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山(肇慶市鼎湖區蓮花鎮葫蘆山)

葫蘆山(肇慶市鼎湖區蓮花鎮葫蘆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葫蘆山旅遊風景區位於肇慶鼎湖區蓮花鎮,與四會市一山之隔,東至廣州65公里,西往肇慶市區35公里,肇慶市區33路旅遊專線直達景區。葫蘆山旅遊風景區占地2.8平方公里,葫蘆山的形成有著神奇的八仙傳說。與鼎湖山風景區、肇慶七星岩景區緊密相連,構成了一條完整的西江旅遊長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葫蘆山
  • 地理位置:廣東肇慶鼎湖區蓮花鎮
  • 氣候類型:季風性大陸氣候
  • 占地面積:2.8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8:30-17:30
  • 門票價格:50.0元
  • 著名景點:慈雲寺
  • 所屬城市:廣東省肇慶市
  • 所屬國家:中國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述,佛教區,遊憩區,生態園,山東萊蕪,概述,來歷,保定唐縣,

簡述

葫蘆山奇山秀水不絕,渡澗泉淺流涓涓,宛如世外桃源。常有雲霧升降,纏繞山麓,使廟宇樓台宛如仙境。“撥開塵土現佳山,清福居然在此間,不是得天元最厚,那能輕放一人閒。”這是明代高僧憨山大師對葫蘆山的生動寫照。這裡,園林假山迂迴環繞,有蘇州園林的特色,並有琴棋書畫,既可供遊客飽覽風光,又可養性修心。慈雲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以嶺南建築特色為主,但又融入了江南的建築風格,使人有懷古尋舊之情。葫蘆山是一個天然大氧吧,這裡的負離子含量極高,人處身此地恍如仙境,渾身通泰。葫蘆山的地勢複雜多變,到處都是的灌木、雜草、枯樹、藤條,以最原始的方式存在著。是集旅遊休閒、自然生態、佛教、青少 年素質教育、購物.娛樂、飲食文化化於一體.可謂是“山秀水澄.一片清心留客住。寺幽林雅,滿懷吉慶送君歸”。的確是省內難得的旅遊風水寶地。其總體構成有二區一園。即佛教區、遊憩區、生態園
葫蘆山

佛教區

佛教區:佛教聖地慈雲寺,坐落於葫蘆山谷內,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寺內供奉著嶺南地區室內最大的三寶佛,至今約有四百年歷史

遊憩區

遊憩區:該區為一綜合園林,用仿宋建築手法,蘇州園林特色,間以水、橋、廊、亭台、樓閣、假山、楊柳,迂迴環繞,配以琴、棋、書、畫,七大花園(桂花園、桃花園、茶花園、玉蘭園、玫瑰園、竹園)漫山遍野的映山紅、紫杜鵑,內配傾情多彩的民族歌舞,蒙古風情演藝,供遊人參與觀賞,形成了既有清麗幽雅環境,又有歡樂的氣氛,如進入如詩如畫的人間仙境。所以有南粵蘇州之稱。

生態園

生態園:占地四百多畝,擁有從國內外引種的珍稀名優時鮮水果。還有120多畝的葡萄園,一年四季時果不斷供給遊客參觀採摘,讓遊客了解水果生態種植知識,該園是難得的水果生態教育園地。景區配有旅遊購物街,水上遊樂場,蒙古風情表演,鱷魚表演,還有提供給文人學士吟詩、作畫、寫生的清心園和吉慶園。有佛教飲食文化的齋堂,旅遊團體大型接待餐廳。

山東萊蕪

概述

葫蘆山又名葫蘆堆、葫蘆空、葫蘆關。原名叫餓狼山,位於萊蕪東南20公里處的顏莊鎮,今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的大回家莊東北。北臨葫蘆山水庫,總庫容一千多萬立方米,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等多種功能的小型水庫。海拔418米,火成岩,占地1.1平方公里,植松柏、刺槐,東有萊新鐵路。南與蓮花山遙遙相對,東北方向與黃羊山襟近相連,山頂有廟宇多間,院內有古代碑刻。《續修萊蕪縣誌》載:“葫蘆山,在縣治東南四十里,形如葫蘆,故名。牟汶出焉。《水經注》:牟汶出牟縣西南阜下(西應作東),俗謂之胡蘆堆,古人謂之胡蘆空。”即位於今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的大回家莊東北,海拔418米,火成岩,占地1.1平方公里,植松柏、刺槐。東有萊新鐵路,北為葫蘆山水庫,風景秀麗。葫蘆山,自北遠眺,像是一個大葫蘆形,鳥瞰山巔,像一個葫蘆形,更有仙葫蘆的故事,因此名葫蘆山。葫蘆山頂原建有山寨,沿山頂懸崖處建成,寨牆殘高1米左右。寨內原有文昌閣觀音堂,現存建廟碑和碉堡。文昌閣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觀音堂不知建於何年,清代維修過。碉堡是日寇侵華時修建的,現僅剩牆基。寨內有碑數塊,其一贊葫蘆山:“茲嬴城東偏有葫蘆山一座,汶水環抱,秀茸特出。且東有黃羊九頂山,西有九龍三尖崮,彼此輝映,左右夾輔,誠東南一勝區也。”重修觀音堂碑記贊山日:“昔年讀書見《水經注》載有汶水出牟城西南卑下葫蘆堆,因號牟汶。此山東北距牟城三十里,即今為蘆城(應為趙家泉村)者是也。而此山見邑志為萌蘆山,寧北水經所云胡蘆堆耶。梢雲冠峨,漢川帶繞,孤峰拔地,巍為蒙萊兩地…”
葫蘆山水庫葫蘆山水庫
葫蘆山(肇慶市鼎湖區蓮花鎮葫蘆山)

來歷

說起葫蘆山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 山腳下的鋪山莊(即今青泥溝村),住著一戶姓胡的人家,夫妻以農為生,老兩口勤懇懇善良,樂於幫人。 凡有饑渴的過往行人,他們都主動招待茶飯,行善積德,人人稱讚。 只是到了晚年也沒生下一個兒女,實是一件憾事。這一年, 他們在後院種了一棵葫蘆。老兩口精心管理,秧子越長越長,後來竟攀過院牆,爬上山崖, 在懸崖上開出一朵很大的花,花色迷人,芳香四溢。過了些日子, 又結出了一個倒掛的葫蘆。葫蘆越長越大,人們在幾里之外都看得見。冬天來了,冰封了大地,吞噬了一切綠色。 只有胡家的那棵葫蘆依然秧青葉綠,在皚皚白雪中生機勃勃。這樣一連數載毫無二致。 更為奇怪的是每逢大比之年,皇家開科,葫蘆便放出奇光異彩,籠罩全山。有一天夜裡, 大風將葫蘆從山崖上颳了下來正巧落在胡家後院裡。老兩口珍愛葫蘆,將它抱進屋裡。第二天黎明, 老兩口剛從夢中醒來忽聽有輕微的響聲。睜眼一看,只見從葫蘆里走出一個美貌少女, 忙著為他老兩口生火做飯。從此以後,少女便天天服待二位老人, 每到晚間又回葫蘆中去。這事被廟裡貪色的惡僧知道了,便妄圖霸占那位少女。 一天夜裡,惡僧破門入室,將胡氏夫婦殺死,掠走了葫蘆。 惡僧把葫蘆抱進廟裡,眼巴巴地守豐等少女出來。黎明時分, 少女果然從葫蘆里走出來。惡僧欣喜若狂,正要上前摟抱,突然驚天動地一聲雷鳴, 將廟宇轟倒,惡僧被抽筋扒皮而死,少女卻安然無恙。她下山來掩埋了胡氏夫婦,便銷聲匿跡,不知去向。人們痛恨惡僧,從此不再修建廟宇。 人們懷念兩位善良的老人和美麗賢孝的少女,便把餓狼山改名為葫蘆山了。
葫蘆山(肇慶市鼎湖區蓮花鎮葫蘆山)
東面山腳下有條狹窄的南北大道,俗稱胡蘆空,葫蘆關。關前有幾間石屋,相傳是《水滸傳》中的孫二娘開店的地方。

保定唐縣

葫蘆山(肇慶市鼎湖區蓮花鎮葫蘆山)
河北省保定市唐縣西同龍村地處唐縣縣城北約十公里。站在縣城城北2公里白求恩紀念館後的鐘鳴山上遙望,霧氣繚繞的西北方向隱隱約約蹲坐著一尊“寶葫蘆”,這個寶葫蘆就是著名的葫蘆山,“葫蘆山”本身只是一座山,蒼松翠柏,鬱鬱蔥蔥。由於葫蘆山周圍是西同龍人賴以生存的土地,也因了那份特殊的感情,葫蘆山周圍廣袤的土地也俗稱“葫蘆山”,這也是一山代表一地的最好例證。一條綿延的城鄉公路貫穿南北,通向大山深處,6路公車的終點就是西同龍村。西同龍村就像是處在一個臉盆中央底部的一塊平地,我不知道葫蘆山算不算太行山脈,但是我知道西同龍也是通向唐縣真正的大山的過渡地。葫蘆山往西走就應該算是唐縣人俗稱的“山上”,唐縣的旅遊勝地也主要在山上。從西同龍及鄰村往東或往南就是冀中平原了。
說到西同龍的由來,現在幾乎無證可考,從現存的資料中可以了解到,據說村東部有一道非常酷似龍骨的土脈綿延鄉里,(至於同字取何意,我個人考證,由於過去這一帶遠觀看上去像是一條“土龍”,經過流傳演化成諧音“同龍”,但過去似乎兩個字又都是帶山字旁的,今天的龍與帶山的龍是不是一個字我就不得而知了,反正現在詞典上找不到了。)同龍也就由此得名,因西同龍地處西方,故稱西同龍。
西同龍一帶歷史悠久,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要地。前不久為配合保定至阜平高速公路工程建設,河北文物工作者在對公路沿線區域進行前期調查時,意外發現一段戰國時期中山國修建的一段長城遺址中山國長城地處太行山東麓,位於唐縣西北約卅公里的葫蘆山一帶,北起淶源縣,南到順平縣,沿唐河東岸,蜿蜒曲折,修建於低矮的山頂和山坳處,為斜南北走向,全長約九十公里,由多個隘口和關城組成,毀壞嚴重,著名的紫荊關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的說,站在葫蘆山遠眺,能看到古燕國的邊牆,就是金庸筆下的慕容復念念不忘復國的那個五胡國之一。
唐縣乃戰國鮮虞故地,也是早期中山活動的重要區域。古中山國史稱“千乘之國”。中山原稱鮮虞,屬北方遊牧民族白狄族,春秋時期越過太行山東進,多次與晉發生戰爭。春秋晚期,鮮虞轉至唐縣,改稱中山。中山武公建都於顧(今定州)。公元前406年,中山為魏所滅。至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復國,遷都於靈壽(今平山縣三汲村),與燕、趙發生過激烈的戰鬥,最終於公元前296年為趙所滅。
中山復國後,為了抵禦主要來自趙國的進攻,修築了長城。《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築長城。經過2300多年的風雨滄桑,這段史載戰國長城遺蹟何在?今人張維華等學者也曾多次探查尋找,可惜因無實物佐證而未果。l987年我縣在進行全縣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當地老鄉稱作“邊牆”、“葫蘆蔓子”的土石遺蹟,認為早於明長城,但不敢確認是否即為戰國中山長城,遂逐級上報,爾後,經省市文物工作者實地踏察和中國長城學會派出的長城專家成大林先生鑑定,確認為戰國中山長城,此後,又在曲陽順平淶源、發現中山長城遺蹟,總長約89公里,僅在我縣境內即長約44公里。長城沿馬耳山西南麓唐縣一側半山腰伸向一塊平坦的山間盆地,翻越盆地中間一座名為“葫蘆山”的突兀山峰,胡蘆山一帶長城修建於低矮的山頂和山坳處,為斜南北走向,石頭砌築,毀壞嚴重。除個別地方有殘牆外,如今大部分僅存殘跡,殘牆最高處0.60米,寬2-2.5米。在西同龍村西、上赤城村東的山梁山蜿蜒曲折,向西南進入白合鄉上莊村北,順山坡而下,為公路、村莊所隔斷。長城由上莊村伸向西南的山南莊,到達西大澤村的東山坡上,為西大洋水庫所隔斷,長城為水庫淹沒。至今在“葫蘆山”上還能看到一條模糊但依稀可見的土長城遺址。
據《元和郡縣圖志》卷22:“唐縣……即古唐侯國,堯初封於此。”堯帝少時被封唐侯,被後世尊稱為“唐堯”,這裡也被稱為堯帝故里。也因此唐縣的文化被奉之為唐堯文化。雖然也有山西臨汾山東菏澤甚至浙江蘭溪湖南桃源等地都曾加入過這場“故里之爭”,但是不管哪裡是堯帝故鄉,堯帝那種奉行德政、揖讓之德、和合之道、詢謀之風、節儉之行,帶領先民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先進思想豈止只是在這幾個地方盛行,堯文化的核心精神早已融入我國傳統文化之中,自古就受到華夏子孫的無比尊崇和敬仰。
西同龍人和億萬華夏兒女一樣,他們也始終秉承著中華民族優良美德,他們不但勤勤懇懇、思想和觀念也越來越開化,過去封閉的西同龍葫蘆山也越來越開放。美麗富饒的葫蘆山正張開寬廣有力的雙臂歡迎天下來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