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鎮安縣民間活動)

遊藝(鎮安縣民間活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鎮安縣民間遊藝歷史悠久,項目多樣,活動時間多集中在春節和正月十五前後。在雲鎮、縣城、大坪、白塔、西鎮、柴坪等集鎮尤為興盛。民國以前,這些活動多為地方紳士推舉“燈頭”(俗稱“吵家子”)組織有影響的富戶聯合舉辦,或在民眾中捐資舉辦。新中國成立後,由農村鄉(人民公社)和其他合作組織籌措資金進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遊藝
  • 地理標誌:陝西石泉縣民間
  • 非遺級別:農村文化活動
近代發展,類型,舞獅子,龍燈,旱船,大肚和尚戲柳翠,竹馬,雲朵子,社火,高蹺,

近代發展

1958年後,民間遊藝漸少。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被當作“四舊”予以批判。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這些活動在縣境各地再次恢復,並賦於新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種:

類型

民間遊藝在新時代的發展下,越來越多民間遊藝開始慢慢消失,在地方還能看見的民間遊藝有以下這些遊藝活動。

舞獅子

舞獅子是“玩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按傳統習慣,玩“滿架燈”是一對,“半架燈”是一隻。每移一個地方,都由獅子開路。表演時,由一個包紅頭巾的藝人(兼“喝彩”)以“繡球”相引。其滾臥、跳躍、搖頭、撓癢等,無不栩栩如生,情趣盎然。由於人們將它當作心目中的“喜神”,因而都樂意圍著它以鞭炮、花筒相迎,名曰燒獅子。各戶相互攀比,看誰家燃放的鞭炮和花筒子多,誰家就吉利。另一種是雲鎮街“河南幫”的獸皮獅子。由於專在白天玩耍,因而也稱“亮獅子”。每年正月十五前後,與“夏湖幫”的社火同時出動,以示競賽。獅子是在由百餘條長凳壘起的高空玩耍,難度較大,需幾十人層層扶凳保證安全。

龍燈

龍燈一般是“滿架燈”才有。龍身由12節篾籠組成(逢閏年則為13節),用紅布連線。玩時,其翻騰飛躍由“龍珠”(用紅綢包制的園球)在前引導,氣勢雄壯。

旱船

旱船是以歌唱為主的一種遊藝形式。一般由二人表演,即一“船姑”(俗稱“船芯子”)和一“艄公”輪換幫唱。歌聲婉轉,悅耳動聽。每走一處,必以數十盞花燈簇擁,是整個燈會的“壓軸”節目。

大肚和尚戲柳翠

它取材於明人馮夢龍的《喻世明言》。原故事叫《明月和尚度柳翠》,帶有濃厚的因果報應和回輪思想。通過民間無數次的再創造,使其演變為貌視封建禮教,反對神權束縛的精彩節目。這種遊藝形式,是戴著笑面具進行表演,圍觀者自始至終笑聲不斷。大肚和尚的動作能長能短,最長可表演四十分鐘。基本動作有開山門、觀天象、灑掃、敲鐘、拜佛等。柳翠的動作比較單一,除拜佛外,全是與大肚和尚用手勢交流思想。雖然二者都不說唱,而這種幽默滑稽,情趣盎然的啞劇最能緊扣觀眾心弦。解放以後,繼承了老一輩的傳統表演藝術,且有所創新。

竹馬

是由兒童表演的一種遊藝形式,用馬形燈籠分首尾兩節,挎於腰間前後。表演時,按一定的隊形穿花跳躍,活潑生動。

雲朵子

通常由八至十六人表演,每人手執兩面雲燈,伴以羅鼓,按一定的8字形路線穿花走場。遠看好似雨後彩雲翻騰,十分壯麗。它和竹馬一前一後結隊而行。

社火

是白天進行的一種大型遊藝形式。每出一次,少者12台,多者36台。每台以一特製方桌(中間有一圓眼)安裝五至七米高的鐵芯。上面由兩個以上的兒童扮飾各類劇中人物,下面四至八個大力青年抬著沿街走動。為防止意外事故,每台社火皆有二至四人手擎撐竿保障安全。最前面,有“胖婆娘”(人稱“社火母子”)手持紅棒槌開路。這種耗費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活動,過去只有縣城、雲鎮等少數地方進行。

高蹺

俗稱“踩柳木腿”。是白天進行的一種遊藝形式,除單獨表演外,有時與芯子相配。表演者扮飾各種戲劇人物,唱做並重,滑稽幽默。本縣雲鎮、縣城、柴坪等地都有此項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