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峰崖石窟
- 外文名:Eight peak cliff Grottoes
簡介,八峰崖主峰,其中第6號窟,第4號窟,八峰崖石窟,古代佳作,
簡介
八峰之中,有一相對高度約200多米的山峰,山腰有一高約15米,長約60米的天然洞穴。穴內原有殿宇14間,造像200餘身。1960年因火災,木建築全部焚毀,現僅存殘損造像90餘身和部分壁畫,明萬曆年間石碑一塊,清代石碑五塊。 八峰崖石窟共14龕,分上下兩層,上層10龕,下層4龕。保存
有宋、元、明、清的造像。特別是第10龕高約4米的明代彌勒佛,造像精細,神情生動,表情逼真,保存完好,可與麥積山周時作品媲美。
八峰崖石窟,古稱石龕。唐肅宗乾元二年,杜甫從天水赴成縣途中所作的:“……驅車石龕下,仲冬見虹霓。伐竹者誰子?悲歌上雲梯,為官采美箭,五歲供梁齊。苦雲直竿盡,無以充提攜。奈何漁陽騎,颯颯驚蒸黎。”《石龕》長詩就是指的這裡其中一崖高度約200米,山腰有天然岩穴,高約15米,深60米,稱峰腰崖石龕。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公元579年經隴南入蜀由天水赴成縣,途徑此地作詩曰:“熊羆咆我東,虎豹號我西。我後鬼長嘯,我前狨又啼。天寒昏無日,山遠道路迷,驅車石龕下,仲冬見虹霓。伐竹者誰子?悲歌上雲梯,為官采美箭,五步共梁齊。苦雲直竿盡,無以充提攜。奈何漁陽騎,颯颯驚蒸黎”。
八峰崖石窟高崖岩壁上,僅有一線棧道可通。洞窟內原有石窟14間,造像200餘尊。1960年因火災,木建築全部焚毀,現僅存殘損造像90餘尊和部分壁畫,明萬曆年間石碑一塊,清代石碑五塊。始建年代無考,據窟內明代碑刻資料記載,明以前窟龕建造已臻完善。全窟14龕,分上下兩層,上層10龕,下層4龕。據考證,窟中塑像和壁畫大部分為魏晉時作的,屬國家級文物。
崇山峻岭中的八峰崖位於隴南西和縣城東南32公里處的石峽鎮境內,因有八座石峰而得名,與仇池山相望,登高俯瞰,群山間八峰突起刺天,飛崖凌空辟霧,故名八峰崖。早在1300多年前,就享有盛名。是誰悄然創造了這一藝術奇蹟?至今仍是個謎!
八峰崖主峰
為西峰,其相距地面160米處有高約15米,長約60米的天然岩穴,上下左右無路可通,只有一條懸空棧道相連,內有八峰崖石窟,古稱石龕。石窟內建造殿宇14間,造像200餘尊,規模宏大。石窟現存北魏、宋、元、清塑像70餘尊。窟中有萬曆所鐫石碑,還有清代石碑。全窟14龕,分上下兩層:上層10龕,下層4龕。窟中塑像和壁畫大部分為魏晉時所作,屬國家級文物。
其中第6號窟
是窟群中的主窟,高4米,進深6米,寬4.5米,端坐於中央的釋迦牟尼塑像,其面部雖經歷代修飾,但仍保持著古樸風貌,華美而不俗,形體飽滿,實為雕塑中的佳作。二弟子迦葉、阿難侍立兩側,顯得老成、持重。左右分別為彌勒、燃燈佛像,神態自然和悅。十八羅漢分列兩側,神態各異:有的傾身俯視、沉思默想;有的挺然直立、莊嚴肅穆;有的瀟灑開朗、嫣然含笑;有的面目獰怪、微露皓齒;還有的蹙眉怒目、兩眼圓睜、握拳揮掌、勇猛剛健、煞是威風,個個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左右壁上繪有l2部天王壁畫,線條明晰,形象逼真,為八峰崖之一絕。
第4號窟
即四大天王殿。龕高3米、寬3米、進深4米。四大天王分列兩側,威武雄壯。東方持國天王右手托塔,左手持矛;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拱衛;西方廣目天王,目光凝聚,倚劍侍立;北方多目天王手舉琵琶,雙目逼視。個個雙眉緊鎖,面容獰怪而不醜惡,姿態各異而不同凡俗,表現了男性的剛健、威武、正直和勇猛。第l2號窟中的彌勒佛,形體飽滿,衣褶寬鬆,微笑自然。
八峰崖石窟
始鑿於何時沒有留下記載。那么是誰在這崇山峻岭間悄然創造了藝術奇蹟?至今仍是個謎!關於八峰崖石窟民間流行著這樣一個傳說:仇池國王楊茂搜,篤信佛教,鐘愛八峰崖之靈氣,於西晉元康年間,在八峰崖山腳下的寺灣里,建造寺院。他率領眾臣、能工巧匠和百姓,動用人工達兩萬多個,費盡心機,殿堂終於落成。當時殿宇金碧輝煌極為壯觀。適逢國中大旱,眼看莊稼、禾苗就要枯死,氐王率領大臣,親自燒香拜佛與僧眾祈請天神降雨,因其心誠感動上天,頓時黑雲壓頂,大雨傾盆而下,山洪暴發,一夜之間寺院無存。氐王驚訝不已,悶悶不樂。忽有一大臣發現寺院殿宇被完整地移到離地百仞的懸崖之上,遂成八峰崖石窟。
古代佳作
唐乾元二年(759年)仲冬,詩人杜甫由秦州(今甘肅天水)赴同谷(今甘肅成縣),途經此處,有感於路途險阻,同時為山川秀色和石窟鐫奇所吸引,流連忘返,於是寫下了《石龕》詩:
熊羆咆我東,虎豹號我西。
我後鬼長嘯,我前狨又啼。
天寒昏無日,山遠道路迷。
驅車石龕下,仲冬見虹霓。
伐竹者誰子,悲歌上雲梯。
為官采美箭,五歲供梁齊。
苦雲直簳盡,無以充提攜。
奈何漁陽騎,颯颯驚蒸黎。
據專家考證,八峰崖石窟建於敦煌千佛洞、大同雲崗石窟前後。西和縣是隴南石窟造像勝地。南有八峰崖石窟、北有法鏡寺石窟,皆為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石窟藝術。這些精湛的石窟藝術說明西和是隴南佛教傳播最早的地區,也是石窟造像最早的地區。
總觀八峰崖石窟造像,真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但可惜1960年因不慎失火,窟前木構建築全部被焚。l974年,大部分造像被毀。現僅存元、明、清等時期殘損造像90餘身及部分壁畫和明代萬曆石碑。多年以前,民眾捐資,精心修整,重修了棧道、殿舍等。
前不久,雖然八峰崖石窟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這裡的多處石窟因保護不善遭到破損,真可謂是千瘡百孔。雖然石窟造像技術精妙絕倫,但如今有的因損壞無法辨別,一些石龕壁畫或致殘,或隨意刻畫,或用現代廣告顏料塗抹。一尊佛陀造像的左手被遊人放置了一個可口可樂的瓶子,牆上壁畫則沒有任何保護措施,有些地方用稀泥隨意塗抹,有的地方遭受煙燻,並有劃破的痕跡,使壁畫依稀難辨,慘不忍睹。
第6號窟是窟群中的主窟,裡面的十八羅漢中有兩個被損壞,第13號窟為普賢殿內兩側,散刻著小佛龕多個,其中一對石雕佛僧童,造像十分精巧,顯得優雅純樸,嫵媚動人,頗具宋代雕塑風采,也是全窟中最完整的石雕佛像,可惜其中一個頭部被盜,使遊人再難以見到其真跡。
當代八峰
可喜的是,現在八峰崖石窟被各界視為新的文物亮點,當地文化、旅遊等部門想讓八峰崖石窟重顯生機,正打算逐步修復石窟崖面建築及窟內建築,整理修復石窟造像肢體等。另外建設其他景區設施,在主要景點建三角亭、六角亭5處,在八峰崖石窟入口處建仿古牌樓一座。爭取儘快讓石窟崖面建築及窟內建築修復一新,使這一文物亮點展現在遊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