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十大徒步古道

中華十大徒步古道為茶馬古道夏特古道、太白古道、劍門蜀道徽杭古道陰平古道雲台古道京西古道旌德古道梅關古道。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煙塵中,曾經存在這樣一些古道,它們夾在古代荒蠻的山水之間,充滿未知的危險和詩意。沿著它們,張騫曾經出使西域、文成公主遠嫁他鄉、成吉思汗遠征歐洲大陸……這些道路逶迤過崇山峻岭、大漠黃沙、蒼茫草原。這些道路承載的,不只是馬背上的貨物而已,還有路的這端與那端的文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華十大徒步古道
  • 所屬國家:中國
說明,詳情,茶馬古道,夏特古道,太白古道,劍門蜀道,徽杭古道,陰平古道,雲台古道,京西古道,旌德古道,梅關古道,

說明

以下是戶外人士伏羲傳人等根據徒步經歷和相關資料整理的十大徒步古道,考慮到可徒步性和實際現狀,所以絲綢之路、唐蕃古道、樓蘭古道等不在其中。

詳情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線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川藏茶馬古道始於唐代,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繫必不可少的橋樑和紐帶。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著悠久的歷史。

夏特古道

夏特,清代稱沙圖阿滿台,位於昭蘇西南部的汗騰格里山下,是伊犁至阿克蘇的交通驛站。夏特古道北起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昭蘇縣的夏特牧場,南至阿克蘇地區溫宿縣的破城子,它溝通天山南北,全長120公里,乃是伊犁通南疆的捷徑,是絲綢之路上最為險峻的一條著名古隘道。隨著新疆南北疆公路的貫通,這條古道早已經無人問津,人們從南疆的溫宿縣到北疆的昭蘇縣要走近2000公里漫長的交通線。由於古道地質條件複雜,眾多的高山埡口、激流、冰川使得修通貫穿古道的公路成為一代人的夢想。
夏特古道是聚考古和探險為一體的高危的徒步探險線路,穿越途中,支離破碎的木扎特的冰川,冰縫、冰河,以及洶湧的南木扎爾特河都會給探險者構成極大的威脅。加上馬匹無法通過木扎爾特冰川,探險者只有靠自己背負所有的裝備食品,在高海拔山區行軍對體力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太白古道

太白山古道風景區地處秦嶺山脈主峰太白山北麓,其入山口位於太白縣鸚鴿鎮柴胡山村,該村距太白縣城45公里,與西安相距140公里。李白、杜甫、韓愈、蘇軾、于右任等歷代名人曾多次由此古道登臨太白山,其足跡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嶺嶺,留下了大量讚美太白山景色的絕妙詩篇。從太白山古道登山口進入,沿途每隔十里一座廟宇,自下至上分別還留有下白雲、上白雲、大殿、駱駝樹、斗母宮、平安寺、明星寺、放羊寺、小文公、大文公等廟宇或遺址,至海拔3767米的太白山頂則為拔仙台神廟。這條古道,步移景換,植被分帶鮮明,第四季冰川遺蹟比比皆是,松林、石海、石河、冰斗湖等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古風古路仍依舊,今景今韻邀君登”。

劍門蜀道

四川有“四絕”——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劍門之險。前三者已成旅遊勝地,惟獨劍門雄關,卻像被人遺忘的角落。但是,它一直是日本以及東南亞遊客的心儀之地,也曾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尋訪文明之旅的一個驛站,是什麼吸引了人們虔敬的腳步,是什麼使它成為歷史畫卷中凝重的一頁?
古代川北三條蜀道:金牛道、陰平道和米倉道,最重要的金牛道就是劍門蜀道。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大劍山(劍門山)中段,依崖砌石為門,故名劍門關,並在大小劍山之間架築飛梁閣道,劍閣也因此得名。劍門關峭壁如城牆,獨路如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成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從鳳州到劍州的110里路段,原有橋閣90000餘間,都是在懸崖絕壁上架成,而今已蕩然無存了。只是前些年在古劍門關的遺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城關,成為它身後千年古道的一個嶄新標誌。
劍門關下,就是詩仙李白慨嘆:“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劍門蜀道。這北起西安,南至成都的滄桑古道,曾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而處於劍門蜀道中心,位於四川廣元的這劍門關,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兵家必爭之地,凡有志於蜀中稱王者,必先攻下這個天險。“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從三國孔明建關設尉起,劍門關就是一個異常雄險的古戰場。橫亘在蜀道上的劍門關,是一座座綿延百里的礫岩山峰,所謂“劍門無寸土”就是指劍門那寸草不長的特大礫岩,從正面看,這石壁恰似銅牆鐵壁的天然城郭,把自秦嶺而來的千里群山橫阻於此,也阻斷了自中原而來的步履;從側面看,則如排天巨浪,洶湧澎湃;從背面看,像一群飛馳的駿馬,讓一切來犯者望而生畏。
這雄險的關隘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古代的四川盆地是一個內海,在白堊紀地殼運動中海水下跌,海底石隆起,形成了堅硬的礫岩山體,這山體有七十二峰,峰峰像劍,大小劍山兩山對峙,狀似一道門,故稱劍門。劍門蜀道就從門縫中蜿蜒穿過。
三國時期,孔明北伐中原時路經此地,見地形易守難攻,便在此建關,劍門關由此而來。今在劍門關,還可見峽谷關口上有飛梁閣道,這是為送軍需而修;而三國關樓則氣勢雄偉,上有三層箭樓,飛檐翹角上懸有金鐸,鋃鐺聲響,晝夜不息。古關樓是1989年重建的。
劍門關上的七十二峰見證了千百年來的血雨腥風。歷史上沒有任何兵家從正面攻下劍門關,唯有1935年紅軍在李先念指揮下,強渡嘉陵江,迂迴後關門,奇襲營盤嘴,攻克劍門關。在數不清的戰役中,三國姜維鎮守劍門關的故事流傳千古,當時蜀漢大將軍姜維僅以三萬人馬拒魏國鄧艾十萬大軍於關外。由於《三國演義》在日本等東南亞國家深入人心,“劍門關”便成為人們千里迢迢,緬懷歷史的勝地。

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西起徽州績溪縣伏嶺鎮,東至浙江省臨安市馬嘯鄉,位於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側,北靠黃山,南依天目山,全長25千米,是古時聯繫徽州與杭州的重要紐帶,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是績溪縣境內的盤山石階小道,是徽杭古道的精華所在。據史料記載,這條古道早在唐代就已修成。徽杭古道是歷史上徽商與浙商交流貿易的重要通道。徽杭古道附近的重要景點有:障山大峽谷、胡氏宗祠、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南第一關等。

陰平古道

陰平古道自古以來就是險要崎嶇之路,歷代除了當地農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戰爭需要才用此道。明代將領付友德曾帶兵走過此道,紅軍長征時,李先念曾副食紅軍走過此路,後來人民解放軍青川時曾走過此道。陰平道上最險要的去處是摩天嶺。其嶺北西坡度較緩,南面則是峭壁懸崖,無路可行,當年鄧艾就是從這裡裹氈而下,度守摩天嶺直插江油關而滅蜀的。如今嶺南已開闢了曲折小道,當地人叫“九倒拐”。
在摩天嶺上,海拔2730米處,有一大草坪,其草特異,每年夏季,遍開紅花,山風吹過,像一面巨大而鮮艷的紅旗在山上招展。有人說這草原來是開紅花的,自從紅軍在這裡打仗後,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了這塊土地,這些草才開出紅花來。因此,當地農民便把這片草坪取名叫“紅花草地”,實際原名叫“大竹埡子”,可見人民民眾對紅軍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摩天嶺之巔曾有諸葛亮孔明廟,由於多年失修,如今廟已倒塌,只存牆垣。當年的孔明碑也曾立於此地,《龍安府志》記載:“摩天嶺今有孔明碑,字跡磨滅不可識。”《三國演義》第117回說:“鄧艾,鄧忠並二千軍及開山壯士,皆到了摩天嶺。方才整頓衣甲器械而行,忽見道旁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諸葛亮題’。其文云:‘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這當然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把諸葛亮神化了。但諸葛亮是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他或許也預見到魏軍從陰平道攻蜀的可能,在摩天嶺設防戍守,這是諸葛亮天才的表現。李先念1935年在這裡打仗時曾見過此碑,在他的回憶錄中有所記載。如今雖然碑已無存,但也明碑確確實實曾經在這山巔上歷經過千餘年的風雨。
折轉九倒拐,過摩天嶺橋,便到了南天門,此處群山環抱,深谷幽壑,流水淙淙,鳥語蟬鳴,大有登臨仙境之感。南天門之下有一石壁,像一屏鏡,據老年人講,在這塊石壁上,鄧艾曾寫下“鄧艾過此”四個大字,只要用水洗其壁,便顯出字跡,水乾字隱。可惜被修公路時毀掉了一部分。
陰平古道沿途還有許多鄧艾留下的遺蹟,如鄧艾磨刀的磨刀石,蓋印的印合山,鄧艾士兵歇息時抖鞋土的鞋土山,鄧艾丟失衣服的落衣溝,鄧艾練兵的射箭坪,幾乎每處都有可以探尋的遺蹟,也有許多傳奇故事。

雲台古道

雲台古道(修陵官道)是一條早已被廢棄的古代商道,位於目5A級景區雲台山風景區。據說這條古道修建於公元908年的宋代,是當時山西通往汴梁都城最近的一條大道。可以想像,當時這條古道有多么繁華,在沒有大型工具、機械設備的時候要想挖開這樣一條山縫,鋪設這樣一條道路要耗費多大的力量。
那裡有風景如畫的高山草甸,行走雲台草甸,一望無際之間,感受一份廣闊的豁達。有年代久遠的古驛站,沿途可以看到峻峭的太行山風光,古官道就從雲台山的高山草甸穿過,在古官道上,官道寬大約有3米,青石條鋪地路面,在坡陡處還有防滑的石條坎,路邊還跺有等距離的大石塊防止路基塌陷,路邊還保留著不知道哪朝哪代的古驛站。

京西古道

京西之山,統稱西山。群山之中,遍藏烏金。元、明以來,京城百萬人家,皆以石炭為薪。加之這裡出產石材,琉璃的燒制更是聞名京城,於是,拉煤運貨的駝馬成群結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來來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區,再遠至內蒙古、山西地商旅道路。
京西古道以“西山大路”為主幹線,連線著縱橫南北的的各條支線道路,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為其主要組成部分。遠古的烽煙、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動、築城戍邊以及古道、西風、瘦馬等數不清的神奇故事,散落或留存在古道兩側,它是那個時代經濟、文化的具體象徵,從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足音。京西古道距今有數千年的歷史,它所蘊涵的厚重文化底蘊和燦爛的永定河流域文化疊聚成輝。
京畿西山,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門頭溝區北接上谷,南通涿易,西望代地,東瞰燕薊,具有重要的戰略和交通地位。從黃帝建都於阿,“披山通道”於西山開始,西山大路諸道,屢經修整,成為頗具規模的官山大道。其中的絕大多數工程是民間組織募化籌資,由當地百姓進行施工的。亘遠的古道在門頭溝區依依蜿蜒盤旋,日久年深,構成了無與倫比的與大自然相偕的人文奇觀。從商旅通行到朝拜神廟,從攻防戰守到貿易往來,從古都興建到民族文化交流,這一切,如果有什麼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而連線在一起的?只有這些掩映于山中的古道。
京西古道作為一種文化,愈顯珍奇,京西古道是京西古代文明的重要標誌和歷史見證。

旌德古道

旌德古道:位於安徽省旌德縣,古時供傳車、驛馬通行的旌涇、旌績、旌寧、旌太四條縣際驛道,舊時均為石板路。因地扼宣、徽咽喉,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大部分路段已改建成公路,少數廢置未用。

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位於距廣東南雄約30公里梅嶺頂部。其得名相傳據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得來。梅嶺自越人開發後,成了中原漢人南遷的落腳點。梅嶺得名的另一說法是這裡多梅樹,故稱“梅嶺”。南雄梅關是南北交通要道和兵家必爭之地,史稱“南雄”。梅關古道設關始於秦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