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金

朝戈金

朝戈金,男,蒙古族。1958年8月出生於呼和浩特。籍貫為內蒙古赤峰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

1965年-1970年在呼和浩特南門外國小上學。1971-1976年在呼和浩特內蒙師大附中學習。1976.8 -1978.1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布日都公社插隊。1978.3-1986.8在內蒙古大學漢語言文學系本科生、助教、碩士研究生,獲文學學士和文學碩士學位。1986.9至今在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刊物編輯、研究室主任、所長助理、副所長、所長等職務。其間於1995-1996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學,1997-2000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師從鐘敬文學習民俗學,2000年獲法學(民俗學)博士學位。2001-2002年在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校區)師從約翰·弗里(John Miles Foley)做博士後研修。目前兼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學學部主任、教授委員會委員及少數民族文學系主任。擔任中國社科院“少數民族文化與語言文字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

研究領域為民俗學、民間文藝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工作語言為漢語、蒙古語、英語。有著作、論文、編著、譯著、譯文百種在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蒙古、越南、馬來西亞等國以多種文字發表。主持多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朝戈金
  • 外文名:Gejin Chao
  • 別名:Chogjin
  • 國籍:中國
  • 民族:蒙古族
  • 出生地:內蒙古呼和浩特
  • 出生日期:1958年8月27日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國內外學術任職與社會兼職,科研項目承擔 (近年),學術獎項與榮譽,國際會議和學術論壇發表,主要著述,一 著作,二 譯著,三 中文論文(選列),四 論文境外刊布,五 譯文選列(英譯漢、蒙譯漢、漢譯英),六 文章選列,七 書評與序跋選列,編輯、教材、資料,訪談、筆談與媒體報導選列,
朝戈金,男,蒙古族。1958年8月出生於呼和浩特。籍貫為內蒙古赤峰。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
1965年-1970年在呼和浩特南門外國小上學。1971-1976年在呼和浩特內蒙師大附中學習。1976.8 -1978.1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布日都公社插隊。1978.3-1986.8在內蒙古大學漢語言文學系本科生、助教、碩士研究生,獲文學學士和文學碩士學位。1986.9至今在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刊物編輯、研究室主任、所長助理、副所長、所長等職務。其間於1995-1996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學,1997-2000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師從鐘敬文學習民俗學,2000年獲法學(民俗學)博士學位。2001-2002年在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校區)師從約翰·弗里(John Miles Foley)做博士後研修。目前兼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學學部主任、教授委員會委員及少數民族文學系主任。擔任中國社科院“少數民族文化與語言文字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
研究領域為民俗學民間文藝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工作語言為漢語、蒙古語、英語。有著作、論文、編著、譯著、譯文百種在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蒙古、越南、馬來西亞等國以多種文字發表。主持多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

國內外學術任職與社會兼職

國際史詩研究學會(ISES)會長(2012~)
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CIPSH) 主席(2014~),兼任該理事會亞太分部主任(2016~)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專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CRIHAP)管理委員會 委員
國際共識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Global Understanding)指導委員會委員(2016~)
國際民俗學者組織(Folklore Follows)通訊會員(赫爾辛基)
國際民間敘事研究會(ISFNR) 會員
中國民俗學會 會長(2010~)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 會長(2005~)
中國江格爾研究會 會長(2006~)
中國大眾文化研究會 副會長
中國蒙古文學學會 副會長
全國《格薩(斯)爾》工作領導小組 常務副組長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專家委員會 委員
中國作家協會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 委員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 委員
中國文字博物館學術委員會 委員
任第七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中國文學)成員
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
擔任《民族文學研究》主編
境外刊物編委:Oral Tradition(《口頭傳統》學刊,美國), Cultural Analysis (《文化分析》學刊,美國)Aman Johiyal Sudulul《口頭文學研究》(學刊,蒙古國),эпосоведение (《史詩研究》學刊,俄羅斯)。
境內刊物編委:《中國社會科學》《第歐根尼》《文化遺產》《民俗研究》《民族藝術》《創新》等。

科研項目承擔 (近年)

2010-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研究”,首席專家;
2010-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格薩(斯)爾搶救、保護與研究”,首席專家;
2016—2021 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計畫·中國史詩學”,主持人;
2009-2012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基金項目“中國民俗學前沿研究”,主持人;
2007-2010 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蒙古口傳經典大系”,主持人;
2002-2010 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中國史詩學”主持人;

學術獎項與榮譽

2013 論文《從荷馬到冉皮勒:反思國際史詩學術的範式轉換》獲“第八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論文二等獎”;
2011 論文 “Mongolian Epic Identity: Formulaic Approach to Jangar Epic Singing” 獲“第七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論文二等獎”;
2009 獲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獎章和證書。
2004 專著《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獲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第二屆學術著作獎評獎”專著一等獎;
2002 專著《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獲得“第四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2001 專著《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獲國家民族圖書獎優秀著作獎;
2000 專著《多重選擇的世界──當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的理論描述》(與關紀新合著)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成果評獎專著三等獎”。

國際會議和學術論壇發表

(選自近10年國際學術活動)
在美國哈佛大學(國際史詩大會)、美國密蘇里大學(網路國際直播)、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美國民俗學會年會(印第安納大學等)、美國范德堡大學(中美民俗學專家會議)、俄羅斯科學院卡爾梅克研究所(艾利斯塔)、日本千葉大學、“日本民俗學會第61屆年會”(國學院大學)、芬蘭文學檔案館、土耳其海峽大學、蒙古國科學院(“中亞史詩國際研討會”)、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泛亞佛教敘事國際學術研討會”)、希臘學術院(“國際民間敘事研究會大會”)、越南邦美蜀“國際史詩學學術研討會”、聯合國開發計畫署(“2004年人類發展報告”特邀評議人)、維也納聯合國會議中心(“21世紀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國際研討會”)、匈牙利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馬來亞大學(“亞歐史詩專題研討會”)做學術報告/大會主旨報告。

主要著述

一 著作

  1. 《史詩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2. 《千年絕唱英雄歌:衛拉特蒙古史詩傳統田野散記》(田野報告),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3. 《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4. 《多重選擇的世界──當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的理論描述》(與關紀新合作);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
  5. монгол аман туулийн шYлзг зYй(《口傳史詩詩學》西里爾蒙古文,姜迎春 譯,白嘎力賽罕、孟和巴雅爾校譯),烏蘭巴托:蒙古國科學院索永布出版社,2010年。

二 譯著

6. [美] 阿蘭·鄧迪斯著:《西方神話學讀本》(合譯,第一譯者),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7. [美] 約翰·邁爾斯·弗里著:《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譯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三 中文論文(選列)

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繹讀與評騭 《內蒙古社會科學》2016年第5期,第1-13頁。
2. 蒙古英雄史詩的數位化建檔實踐,巴莫曲布嫫、朝戈金、畢傳龍、李剛,《民間文化論壇》2015年第6期,第5-11頁。
3. “多長算是長”:論史詩的長度問題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第129-136頁。
4.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學理到實踐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第83-87頁。
5. “回到聲音”的口頭詩學:以口傳史詩的文本研究為起點 《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第5-15頁。
6. 文學的民族性:五個闡釋維度 民族文學研究 2014年第5期,第1-3頁。
7. 口頭傳統概說,《民族藝術》2013年第6期,第17-24頁。
8. 國際史詩學若干熱點問題評析,《民族藝術》2013年第1期,第75-82頁。
9. 約翰·弗里與晚近國際口頭傳統研究的走勢,《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第5-15頁。
10.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人文學術維度,《東吳學術》2013年第2期,第36-43頁。
11. 解析蒙古史詩傳統的五個維度:詩章/典型場景/詩行/程式/語域,署名:朝戈金、約翰·弗里,《中國民俗學》(第1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3-60頁。
12. 史詩認同功能論析,署名:朝戈金、馮文開,《民俗研究》2012年第5期,第5-12期。
13. 知識共享夥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民族志立場,《西北民族研究》2012第1期,第54-59頁。
14. 鐘敬文“多民族的一國民俗學”思想的再認識,《民族文學研究》2012年第3期,第5-10頁。
15. 朝向21世紀的中國史詩學,《國際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全球中文版) 2010年第1期。
16. 中國史詩傳統:文化多樣性與民族精神的“博物館”,《國際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中文版) 2010年第1期,與尹虎彬、巴莫曲布嫫合作。
17. 從荷馬到冉皮勒:反思國際史詩學術的範式轉換,《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刊》(200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第1-39 頁。
18. 西方史詩學術史譾論,《世界文學》2008年第5期。
19. 再談口傳史詩的田野作業問題,《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第1期。
20. 文化多樣性與文化自主權,郝蘇民主編:《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北各民族在行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21. 口頭詩學五題:四大傳統的比較研究,《東方文學研究集刊》(1)。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33-97頁,與約翰·邁爾斯·弗里合作。
22. 國外“口頭傳統”研究和教學實踐,《交流與協作: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文集》。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第54-57頁。
23. 關於口頭傳唱詩歌的研究——口頭詩學問題,《文藝研究》2002年第4期。
24. 口傳史詩文本的類型──以蒙古史詩為例,《民族文學研究》2000年第4期。
25. 口傳史詩詩學的幾個基本概念,《民族藝術》2000年第4期。
26. “口頭程式理論”與史詩“創編”問題,《中國民俗學年刊》(1999卷)。
27. 口傳史詩的田野作業問題──南斯拉夫和蒙古史詩田野作業評述,《民族文學研究》1999年第3期。
28.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的概念、對象和範圍,《民族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
29. 蒙古文學與藝術,《中國地域文化·蒙古草原文化》(蔣寶德、李鑫生主編),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7年,1920-1946頁,35千字。
30. 民族文學中的審美意識問題,《民族文學研究》1994年第2期。
31. 中國雙語文學:現狀與前景的理論思考,《民族文學研究》1991年第1期。
32. 張承志小說的符號學觀照,《民族文學研究》1988年第1期。
33. 民族文學範疇之我見,《民族文學研究》1987年第2期。

四 論文境外刊布

1. “Documenting Living Oral Traditions: China's 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 as Case Study”,Qubumo Bamo, Gejin Chao, John D. Niles,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Vol. 129, No. 513 (Summer 2016), pp. 270-287.
2. Epic Oral Traditions in China, Epic Studies, No. 1 (2016), pp. 58-61. (Russia)
3. “Challenges in Comparative Oral Epic.” John Miles Foley and Chao Gejin, Oral Tradition, Vol. 27/2 (2013), Pp. 381-418.
4. “John Miles Foley: An Obituary.” Fabula, 2012.
5. “A Brief English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dentity of Ethnic Groups in West China and Beyond: How to Protect Oral Traditions along the Silk Road -A Project Co-Sponsored by UNESCO & BIC of CASS,” coauthored with Qubumo Bamo
6. “Mongolian Epic Identity: Formulaic Approach to Janggar Epic Singing.” Reflections on Asian-European Epics, ed. Ghulam-Sarwar Yousof, Press University of Malaya, 2004.
7. “The Oirat Epic Cycle Jangar.” Oral Tradition, Vol.16/2(2001). Bloomington: Slavica Publishers, Inc. Indiana University.
8. “Mongolian Oral Epic Poetry: An Overview”, Oral Tradition, Vol. 12/2(1997). Bloomington: Slavica Publishers, Inc. Indiana University, Pp. 322-36.
9. “Oral Epic Archives of 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 of CASS: Its Working Model and Some Problems”, Chao Gejin and Guo Cuixiao, ТѲВ АЗИЙН ТУУЛь II, СИМПОЗИУМ, НААДАМ. Ulanbaatar, 2013, 464-471.
10. Triều Qua Kim (Bùi Thiên Thai dịch). Sử thi Trung Quốc - Từ nghiên cứu trường hợp với nghệ nhân P.Arimpil. Văn Hóa Dân Gian. Tập chí chuyên ngành Văn hóa dân gian. Viên nghiên cứu Văn hóa, Viện khoa học xã hội Việt Nam số 6(138) năm 2011. Hà Nội. Trang (57-71).
11. Chao Ge Jin (Triều Qua Kim).Tổng Quan về sử thi. Sử Thi Việt Nam trong bối cảnh sử thi Châu Á. Viện Khoa học xã hội Việt Nam và Ủy Ban nhân dân tỉnh Đắc Lắc. Nhà xuất bản khoa học xã hội Hà Nội, năm 2009. Trang (303-314).
12. Thạc sỹ Nguyễn Thị Loan. Trích dịch một số thuật ngữ liên quan đến sử thi trong cuốn sách của Triều Qua Kim. Thông báo Văn hóa dân gian 2002. Trung Tâm khoa học xã hội và nhân văn quốc gia, Viện nghiên cứu văn hóa dân gian. Nhà xuất bản khoa học xã hội, năm 2003. Trang (701-706).

五 譯文選列(英譯漢、蒙譯漢、漢譯英)

1. “Excerpt from the Epic Geser Khan: The Twelve-headed Monster, sung by Pajie.” 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Chinese Folk and Popular Literature, co-translated by Mark Bender and Chao Gejin; edited by Victor Mair and Mark Bend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216-221. (漢譯英)
2. “Introductory Canto from the Mongol Epic Jangar.” 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Chinese Folk and Popular Literature, co-translated by Mark Bender and Chao Gejin; edited by Victor Mair and Mark Bend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222-231. (漢譯英)
3. 民俗學術語鉤沉──麥可·歐文·瓊斯教授訪談錄之二,《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第3期,英語訪談及漢譯,與巴莫曲布嫫合作。
4. 民俗研究的行為視角——麥可·歐文·瓊斯教授訪談錄,《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第2期,英語訪談及漢譯,與巴莫曲布嫫合作。
5. Zhalgaa, “A Brief Account of Bensen ülger and ülgeren Bense”(扎拉嘎:蒙古族本子故事與故事本子),Oral Tradition, 16/2 (2001): 264-279, 漢譯英,署名Qiao Jin。
6. Li Lianrong, “History and the Tibetan Epic Gesar”(李連榮:史詩歷史研究的終結——以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的產生年代論為例),Oral Tradition, 16/2 (2001): 317-342,漢譯英,署名Qiao Jin。
7. [美]托馬斯·杜波依斯:民族志詩學,《民族文學研究》2000年增刊。
8. [美]約翰·邁爾斯·弗里:口頭程式理論:口頭傳統研究概述,《民族文學研究》1997年第1期。
9. [德]卡爾·賴歇爾:南斯拉夫和突厥英雄史詩中的平行式:程式化句法的詩學探索,《民族文學研究》1990年第2期。
10. [英]卡羅琳·漢弗萊:一則關於熊和一個男孩變為男人的達斡爾神話,《民族文學研究》1994年第4期。
11. [俄]符拉基米爾佐夫:衛拉特蒙古英雄史詩,《民族文學研究》,1993年第1期。
12. 巴·布林貝赫:蒙古英雄史詩中馬文化及馬形象的整一性,《民族文學研究》1992年第2期,蒙譯漢,署名喬津。
13. 巴·布林貝赫:論蒙古厭世主義詩歌,《民族文學研究》1990年第4期,蒙譯漢,署名喬津。
14. [芬蘭]勞里·杭柯:神話界定問題,《民族文學研究》1988年第6期。
15. [義大利] 路易吉·皮藍德婁:《青草的撫慰》(小說),《草原》1982年第10期。
16. [美]弗蘭克·N. 麥吉爾主編:《世界名著鑑賞大辭典》(小說卷),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3年;翻譯其中詞條12條,計50千字。

六 文章選列

1. 非遺保護應把傳承主體放在首位,《人民日報》2017年6月8日第19版)
2. 如何看待少數民族文學的價值,《光明日報》2017年4月10日第13版。
3. 信息技術給民族文學研究帶來新的可能性,《人民政協報》2017年1月9日第9版。
4. 強調民族特點不會削弱社會的團結,《貴州民族報》2016年8月12日第A01版。
5. 重視我們的口頭傳承,《人民日報》2016年3月21日第007版。
6. 非遺保護視野下的口頭傳統文化,《人民政協報》2014年7月14日第011版。
7. 多民族中國的“中國夢”,《社會觀察》2014年1期,第42-43頁。
8. 遠行的“故事歌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12月31日B02版。
9.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貴州民族報》2012年9月7日A02版。
10. 評巴·布林貝赫及蒙古族新詩創作──繁榮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系列研討之內蒙古當代蒙古族詩人研討會專題稿,中國作家網 2012年07月29日
11. 亞魯王:“複合型史詩”的鮮活案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3月23日。
12. 關於《格薩爾》工作的一些意見,《格薩爾研究》2012年第2期,第16-17頁。
13. 回眸問學路,《民族藝術》2012年第1期,第4-9頁。
14.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與《非遺法》,《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第13-14頁。
15. 關鍵是推進普法和執法,《光明日報》2011年6月15日014版。
16. 知識共享夥伴:非遺保護的民族志立場,《中國文化報》2011年6月10日007版。
17. 傳唱千年的《格薩爾》,《光明日報》2011年2月23日014版。
18. 創立口頭傳統研究的“中國學派”,《人民政協報》2011年1月24日C03版。
19. 傳唱千年 澤被後世——《格薩(斯)爾》工作的幾點體會,《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5月11日014版。
20. 保護民族傳統 傳承文化遺產──《成都日報》2009年6月5日。
21. “大詞”與歌手立場,《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第1期。
22. 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新模式,《中國民族報》2006年9月24日。
23. 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6月8日。
24. 口頭傳統:人文學術新領地,《光明日報》2006年5月29日。
25. 族群記憶與本土知識關乎人類的文化創造力及其承續,《中國民族報》2006年4月11日。
26. 口頭傳統:人類表達文化的根,《中國民族報》2005年11月18日。
27. “文化因子”保護與“文化基地”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11月30日。
28. 國際民俗學者組織(FF)簡介,《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與巴莫曲布嫫合作。
29. 口頭程式理論(Oral-Formulaic Theory),《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第6期,與巴莫曲布嫫合作。
30. 民族志詩學(Ethnopoetics),《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第6期,與巴莫曲布嫫合作。
31. 口頭·無形·非物質遺產漫議,《讀書》2003年第10期。
32. 構築“中國史詩學”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7月3日。
33. 語言—文字的“歷史紀年”,《歷史學習》2003年第12期。
34. 問業哈佛,《民族藝術》2000年第1期。
35.《衛拉特法典》小議,《法制日報》1998年6月8日。

七 書評與序跋選列

1. 縣級民俗志的新成果——評《中國民俗志·湖北省宜昌市卷》,署名:朝戈金、畢傳龍,中國藝術報2015年6月15日第007版
2. 揆霓裳羽衣 探舞學堂奧──《舞蹈生態學》謭議,署名:朝戈金、姚慧,《文藝報》2014年1月15日
3. 《摩訶婆羅多》導讀的範例意義,《人民政協報》 2013年9月2日 C4版。
4. 堅持紮根鄉土的學術之路——《客家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序言,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5. 舞蹈家的體認與學者的思考──讀莫德格瑪《蒙古舞蹈美學鑑賞漢蒙雙解辭典》,《人民政協報》2011年11月14日C02版。
6. 《浩·巴岱文集》序言,《浩·巴岱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7. 從“荷馬問題”到“荷馬諸問題”, 《中華讀書報》 2009年3月11日,第9版。
8. 站在民眾的立場上──《中國西部的文化多樣性與族群認同:沿絲綢之路的少數民族口頭傳統現狀報告》代前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9. 《西方神話學讀本》譯者的話,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10. 《尋蹤江格爾故鄉》序,《尋蹤江格爾故鄉》(上、中、下),烏魯木齊: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11. “活著的經典:口頭傳統研究書系”總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12. 《摩訶婆羅多》:“百科全書式”的印度史詩 ,《中華讀書報》2006年2月15日第9版。
13. 誰在傾聽民間的歌──《故事的歌手》述評,《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8月20日。
14. 內蒙風光·賞析,樊駿主編:《老舍名作欣賞》,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年,第79頁。

編輯、教材、資料

1. 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俗學研究書系”,已出20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俗學研究書系”,下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俗學研究叢書”、“中國社會科學院民俗學譯叢”、“中國社會科學院民俗學文獻資料叢編”三種系列。截止目前已經出版《倡立一門新學科──中國現代民俗學的鼓吹、經營與中落》(施愛東)、《宇宙觀與生活世界──花腰傣的親屬制度、信仰體系和口頭傳承》(吳喬)、《日常敘事的體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為個案》([日]西村真志葉)、《滿族說部傳承研究》(高荷紅)、《為神性加注──唐宋葉法善崇拜的造成史》(吳真)、《古典南戲研究──鄉村、宗族、市場之中的劇本變異》([日]田仲一成)、《唐代節日研究》(張勃)、《山海經語境重建與神話解讀》(吳曉東)、《突厥語民族口頭史詩:傳統、形式和詩歌結構》([德]卡爾·賴希爾 著、阿地里·居瑪吐爾地譯)、《中日學者中國神話研究論著目錄總匯》(賀學君、蔡大成、[日]櫻井龍彥編)、《中國史詩學讀本》(朝戈金主編)、《作為交流的口頭藝術實踐——劍川白族石寶山歌會研究》(朱剛)、《走向新範式的中國民俗學》(施愛東、巴莫曲布嫫編)、《柳田國男民間文學思想研究》(烏日古木勒)、《華北鄉村社會姻親關係研究》(刁統菊)、《中國史詩學史論(1840-2010)》(馮文開)、《壯族民間信仰的傳說學管窺》(陳金文)、《作為實驗的田野研究--中國現代民俗學的科玄論戰》(施愛東整理)、《伊瑪堪田野研究報告——對赫哲族歌手吳連貴的調查》(黃任遠),以及《中國民俗學》(第一輯)。
2. 主編:《全媒體時代少數民族文學的選擇》,署名:朝戈金、尹虎彬、楊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3. 主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研究書系”,已出《現代中國與少數民族文學》(劉大先)《中國神話母題W編目》(王憲昭)、《中國人類起源神話母題實例與索引》(王憲昭)等3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2016年。
4. 主編:《中國史詩學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5. 主編:《民俗學與新時期國家文化建設》,署名:朝戈金、董曉萍、蕭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6. 合編:《民俗學科建設報告書》,署名:董曉萍、朝戈金、黃濤,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
7. 特邀主編:《國際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中文版總第245期“中國口頭史詩傳統”專號),2010年第1期,南京:鳳凰集團譯林出版社,2010年3月15日。
8. 副主編:《蒙古英雄史詩大系》(1-4卷,蒙古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010年。
9. 分卷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少數民族民族文學》(第二版),負責“中國少數民族文學”部分條目的修訂、審稿、拉丁轉寫及條目英譯等工作,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10. 執行主編:CASS Journal for Humanities(《中國人文學術》英文學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11. 主編:《中國西部的文化多樣性與族群認同:沿絲綢之路的少數民族口頭傳統現狀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12. 特約主編:Oral Tradition(美國《口頭傳統》學刊,英文)第16卷第2期:“中國口頭傳統專輯”,Bloomington: Slavica, USA, 2001。

訪談、筆談與媒體報導選列

1. 央視科教頻道《大家》欄目 專題片《朝戈金:史詩的生命之歌》,2017年5月31日,CCTV-10。
2. 重建文學的民族性(文學觀象),筆談:張江、朝戈金、阿來、張清華、閻晶明,《人民日報》2014年4月29日第014 版。
3. 文學不能依附市場 (文學觀象),筆談:張江、王堯、梁曉聲、丁帆、朝戈金,《人民日報》2014年3月28日024版。
4. 文學不能消解道德(文學觀象),筆談:張江、高建平、劉躍進、朝戈金、陳眾議,《人民日報》2014年1月28日024版。
5. 文學不能“虛無”歷史(文學觀象),筆談:張江、陳眾議、朝戈金、黨聖元、陸建德,《人民日報》2014年1月17日024版。
6. 學者使命 學術擔當——記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研究進展,《光明日報》2014年1月12日。
7. “多民族中國的中國夢”——朝戈金出席“中國夢的世界對話”國際研討會並發言,國務院新聞辦、中國網2014-01-02 作者:楊楠
8. 口頭傳統深化民俗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1月18日,記者張翼。
9.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方興未艾,《人民政協報》2013年09月09日
10. 建立民族文學研究的學術自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黨組書記、所長朝戈金專訪,中國社會科學網2012年11月14日,記者梁衛國 。
11. 保護非遺就是保護優秀傳統文化——訪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長兼臨時黨委書記、中國民俗學會會長朝戈金,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2年6月1日,記者梁衛國。
12. 傳承各民族優秀文化 促進文化繁榮發展──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3月9日 作者:張鳳娜
13. 史詩與口頭傳統的當代困境與機遇——訪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文藝報》 2012年3月2日,記者明江。
14. 新平台上的新風景,《人民政協報》2011-11-28C01,記者 謝穎。
15. 學術訪談:“口頭傳統”不等於“口頭文學”:訪中國民俗學會會長朝戈金,記者梁昕照,《社會科學報》2011年7月21日第5版。
16. 學術訪談:古典學今日仍具啟迪意義,《中國文化報》2011-06-28 006,庚辛。
17. 學術訪談:“非遺”過度商業化亂象有望消除: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民俗學會會長朝戈金,記者杜曉,《法制日報》2011年6月1日第4版。
18. 中國進入文化遺產保護最好時代? 《社會科學報》2011年3月31日,記者梁昕照。
19. 我國青年對民族史詩缺乏關注,《中國藝術報》2011-01-14 S01,記者劉未。
20. 創立口頭傳統研究的“中國學派”,《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12-14,玉蘭。
21. 一個流動的有生命的“史詩傳統”——訪史詩學者朝戈金、尹虎彬、巴莫曲布嫫,《文藝報》2010年8月6日,本報記者:王山、曾祥書。
2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面觀——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第九次“國學研究論壇”,《人民政協報》2010 年8 月2 日C01 版,記者 謝穎。
23. 堅持多樣性才能持久發展——聽朝戈金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國文化報》2010年1月7日。本報記者:陳彬斌
24. 給未來精神生活保存一份資源──社科院民族文學所所長朝戈金談格薩爾史詩傳統,《人民政協報》2010年1月4日,C01版·學術家園,本報記者:謝穎。
25. 朝戈金:“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訪談,成都電視台·金沙講壇,2009年6月5日。主持人:張超
26. 中國“非遺”保護立法面臨沖關之戰──業內知名學者朝戈金深度剖析,《法制日報》2009年6月2日,本報記者:杜曉。
27. 朝戈金:當文化多樣性遭遇生物多樣性,《中國民族報》2008年10月24日,本報記者:王婧姝。
28. 為國家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07-26 001,記者何馨。
29. 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實施“在地保護行動”, 新華網新疆頻道2006年9月19日,記者:張鴻墀。
30. 懷想英雄之《江格爾》,央視國際·東西溝通三人談,2004年09月20日16:39,主持人:侯豐。
31. 走向世界的“中國史詩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09-09 001,記者塔娜。
32. 北方草原的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再看草原──中國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系列談之五》,CCTV-民俗頻道8月27日14:30—16:30;央視國際與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聯合主辦。
33. 蒙古族的文學藝術,“再看草原——中國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系列談之二”,CCTV-民俗頻道,2004年8月6日14:30—16:30;央視國際與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聯合主辦。
34. 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CTV-10《五日談·博物館》,2004年5月18日。
35. 我國利用數位技術等現代手段保護瀕危民族文化,新華社專訪,2003年10月29日,新華社記者:裴闖。
36. 人間世代長相續 事業今人接古人——訪史詩學學者朝戈金,《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3年10月15日,第7版,記者:林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