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綜述,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電資源,其他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教育事業,交通,公路,火車站,歷史文化,人文歷史,方言俚語,民間藝術,文化遺址,名優特產,風景名勝,
建制沿革
早在6000多年前的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定居,到商周時期已形成一定規模。
西漢置廣昌縣,屬并州代郡。
晉末省入靈丘縣。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復置廣昌縣,治今淶源,屬蔚州。
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更名飛狐縣,初屬易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屬
上谷郡。隋末廢。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復置。寄治遂城(今徐水縣遂城),遙隸蔚州。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徙今治,屬
河北道。
元先後屬大同路、弘州、上都路、蔚州。
明洪武初復名廣昌縣,屬大同府蔚州。
1913年屬范陽道。
1914年改名淶源縣,以境內為淶水發源地得名,屬直隸省保定道。
1945年11月劃歸察哈爾省。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淶源縣繼屬河北省保定專區。
1960年5月3日,撤銷保定專區,淶源縣由保定市轄。
1961年5月23日復設保定專區,淶源縣仍屬保定專區。
1970年保定專區改稱保定地區,淶源縣亦屬保定專區。
行政區劃
2002年底,淶源縣轄6個鎮、11個鄉,6個社區居委會、285個村委會。縣政府駐淶源鎮開源路29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淶源縣位於太行山、燕山、恆山三山交匯處,是拒馬源、淶水源、易水源三源發祥地。東鄰
淶水、
易縣,南接
唐縣、
順平、
阜平,西接山西省
靈丘縣,北與河北
蔚縣相連,淶源縣位於河北省保定地區西北部,太行山北端。
地理坐標為東經114°20′~115°05′,北緯39°01′~39°40′。總面積2448平方公里。東北距北京160公里,東距天津210公里,東南距保定89公里,山西大同市256公里。
地形地貌
淶源縣屬全山區縣,境內群山起伏,溝谷縱橫,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78座,1500米以上的山峰32座,2000米以上的山峰5座,尤其是位於縣中南部的白石山,海拔2096米,最為雄偉壯觀。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淶源盆地面積120平方公里,地處淶源縣中心,海拔808米,最高處902米,整個盆地東南低,西北高。
氣候
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山地氣候特點顯著。淶源素有“涼城”、“
泉城”之美譽,暑期氣溫僅21.7度,號稱天然大空調,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暑期平均氣溫僅21.7℃,比承德避暑山莊低2.6℃,比秦皇島北戴河低3.8℃,被譽為“涼城”, 是河北省環京津休閒旅遊產業帶19個重點縣之一。
水文
淶源縣河流,主要有拒馬河和唐河兩大河流,均屬於大清河水系,總長79.65公里,總流量19.24立方米/秒。拒馬河發源於縣城南旗山腳下,以地下水溢出成泉群形式變成地表水,境內幹流長45.65公里,流域面積1656平方公里,為常年基流河;唐河發源於山西省渾源縣,在淶源境內長34公里,流域面積792平方公里。淶源縣山泉分布較廣,總計102處,主要有旗山、北海、南關3泉(即拒馬源、淶水源、易水源),三股泉在城東南0.5公里處匯合。在豐水期大於0.3立方米/秒的有46處,大於0.5立方米/秒的17處,枯水期大於0.1立方米/秒的69處,大於0.2立方米/秒的有23處,大於0.3立方米/秒的有8處。
自然資源
綜述
淶源縣有山場面積20.33萬公頃,宜林面積13.33萬公頃,宜牧面積6.67萬公頃。
植物資源
淶源縣植被屬華北植物區系,有植被大部分為
灌草叢,其次是
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森林覆蓋率為18.24%。山場中生長著獼猴桃、黨參果、蕨菜等600多種具有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的野生植物。
動物資源
淶源縣有褐馬雞,狍子、山雞等60多種珍禽異獸。
土地資源
淶源縣耕地占總面積的11.19%,園地占0.19%,林地占總面積的20.06%,工礦用地占總面積的2.14%,交通用地占總面積的0.31%,未利用土地占總面積的64.34%。
礦產資源
截止2009年,淶源縣已探明各種礦產43種,主要有鐵、銅、鉛、鋅、金、銀、鉬、石棉、大理石、石灰石、花崗岩、褐煤等,其中鐵礦儲量達2億噸。淶源縣境內礦產資源不僅種類多,品位高,而且埋藏淺,儲量大,截止2009年,已探明43種,主要有鐵、銅、鉛、鋅、金、銀、鉬、石棉、大理石、石灰石、
白雲岩礦等。鐵礦石儲量2億噸,銅礦金屬儲量7萬多噸,鉛鋅金屬總量100多萬噸,金銀儲量居全省縣份第二位,鉬礦金屬量約26萬噸,大理石儲量1.2億立方米。就截至2013年1月,淶源縣年開採礦石能力為100多萬噸,僅占儲量的5%,選礦能力僅占開採量的70%,冶煉基本處於空白,淶源縣尚有支家莊北鐵礦,
獨山城鐵礦,大灣鋅鉬礦、大理石、石灰石、白雲岩礦等一大批規模礦山處於未開發利用狀態。2011年4月1日發現大型銅礦礦群里銅綜合內蘊經濟資源量98.11萬噸,銅金屬資源量77.98萬噸,是河北省已發現銅礦中唯一的大型銅礦。
水電資源
拒馬河發源於淶源縣城,唐河流經淶源縣西南部,流長80公里,落差為240米,流量達4.66億立方米,現有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12座,1.2萬千瓦火電廠1座,水電站31座,年發電量約2億度,供電能力4.5萬乾瓦。2000門程控電話已與全國併網,7200門程控電話即將開通。
其他資源
2012年日照時數長達2745個小時,太陽能資源達300兆瓦;年平均風速約為6.8m/s,風能資源達60萬千瓦,是河北省光能和風能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2009—2011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2011年列全國第20位。
人口民族
人口
截止2013年,淶源縣總人口27萬,農業人口20.7萬,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1萬,
城鎮化率40.5%。
民族
截止2013年,淶源縣共有11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共177人,回族93人,滿族59人,蒙古、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土家、哈尼、黎族均在10人以下。
經濟概況
第一產業
淶源縣山場面積廣闊,淶源縣共有山場305萬畝,宜林荒山285萬畝,年產飼草13億公斤,理論載畜量40萬個羊單位,分別占可利用山場草場的19%和25%,為開發林牧業提供了資源基礎。1999年羊飼養量23.03萬隻;牛存欄2.04萬頭。天然隔離條件良好,適宜發展玉米制種,截止2009年,有制種面積0.2萬畝;晝夜溫差大,適宜發展馬鈴薯種植,九九年淶源縣種植5萬畝,總產量達1.5億公斤;季節差異大,無污染,種植面積2萬畝;丘陵區、山坡次地面積大,截止2008年,有核桃6萬畝,大部分為初果期,年產核桃50萬公斤。且廣闊的山場中有獼猴桃、木耳、黨參、玉竹、
柴胡、酸棗等600多種具有很高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的野生植物,還有褐馬雞、狍子、山雞、野豬等60多種奇獸珍禽。
第二產業
截至2011年5月底,淶源縣完成工業增加值78003萬元,累計增長17.9%。完成銷售收入308826萬元,同比增長為26.18%;工業總產值317945.1萬元;同比增長23.9%;利潤總額28647萬元,同比增長41.84%;稅金11756萬元,同比增長6.44%。
截至2011年5月底(6月份未能統計),淶源縣民營經濟組織個數達到6967個,(其中集體企業41個,私營企業718個個體6208個),比上年增加432個,職工人數35069人,比上年增加225人。完成總產值415087萬元,同比增長39.5%;增加值120798萬元,同比增長33.2%;實現利潤36825萬元,同比增長27.8%;上繳稅金30268萬元,同比增長33.9%。
第三產業
截止2011年5月底,中國聯合通信集團公司淶源分公司,固話到達3萬部,寬頻到達1.5萬部,G網放號到達1.7萬部,在農村市場主推聯通信息化村。截止5月底共辦理180個村,行政村滲透率達到65.3%。淶源縣移動公司截至上半年共有自營廳11個,合作廳14個,服務站200餘個,基本上實現了淶源縣範圍覆蓋,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偏遠地區手機繳費問題。市場行銷方面共組織預存話費贈話費、預存話費贈加油卡等行銷活動11次。銷售優惠客戶達5萬餘人,開展平安通、校訊通、社區通等專項行銷活動4次,為相應群體提供了方便,周到的通信服務。電信公司2011年固網業務發展迅猛,半年已經超額完成市公司下達的任務。每月寬頻達到150多部,2011年前半年基站建設14個,主要對礦區和國道進行了信號最佳化。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截止2005年,淶源縣境內有11萬伏電站兩座,35千伏電站12座,裝機1.2萬千瓦火電廠一座,水電站31座,年發電量近2億度,轉供電設備與其配套。
教育事業
| | | |
淶源縣第四中學 | 淶源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 博愛學校 | 晶華中學 |
淶源縣北石佛中學 | | 東團堡鄉中心國小 | |
淶源縣菜村崗中學 | | | 淶源縣上莊中學 |
淶源縣王安鎮中學 | | | |
交通
淶源縣境內有七條國家級、省級公路,五條主要公路幹線,分別通往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張家口、山西等地。京原(北京-原平)鐵路線橫貫東西。
京原鐵路橫貫淶源縣境東西,5條主要公路幹線,分別通往山西、石家莊、保定、天津等地,
公路
經過來源縣境的公路有:張石高速、112國道、津保高速、保淶公路。
火車站
淶源站站址位於淶源縣淶源鎮縣城東部,是京原鐵路河北省境內唯一一座縣級大站,老站房建於1971年,現已為民居。新站房建於上世紀80年代,站房為一層,現隸屬北京鐵路局北京鐵路分局豐臺車務段管轄,為三級站,分三個露天站台,離北京南站203公里,離原平站234公里。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託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
北京方向:下一站 北屯車站
原平方向:下一站 小西莊車站
歷史文化
人文歷史
早在晚清時期淶源縣就已將反清滅洋大旗插上了
白石山巔;抗日戰爭的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淶源人民為保家衛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黃土嶺戰役,日軍中將
阿部規秀就在這裡被擊斃,成為中國抗日史中輝煌的戰役之一;淶源縣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獻身故事已廣為流傳;加拿大國際友人
白求恩大夫,為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並以身殉職,1939年10月在淶源縣
孫家莊為傷員施行手術的小廟依然保存完好。
方言俚語
淶源方言屬
北方方言河北次方言。由於地形複雜其語言差異較大,可大致分為四個區片:縣城語片、王安鎮主片、銀坊語片、東團堡語片,各語片內部也有差異。
民間藝術
淶源梆子
文化遺址
中石器時代遺址
拒馬源中石器時代遺址,在拒馬源北側台地上(農業局北側)。文化層包含物有打制石器、燒骨、燒果核、紅褐色素麵陶片、黑褐色素麵陶片、陶支架、碳等。據測定這處遺址距今9000±100多年,這一時期屬
母系氏族公社的萌芽時期,人們還過著狩獵、採集生活。這一發現,將人類的陶瓷史提前了2000年。
仰韶文化遺址
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拒馬河南岸,文化層內包含物有石鏟、紅陶泥質磨光缽口沿、紅陶夾沙劃紋陶片、黑陶夾沙素麵陶片等,屬
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約6000年,農業、家畜飼養、漁獵、制陶技術都已發達,婚姻已由“群婚”發展為“對偶婚”,這裡就是一個氏族部落的遺址。
紂王城
商周時期,人口逐漸增多,居落遺址相應增多,面積及文化層堆積也較為豐富,已發現的遺址大都分布在拒馬河及其支流沿岸,如下北頭先商時期遺址、甲村商代遺址、三甲村商代遺址。
三甲村商代遺址,即為史載“紂王城”遺址。《河北通志稿》記:"紂王城,在淶源縣東十五里,清統志相傳紂派比干築,此中有
比干廟,清畿輔通志、按山西通志名商王址存",史載與出土文物相合,此處當屬“紂王城”無異。
東龍虎西周陶窯遺址,證明東龍虎的制陶業始於西周時期。
名優特產
風景名勝
淶源縣城內“三源”景區被河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度假開發區,1994年開通了北京至淶源旅遊專列,是河北省繼北戴河、承德避暑山莊之後的又一避暑勝地。
構造峰林
白石山最重要的地質遺蹟之一。登上白石山頂,映入眼帘的是奇峰林立,峭崖深谷,險峻壯觀,山峰上奇石百態,光怪陸離,峰叢如迷陣,到底有多少山峰,至今也沒人能數清楚,籠統的說,大約100多座,每平方公里40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