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分布
一帶
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以絲綢之路為軸線,以亞歐大陸橋甘肅段為腹地,充分挖掘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資源,發揮沿線城市群落輻射帶動作用,加大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力度,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成為推動甘肅轉型跨越、科學發展、民族團結、富民興隴的核心地帶。
三區
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實施國務院批覆的《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和《
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加大文化建設力度,推動我省隴東南四市融入其中,著重圍繞
始祖文化、
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道教文化、農耕和
民俗文化、
紅色文化等,重點發展文化旅遊、文化創意、民俗農耕文化展示、紅色旅遊、演藝會展、工藝美術品製造等產業。形成以
天水為中心,以始祖文化為重點,以再現農耕和民俗文化為手段,以文化旅遊為載體,以文化產業為支撐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體系。打造
全球華人祭祖聖地天水、生態隴南、養生平涼、民俗慶陽以及紅色南梁、周祖聖地、岐黃故里等特色文化品牌。
以
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圍繞敦煌文化、長城文化、絲綢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簡牘文化、
五涼文化、
西夏文化、邊塞軍旅文化以及現代工業和科技文化等,以促進文化生態發展、保護文化形態多樣性為重點,實施綜合開發,整體推進,沿鐵路、公路向周邊輻射,以大型節慶活動和體育賽事為載體積聚人氣,形成集遺產保護、景觀旅遊、事業服務、產業發展、產品交易、文化交流為一體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園區。
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區。圍繞
黃河文化、
彩陶文化、
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資源,充分發揮省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把蘭州建設成為華夏文明的展示區、文化創意研發的核心區和文化創新拔尖人才的集聚區,重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大力發展影視製作業、文化旅遊業、出版業、發行業、
印刷業、廣告業、演藝業、
會展業、
數字內容和動漫等文化產業,形成以中心城市為依託,以教育、科技、人才為支撐,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發展為突破口的高層次文化產業圈。
十三板塊
文物保護。開展各級文物調查,建立各類文物資源資料庫。加大重要文物保護維修力度,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打造
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示範性工程,實施以
天水麥積山石窟、
瓜州榆林窟和東千佛洞石窟、
武威天梯山石窟、
永靖炳靈寺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群等為重點的石窟寺保護項目,並延展到全省其他
石窟寺。加強對
甘肅彩陶、臨夏古生物化石以及
武威白塔寺等重要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實施重要古建築保護項目,重點保護
夏河拉卜楞寺、
張掖大佛寺、
武威文廟、
鳩摩羅什寺、
天水伏羲廟、永登魯土司衙門等古建築。加強工業遺產、鄉土建築、文化線路、文化景觀等新品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加強對高台駱駝城遺址及墓群、果園—新城墓群、張掖黑水國遺址、景泰永泰龜城等瀕危田野文物和遺址的搶救性保護。強化文物安全防範設施,推進文物風險單位安防設施達標建設,提高文物安全防範能力。
大遺址保護。加強長城保護,重點實施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建設
長城博物館,全面展示長城文化。開展長城重點段落搶險加固工程,加大對
陽關、
玉門關等長城關隘的保護和維修力度。積極推進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做好甘肅段備選遺產點文物本體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等相關工作。實施
天水大地灣遺址、
許三灣城及墓群、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天水張家川馬家塬遺址及墓群、居延遺址(甘肅部分)的搶救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高綜合保護、利用能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主要包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曲、曲藝、
雜技、美術、民間手工技藝、
遊藝、傳統體育與競技、傳統醫藥等文化藝術形態和樣式。對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花兒”、61項國家級和33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等進行保護傳承,培育良好文化生態,豐富文化的多樣性。建設
民俗文化村、民俗生態博物館等,使民間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態、承載方式、核心內涵得到有效傳承發展。對處於瀕危狀況的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行搶救保護,特別是對年事已高的代表性傳承人進行重點保護,建立傳習所,儘快培養接班人。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利用。加強歷史名城保護利用,加快保護規劃編制實施,加大保護工作的投入。重點加強天水、
武威、
張掖和
敦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研究。在城市建設中融入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元素,使每個城市各具特色。重點保護宕昌哈達鋪鎮、榆中青城鎮、
金崖鎮、永登連城鎮、古浪大靖鎮、秦安
隴城鎮、臨潭新城鎮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文縣碧口鎮、通渭縣馬營鎮、華亭縣安口鎮、碌曲朗木寺鎮、
華池縣南梁鎮、積石山縣大河家鎮等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加強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工作,積極發揚培育優秀的傳統村落,並將符合條件的村落推薦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好利用好鄉村的優秀歷史遺存。
民族文化傳承。深入開展民族交流交融史研究,挖掘民族團結互助歷史事實,大力弘揚民族團結精神。建立甘肅少數民族出版基地。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工作,重點推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和圖書、報刊、影視的譯製、出版、播出等工作。加強對少數民族特別是東鄉、
保全、裕固3個甘肅獨有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完成文化資源保護項目的數位化、建檔、修復等基礎性保護工作。
紅色文化弘揚。重點加強對列入全國經典紅色旅遊景區的15個紅色旅遊景區(點)的歷史文化保護、挖掘和規劃、開發。依託會寧縣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紀念館、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南梁紀念館、高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古浪戰役紀念館、
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
臘子口戰役紀念館、榜羅鎮紅軍長征紀念館、
兩當兵變紀念館、
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等,建立一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豐富文化旅遊內容,形成全省紅色旅遊資源與周邊省份聯接互動,打造紅色之旅精品旅遊線路,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在高質量完成市級三館建設的基礎上,建設甘肅
簡牘博物館、
彩陶博物館等一批特色專題博物館。推進金昌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區創建,推動其他地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區。深化博物館、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以
嘉峪關、
金昌、
武威為重點,開展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新模式探索試驗。建立以城帶鄉聯動機制,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鼓勵城市和各文化單位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廣泛開展文化志願服務活動。在全省形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文化品牌打造。進一步加強
始祖文化、先秦文化、農耕和
民俗文化、民族宗教文化、
五涼文化和
敦煌學、簡牘學、
西夏學的研究。建立華夏文明傳承創新發展研究院、始祖文化研究院、簡牘研究中心,五涼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打造敦煌文化論壇。依託優勢文化和傳統特色,建設一批民族團結示範縣、文化藝術體育之鄉。挖掘優秀歷史文化資源,開展文化藝術精品創作,推出文學、美術、音樂、書法和
舞台藝術的精品佳作。深度開發《
讀者》品牌,促進讀者出版集團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大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打造敦煌畫派。拍攝一批全面反映甘肅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的
專題片、紀錄片、卡通片和影視片(劇),創作一批頌揚甘肅獨特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及優美風光的通俗歌曲。
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把加快發展旅遊業與建設文化大省緊密結合起來,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遊業發展全過程。旅遊開發建設要依法加強自然文化遺產保護,深挖文化內涵,普及科學知識,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開發新型文化旅遊產品。建設重點旅遊城市文化功能區和精品特色文化縣(區),營造旅遊目的地濃厚的文化氛圍。加快重點文化旅遊項目建設,量身打造探險、體驗和生態保護志願者旅遊產品,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業,建設汽車露營基地和營地,大力發展自駕旅遊項目。提高旅遊商品開發的文化創意水平,突出旅遊飯店和餐飲主題文化特色,體現旅遊經營服務的人文特質,提升旅遊活動的文化品位。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藝、節慶等文化旅遊產品。
文化產業發展。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按照整體一盤棋、一市一特色、一園一重點的原則,總體規劃、錯位發展、形成規模、聚集優勢。培育具有龍頭帶動作用的大型國有文化企業集團,積極推動有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加快文化與科技融合步伐,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重點建設蘭州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全面啟動敦煌國家級文化產業園申報和建設工作。積極推進華夏始祖文化園、
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慶陽農耕和民俗文化產業園、臨夏民俗文化產業園和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工作。
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完善有利於文化人才健康成長的體制機制,培養和引進一批文化領軍人才,特別是創意人才、經營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一支規模宏大的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整合教育資源,通過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崗位技術培訓,培養文化產業發展亟須的專門人才。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完善人才流動、使用、激勵等機制。
節慶賽事會展。每年舉辦“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每兩年舉辦中國敦煌國際藝術節、舉辦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把上述節會打造成國際知名文化旅遊藝術節會。辦好伏羲公祭大典、
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張芝獎”全國書法大展、中國民間藝術節、中國國際鼓文化藝術周、臨夏中國民歌藝術節、西和中國乞巧文化旅遊節。繼續挖掘資源潛力,創新節會形式,提高節會品位,突出個性特色,辦好各地已有文化節會。整合資源,提升規格,重點辦好
蘭州國際馬拉松賽、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腳踏車甘肅段賽事、嘉峪關國際滑翔節、嘉峪關國際鐵人三項賽、全國沙灘排球巡迴賽(甘肅敦煌站)、張掖·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等體育賽事。充分發揮博物館、紀念館和
展覽館的作用,開展各種文化展覽、展示活動。
學術平台
2013年7月20日,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學術平台啟動儀式暨首屆絲綢之路論壇上,甘肅省委宣傳部與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簽訂合作協定,雙方共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民俗學會會長
朝戈金,中國小說學會會長雷達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
張廣瑞研究員,蘭州大學副校長
高新才教授,敦煌研究院
沙武田研究員,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
白崇亮等17名知名專家教授獲聘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