化工方向發展。
中國經過"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在天然沸石法海水和滷水直接提取鉀鹽、製鹽滷水提取系列鎂肥、高效低毒農藥二溴磷研製、含溴精細化工產品及無機功能材料硼 酸鎂晶須研製等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五"期間正在開展海水直接提取鉀鹽產業化技術、
氣態膜法海水滷水提取溴素及有關深加工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冷卻排放的濃縮海水,開展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形成海水淡化、海水冷卻和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是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體現。
基本分類
1 按照資源有無生命分類,可分為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
2 按照資源的來源分類,可分為來自太陽輻射的資源,來自地球本身的資源和地球與其他天體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資源。
3 按照能否恢復分類,可分為再生性資源和非再生性資源。
4 按照資源的屬性分類,可分為生物資源、能源資源、空間資源和化學資源。
礦產資源
海底礦產知多少?
人們已經發現的有以下六大類:
1.石油、天然氣。據估計,世界石油極限儲量1萬億噸,
可采儲量3000億噸,其中
海底石油1350億噸;世界天然氣儲量255~280億立方米,海洋儲量占140億立方米。上世紀末,海洋石油年產量達30億噸,占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0%。中國在臨近各海域油氣儲藏量約40~50億噸。由於發現豐富的
海洋油氣資源,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五大石油生產國之一。
2.煤、鐵等固體礦產。世界許多近岸海底已開採煤鐵礦藏。日本海底煤礦開採量占其總產量的30%;智利、英國、加拿大、土耳其也有開採。日本九州附近海底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鐵礦之一。亞洲一些國家還發現許多
海底錫礦。已發現的海底固體礦產有20多種。中國大陸架淺海區廣泛分布有銅、煤、硫、磷、石灰石等礦。
3.
海濱砂礦。海濱沉積物中有許多貴重礦物,如:含有發射火箭用的
固體燃料鈦的金紅石;含有火箭、飛機外殼用的鈮和反應堆及微電路用的鉭的
獨居石;含有核潛艇和核反應堆用的耐高溫和耐腐蝕的鋯鐵礦、鋯英石;某些海區還有黃金、白金和銀等。中國近海海域也分布有金、鋯英石、
鈦鐵礦、獨居石、鉻尖晶石等經濟價值極高的砂礦。
4.多金屬結核和富鈷錳結殼。
多金屬結核含有錳、鐵、鎳、鈷、銅等幾十種元素。世界海洋3500~6000米深的洋底儲藏的多金屬結核約有3萬億噸。其中錳的產量可供世界用18000年,鎳可用25000年。中國已在太平洋調查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其中有30多萬平方公里為有開採價值的遠景礦區,聯合國已批准其中15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分配給中國作為開闢區。富鈷
錳結殼儲藏在300~4000米深的海底,容易開採。美日等國已設計了一些開採系統。
5.熱液礦藏。是一種含有大量金屬的硫化物,海底裂谷噴出的高溫
岩漿冷卻沉積形成,已發現30多處礦床。僅美國在
加拉帕戈斯裂谷儲量就達2500萬噸,開採價值39億美元。
6.
可燃冰。是一種被稱為
天然氣水合物的新型礦物,在低溫、高壓條件下,由碳氫化合物與水分子組成的冰態固體物質。其能量密度高,雜質少,燃燒後幾乎無污染,礦層厚,規模大,分布廣,資源豐富。據估計,全球可燃凍的儲量是現有
石油天然氣儲量的兩倍。在上世紀日本、
前蘇聯、美國均已發現大面積的可燃冰分布區。中國也在南海和東海發現了可燃冰。據測算,僅中國南海的可燃冰
資源量就達700億噸
油當量,約相當於中國陸上油氣資源量總數的1/2。在世界油氣資源逐漸枯竭的情況下,可燃凍的發現又為人類帶來新的希望。
由於人類對兩極海域和廣大的深海區還調查得很不夠,大洋中還有多少海底礦產人們還難以知曉。
食物資源
僅位於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
海藻,年產量已相當於世界年產小麥總量的15倍以上,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能為人們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
浮游生物,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海洋中還有眾多的魚蝦,真是人類未來的糧倉。還有南極的磷蝦,每年都產50多億,我們只捕撈1億~1.5億噸,就能達到全世界魚蝦捕撈量的一倍還多。
海洋食物鏈
在海洋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食物關係,呈食物金字塔的形式。
海洋生物學家曾做過這樣的研究報告:處在這座生物金字塔最低部的,是各種
硅藻類。它們是海洋中的單細胞植物,其數量非常之巨大。我們假定,
生物金字塔最低部的硅藻類是454千克。在這一層的上邊是微小的海洋食草類動物,或者叫浮遊動物。這些動物是以硅藻為食而獲取熱量。這一層的動物要維持其正常生活,需食用45.4千克硅藻。那么,再上一層是鯡魚類,
鯡魚為獲取熱量,維持生命,需食用4.54千克的浮遊動物。當然,鯡魚的存在又為鱈魚提供食物,顯然,鱈魚又是更上一層動物的食物了。
鱈魚為獲取熱量和正常生活,需要食用454克的鯡魚為食。不難看出,每上升一級,食物以10%的幾何級數減少;相反,每下降一級,其食物量又以10%幾何數而增加。呈一個下大上小的金字塔型。通過海洋食物網建起的金字塔,經過四至五級的能量依次轉移,維持各生命群體之間的平衡。當接近海洋食物金字塔的頂端時,生物的數目比起底部來說,變得非常之少。在海洋中,處在頂部的是海洋哺乳類,如海獸等。
海水能源
海水不但可以通過其熱能和機械能等給我們電能,從海水中還可提取出像汽油、柴油那樣的燃料——鈾和重水。鈾在海水中的儲量十分可觀,達45億噸左右,相當於陸地總貯量的4500倍,按燃燒發生的熱量計算,至少可供全世界使用1萬年。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海水淡化是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形式.開發利用海水是緩解我國水資源短缺的重要舉措.傳統的海水淡化方法,技術成熟,工藝完善,已經實現大規模的工業化套用,但因消耗化石能源,會引發環境問題.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未來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方向之一.在太陽能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方面,研究多集中在太陽能利用與熱法海水淡化系統或膜法海水淡化系統耦合,國內外都已經研。
海洋藥物
對中國海洋藥物資源狀況進行了調查和評價。結果顯示,歷經3 600餘年,中國海洋藥物套用經驗不斷積累,特別是現代海洋藥物的研究成果顯著。截至2008年,中國近海已記錄的海洋藥物及已進行現代藥理學、化學研究的潛在藥物資源已達684味,其中植物藥205味,動物藥468味,礦物藥11味;涉及海洋藥用動植物1667種(植物272種,動物1395種),另有礦物18種。加強現代藥學研究,保護現有藥用生物資源,開拓新的資源領域,是未來海洋藥物持續發展的保障。
鮑可平血壓,治頭暈目花症;海蜇可治婦人勞損、積血帶下、小兒風疾丹毒;海馬和海龍補腎壯陽、鎮靜安神、止咳平喘;用龜血和龜油治哮喘、氣管炎;用海藻治療喉嚨疼痛等;海螵蛸是烏賊的內殼,可治療胃病、消化不良、面部神經疼痛等症;珍珠粉可止血、消炎、解毒、生肌等,人們常用它滋陰養顏;用鱈魚肝製成的魚肝油,可治療維生素A、D缺乏症;海蛇毒汁可治療半身不遂及坐骨神經痛等。另外人們還從海洋生物中提取出了一些治療白血病、高血壓、迅速癒合骨折、天花、腸道潰瘍和某些癌症的有效藥物。
如果不注意適量開採,資源將利用完!
油氣資源
世界海洋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油氣資源,其石油資源量約占全球石油資源總量的34%。世界海洋油氣與陸上油氣資源一樣,分布極不均衡。在
四大洋及數十處近海海域中,石油、天然氣含量最豐富的數波斯灣海域,約占總貯量的一半左右;第二位是
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海域;第三位是
北海海域;第四位是墨西哥灣海域;其次是亞太、西非等海域。
在世界海洋中已找到了581處油田。其中,歐洲和地中海25個,北海110個,義大利、北亞得
裏海20個,
黑海和裏海17個,南美洲43個,非洲近海27個,西非近海85個,
波斯灣60個,印度次大陸沿岸海域2個,
遠東近海23個,印度和馬來西亞近海15個,澳大利亞東部和紐西蘭近海3個,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12個,南部吉普斯蘭德海盆19個,北海近海44個,美國墨西哥灣16個。
據Mackay諮詢公司分析,亞太地區海洋油氣資源將成為全球海洋油氣工業發展的引擎。亞太地區將成為繼北海和墨西哥灣後,全球海上油氣工業的第三大戰略區。到2008年,亞太地區海洋油、氣產量將分別占世界海洋油、氣總量的17%和25%,分別比2002年增加84%和116%。亞太地區的海上油氣工業預計將是世界八大區中增長速度最快的。預計到2008年,亞太地區海洋油氣總投資將比2002年增加65%,達到299億美元,占世界海上油氣總投資的19.5%。2002~2008年,亞太地區海上油氣投資增長最快的國家是中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印度、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其中2008年,馬來西亞海上油氣投資預計將占亞太地區的18.5%,居首位。
中國南海油氣資源潛力大。據中國海南省政協提案提供的數據,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積僅有16萬km²,而發現的石油儲量有55.2億t,天然氣儲量有12萬億m³。初步估計,整個南海的石油
地質儲量大致為230億~300億t,約占中國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屬於世界海洋油氣主要聚集中心之一。
海上交通
各港口之間,承擔著中國進出口物資70%以上的航運任務,還在國外承擔了一部分第三國的貨載。
中國的遠洋航線以主要海港為起點,可分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這些航線把中國與世界主要經濟區域聯繫起來。其中東行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東行到日本,並經日本東渡太平洋抵達北美和拉美各國,然後再通過巴拿馬運河到達
加勒比海地區和北美、拉美各國的東海岸。南行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起南行到東南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西行航線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航線,由中國各港口起先經南再往西航行,穿過
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經
紅海、過蘇伊士運河,入地中海,出
直布羅陀海峽,才進入大西洋。還有一條航線,經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
好望角,進入大西洋。西行航線可達南亞、西亞、非洲、歐洲各國港口。北行航線主要抵達朝鮮、韓國、俄羅斯等國家的海港。
海濱旅遊
廣闊的海洋和風光綺麗的濱海地帶令人留連忘返。充分利用大海的自然風光,開發海濱旅遊,也是人們利用與開發海洋資源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國十分重視海濱風景區的開發和建設,像我們熟悉的
渤海海濱的北戴河、秦皇島,
黃海海濱的大連、煙臺、青島和連雲港,東海海濱的普陀山和廈門,南海海濱的深圳、北海和海南的天涯海角等都是重點開發的海濱莊旅遊區,每年都有大批的海內外旅遊到這些地方旅遊。
中國現狀
基本情況
中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油氣資源
沉積盆地約70萬平方公里,
石油資源量估計為240億噸左右,天然氣資源量估計為14萬億立方米,還有大量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紀成為油氣替代能源的“可燃冰”。中國管轄海域內有
海洋漁場280萬平方公里,20米以內淺海面積2.4億畝,
海水可養殖面積260萬公頃;已經養殖的面積71萬公頃。淺海灘涂可養殖面積242萬公頃,已經養殖的面積55萬公頃。中國已經在
國際海底區域獲得7.5萬平方公里
多金屬結核礦區,多金屬結核儲量5億多噸。
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是實現沿海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發展方向。展望未來,增強海水是寶貴資源的意識,制定海
水資源開發利用政策、法規和發展規劃,建設國家級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綜合示範區和產業化基地,強化海水資源開發利用裝備研發 和生產基礎,培育中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裝備和產品體系,是推動
中國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朝陽產業形成、發展、成為中國沿海地區的第二水源、並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我國海洋資源雖然豐富,但開發利用的程度很低(我國陸地開發利用程度較高)。人類面臨著人口問題、糧食問題、環境問題等等。人類賴以生存的陸地空間已不堪重負。地球上生物資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給人類提供食物能力是陸地的1000倍。在海洋生態不受破壞的情況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億噸水產品。因此,海洋的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向海洋進軍,讓海洋資源服務於人類,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海資源
據了解,專項於2004年正式實施,包括近海海洋綜合調查、綜合評價和“數字海洋”信息基礎框架構建三大任務。國家累計投入經費20.59億元,沿海省(區、市)匹配經費近3億元。在專項實施過程中,採用了世界先進的海洋調查儀器設備,動用大小船隻500餘艘,航程200多萬公里,海上作業約2萬天。全國180餘家涉海單位的3萬餘名海洋科技工作者,經過8年多的努力圓滿完成專項確定的各項任務。
通過908專項調查與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國近海海洋環境資源家底,更新了我國近海海洋基礎數據和圖件,對海洋環境、資源及開發利用與管理等進行了綜合評價,構建了中國“數字海洋”信息基礎框架,提出了有關我國海洋開發、環境保護和管理政策的系列建議,為國家巨觀決策、海洋經濟建設、海洋管理和海洋安全保障提供了有效的支撐和服務。專項首次獲取我國大陸海岸線長度和海島數量等高精度實測數據,我國大陸海岸線長度為19057公里,海島數量為10312個。專項首次查明了我國海洋能等新興海洋資源分布及開發潛力:除台灣省外,我國近海海洋可再生能源總蘊藏量為15.80億千瓦;我國重要海砂資源區面積約30.3萬平方公里,估算資源量約4749億立方米,已探明具有工業儲量的濱海砂礦產地共91處。
開發和保護
2015年10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山東省調研海洋漁業發展情況。他強調,深耕海洋,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發展海洋經濟和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的決策部署,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合理開發利用海洋漁業資源,加強海洋環境保護,促進海洋生態修復,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海洋漁業發展之路。
中國科學院與山東省合作建設海洋生態牧場示範基地,通過“藻、貝、參、魚”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形成海洋生態立體混養系統,將海水養殖、增殖放流、環境保護、生態修復、資源養護結合起來,不僅取得良好經濟效益,還顯著提升了養殖區域海水質量,促進了海洋生態環境改善。汪洋考察了位於煙臺萊州的示範基地,對海洋牧場建設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他強調,發展現代海洋養殖業,對保障食物安全、改善膳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義。要認真研究海洋養殖業發展戰略,把海洋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放到重要位置,不斷提升海洋漁業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要加強海洋養殖科技攻關,加快成果推廣轉化。推進海洋養殖業產業化經營,發揮好科技創新的作用、積極吸引農民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參與現代海洋漁業建設,讓農民分享現代海洋漁業發展成果。促進海洋養殖與水產加工流通、休閒垂釣、旅遊觀光等相結合,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海洋漁業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