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千華隨筆九篇》轉載於文章吧-經典好文章線上閱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葉千華隨筆九篇
- 作者:葉千華
- 創作年代:現代
作品原文,一、說“爭”,二、脾氣之說,三、讀書之我見,四、與友說,五、說說朋友,六、說“病”,七、圈子與圈套,八、說“和”,九、關於運氣,
作品原文
一、說“爭”
“爭”在我們人類社會是可怕的,有時也是需要的。它的意義是在人們為名為利而自覺自愿地去實現。在爭之中,充滿著無奈與被迫、憤怒與委屈、嫉妒與陰謀,此情很難是善意的和美好的。即便是為正義為美好而爭,也不失時機地運用著一切可能利用和採用的手段與方式,而達到目的。
一旦發生“戰爭”,慘的不僅是敵我雙方,而且還殃及其它生靈。可見“爭”是很慘烈的。
因此,在商爭與權爭、名爭與利爭、小爭與大爭的環境中,人們活得是多么辛苦勞累,多么可惡可憐,多么曲折艱難。其實,在爭的背後隱忍著人生的悲哀和殘酷。
我們知道,有爭就有斗,有斗就有輸贏和勝敗。因為,人們都有各自的需要和追求,各自的愛好和欲望。為了滿足自己,為了實現自我,便玩弄起陰謀,耍起了聰明。在所謂的“厚黑學”和“成功學”中尋找各自的出路。都是在利益中計較而去明爭暗鬥。
在爭鬥中,人們都會使用各自能擁有的武器。無論是文是武,在爭鬥的表演上,費盡了腦筋,產生了成堆的“學問”。爭得有理,斗得有法,我們不必細究,但最終的意願是贏是勝,為名為利。由此,就有著很多值得人們思考和學習、借鑑和預防的例子。在現如今的一些事例中,很多可以證明“雙贏”的說法,卻也不免有兩敗俱傷,或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情況。
人世間只要存在名利和錢權,一刻也少不了爭與斗和利與害。但我們也要懂得一個簡單的道理,不要去和一個很弱勢或超強的人“爭鬥”,距離大了,相差遠了,也就沒必要了。人不好比,就不要爭,人比人只能在同等的條件和情況,同樣的環境和能力中才有可比性。所以,爭與斗是有利益因素的。爭的不好是自討苦吃或自取滅亡或自掘墳墓。我們做人做事要爭,也要棄爭。要爭就得爭得有情有理有法,爭不能違法,更不要缺德;要棄爭就要棄得應該,棄得必要,棄得理智。少些爭,多點奉獻,也就少了很多煩惱,多了很多快樂。
“爭”確實需要我們看得開,想得明白。俗話說得好:爭來的東西不香。如果我們一味地爭,爭的結果和情境,使人不但自卑自餒自私,而且自暴自棄、自怨自艾、自輕自賤。有爭就有傷害,有爭就有失敗,有爭就有悲哀。我們要在爭中讀到,為愛一定要寬容善待。不過,該爭的還得要爭去爭。
二、脾氣之說
人的脾氣相對而言,既有好壞之分,又有溫順和暴躁之別。在生活和工作中,還有善意和惡意的表現,也就是對人對事以愛和恨為出發點為終點的急性態度。做人做事因某種原因,在某種場合或環境中而急劇表現出的人的言行。通常脾氣就叫發火,是因憤怒或不滿而表現出粗暴不易克制的聲色舉動。
我們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誰還沒有點脾氣,即便是某些動物也有脾氣,不過人不多去理會它罷了。老實忠厚的人有脾氣,少而小;驕橫粗暴的人發脾氣,亂而大;知情達理的人發脾氣,輕而有理,重而有情;野蠻無理的人發脾氣,怒而不言,狂暴傲慢;領導幹部發脾氣,多是盛氣凌人,欺壓下屬和民眾;平民百姓發脾氣,都為辦事不公,針對腐敗和刁難。有的人還會看人發脾氣,還會注意場合和分寸;有的人毫無思考,發起脾氣如吃了火藥,導致被動、尷尬和自討沒趣的局面,不理智也無情理,其結果是氣急敗壞,暴跳如雷也無濟於事。
發脾氣,能解恨,但會做出極端,會傷心傷肺傷肝,血壓升高,心跳加速,有損健康,並且將人的感情撕碎,即使心靈的傷口癒合了,也抹不去留下的疤痕。許多事,很多人都是因脾氣而大動干戈,有導致傷害的,有結下仇恨的,有後悔終身的,有互不來往的,有遭受報復的。總之,脾氣對我們來說要有,但不可輕易使用脾氣和隨便發脾氣,理智對我們在發脾氣時尤為重要。當然,人發脾氣並不都是壞事,要因人因事而論,如虎在山中吼,猴子還敢神氣?如正義之士站起來,邪惡之人還敢出聲?我們要懂得“阿Q”的脾氣不能要,無情理不理智的脾氣不能有,該發的應有的我們還得一如既往。常言道“有脾氣才有活”,“有脾氣才能成事”。
現如今,有錢人和有權人,有正義的人和有骨氣的人,他們發火發得大,動怒動得多。然而,一些人應有的脾氣,在私慾的驅動下被剝奪和抹煞,一個“怕”字,使得一些人喪失了做人的勇氣和品格。可見人的脾氣也是一種品德,一種力量之所在,它能除惡避邪,它能號召和助人威力。一句大聲帶火的話,一聲高喊動怒之言,就會有獅吼虎嘯之效。
人要有脾氣,應發的時候發,不該發的莫發。要明白,脾氣是人的個性品質問題,它是一種義正詞嚴的人格宣告,是一種不容忍受錯誤的態度,是一種抗拒和一種強烈的責任使然。
三、讀書之我見
讀書知理,讀書明事明達明義。人通過讀書而擦亮眼睛,看到世事的真假面貌,看清人間的善惡和美醜。
人生路途漫漫而短暫,在有限的生命之中來解讀無限的書籍,為獲取知識而創造新的認識,使生命能得以延續,使生活更具有色彩。我們只能靠讀書,在讀書中了解過去,珍惜時間,認識今天。讀書使人進步,使人充實,使人理智,使人勇敢,使人高尚,使人氣概大度,使人胸存壯志,使人曠達棄私,使人溫文爾雅,使人情愛有加。讀書是一種愛,但愛而不迷,讀而不亂,這樣就會有做事的時候,就會有讀書的習慣,也會有思考的餘地。
當你回首往昔,你將會感到人生中有成功的喜悅,有失敗的沮喪,有父母師長的期盼和叮嚀,也有同志同學的鼓勵和幫助,由此構築起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步步階梯。當你展望未來,你又將深信在人生的長河中,你會用智慧和血汗架起溝通人生幸福的橋樑。你的人生故事,你的情真意切,你的純情率真,都不是靠大話、假話、空話得以證實,而是你為之奮鬥甘願付出,也就是你讀書的結果。讀書雖能激動人老話新說,但它一直奠定著社會的文明和人類的進步。
我們知道,讀書本不是一件快樂和願意的事,人之初,十年寒窗誰知苦,二十年的努力奮鬥,盡在讀書中磨礪。一旦苦汁中能滲出甘味,什麼快樂和幸福都會結對而至,不願意的也隨緣而成為愛了,這就是所謂的人生甜頭。
人性向上本不惡,為善為欲成自然。有關人生中的任何理論和學說,也許只能告訴我們正確的思考方向,而不是結果。我們讀書,總想讀出自己的心得,讀出自己的名堂,讀出自己的思想,讀出人性的含量,讀出幸福美好的願望。不說為了去示人來教化,自己受用確實是真。
人生有涯學無涯,讀書寧靜能致遠。讀書能跨越歷史,增長時空,能將一生活成幾輩子,可以在書中得到深刻而豐富的人生體驗,無論是在書齋中品讀,還是在書窗外思考,都會以有限的生命成本,獲得無限的人生歷程。
讀書猶如山泉溪水,常年不斷地平靜流淌著,素日並未讓人感到它的價值,也無存在的特別,人們只不過是知道它的清澈,日夜不停地流淌,無污濁無用處。一旦你弄髒了手腳,一旦你口乾舌燥,在它的面前,你便想到它可以洗滌,它可以解渴,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讀書人掀開的氤氳之書香,正是我們人性的土壤,無形無聲之中涵養著人世間真善美的質子,同時淘洗去醜惡的泥沙。
讀書能穿越時空,能與古人結交,與今人暢想。好讀書與愛音樂、會欣賞、有情趣、懂道理、解人意一同敘說人生的美好,這將是生活中永恆的蜜月。
四、與友說
成事業者都能感到,凡能成為朋友的都有共同利益所圖,朋友能成為敵人,敵人也能成為朋友。在事業中,我們要感謝的不只是朋友,也不光是親人,尤其是要感謝曾經在事業里設定障礙和刁難我們的小人或處處置人於死地的敵人。做朋友的人總是想得到或獲取利益,沒有利益和愛好成不了朋友。要明白,在生活工作學習中,我們的周圍總有親人、同志、朋友、敵人,還有熟人、生人,以及認識而不熟悉的人。
說長道短、是好是壞、有利有弊,我們都要有自己的眼睛和尺子,真心真情的羨慕是人間的友誼,因而能結為朋友和同志。實心實意的嫉妒是世上的怨懟,所以多成為敵人和仇家。誰要誰好,只有自己知道。也更能看出人的道德和品質。其實一個人的成功,不僅應該感謝各種形色的人,而且應該感謝社會和環境。
讓人羨慕也好,使人嫉妒也罷,總之是比他人好,比別人強。社會上,聰明人和能幹人,當官的和發財的,總能隨聲附和在一起,也就有人羨慕,有人嫉妒。生活底層的人,很多都在為別人的曲折和災難而感到慶幸,為別人的不幸和痛苦而拍手稱快。看別人的笑話似乎是他們的最大樂事,其人性人格的失缺,使他們沒有了美好的感情。他們的快樂就建立在別人的災難和不幸之中。
我們有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目標,這些都不錯,錯的是不擇手段地損害社會利益,剝奪別人利益來滿足自己。這就有失做人的美麗和尊嚴。因此,社會上不講理的人和不要臉的人,是最可怕最無恥的人。能讓人羨慕和嫉妒,說明你出類拔萃,比他人更神氣、更耀眼、更快樂、更幸福、更聰明、更能幹,你的價值和意義更出眾。你的舉措和行為,只要是合法的,又不違反道德的,對人類社會是有益的,就應該認真努力地做好,並極力發揚光大。不要被困難和挫折擊退,更不要被敵人和小人嚇倒,要把我們的愛和美奉獻出來,用我們的思想和精神塑造人生的美好。
善待自己,寬待他人,懂得生活就是謀生做事幹活。有時我們也計較,但儘量少計較或不計較,計較和不計較又能如何?把生活和工作搞得太僵直太緊張,幾乎也就沒有了思考和快樂的餘地。該放棄捨棄拋棄的,我們就不能視為可惜,因為很多事是在人的膽量和勇敢、智慧和能力中獲得成功的。不怕的人加上聰明的人再加上勤奮努力認真的人和寬宏大量的人,可以說沒有什麼事做不好。
應堅信,只要肯做、會做、愛做、能做、想做、敢做,事事都可以做好。
五、說說朋友
提起朋友,心頭便會涌動起親切情誼的感覺和暖流,但總說不清“朋友”一詞蘊藏了多少或深或淺的含義,也道不明朋友之間凝聚了何種割不斷的情感。朋友總是建立在交往中、愛好中和利益關係里。人的相識、相投、相知、相信、相愛和相處之間,所存有的那一份情緣,那一份關愛,那一份慰藉,都得益於人的友誼之中。
現如今的語言或許是不太講究了,人之交往泛稱朋友也為之習慣,彼此交情罷了,沒有多大的深刻意義。在古漢語中,“朋”與“友”尚有詞義上的明顯區別,稱同師為“朋”,同志為“友”。《論語·學而》中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裡的“朋”即指同學。撇開詞性詞義不議,現在看來,人之間只要談得來,就能呼朋稱友了。於是乎不論年長幼、職高低,或是民族膚色有別,還是性格性別各異,只要能劃入朋友的範疇,誰都會覺得距離在縮短,心心在貼近,感情在深化。
古往今來,千古稱頌的那些不同生卻願同死的結拜兄弟,為朋友兩肋插刀的英傑,志趣相投又相見恨晚的知音,以及那些難結連理、抱恨終身的痴情男女,謂之壯哉悲哉!演繹出多少令人迴腸盪氣的慷慨篇章,或催人淚濕巾的不朽佳話,道其緣由,莫過於“情義”二字。這情義就是佛教中講的一個“緣”字,以致使我們能成為出謀劃策和知心知己的密友,尋求知識和探索真理的學友,成為同甘共苦的戰友和志趣相投的好友。
朋友間關係的建立和維繫,其生存的土壤就是依靠情義,看重情義者方為真正的朋友,要不怎能“情義無價”呢?著名作家梁曉聲對人生最珍貴的友情認為有三:一是初戀,二是患難之交,三是中學同學。初戀是每個人的第一次,純情的少年男女尚不懂得矯飾和欺騙,在人生千萬個第一次中可說是唯獨初戀最真最純,一任真誠的清泉汩汩流淌;患難的朋友經歷生死存亡和艱難歲月的考驗,如同經過高溫爐火的淬鍊後,或變得堅韌剛毅,或被融化消失,有幸生存生活的真情會更令人珍惜;中學時代的同學還未走向成熟,不會裝模作樣說些言不由衷的話,彼此間也無利祿的競爭和權勢的強奪,他們抱定的是對未來的理想、奮鬥和追求。這些才是建立真正友誼的根本所在。
然而,初戀的純淨不會使升溫的感情定格和終止。在安定的社會與和平的環境中,誰又能遇到幾次生死的關頭呢?或許平淡得什麼也未曾相遇,或許痛苦、煩惱和曲折總與你相伴。無論你願不願意,如不如意,人是不會停留在過去和原地踏步的。時事的變遷可將已固定的友情變得親密或疏遠,何況人的觀念和認識在不同程度或不斷地發展變化,名祿權利總不停地時不時擠進人們的生活,引誘人們去追求或貪圖或搶占或巧取豪奪。於是便出現了顧此失彼,用俗話寬解:人往高處去嘛。釋此並不足而論,倒不過由此劃分出階段性,此階段為朋友,彼階段可能就是路人或敵人。
在生活中,人們避免不了利害關係的牽扯,而利害關係的存在和優劣,可謂成了檢驗朋友的試金石。記得有一則外國寓言,講到兩隻狗平時信誓旦旦,願為終身朋友,一旦主人扔過一根骨頭,便怒目睚眥,搶得頭破血流。難怪人常言道,酒肉朋友靠不住,究其因就在他們的感情基礎是建立在利益的均沾和相互利用上。小人無朋友,有也不真心,是因為他們太看重的是私利與欲望,不重情義,朋友在他們的眼中只不過是獲利的砝碼和利用的紙牌。尤其是官場和商海中交易的人種,為了貪慾,甚至不惜生命的代價。
每當利益和友誼相衝突時,感情便會出現失衡和傾斜,因此就有以出賣親朋換取官運,以犧牲好友獲取私利,以誆騙朋友貪得享受等事情的發生。什麼做人的原則,做事的法規和情理,都被拋入九霄雲外。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大概這就是他們的為人,他們的社會。
其實,生活中議論最多也最熱烈的當屬異性朋友,說不上是神奇還是神秘,好事者編串起故事來,常樂此不疲,普天下的騷客文人也做盡了文章。有的情愛甚篤而矢志不移,長嘆一聲“恨不相逢未嫁時”;有的廣播情種卻從不收穫,唱吟兩句“飲酒不醉最為高,好色不亂乃英豪”。更有歷史上的傳聞軼事,如孔子對南子情有獨鐘,但兩人的友情絕無超越的非禮,雙方“君子動口不動手”,琴瑟傳情,表達愛慕,傾訴衷腸。又如邱吉爾艷遇女明星費雯麗,雖然邱氏心未曾老,垂慕久矣,但在相處之間始終保持著距離,水中望月,霧裡看花,用目光撫摸美麗,用語言輻射溫柔,用歌聲傳達心意,成為人世的美談。
距離產生美,美源於人與心的溝通,而溝通的基礎是誠懇,誠懇又是建立在對話真實的條件上的,它擁有著愛和尋覓著愛。這是美學的話題,但人們又何嘗不是追求美、發現美、懂得美和享受美呢!距離乃分寸,能把握分寸的並非都是聖人或偉人,朋友之間,只要看重情義珍惜友誼,在對方的心目中就會留下美好的回憶和永久的位置。
我們要珍視朋友,善待我們建立起來的情感關係,能平起平坐在一起講過去、述現在、謀未來,互相傾聽、互相切磋、互相勉勵、互相支持和尊重,這才是好朋友,才能成為好夥伴和好同志。
六、說“病”
俗話說:病從口入。其實這隻說人吃喝沒有不生病的。人生幾十年,誰沒個“病”字,誰沒個痛和癢,僅是大小重輕之分。有人身病,有人心病;有人生病可醫,有人得病無救。做什麼,說什麼,想什麼,愛什麼等超之過急過多都會是一種病。但有好多病是不用看醫問藥的。雖然發病率較高,卻大多不傷性命。只要自我提防和謹慎,來的快,去的也快。而有的病是一得便是生命難保。甚至傳染和傷害他人。正如病從口出是禍也是一種病。社會發展到現在,說“病”已不是病本身的意義了,它的內涵和外延,使得人們更加有新的引申和解釋。
病從眼入,病從耳入,病從手入等,都是在社會環境和條件下產生的病症。因為腦“貪”,而沒有抵抗能力。病者有很多是自身的原因,不講衛生,不講道德,欲望膨脹,利益薰心,貪婪而失去平衡,身心憔悴。加之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沒有認識和懂得生命的價值,以及無知而盲目的行為等都能使人致病。可以說人生少一個誘惑就少一種病,多一份自私就多一次痛。
我們可以靜心細想,人的病痛很多都是自己造成的,有不得已而獲得的,有能避免而放任的,有明知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還有隻顧眼前利益而忽略忽視了長遠和事後的。我們要的是健康,為的是健康,只有健康的人生和健康的生活,才能使我們更快樂更持久地發展和奉獻自己。若知道病根,發現病源,就應該竭力剷除和制止,做到既治標又治本,使得無病身心健,快樂到永遠。
人生在世,無病的人恐怕沒有。因此,我們要防病治病,不該生的病就應該離人越遠越好;該生的病也應該早知早治。要知道,有些病的治癒會使人身心更健康,因為毛病多了要人命,病拖久了也能要人命。有的病百藥不可治,有的病無藥也能痊癒,只是時間問題,有的病能引起其它疾病。生理上有病可以投醫問藥,而心理上的病一時半會兒是找不到醫藥的。自己為自己醫療可能是最好的辦法。人有何病,為何而病,自己是最清楚的。如果自己渾然不知,那就嚴重了,再是如何的好人,也成了殘疾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身體健康而心理殘疾的人不是少數,一些人心理嚴重缺乏健康,心態失衡,一旦把握不住,不但禍害自己,而且殃及他人。這是一般人看不出的毛病。我們應懂得有病要治,無病要防,有時一個很細小的毛病也能要人性命。常言道: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人間的災難禍患無不是因病而起,人因病而亡的。因此,在這個多病和病態的社會生活中,追求健康,除去病痛,創造快樂美好的人生和居住環境,是我們人類要共同為之努力和奮鬥的。總之,我們要找到病症,能認真對待發現的毛病,並極力去克服和醫治它。
七、圈子與圈套
說“圈子”,人有人的圈子,動物有動物的圈子。物以類聚,人以“圈”分,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圈子”。由於生存的需要和後來衍化成交流的訴求,不是一路人走不到一個圈子裡去。“圈子”便圈定了人的逐利和愛好趨向,它的形成也就不難理解了。每個人都在尋找和努力實現自己的圈子,無論是娛樂圈、生活圈、工作圈,還是學習圈、社交圈等。它恰好地為人們的需要與謀求、欲望與意念,以及利益的共享提供了場所和機會。圈中有圈,圈外有圈,它說明了人們為了共同的利益和嗜好走到了一起,以致形成團體和組織。在很多誘惑中,互相利用和關照是圈內人士表現出來的行動。
圈子的大小都因人進人出而定,它的變動有著多種因素。在官場也好,在商場也罷,總免不了試探考驗和討價還價,在有情無情的爭鬥中,進出圈子都體現在人事關係的條件之中。尤其是社交圈子,更多地是以財取人,以權取人,以貌取人,以言取人,以能取人,以事取人。倘若取之不進,進之不取,都不是一路人。因此,圈子便會成為圈套,套著人為之效力、賣力。人從這個圈子到那個圈子,在圈子中把自己套牢。只要人的圈子沒被破壞和解散,圈套就在其中。
在圈內圈外,有很多不知者和無知者。不知者不責不罰,無知者無怪無怨,這其實是一種可憐和可悲。自己不認識自己,自己把自己圈起來和套進去,即使自己認識自己,也很難脫離和走出圈子,因為多種利害關係早已將人套在裡面。除非你不被權錢、愛情、親情等事物利益誘惑和左右。
人在任何環境裡生存和生活,都避免不了對身心的需要和拒絕,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是看到的還是想到的,是遇到的還是做到的。我們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愛好,自覺自然地邁進一個個圈子,在圈子中,人們為身心的滿足和貪婪,很難有幾個人能逃脫不見繩索的圈套。人事中恐怕沒有無利益和誘惑的圈套,這圈套就是坑害人的陷阱。可有人明知是圈套陷阱,也毫不猶豫地鑽進去。要不,怎會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之說呢?
我們有各自的圈子,有各自的愛好和追求,但在很多人事中,人們為之努力和奮鬥的都是共同的需要,為了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因此,聰明的人為不聰明的人服務,幫助有權有勢的人設圈套獻計謀,以獲得更大更高更好的利益和滿足。我們進圈子上圈套,都是利益和愛好的驅動與誘惑,誰不是在為實現自己的利益和愛好而付出勞動、犧牲需犧牲的東西呢?
八、說“和”
我們要知道,任何時候的任何環境與人交往時,都有一些話是不能說或不便說的,一些事是不能做或不便做的。否則,人便失“和”,產生不愉快、無常理的問題與矛盾。本來和平、和氣、和睦、和善、和諧、和好的人與事,便沒有了“和”的道德與文化。
中國是個傳統內涵十分豐富的國度,以和為貴,造就和養成的傳統的文化生活思想,是其它任何事情改變不了的。“和”文化也由此成了自古迄今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我們生活、工作、學習、休息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需要和平發展,國家需要和平崛起,民族需要和平振興,地區需要和平穩定,一個單位一個家庭都需要和平安定,我們人更需要“和”文化來提升做人做事創業發展的思想。
在世界與歷史眾多教派中,“和”的東西無不貫穿著真善美的活動中,與社會與自然和諧。“和”文化的發展和建立,便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延續不斷的重要文化理念、哲學概念、社會理想、經濟基礎和政治理論。因此,“和”便是我國文化中最為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無論社會的主題和發展道路如何變化,社會前進和人類進步的根本前提與準則都得行之以“和”。“和”文化在各種行業發展中,它的運用便成了謀取和獲得成功的重要方式方法,它是一種品質,一種服務,一種精神。它的境界體現了天、地、人、物的和諧統一。在我們認識和實踐過程中,我們的行與止、得與失、利與弊,無不以“中和”之本、“中庸”之道來處事為人的。“和”的出現和使用,不僅是人道德育的目的,也是世道政教的要求和天道運行的規律。
說“和”,就是要發展建立融洽的關係氛圍,使之人與自然、社會、他人、自己等少些衝突,即便有衝突也是文明和諧的衝突。不應該人為的造成生態危機、社會危機、道德危機、精神危機、文明危機、生活危機、健康危機、物質危機等。如今,我們講協調發展,就是要求人在“和”文化中找到適合發展的道路,解決衝突與危機,協調矛盾與問題,讓“和”文化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休息中得到發揮和運用,使得不匹配、不協調、不均衡、不合理、不合情、不合法以及不符合價值標準、不符合自然規律、不符合社會進步的東西,在我們的言行中逐漸減少和縮小。
“和”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核心,它追求天人之和、人際之和、身心之和的根本理想,它崇尚人與社會之和、人與自然之和、人與他人它物之和、人與身心內外之和。以和為貴便成了中華文明的最高信條。
在中國文化、哲學、社會、經濟、政治等體系中,“和”也就成了維繫與發展的核心和手段。實現身心的和諧、內外的統一、精神與物質的均衡,才是發展的目的。因此要求我們掌握“和”的尺度與分寸、法則與原則。
在我國文字中就體現了“和”的美好,如:溫和、平和、謙和、隨和、緩和、飽和、調和、風和、氣和、人和,還有和藹、和暢、和解、和善、和諧、和美、和談、和親、和氣、和睦、和好、和順、和煦、和衷共濟、和平共處等。現實中我們更能體會到“和”的重要和作用,如:領導管理需要,企業經營需要,學校教學需要,商業服務需要,人事交往需要。
可見,“和”文化的解讀是我們理性的需要,是塑造生活的需要,它展現的是思想之美、行為之美、形象之美。我們以“和”為支撐,才能找到能力與智慧的舞台,才能展示生命與精神的風采,才能彰顯品質與自我的價值。
“和”就是一種愛,一種情,一種捕獲美的契機。人在很多時候就是因“和”而親,因“和”而美,因“和”而改善創造生活。“和”總能給人帶來愉快,帶來收益與健康;也能看出一個人的涵養,說明一個人的教養。
九、關於運氣
自古人就講運氣,俗話說:運氣好,不用起早。這就是人們常理解的:運氣來了誰也阻擋不了,好事就是你的,事事就那么順利。在我們追求事業成功的現實中,成功有很多種,有基礎、有條件,靠實力、靠環境等因素自然重要,但大多是在努力的征途中靠運氣得以完成和實現的。因此,我們不少人都在尋找和等待運氣的到來,祈求福降人間。
其實,運氣是一種說法,是一種機遇,是一種思想,是一種理解,是一種意外,是一種福分,是一種迷信,也是一種信心,更是一種力量。我們不能小看和低估。幾乎誰都在碰運氣,努力實現運氣,等待時來運轉,求人求事求運氣。在人們的祝福之中,就充滿著各種不同願望的溢美賀詞,有關好運的吉言便橫貫始終。運氣再迷信再為人客套,也被世人所接受所笑納所追求。它能使人在獲得中擁有滿足感、快樂感和幸福感,哪怕是暫時的,誰都是向這方面去想去做去體味。而人生沒有永久的滿足,也沒有永久的快樂和幸福,只有懂得和理解人生中什麼是大的滿足、大的快樂和大的幸福,才能感受到小的滿足、快樂和幸福是微不足道的。
人的幸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幸運中能認識自我,把握自我,面對人事不自負不自是,求得進步和發展才是正確的。運氣就為我們提供了條件和機會,因此人更為注重運氣的到來,當然不是希望做什麼事都靠運氣。人生中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多半是在我們生活里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光依賴於運氣是不夠的,運氣只能說明是好事有好的回報。對於最珍惜生命的人,幾十年的生活光陰,其結果好歹都不免是一樣的。像運氣一樣或類似的東西,在人只不過是讓我們活得開心,使我們做得更好,從而才不失望不悲觀。在人的大是大非和得失面前,運氣便是天意,天公作美,我們應最感慶幸。
說來道去,運氣在我們人生過程中占有相當的比重,無論是有可能還是不可能,人們都做著升官發財的夢,只要生命不止,欲望還在,人生的夢想總是縈繞心懷。現實中,人們除了對物質和金錢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有好運氣。人的貪婪和世俗,使得人的精神建立在對官運和財運的滿足上,甚至永不滿足,而且不失時機地拚命爭奪。如今我們缺少的不是運氣,也不是升官發財,而是一種志氣和骨氣,一種膽量和勇氣,一種作為人的素質,一種求生存的道德,一種不信邪不迷信迷惑的健康思想,一種求真向善愛美棄私的精神品質。
歷史和現實告訴並提醒我們,針對人生追求既要客觀分析,又要主觀努力,無論是人的初級階段生存,還是趨向高級階段生活,都是為了各自所需、滿足和愉快。可以說彼此不分高低,但所面對的程度不能不使人有大小和上下之別。運氣帶給我們什麼是看不到的,只有我們自己來感受和領略。
在我們周圍,很多人都在為官運財運創造機會,爭取機會,甚至是製造騙局,搬弄是非,為運氣導演著醜劇,提供發展和獲得什麼鋪設條件。為官而官,為財而財,為運氣而運氣,這也許就成了一些人的專長和愛好。他們為了升官發財,不惜拿青春和生命做賭注,其結果是賭去了人生,輸送了歲月。這對於他們是好運還是厄運?如果不去理會貪婪之心贈給他們的是違法犯罪和不幸,此運氣也就運來了災難和悔恨,什麼幻想和希望,什麼人生的美好,一夜之間灰飛煙滅,運氣也就不再復生。
但願我們不為官運而悲哀,不為財運而痛苦,不為運氣而傷心傷神。我們能擁有人生,並擁有人生的思想,擁有人生的理論,擁有人生的實踐,這便足矣!不過,有利害關係的存在就有運氣的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