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麥積山石窟

天水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為: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3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離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狀奇特,孤峰突起,猶如麥垛,因此人們稱之為麥積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水麥積山石窟
  • 地理位置:甘肅省天水市
  • 開放時間:9:30-16:30
  • 景點級別:國家AAAAA旅遊景區
  • 所屬國家:中國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 最佳旅遊時間:夏季
地圖信息,
麥積山石窟,坐落在天水東南25公里的一座渾圓如麥垛的紅色獨峰 中,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秦時開窟造像,創建佛寺。西魏文帝時,再修崖閣,重興寺宇;魏文帝皇后乙弗氏亮,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周保定、太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造七佛閣。隋文帝統一全國後,“再修岩窟”,親自降詔,在麥積山建寶塔“救葬神尼舍利”,並敕賜麥積山寺院為“淨念寺”。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麥積山開除常住地糧碑》中記:“麥積山為秦地林泉之冠,其古寺系歷代敕建者,有碑
碣可考,自姚秦至今一千三百餘年矣,香火不絕……”。可見麥積山石窟的興盛與歷代帝王的重視分不開。
歷代開窟造像在距山基20-30米、70-8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層層迭迭,上下錯落,密如蜂房。唐開元年間地震,崖面中間塌毀,窟群分成東西兩崖。現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代洞窟194個,泥塑像、石窟像7,000餘身,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主要以其精細優美的泥塑著稱,有“東方塑像館”之稱。麥積山石窟西秦和北朝早期造像、壁畫風格與莫高窟、炳靈寺大致相同,具有西域作風。自北魏中、晚期則逐步民族化和完全民族化(早於敦煌莫高窟)。圓潤質樸的面型代替了高鼻深目,褒衣博帶的漢裝代替了半披肩和通肩袈紗,柔和流暢的陰陽線刻代替了鍵陀羅式衣紋;造像題材也以漢人生活習俗為準則而創造了各種不同夾侍形象,從而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麥積山石窟造像以北魏為多,窟龕89個,幾乎占全部窟龕的二分之一,精品也大多是北朝作品。
東崖以涅槳窟、千佛廊、七佛閣、牛兒堂為最精美。涅槳窟前有4根粗短的石柱、柱頭有蓮瓣浮雕,柱頂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寶珠”,構思巧妙,為我國石窟寺建築的珍品,踏著棧道凌空而上,就到了千佛廊。崖壁上分兩層整齊地排列著258尊石胎泥塑神像,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出廊攀梯而上,便到了規模最為宏偉的散花樓上七佛閣。窟內塑像75軀,體態豐腴端莊,面容慈藹安樣,龕內上端壁間,繪有精美的壁畫。上七佛閣的下側是牛兒堂和中七佛閣,是一座漢式崖閣。通過“小有洞天”隧洞,便到了牛兒堂。一頭“金角銀蹄”的牛犢,蹲伏在天王腳下,昂首展望,躍躍欲試,神氣顯得十分可愛。
西崖,山勢陡峭,險峻難攀,懸崖上聚集著萬佛堂、天堂洞、121、123、127等最有價值的洞窟。萬佛堂內現存泥塑30餘件。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雙目微合,活靜慈祥,雙手作接引之態;前壁左上側留有影塑千佛千餘身,窟龕中有許多製作精巧、形神兼備的彌勒、沙彌、供養人塑像。天堂洞在棧道的頂點,是兩崖最高的石窟。窟內全是大型的魏代石刻造像,造型雄渾有力,氣韻生動。
麥積山石窟西接敦煌、炳靈,東連雲岡、龍門,南近巴蜀,既受西部佛教藝術的影響,又受中原文化之薰陶。在石窟藝術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其它三窟為:龍門石窟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

地圖信息

地址: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麥積山風景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