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基礎設施,社會保障,交通運輸,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春秋為牟國、齊嬴邑、平州(漢為梁父)邑地。
秦置嬴縣,(治所在今羊里鎮城子縣村),屬濟北郡。
西漢增置牟縣(治所在今鋼城區辛莊鎮趙家泉村),又於牟縣以北置萊蕪縣,因治所設在淄水流域的萊蕪谷,故名萊蕪,故址在今淄川東南的口子鄉城子莊。嬴、牟、萊蕪三縣同屬泰山郡。
東漢、三國、魏晉沿襲未變。
隋唐以後,相繼無牟、嬴、平州建置,代之以萊蕪。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年),縣城遷至今萊城東北南文字村。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縣治由南文字村遷至今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縣委縣政府駐口鎮,1953年秋縣委縣政府由口鎮遷至萊城,相繼隸屬泰安專署、濟南市、泰安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8月改為縣級萊蕪市,由泰安市代管。
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萊蕪市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轄萊城、鋼城兩個區。
2019年1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設立濟南市萊蕪區,以原萊蕪市萊城區的行政區域為萊蕪區的行政區域。1月16日0時許,濟南市萊蕪區、
鋼城區同時掛牌。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7年,萊蕪區(2018年及以前稱萊蕪市萊城區,下同)轄1個街道(城市街道)、13個鎮(張家窪鎮、口鎮、羊里鎮、方下鎮、牛泉鎮、高莊鎮、南冶鎮、辛莊鎮、苗山鎮、上游鎮、大王莊鎮、寨里鎮、楊莊鎮)、11個鄉(北孝義鄉、聖井鄉、鐵車鄉、見馬鄉、常莊鄉、和莊鄉、腰關鄉、茶業口鄉、雪野鄉、鹿野鄉、大槐樹鄉),共有88個管理區,906個行政村(居委會),1085個自然村。區政府駐城市街道。
2000年12月14日,撤銷北孝義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城市街道辦事處;撤銷南冶鎮、高莊鎮,以原南冶鎮和高莊鎮的行政區域設立高莊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高莊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張家窪鎮,以原張家窪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張家窪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張家窪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鐵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辛莊鎮;撤銷常莊鄉、見馬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苗山鎮;撤銷腰關鄉、茶業口鄉,以原腰關鄉和茶業口鄉的行政區域設立茶業口鎮,鎮人民政府駐原茶業口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鹿野鄉、上游鎮、雪野鄉,以原鹿野鄉、上游鎮、雪野鄉的行政區域設立雪野鎮,鎮人民政府駐原上游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大槐樹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大王莊鎮;撤銷聖井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牛泉鎮。
2001年5月,成立萊蕪經濟開發區,將鳳城街道辦事處所轄程故事、大故事、小故事、馮家林劃歸其管轄。2001年12月,將鳳城街道辦事處所轄南姜莊、北姜莊、地理溝、黃泥溝劃入萊蕪經濟開發區。
2002年10月,設立鵬泉街道辦事處,將萊蕪經濟開發區所轄的程故事、大故事、小故事、馮家林、南姜莊、北姜莊、地理溝、黃泥溝和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所轄的前宋、後宋、李陳莊、北孝義、孝義樓、中和、南連河、北連河、朴務頭、畢家莊、郭家莊、官廠、大橋、孫故事、南孝義、南張家莊、陶家莊、泉子共26個村(居)劃歸其管轄。
2003年6月,設立泰鋼工業園,將鳳城街道辦事處的曹東、曹西、馬莊、古石溝、孟家峪、藺家莊和張家窪街道辦事處的東白龍、西白龍、沙家莊、劉家莊共10個行政村劃歸其管轄。2003年10月,將鳳城街道辦事處的楊家莊、西峪、馬龍崮、柳龍崮、瓜皮嶺5個村劃歸鵬泉街道辦事處管轄。
2005年,該區轄4個街道、11個鎮、1個鄉:鳳城街道、張家窪街道、高莊街道、鵬泉街道、口鎮、羊里鎮、方下鎮、牛泉鎮、辛莊鎮、苗山鎮、雪野鎮、大王莊鎮、寨里鎮、楊莊鎮、茶葉口鎮、和莊鄉。
2006年6月23日,將鳳城街道辦事處的東龍崮、南龍崮、前坡、磨山子、近崮、鄒家埠、北張家莊、東沈家莊、長安、老鴉峪、孔家莊、姜家莊、傅家莊、大山、小山、侯盤龍、前盤龍、陳盤龍、馬盤龍、段盤龍、草溝、汶陽、西陳家峪、中陳家峪、小陳家峪、上陳家峪26個行政村和辛莊鎮的郭家溝、秦家窪、大石家3個行政村共29個村劃歸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管轄。同時,將辛莊鎮劃歸鋼城區管轄。2007年4月28日,將雪野鎮整建制劃歸雪野旅遊區管理,行政區劃仍屬於萊城區。
2010年4月30日,將口鎮狂山村劃歸雪野鎮管轄。5月10日,撤銷和莊鄉,以原行政區域設立和莊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17年,萊蕪區轄7個鎮(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405個行政村(居)。區人民政府駐地鳳城西大街148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濟南市萊蕪區位於山東中部,齊魯腹地,泰山東麓,地理坐標為北緯36°.02'46″~36°.33'10″,東經117°.19'0″~7°.58'05″,北以齊長城與章丘市相鄰,東靠淄博市博山區和沂源縣,南接濟南市鋼城區和新泰市,西連泰安市岱嶽區,總面積1428.04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萊蕪區地質構造受魯中緯向構造及魯西旋卷構造控制。構造形跡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境內侵入岩發育良好,廣布全域。岩石類型較複雜,其中以酸性岩為主,其次為中性岩,少量為基性、超基性岩。境域地層發育較為齊全,有泰山岩群、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形為南緩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圓形盆地。北、東、南三面環山,北部山脈為泰山余脈,南部為徂徠山余脈,西部開闊,中部為低緩起伏的泰萊平原,由長埠嶺延伸入泰安。境內海拔最高點994米,最低點148米。境內有大小山頭1000餘個,其中海拔900米以上的3個。北部為泰山余脈,近東西走向。南部為徂徠山余脈,走向與北部泰山余脈大體平行。兩山脈諸山皆為山勢陡峻、切割強烈的中低山。
水文
萊蕪區境內河流98%屬於黃河流域大汶河水系,2%屬於淄河水系。長5公里以上的有60餘條,其中嬴汶河(亦稱匯河)最長,為59公里。淄河上游在境內有和莊河、嗇泉河、崮山河,以北源和莊河為主流,境內長12公里。
氣候
萊蕪區氣候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乾燥,春季溫暖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晴朗。年平均氣溫13℃,與常年基本持平。年降水量695.1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少。全年平均無霜期202天。境內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2443.8小時,光照率55%。年內無明顯自然災害,屬氣候偏好年份。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萊蕪區水資源總量5.157億立方米,地表水徑流量4.778億立方米,地下水貯量2.21億立方米,其中重複計算1.728億立方米。水資源地域分布不均,資源明顯不足。地表水資源量與降水量相適應,80%以上集中在汛期。汛期除蓄水工程攔蓄外,剩餘水量大部分出境。地下水資源量的變化與降水入滲量相適應。
土地資源
萊蕪區土地總面積17.40萬公頃(含萊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雪野旅遊區、萊蕪經濟開發區、泰鋼工業園)。其中農用地13.27萬公頃,占總面積76.3%;建設用地3萬公頃,占總面積17.27%;其他土地1.12萬公頃,占總面積6.42%。全區耕地面積4.84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0.0704公頃。
礦產資源
萊蕪區地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發現礦產(含亞礦)42種,其中探明儲量的17種,礦產地78處。主要有鐵、煤、銅、鋁、磷、金、大理石、三葉蟲化石等礦種。鐵礦石已探明儲量近4億噸,在中國占重要地位。西南部分布的寒武系時期的三葉蟲化石(俗稱燕子石)為萊蕪特有古生物化石,是獨具特色的不可再生資源。煤炭已探明儲量2.18億噸,是山東省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
生物資源
萊蕪區境內木本植物有71科、177屬、471種;動物有野生的獸類5目8科13種,鳥類7目15科23種,兩棲爬行類2目3科6種。人工飼養的畜禽有牛、羊、豬、免、雞等。
人口
截至2017年底,萊蕪區常住人口58.82萬人。全年出生人口6348人,出生率11.5‰;死亡人口3312人,死亡率6‰;自然增長率5.5‰。萊蕪區境內居民除漢族外,有回族、滿族、蒙古族、彝族、壯族、朝鮮族、藏族、苗族、維吾爾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土族、達爾族、布朗族、錫伯族23個少數民族。
經濟
綜述
2017年,萊蕪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為362.1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9.2%,比上年提高2.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8.92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179.53億元,增長8.6%;第三產業增加值153.67億元,增長9.5%。三次產業比為8:49.6:42.4,三產占比同比下降3.2%。人均生產總值61564.09元。
截至2017年底,萊蕪區固定資產投資項目377個,比上年增長36.6%。其中,5000萬元及以上投資項目107個,新開工47個。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04.4億元,同比增速6.2%,5000萬元以上大項目全年新納入53個,完成投資額43.55億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4.63億元,下降17.84%;第二產業投資120.82億元,增長11.39%;第三產業投資78.99億元,增長0.56%。三次產業投資比為2.3:59.1:38.4。民間投資活力激發,全年民間投資完成129.4億元,增長31.69%。全年工業投資118.19億元,增長13.54%。工業技改投資63.54億元,下降13.39%;高新技術產業投資40.65億元,增長30.37%。
2017年,萊蕪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8.63億元,同比增長11.46%。其中,稅收占比為85.94%。公共財政支出25.17億元,同比增長0.07%,其中用與核算GDP的八項支出20.1億元,同比增長4.11%。城鎮人口38.61萬人,城鎮化率達到65.64%,比上年提高1.86百分點。全年新增城鎮就業3561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78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
2017年,萊蕪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263元,同比增長9.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90元,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11元,增長8.6%。全年新增城鎮就業3561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78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
第一產業
2017年,萊蕪區糧食播種面積33.05萬畝,比上年增長0.7%,總產達到15.86萬噸,增長2.0%,平均畝產479.8公斤,增長1.4%。蔬菜播種面積17.82萬畝,總產量44.41萬噸,比上年減少1.3%。肉類總產量3.77萬噸,增長10%。禽蛋產量1.72萬噸,增長8.8%;牛奶產量0.15萬噸,增長72.1%。
第二產業
2017年,萊蕪區206家規上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50.1億元億元,同比增長27.9%,其中,輕工業52.2億元,同比增長28.6%;重工業697.9億元,同比增長27.8%。規工業實現增加值121.84億元,同比增長11.72%,比上年同期提高2.8百分點,增速全市排第一位。分地區看,區屬工業92.1億元,增速5.4%;市及市以上工業29.7億元,增速32.5%。生產同比增長的企業141家,增長面68.5%,比上年提高21.1%。產銷率為98.57%,同比提高0.11%,實現出口交貨值25.05億元,增長99.33%。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保持穩步增長,其中,粗鋼411.09萬噸,增長14.7%;生鐵443.62萬噸,增長9.68%。鋼材473.44萬噸,增長3.3%。商品混凝土92.48萬立方,增長9.5%。
2017年,萊蕪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95.05億元,增長27.11%。實現利潤14.88億元,增長9.3%;利稅25.69億元,增長10.74%;資產負債率71.57%,同比降低2.4%;虧損企業虧損額2.88億元,同比降低17.4%。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3.32億元,同比增長5.63%。年末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達50家,比上年增加16家。
第三產業
2017年,萊蕪區房地產開發投資12.15億元,增長29.92%,其中,住宅投資9.37億元,增長35.9%。房屋施工面積136.4萬平方米,增長48%。其中,住宅施工面積100.5萬平方米,增長59%。竣工面積15.6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積1.33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32.1萬平方米,增長90%。其中,全年新開工住宅面積37.37萬平方米,住宅銷售面積27.6萬平方米,增長81.3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12.99萬平方米,上年末減少2.37萬平方米。
2017年,萊蕪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4.1億元,同比增長9.2%,增速比上年提高0.8%。分行業看,貿易業實現銷售額293.25億元,同比增長45.65%。其中:批發行業完成銷售額222.7億元,增長60.4%,零售行業完成銷售額69.3億元,同比增長12.5%,住宿行業完成銷售額0.84億元,增長89.4%,餐飲行業完成銷售額0.45億元,同比增長-3.0%。規模以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19.78億元,增長9.0%。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48.62億元,同比下降14.3%。其中,出口28.50億元,同比增長3.4%;進口20.12億元,同比下降31.1%,貿易順差8.4億元。全區實際到賬外資350億美元。
截至2017年底,萊蕪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幣存款餘額549.74億元,比年初增長額16.08億元,餘額同比增長2.9%;人民幣貸款餘額387.55億元,比年初增長額32.16億元,餘額同比增長10.1%。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7年,萊蕪區專利申請1862件,同比增長7.01%。發明專利授權96件,同比增長33.33%。有效發明專利276件,同比增長33.3%。省級創新平台總數達到37家,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新建院士工作站2個,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6項,培育山東名牌產品4個。新引進院士2名、國家“千人計畫”專家、長江學者、泰山學者11名,自主培養“泰山產業領軍人才”2名。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底,萊蕪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19所,其中,普通中學16所,國小46所,幼稚園157所;各級各類學校在校中小學生人數為5.88萬人。5所學校投入使用,4所學校正在掃尾,新建園所8處。
本專科學校 | 普通中專職業學校 |
---|
| 萊蕪市職業中專 |
| |
| 萊蕪市衛校 |
萊鋼廣播電視大學 | |
| 萊蕪贏城職業技術學校 |
文化事業
2017年,萊蕪區建設籠式足球場4片、新型農村社區健身工程1處、鎮(村、社區)示範提升工程3處、村級健身工程40處,更新村級健身工程28處,完成11個省定貧困村健身設施配建。農家書屋 407個,補充更新圖書1.89萬冊。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390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407個,村史展館50處,紀念館1處。完成農村電影放映工程4884場次、千場文藝走基層活動演出424場次。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6處,市級19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省級3項、市級非遺項目16項。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底,萊蕪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0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4個。擁有病床床位756張;衛生技術人員1198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460元提高到480元,“200元包住院”持續深化,為參保農民減免費用600多萬元,累計1.6萬人次受益。
體育事業
截至2017年底,萊蕪區舉辦了第七屆全民健身運動會27項、 “萬步有約”健走活動,獲得中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中國健走示範城市。參加中國、省以上各類體育比賽活動取得中國級金牌8枚、銀牌2枚、銅牌2枚,省級銀牌2枚、銅牌7枚。
基礎設施
截至2017年底,萊蕪區累計投入2.7億元,完成城市核心區拆遷62.3萬平方米。北部新城建設全面推進,職業中專、黨群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千佛山醫院萊蕪院區、嬴城步行街等重點工程加快建設,南部旅遊區開發搭起框架,總體規劃編制完成,旅遊大道全線通車,“山東小三線”紀念館等紅色記憶工程加快推進,成功創建蓮花山省級森林公園。美麗鄉村加快建設,改造提升農村公路40公里,完成農村公路安保工程75公里、農村改廁6861戶,硬化小街小巷44個村27.3萬平方米,40個村達到美麗鄉村標準。
社會保障
2017年,萊蕪區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6.57萬人;全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1.16萬人;全區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5.11萬人、2.1萬人、5.66萬人和3.38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
交通運輸
萊蕪區位於山東省的地理幾何中心,4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其中有3條分別與京滬、京福和濟青相連;2條鐵路在境內交匯,與京滬、膠濟鐵路相連;30分鐘可以到達泰山,40分鐘到達濟南國際機場,2小時到達開放港口青島。
截至2017年底,萊蕪區公路通車裡程1516.98公里(含區、鄉及村道),其中,一級公路46.75公里,二級公路128.52公里。公路密度達到公里180.95百平方公里(含縣、鄉及村道)。
風景名勝
萊城區在歷史上是齊國與魯國的交界限地帶,境內有“汶水西流”、“宮山夕照”、“蒼峽雷鳴”、“仙人遺蹟”、“礦山呈瑞”、“龍潭星現”、“二洞雲連”、長勺之戰遺址、萊蕪戰役指揮所等人文景觀。
截至2017年底,萊蕪區共有A級景區3家,包括3A級景區2家,2A級景區1家,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1家,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2家,旅遊強鄉鎮2家,旅遊特色村2家,四星級農家樂1家,三星級農家樂3家,二星級農家樂12家,省精品採摘園6家。接待遊客327萬人次,實現旅遊消費總額6.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9%和15.4%。
萊蕪戰役紀念館
萊蕪戰役紀念館坐落於萊蕪市中心的黃山之上,占地4.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館名為遲浩田題寫。 萊蕪戰役紀念館由革命烈士紀念塔、展覽館和全景畫館三大主體建築構成,成“品”字布局。革命烈士紀念塔高19米,花崗石砌成,為全國100個重點紀念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