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瑣記

遊藝瑣記

嚴克勤編著的《遊藝瑣談》收入文化散文二十六篇及書跋、訪談十篇,依文字的內容和體例略作分類,其中“遊藝六味”收錄了《庭院深深文心悠悠》、《掌上春秋》、《賞心樂事誰家院》、《曹衣出水吳帶當風》、《霧裡看花》、《(喪亂帖)觀後記》等六篇,涉及園林、扇面、崑曲、雕塑、書法、繪畫及音樂等,借山水風物,寄詩意情懷,可看作是微縮型的時空穿越,自成一體。“硯邊隨筆”部分,則匯聚了我多年來對明清文人與紫砂、家具相互關係深入探究,對傳統文人字畫研讀的一點心得,也是我遊歷、讀書、作畫的“副產品”。其餘零打碎敲,實屬補白。《遊藝瑣談》計十六萬餘字,讀者如作茶餘飯後時閒讀,於晨昏晴雨間亂翻,則也算與我面晤默對,不妨視作神遊古今者的一番證會。

基本介紹

  • 書名:遊藝瑣記
  • 作者:嚴克勤
  • ISBN:9787020089673
  • 頁數:282頁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06-01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文學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知名文化學者、畫家嚴克勤的文化散文集《遊藝瑣談》一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書分為“遊藝六味”、“浮光掠影”、“硯邊隨筆”、“書跋語絲”、“藝苑清談”、“得閒小品”等六輯,無論是書齋靜悟,還是筆墨交遊,或是行旅清議,都是縱橫古今,趣味盎然。

作者簡介

嚴克勤,文化學者、畫家,南京藝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江南大學書畫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在南方某城市傳媒集團任職,出版多部文化專著及個人畫集。

圖書目錄

一、序
序一
序二
二、遊藝六味
庭院深深文心悠悠
掌上春秋
賞心樂事誰家院
曹衣出水吳帶當風
霧裡看花
《喪亂帖》觀後記
三、浮光掠影
難得桑耶寺
麗江之困
幽幽清泉夢
印度速寫
聖地之惑
古今同樂
生命之川不息
狂野肯亞
高原散曲
四、硯邊隨筆
不俗即仙骨有情乃佛心
風流蘊藉太湖一脈
曼生壺與曼生風骨
蘇作家具與唐寅才情
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五、書跋語絲
《仙骨佛心》跋
《嚴克勤水墨畫選》跋
《風流千年——無錫籍著名畫家作品集》後記
《風流千年——無錫籍著名書法家作品集》後記
四個古典愛情故事:一個城市的另一面
畫緣
六、藝苑清談
由技而進乎道——與《人民日報》記者張健的對談
非主流的主流藝術——與《美術報》記者吳揚的對談
傳統文化的守望——與詩人安琪的對談
境界·修養·融合——與主持人的對談
七、得閒小品
《獅子王》啟示錄
南通畫展綴思
說“吃”
吃的風景
生日興會
書窗閒話
八、後記

文摘

庭院深深文心悠悠
去年春天,耄耋之年的李正先生專門到我辦公室來看我。久未謀面,老先生依然矍鑠,面色還是那樣紅潤,嗓門還是那樣洪亮,眼睛還是那樣炯炯有神,一見面就索要我剛剛出版的書,我頓感誠惶誠恐。接著老人又要我畫的畫,令我更加感到慚愧。老先生還告訴我自己有本書即將出版。沒多久,老先生便托人送來一本他的專著《造園意匠》。此書幾乎收錄了由他設計的全部園林經典案例。其中,李正先生對江南名園“寄暢園”的修復所下的工夫,最令人敬佩。八開的冊子,厚厚一大本,是本埠鄉賢、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題寫的書名。其實,馮其庸先生對古典園林也是有研究的,他給老友陳從周散文集《園林談叢》所寫的序言中有不少灼見。上世紀八十年代,我陪馮先生幾次去宜興,常常談及明清文人參與紫砂壺創作和園林構築的雅趣。
我與李正先生交往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彼時我還未到而立之年,在中心城區工作,當時那裡要籌建區級公園,但區級財政的財力有限,要建一座公園絕非易事。李正先生非常熱心,積極參與,並介紹我認識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等,對我們籌建區級公園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議。可惜,今天那座公園早已被拆得面目全非,僅剩一塊青銅浮雕了。
一座園林是一個時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印記,是一座城市發展的歷史年輪,輕易拆去著實是件令人遺憾的事。記得開園的那一天,我們還在公園舉辦了一個書畫展,各方名流匯集,陳從周先生也從滬上趕來,在李正先生的陪同下參加了開園典禮。他對公園的構築和書畫展給予了充分肯定。,陳從周先生不僅僅是古典園林巨匠,還是造詣很深的散文家和書畫藝術大家,他和張大幹等藝術巨匠在書畫方面的友誼和交往是業內皆知的,他所畫的蘭、竹、山水小品,清逸之至,一如其詩文、詞曲,雋永有味。記得那天,陳從周先生還興趣盎然地揮毫為朋友寫了不少書法條幅,墨氣淋漓,道勁酣暢。更難忘的是陳先生還特地邀我合作畫了一幅四尺墨竹。畫畢,陳先生還令我題畫,我一時推辭不掉,戰戰兢兢地寫下:“清氣若蘭,虛懷當竹,陳老先生為人師表,江東小輩克勤塗也。”此畫當時就被負責造園工程的炳良兄收藏了,畫者、題者、收藏者,一時況味,難以言表。那晚,乘著酒興,老先生談得很多,談造園的要旨,談與張大幹的交往,談梅蘭芳等人的趣聞軼事,讓在座者心馳神往。
陳從周先生《說園》有雲,“風景區樹木,皆有其地方特色。即以松而論,有天目山松、黃山松、泰山松等,因地制宜,以標識各座名山的天然秀色。如今有不少‘摩登’園林家,以‘洋為中用’來美化祖國河山,用心極苦。即以雪松而論,幾如藥中之有青黴素,可治百病,全國園林幾將遍植。‘白門楊柳可藏鴉’,‘綠楊城郭是揚州’,今皆柳老不飛絮、戶戶有雪鬆了。泰山原以泰山松獨步天下,今在岱廟中也種上雪松,古建築居然西裝革履,無以名之,名之日‘不倫不類’。”環視當下,有好事者造園求大、求洋、求奇、求貴,終成不土不洋、不中不西之怪物,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回想陳從周先生當年的見解,可謂擊中時弊。
我與陳從周先生交往雖然不多,但他的造園藝術和人文修養給我的印象很深。他曾簽名送給我他的《說園》。這是一部造園文集,也是一部優美的散文集,顯示了他深厚的藝術和文史修養。陳先生的造園說,不僅闡述了江南園林的構築之要,更說明了江南園林還承載著文人畫家的藝術創作和詩情畫意。陳從周在《清雅風範·蘇州園林鑑賞卜文中指出:“當時同林建築復有文人畫家的參與,用人工構成詩情畫意,將平時所見真山水、古人名跡、詩文歌賦所表達的美妙意境,抉其精華而總合之……使遊人人其地,覽景而生情。”江南園林正是有了文人墨客的參與,其構築才區別於其他建築,更富有人文意趣和藝術創意,多了一份雅致情趣,少了一點匠氣和霸氣。文人對園林的嚮往古已有之,魏晉以來,文人往往追求田園隱逸生活,陶淵明的“園日涉以成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羲之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都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走出世俗社會尋找世外桃源的情趣。日涉成趣的“園”自然成為文人安貧樂道、物我兩忘的精神寄託,而“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更為無數文人墨客所嚮往。王維的輞川別業,白居易的廬山草堂,趙孟煩的蓮花莊,倪雲林的雲林堂,文人建園之風漸漸興起。明清以降,江南園林藝術的發展到了高峰,文人墨客不管宅第大小,總要安置一處園子,大到亭台樓閣、曲徑通幽,小到草堂半亭、片石孤桐,江南園林就有了充分的發展。其中,文人畫家直接參與園林設計,對園林藝術的發展推動極大。明代文徵明就是園林設計的高手,曾參與設計拙政園、紫芝園,其曾孫文震亨除了主導香草坨、碧浪園等的設計外,還撰寫了《長物志》這部不可多得的文人園林論著。
同樣是在明代,計成所著的《園冶》對古典園林的構築要旨有著精闢的論述,《園冶》中的“題詞”是由同時代人鄭元勛寫的,其辭日:“古人百藝,皆傳之於書,獨無造園者何?日:園有異宜,無成法,不可得而傳也。……是惟主人胸有丘壑,則工麗可,簡率亦可。否則強為造作,僅一委之工師、陶氏,水不得瀠帶之情,山不領回接之勢,草與木不適掩映之容,安能日涉成趣哉?所苦者,主人有丘壑矣,而意不能喻之工,工人能守,不能創,拘牽繩墨,以屈主人,不得不盡貶其丘壑以徇,豈不大可惜乎?”一語道出了造園的核心不在於能工巧匠技藝的高低,關鍵是取決於能否體現園林主人的藝術趣味,是否寄託主人的覽物之情,即所謂“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於海”。
歷覽前賢造園,果然斯語不妄,江南園林中,這等的造園精神居然不少!
追求高雅的,有拙政園。明代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園記》一文中對園景簡樸疏淡的描寫體現了明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園中蓮、亭、榭、竹、柳、槐、澗、軒、池、台、塢構成了一個極美的精神。園子的西門還有文徵明手植紫藤,高古盤旋,紫氣騰騰,花香撲鼻,一派文人畫的意蘊,確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游之者忘倦”,以至於達到“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的境界。P11-14

後記

寫完為《光明日報》所約文章的最後一些文字,推窗遠眺,燈火闌珊,整個城市在靜謐中沉入夢鄉,而我卻睡意全無。無錫繪畫學派論壇的主辦者要我在會上作個發言,與參會的諸位國內知名學者專家一起為打造無錫自己的畫派搖旗吶喊,作為自認受惠於這方水土滋養浸潤的畫壇中人,我當然義不容辭。巧合的是,我正在搜羅剔抉國內各大博物館館藏曆代無錫籍著名書畫家畫作,準備編一冊畫集,也需做一點案頭之事,梳理一下對本地歷代著名書畫家的印象和認識,從我熟悉的領域對無錫文化的源流與特質再作一次審美觀照。於是這些靜夜裡我思緒紛飛,著實作了一次藝術的時空遨遊,所謂“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與前賢和同道如面晤一般地對話,也充分感受到了前人藝術生命與智慧能量的再次釋放。巧的是,我的散文集《遊藝瑣談》即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印行,這篇文字也收入其中,了卻我長久以來想要為本土藝術說點什麼的夙願。雖然仍未盡如人意,但總可以勉強畫上一個句號了。
《遊藝瑣談》之所以能面世,也是一班朋友逼迫和催促的結果,原是隨心之作,絕非虛言。自北京三聯書店出版拙著《仙骨佛心》後,不期得到出版界與讀者錯愛,一冊原本應屬小眾的讀物不經意間競登上了暢銷書榜。於是不斷有人慫恿我乘勢而上,再出一本談藝類的文集。我貿然應承下來,及至著手編撰,發覺這是又一次精神的遊歷和審美的旅程——畢竟我公務倥傯,諸事煩擾,但於喧騰處覓清幽,在浮塵中求安適,自是人的本性,這慫恿倒成全了我的身心調劑。於是我翻檢舊作,補敘新篇,一番清點,倒也小有可觀。收入這本書中的文字除了少數幾篇早先的習作外,大部分是我近十年來在工作之餘點滴記錄積存的電光石火,一以貫之的是對美的體察和對藝術的感悟。日有所見,夜有所思,日積月累,便有所得。或許領悟不深,或許意蘊不足,但畢竟出於真情,源於本心,所以不揣淺陋,在文字上稍加整飭,悉數芹獻給讀者,以求更多的呼應和教益。
集中收入文化散文二十六篇及書跋、訪談十篇,依文字的內容和體例略作分類,其中“遊藝六味”收錄了《庭院深深文心悠悠》、《掌上春秋》、《賞心樂事誰家院》、《曹衣出水吳帶當風》、《霧裡看花》、《(喪亂帖)觀後記》等六篇,涉及園林、扇面、崑曲、雕塑、書法、繪畫及音樂等,借山水風物,寄詩意情懷,可看作是微縮型的時空穿越,自成一體。“硯邊隨筆”部分,則匯聚了我多年來對明清文人與紫砂、家具相互關係深入探究,對傳統文人字畫研讀的一點心得,也是我遊歷、讀書、作畫的“副產品”。其餘零打碎敲,實屬補白。全書計十六萬餘字,讀者如作茶餘飯後時閒讀,於晨昏晴雨間亂翻,則也算與我面晤默對,不妨視作神遊古今者的一番證會。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已過“知天命”之年,但對文章之事仍戰戰兢兢,一家之言,難免偏頗,錯訛之處,文責自負,敬請讀者見諒,也希冀得到大家的教正。此集的出版,得到僑居海外的鄉長許倬雲老先生的賜教,著名書法家尉天池先生特為本書賜墨,《光明日報》總編輯胡占凡先生也在百忙中為之作序,付梓在即,在此一併表示誠摯的謝意!
嚴克勤辛卯年秋日於味綠居南窗

序言

江南無錫向來是一方清靈而溫潤的水土,有著令人稱羨的人文蘊藉與積澱。我每次到無錫,都會被那煙雨縹緲、山色空漾的景象所吸引,總要被那吳依軟語、小橋流水的韻致所感染。從而生髮出思接乾載的遐想,不知不覺間仿佛也融入了那一幅充滿詩意的山水長卷。長居無錫的嚴克勤先生自幼受傳統文化的薰染,又得佳山麗水之靈氣,加上多年的沉潛研磨、苦心孤詣,終於在詩、書、畫諸方面別創一格,卓然成家。他還勤於筆耕,繼在三聯書店出版文化專著《仙骨佛心——家具、紫砂與明清文人》後,又推出新作《遊藝瑣談》,把畫家的筆墨寫意之功與文人的遣詞造句之力相融匯,營構出一系列富於畫境饒有詩意的優美篇章。我有幸先睹,為克勤先生藝術創造的新成果而欣喜、鼓舞。
我在國家廣電總局工作期間和克勤結識,了解他主政的無錫廣電集團,對他銳意改革、大膽創新的思路和作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使我感到意外的是,儘管公務纏身,他仍能擠出時間來伏案涉筆、揮灑丹青,為自己保存怡情養性、安妥心靈的一片天地。他的稟賦、他的志趣、他的勤勉,特別是對藝術人文的痴迷和摯愛,讓每一個與之交往的人都會受到感染,繼之感嘆!這也是我之所以在為數不多的往還中,能與克勤建立起友誼的緣故吧。我一向倡導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中去找尋精神家園,在前賢先哲優美雋永的經典文本中去汲取智慧養分,在此基礎上,化古為今,推陳出新,弘揚光大既具有民族風格又體現時代特徵的新文化,這也是文化繁榮、民族復興的根本要旨和必然途徑。可以說,對傳統文化的崇仰和喜愛,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使我們聲氣相通、惺惺相惜,頗有知己之感。
披覽這本《遊藝瑣談》,我對克勤為人為文的執著與灑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領悟。常言說,人如其文,文若其人,很多時候,為人為文是可以相印證的。克勤是畫家為文,是學者為文,也是一個傳媒集團的掌門人為文,文章的取材、視角、手法,乃至語言表述等無不滲透出其獨特的氣息,既有畫家的淋漓揮灑,也有學者的沉鬱淹博,更有管理者的縝密老到,但總不脫其本質上的文人情懷。從書中的一些篇什不難看出,他對文化的喜好源於孩提時代,即便在那個文化匱乏的歲月里,他依然能夠從父輩、師友和書卷中獲得優質文化的滋養,這不能不說是命運的垂青。但克勤之所以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悟、學有所成,卻不光依傍命運的引領,他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堅韌和執著,一步步牽拉著他向人生與藝術的更高境界攀登。作為一個成功的管理者,他在城市廣電的改革和發展中幹得風生水起;作為一位知名的畫家,他於水墨寫意丹青鋪展間營構藝術的新時空;作為一名文化學者,他又徜徉於古往今來的精妙創造中抉發其中的意蘊。這三合一的身份在旁人看來,可能難免衝突牴牾,克勤卻能和諧地融於一體,這就要歸功於他能進能出、出入自如的灑脫了。或許正是由於他個性化的文化視野和文化思維,給他贏得了更多自由馳騁的空間,創造出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文化成果。假如說《仙骨佛心》能使你有觸類旁通之感,那么《遊藝瑣談》就能體察超乎物象之味。
有機會閱得這本《遊藝瑣談》的讀者,都會驚異於作者涉獵之廣、品鑑之精、識見之高。這其中有對崑曲、扇面、歌劇、園林、雕塑、書法的賞玩意趣,有對明清紫砂、家具與文人風習的描摹體察,更有視野遼遠、山高海闊的邊塞風光與異域風情撲面而來。你還能與作者談文論藝,在與文化的耳鬢廝磨中體悟到智慧的靈光閃現。作者精心創作、精心挑選的精美配圖,讓你在品藻文辭的同時,獲得視覺感官乃至心靈氣息上的觸動。克勤是個有心人,據他說,每到一地、每賞一景,面對大幹世界的林林總總他都要刨根問底,做足功課,把許多有益有趣的人與事記錄下來,點點滴滴,爬羅剔抉;他也是個性情中人,總是以關切關懷關愛的目光去看待世間之事、世間之人,“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於海”,以主觀的審美來觀照客觀的萬物,所見所聞自然是儀態萬千、韻味悠長;他更是一個有思想之人,所謂“胸中有丘壑”,深知藝術門類打通及由器入道的奧秘,因而善於在紛雜的表象下找到規律和門徑,“天地與我為一,萬物與我並生”,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指導自己的藝術創作實踐。而藝術地看待生活和人生,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從日常的冗雜事務中相對地超脫出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寧靜,寵辱皆忘。保持一份冷靜和清醒,更能幫助我們從人性和人情的角度去理解人、感悟人、引導人,這正是“以人為本”的題中之義。所以讀克勤的文字,不光在藝術上會獲得薰陶和享受,即便在生活觀上也會得到豁然而解的啟迪。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這是杜甫《戲為六絕句》中的名句。克勤正當盛年,事業發展和藝術實踐的“凌雲健筆”更可期待,也值得期待。相信,以他的才情與意氣,必然會通過執著的堅守和不倦的探求,達到理想生活的新境界,進入藝術創造的新天地。
(作者系《光明日報》總編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