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金安鎮境內旅遊景區)

茶馬古道(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金安鎮境內旅遊景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茶馬古道,即麗江茶馬古道東線景區,別稱茶馬古道東香格里段、茶馬古道東環線,位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金安鎮境內,起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龍橋”,經金安鎮光樂村(納西語稱“布納廓”)義新村開南街道良美社區,最終抵達麗江古城文林村,總行程約18公里,海拔落差近1700米,是麗江境內保存最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址。

沿途分布有茶馬古道遺址、石照壁、十二欄桿坡、萬畝杜鵑園、金足水庫、聖潔河、金龍橋、馬幫驛站、馬店古建築、古村落原始森林河谷、高山峽谷等自然人文景觀,擁有歷史悠久的茶馬文化與豐富的旅遊資源文化資源生態資源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主要景觀,古村落,萬畝杜鵑園,金龍橋,其他景觀,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知名人物,保護級別,景區評價,

歷史沿革

歷史上,茶馬古道西南地區輻射南亞西亞中亞東南亞乃至歐洲的國際貿易通道,對亞歐大陸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經貿合作等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地處西南邊陲的麗江作為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中轉站、集散地,其境內的古道分布錯綜複雜,主要分為東、西、南三大線。其中,茶馬古道西、南兩線隨著旅遊發展的熱潮,已被外界熟知,西線的拉市海、南線的觀音峽如今都已成為國內外知名景區。而藏匿在崇山峻岭中興盛於明清時期的茶馬古道東線,自麗永公路通車後廢棄,成為一段鮮為人知的秘史、傳奇。
茶馬古道東線以橫亘金沙江上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龍橋為起點,經十二欄桿坡、布納廓(漢語稱“光樂村”或“光樂二村”)、山神廟、達瓦、金山寺,一路翻山越嶺、穿林入壑,最終抵達古城文林村一帶。
不過,由於多重原因,除金龍橋遺存完好外,其他文物古蹟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古廟宇金山寺、山神廟,古村落布納廓、達瓦等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亟待修復重建。
其中,對布納廓這個古村落的搶救性修復工作的開展最為迫切。長期以來,由於經濟發展不均衡、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不足等諸多因素,村內遺存的古牌坊、古廟宇、古道等文物古蹟已經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水泥路,現存為數不多的古馬店也正在面臨被鋼筋水泥替代的危機,一個百年古村落正在從地圖上消失。
另一方面,布納廓是一個地處高寒山區的少數民族貧困古村落,經濟結構單一,發展遲緩,修復村內的文物古蹟,有助於開展鄉村旅遊,繼而促進鄉村振興全域旅遊的實施,這也契合雲南省委、省政府麗江現場辦公會上提出的“建設世界文化旅遊名城”“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區”等重要發展戰略

主要景觀

古村落

光樂村納西語稱“布納廓”,意為“青蒿原”,因野生青蒿遍地生長而得名。歷史上,光樂村是茶馬古道東線上最大的集鎮馬店林立、客棧雲集、馬幫熙攘……曾一度出現過馬匹綿延數十里,銅鈴聲匯聚如雷鳴的繁華景象。
境內文物古蹟自然景觀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富集,有肖家馬店、郭家馬店遺址等明清時期遺存下來的百年文物古蹟,生長著數以萬計紅杜鵑古樹的萬畝杜鵑園、碧波蕩漾的金足水庫、飛瀑迭起的光樂河、原始森林密布的雷打山等自然景觀。
西藏鹽井遷徙而來的藏族後裔古宗創造的古宗文化與當地納西族東巴文化在此交相輝映,也湧現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第七支隊老領導和集金、麗江和平解放後新一代人民警察和尚文等一批革命先輩。

萬畝杜鵑園

萬畝杜鵑園,當地人稱之“美旭閣”,總面積4.5萬畝,杜鵑樹約占林地面積45%,境內有有幾十萬株不同品種的杜鵑古樹,樹齡大都在300年以上,是滇西北地區紅杜鵑林最密集的林區,亦是與玉龍第三國相媲美的納西族殉情聖地、茶馬古道必經之地,被譽為“麗江八大賞花好去處”之一。

金龍橋

金龍橋,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由騰越總兵蔣宗漢始建,光緒六年(1880年)竣工。民國二十二年(1934年)、二十五年(1937年)重修。是雲南乃至中國現存長度與跨徑最大、橋面最寬,鐵索最多的古鐵鏈橋,是金沙江上現存最早和唯一倖存的鐵鏈橋。1999年列入麗江市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列入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他景觀

石照壁,又名“求子崖”,相傳古人到此處誠心用石敲擊石照壁祈求生子,十分靈驗。金足水庫,當地人稱其為“聖潔湖”。十二欄桿坡,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節點,也是最為艱險的一段路程。

歷史文化

民族文化

明朝洪武年間,麗江府木氏土司的勢力範圍擴張到吐蕃疆域鹽井一帶(今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境內),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中的《姜嶺大戰》篇章記載的正是這段史實。
木氏土司入主鹽井後,派遣當地10戶驍勇善戰的藏民前往木氏土司與順州子氏土司的交界地(今永勝縣大安鄉境內)屯軍戍邊。
10戶藏民由此一路東遷,經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鎮三壩鄉,玉龍縣奉科鄉鳴音鄉等地,抵達玉龍雪山境內氂牛坪時,其中一人因不慎被石磨砸斷腿而率家眷落戶於此,成為氂牛坪、甘海子一帶藏族的始祖。
其餘9戶藏民沿著茶馬古道繼續東行,行至龍山壩(今古城區金安鎮龍山村光樂村境內)時,另有一人因崴腳而落戶於此,此人正是“古宗納西語白語意為藏族)的始祖。
剩餘8戶藏民砥礪奮進,橫渡金沙江,終抵此行的最終目的地永勝縣大安鄉,繁衍為8大家族。歷經荏苒光陰,光樂村一脈藏民已與當地納西族融合,形成藏、納西一體的古宗,孕育了獨特的古宗文化,而氂牛坪、大安兩脈藏民至今還保留著完整的藏族民俗文化,是為麗江兩大重要的藏族聚居地。
古宗自西藏東遷至麗江600餘年以來,一直聚居於光樂村,以趕馬幫、開馬店為生,歷史上這裡是茶馬古道東線上最大、最繁華的集鎮,麗永公路通車後才退出歷史舞台,繁華歸於落寞,境內至今遺留有保存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馬店古建築遺蹟與數萬畝紅杜鵑古樹林。

知名人物

和集金(1910年—1993年),男,納西族,雲南麗江人,是滇西北早期革命運動的骨幹力量、麗江重要黨史人物之一,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第七支隊三十五團排長。
和尚文(1932年—?),男,納西族,雲南麗江人,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是麗江和平解放後新一代人民警察,曾任革委會主任。
和成偉(1966年—),男,納西族,雲南麗江人,是戍衛祖國邊疆的邊防武警,曾任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怒江支隊戰士、副班長等職。
和佳雷,筆名白鹿無涯,納西族,1993年6月30日生於雲南麗江,大學學歷,無黨派人士,前媒體人,中文線上、今日頭條簽約作家,現為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麗江市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網路作家協會特邀會員、昆明網路文學協會特邀會員。

保護級別

2013年3月5日,茶馬古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區評價

“東茶馬古道徒步線路兼具原始性、體驗性、教育性,是集生態、文化、歷史、休閒、田園等多種元素的自然與文化綜合載體,能有效突出東茶馬古道金安段旅遊資源的優勢和特色,極大改善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文旅融合繁榮發展。”(古城區文旅局副局長程勇惠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