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服

華服

2006年3月17日,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國際服裝論壇以“和諧·時尚·國服”為主題,邀請海內外專家為中國國服尋找答案。許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紛紛提出建議,要求國家正式確立恢復國服。有鑒於此,李延聲委員特提出建議另立設計“中華服”作為國服的提案。

基本介紹

概念,釋義,非實物時期,實物時期,漢服的特點和樣式,特點,配飾,漢服對中國周邊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和服,朝鮮民族傳統服飾,漢服和網上文化,

概念

華服本意指華麗的服裝,見新華字典關於華字詳解,有關華服詞條。專門指代中國傳統民族服飾時,華服、國服即中國傳統民族服飾,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中華民族文化和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或者說:“中華民族傳統服飾(華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中華民族所著的、具有濃郁中華民族風格的一系列中華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釋義

1、華麗、美麗的服飾。
2、華人的著裝服飾。

非實物時期

在有現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
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
有人認為(註:無充分的考古資料支援):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實物時期

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其制,詳見《禮記·深衣》。最要者為“續衽,鉤邊。要縫半下。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拙之及肘……袂圓以應規,曲夾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馬端臨文獻通考·王禮考·君臣冠冕服》雲:“按三代時,衣服之制,其可考見者,雖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廣。玄端則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則自天子庶人皆可服之……至於深衣,則裁製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視私,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殺,不圓袂,不繼掩,不侈袂。其衡長八尺八寸,每幅長廣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謂之端。其裳,前三幅,後四幅,要有辟積無數,謂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中國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明代,三千年來中國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大的改變。直到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入主中原,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明的戰爭中,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統治全中國的目的,而強制推行滿族髮型和滿族服裝,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髮易服”(“剃髮”也作 “剃髮”)。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來。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專制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
馬褂、旗袍是滿裝的改良及其延續,跟中國傳統民族服裝差別較大,無法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服飾上的主要特點為圓領斜襟,斜襟雖然在外表上有些形似,但是不論是裁剪還是在穿著方式上,都和中國的民族服裝有很大出入。最關鍵在於,馬褂、旗袍等服飾的審美,夾雜了很多非中國傳統審美。由於強制性原因,真正傳統意義上的簡潔、大氣的中國服飾審美,在清代幾乎消失殆盡,現在更是很難找到痕跡。

漢服的特點和樣式

特點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
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女裝樣式漢服女裝樣式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服對中國周邊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改革

495年1月13日(北魏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統治者孝文帝拓拔宏(後改為元宏)意識到鮮卑落後的遊牧民族文化很難在中原立足。由於孝文帝的母親是漢人,孝文帝自幼受到漢文化影響,所以後來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1. 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2. 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3. 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後葬在洛陽,不準歸葬平城。4. 改鮮卑姓為漢姓。首先從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為元氏,有記載“其餘所改,不可勝記”。還規定鮮卑族的八個大姓與漢人頭等貴族崔、盧、李、鄭四姓門第相當,鮮卑八個大姓以外的貴族也規定了品級。使鮮卑貴族也和漢族一樣實行門閥制度。5. 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按門第與漢人結婚。孝文帝還率先做起,納漢族大姓的女子做后妃 並為他的五個皇弟娶漢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時把公主們嫁給中國大姓。

日本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就是當時的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刺繡等紡織品稱為“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唐衣”(李氏朝鮮禮服外套也稱為唐衣,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誌。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鮮民族傳統服飾

韓國朝鮮對朝鮮民族的傳統服飾的官方稱呼為“韓服”(한복)。
唐代時,新羅唐朝交往甚密,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李氏朝鮮中期之後韓服特別是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同漢服區別逐漸增大,但官服,朝服,宮廷重要禮服仍一直保留較多漢服制度,並隨漢服變化而變化,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幞頭的後系帶為下垂帶樣式,新羅官員幞頭同為此樣式,而明代之後改為展角樣式,李朝也改為短展角;如李朝國王、王妃、文武官服飾即用明制(冕服、朝、祭服、補服等雖有變化,但大體保持明制,尤其冕服與文武官朝、祭服到朝鮮滅亡還大致還保留了明嘉靖八年服飾改制前的明朝樣式)。而現代韓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而朝鮮服裝的交領發展為小v領;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長衣帶也是其明顯特徵。近年有改良韓服(又稱生活韓服),一般以男服居多,在現今韓國比較常見,其與漢服距離更遠。

漢服和網上文化

近年有許多年輕網友在網上結識,然後約定著漢服在公共場合見面。
近年來,以一部青年為主體,以網際網路為載體,出現了「恢復漢服」運動。並一起了很大反響和爭議。正以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問題:
漢民族服裝儘管受到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但其基本民族特徵則並未改變,只有各朝流行時尚花色品種習慣穿法的不同。
各民族的民族傳統服裝都是從古代發展過來的,這正是民族性與傳統性的體現。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民族傳統民族文化的代表。漢族服裝又是漢族的文化的載體,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推行漢服,有利於漢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利於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在現代恢復漢服十分必要。可在有民族特色的節日、盛大慶典、婚禮、壽辰、喪禮以及休閒時穿著漢服的禮服和常服。
漢服運動嚴格遵守國家法律禁止出現辱罵、貶低其他兄弟民族的言語和行動,漢服是56個民族服飾大家庭中的一員。
交領右衽為主流,間或有盤領、翻領、對領、對襟款式。上衣下裳,深衣制。隱扣系帶,很少使用明裝的扣子,基本都是以帶子來固定的,即使有扣子,或藏於不可見處,或藏於較少被人看到的地方。漢服中,純黑、純白有特殊含義,不可隨便以全黑或全白裝束示人。
常被漢服復興者們穿著的漢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圓領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曲裾:流行於秦漢時期,到兩晉基本絕跡,到明朝已屬於“古裝” 。
直裾:流行於秦漢時期,後來朱子深衣繼承此款式。
高腰襦裙:隋唐女子流行時裝,同期流行的貴族釵鈿大禮衣,就是現在日本和服十二單的鼻祖,日本和服在唐朝基本定型。
襦裙:作為女子服裝,她幾乎在各個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圓領袍衫:自唐起,開始普遍穿著。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圓領的。並且明朝時期,韓國李氏王朝的朝服幾乎就是照搬明朝。韓國的韓服就是在明朝最終定型的。
褙子:宋明時期的流行時裝,宋朝的禮服為大袖褙子,常服多為小袖褙子,並且為直領,胸前沒有任何紐襻,有生色領,明朝流行大袖直領對襟褙子,胸前用紐扣,稱為子母扣。
朱子深衣:即,將傳統的上衣下裳分開剪裁,但縫合成一個整體名為深衣。朱子深衣為男子的祭服與大禮服,是中國式燕尾服。
玄端周天子常服,後世公卿大臣的祭服,到了明代則為王室成員最高禮服,唐以後,在民間基本不使用。現在作為最重大祭奠的禮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