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機理
引起良性顱內壓增高的原因甚多,諸如顱腔狹小,顱骨異常增生、顱內炎症、腦積水、腦水腫、高血壓、顱內血管性疾病、腦出血、腦膿腫、腦寄生蟲及顱內腫瘤等。
在疾病情況下,通過生理調節作用以取代顱內壓的代償的能力是有限度的,當顱內病變的發展超過了這一調節的限度時,就可以產生良性顱內壓增高。其主要機理有①生理調節功能喪失;②腦脊液循環障礙;③腦血液循環障礙;④腦水腫。
臨床表現
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是良性顱內壓增高的三主征。
1.頭痛:頭痛是顱內高壓的常見症狀,發生率約為80~90%,初時較輕,以後加重,並呈持續性、陣發性加劇,清晨時加重是其特點,頭痛與病變部位常不相關,多在前額及雙顳,後顱窩占位性病變的頭痛可位於後枕部。急性良性顱內壓增高者,由於腦室系統產生急性梗阻,所以頭痛極為劇烈,腫瘤內出血,可產生突發而劇烈的頭痛。
2.嘔吐:嘔吐不如頭痛常見,但可能成為慢性良性顱內壓增高患者的唯一的主訴。其典型表現為噴射性嘔吐,與飲食關係不大而與頭痛劇烈程度有關。位於後顱窩及第四腦室的病變較易引起嘔吐。
3.視神經乳頭水腫:是良性顱內壓增高最客觀的重要體徵,發生率約為60~70%。雖然有典型的眼底所見,但患者多無明顯自覺症狀,一般只有一過性視力模糊,色覺異常,或有短暫的視力喪失。這些視覺症狀只持續數秒,少數可達30秒左右,稱為弱視發作。弱視發作常見於慢性顱內壓的增高晚期,常與頭痛程度平行。如果弱視發作頻繁時提示顱內壓的增高持續存在,最終導致
視力永久性喪失。
4.其他症狀:可有頭昏、耳鳴、煩躁不安、
嗜睡、癲癇發作、展神經麻痹、復視等症狀。顱內高壓嚴重時有生命體徵變化:血壓升高、脈搏及呼吸變慢,血壓升高是調節機制的代償作用,以維持腦血液供應,呼吸慢可能是延髓呼吸中樞功能紊亂所致,生命體徵變化是良性顱內壓增高的危險徵兆,要警惕腦疝的發生。
5.腦疝:急性和慢性良性顱內壓增高者均可以引起腦疝.前者發生較快,有時數小時就可出現,後者發生緩慢,甚至不發生。
鑑別診斷
(一)顱腦損傷(craniocerebralinjury)任何原因引起的顱腦損傷而致的腦挫裂傷、腦水腫和顱內血腫均可使良
性顱內壓增高。急性重型顱腦損傷早期即可出現良性顱內壓增高。少數患者可以較遲出現,如慢性硬膜下血腫等。顱腦損傷後患者常迅速進入昏迷狀態,伴嘔吐。腦內
血腫可依部位不同而出現偏癱、失語、抽搐發作等。顱腦CT能直接地確定顱內血腫的大小、部位和類型,以及能發現腦
血管造影所不能診斷的腦室內出血。
(二)腦血管性疾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主要為出血性腦血管病,高血壓腦出血最為常見。一般起病較急,良性顱內壓增高的表現為1-3日內發展到高峰。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表現為頭痛、頭暈、嘔吐、肢體癱瘓、失語、大小便失禁等。發病時常有顯著的血壓升高。多數患者腦膜刺激征陽性。腦脊液壓力增高並常呈血性。腦CT可明確出血量的大小與出血部位。
(三)高血壓腦病(hypertensiveencephalopathy)高血壓腦病是指血壓驟然劇烈升高而引起急生全面性腦功能障礙。常見於急進型高血壓、急慢性腎炎或子癇,偶或因嗜鉻細胞瘤或服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同時服用含酪胺的食物、鉛中毒、柯興氏綜合徵等。常急聚起病,血壓突然顯著升高至33.3/20kPa(250/150mmHg)以上,舒張壓增高較收縮壓更為顯著。常同時出現嚴重頭痛、噁心、嘔吐、頸項強直等
良性顱內壓增高症狀。神經精神症狀包括視力障礙、偏癱、失語、癲癇樣抽搐或肢體肌肉強直、意識障礙等。眼底可呈高血壓眼底、視網膜動脈痙攣,甚至視網膜有出血、滲出物和視神經乳頭水腫。參診CT檢查可見腦水腫、腦室變窄。腦電圖顯示瀰漫性慢波,α節律喪失,對光刺激無反應。一般不做腰椎穿刺檢查。
(四)顱內腫瘤(intracranialtumours)可分為原發性顱內腫瘤和由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至顱內形成的轉移瘤。腦腫瘤引起顱內壓的共同特點為慢性進行性的典型良性顱內壓增高表現。在病程中症狀雖可稍有起伏,但總的趨勢是逐漸加重。少數慢性良性顱內壓增高患者可突然轉為急性發作。根據腫瘤生長的部位可伴隨不同的症狀,如視力視野的改變,錐體束損害、癲癇發作、
失語、感覺障礙、精神症狀、橋腦小腦角綜合徵等。頭顱CT可明確腫瘤生長的部位與性質。
(五)
腦膿腫(brainabscess)常有原發性感染灶、如耳源性、鼻源性或外傷性。血源性初起時可有急性炎症的全身症狀,如高燒、畏寒、腦膜刺激症狀、白血球增高、血沉塊、腰椎穿刺激脊液白細胞數增多等。但在膿腫成熟期後,上述症狀和體徵消失,只表現為慢性良性顱內壓增高,伴有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經系統體徵。腦膿腫病程一般較短,精神遲鈍較嚴重。CT掃描常顯示圓形或卵圓形密度減低陰影,靜注造影劑後邊緣影像明顯增強,呈壁薄而光滑之環形密度增高陰影,此外膿腫周圍的低密度腦水腫帶較顯著。
(六)腦部感染性疾病(braininfectionsdiseases)腦部感染是指細菌、病毒、寄生蟲、立克次體、螺旋體等引起的腦及腦膜的炎症性疾病。呈急性或亞急性良性顱內壓增高,少數表現為慢性良性顱內壓增高,起病時常有感染症狀,如發熱、全身不適、血象增高等。部分病例有意識障礙、
精神錯亂、肌陣攣及
癲癇發作等,嚴重者數日內發展至深昏迷。有些病例可出現精神錯亂,表現為呆滯、言語動作減少、反應遲鈍或激動不安、言語不連貫,記憶、定向常出現障礙,甚至有錯覺、幻覺、妄想及譫妄。神經系統症狀多種多樣,重要特點為常出現局灶性症狀,如偏癱、失語、雙眼同向偏斜、部分性癲癇、不自主運動。其他尚可有頸項強直、腦膜刺激征等。腦脊液常有炎性改變,如腦脊液白細胞增多,蛋白量增多,或有糖或氯化物的降低,補體結合試驗陽性等。頭顱CT可見有炎性改變。
(七)腦積水(hydrocephalus)由於各種原因所致腦室系統內的腦脊液不斷增加,同時腦實質相應減少,腦室擴大並伴有顱壓增高時稱為腦積水,也稱為進行性或高壓力性腦積水。在不同的時期其臨床表現亦不同。
嬰兒腦積水主要表現為嬰兒出生後數周或數月頭顱迅速增大,同時鹵門擴大並隆起、張力較高,顱縫分開、頭形變圓、顱骨變薄變軟。頭部叩診呈“破壺音”,重者叩診時有顫動感,額極頭皮靜脈怒張。腦顱很大而面顱顯得很小,兩眼球下轉露出上方的鞏膜,患兒精神不振、遲鈍、易激惹、頭部抬起困難。可有抽搐發作、眼球震顫、共濟失調、四肢肌張力增高或輕癱等症狀。腦室造影可見腦室明顯擴大。
CT檢查可發現腫瘤、準確地觀察腦室的大小並可顯示腦室周圍的水腫程度。
(八)良性顱內壓增高(benignintracraunialhypertension)又名“假性腦瘤”,系患者僅有良性顱內壓增高症狀和體徵,但無占位性病變存在。病因可能是蛛網膜炎、
耳源性腦積水、靜脈竇血栓等,但經常查不清。臨床表現除慢性良性顱內壓增高外,一般無局灶性體徵。
(九)其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良性顱內壓增高的情況在臨床上也相當多見。如感染中毒性腦病、尿毒症、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糖尿病昏迷、
肝昏迷、
食物中毒等。這些病發展到嚴重程度均可出現良性顱內壓增高的表現。結合疾病史及全身檢查多能做出明確的診斷。
護理計畫
一、焦慮
相關因素:
1監護環境刺激。如目睹危重病人搶救場面、
監護儀器使用造成的不安。
2活動受限。
3生活自理能力限制。
主要表現:
1病人自訴心神不安、感到不幸,缺乏
信心,無助感增強。
2憂鬱、易怒、
哭泣,拒絕治療,不思
飲食,不能入睡等。
護理目標:
1病人能說出焦慮的原因及其自我感受。
2病人焦慮減輕或消失。
3病人能妥善休息,配合治療護理。
護理措施:
2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說。
3給予病人適當
發泄機會,如哭泣時,暫緩非急救治療護理。
4耐心解釋監護治療的必要性,以取得病人合作。
5搶救其他危重病人時避免病人目擊,如使用屏風遮擋,避免給病人造成不良刺激。
6協助病人改變體位,進食等日常生活。
7對病人的積極配合、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重點評價:
1病人焦慮的原因。
2病人的焦慮是否減輕或消失。
二、自理缺陷
參照"顱腦外科重症病人標準護理計畫"中的相關內容。
三、頭痛
相關因素:
1ICP升高。
主要表現:
1病人訴說頭部疼痛。
2病人坐位或半坐臥位,痛苦表情,哭泣,呻吟,坐立不安等。
護理目標:病人頭痛減輕。
護理措施:
1了解病人頭痛的部位、性質。
2耐心傾聽病人的感受並給予同情。
3病情允許時抬高床頭10-15度。
4密切觀察伴隨症狀和體徵,出現發覺,及時報告
醫師。
5分析引起頭痛的原因:指導病人用聽
輕音樂、與病友聊天等方法,分散注意力,以提高痛閾。
7腰穿後,囑病人去枕平臥6小時。
8保持腦室引流袋位置正常,防止腦脊液引流過量造成顱內壓降低。
重點評價:
1病人頭痛的性質、原因。
2護理措施是否妥當有效。
四、嘔吐
相關因素;
1ICP升高。
2全身麻醉後反應。
主要表現:嘔出胃內容物,伴有噁心或呃逆;
氣道抽吸出胃內容物。
護理目標:
1病人嘔吐次數減少或被控制。
護理措施:
1全麻未清醒、意識障礙病人取頭側臥位。
2吸痰時,勿刺激病人劇烈咳嗽,以免誘發嘔吐。
3對
呃逆病人,採用壓眶、遵醫囑
肌注海俄辛或氯丙嗪等措施控制,以免頻繁呃逆引起嘔吐。
4嘔吐期間暫禁食,以免加重胃腸症狀。
5密切觀察嘔吐伴隨症狀、嘔吐物量、氣味、嘔吐次數,並作好記錄。
6病人嘔吐時,給予耐心安慰,並隨時清除嘔吐物。
7疑為顱內壓增高所致嘔吐(
噴射性嘔吐)者,遵醫囑降低顱內壓。
重點評價:
2嘔吐是否控制或減輕。
五、潛在併發症——顱內感染
相關因素:
1ICP監護探頭進入顱內。
3腰椎穿刺。
4腦脊液外漏。
主要表現:
1體溫升高>37.5℃。
2意識改變或意識障礙加重、
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表現。
3腦脊液培養陽性,引流量增加、性狀混濁、有絮狀物。
護理目標:
1病人不發生顱內感染。
2病人發生顱內感染的徵象被及時發現,並得以有效控制。
護理措施:
1密切觀察並評估病人是否有顱內感染徵象。
3防止ICP監護
探頭脫出,引流管扭曲、脫出,保持引流通暢。
4每天更換引流袋1次。
5保持傷口敷料乾燥,一旦滲濕,及時更換。
6腦脊液外漏者不宜腰穿,並加強腦脊液外漏的護理(參照"顱腦損傷病人標準護理計畫"中的相關內容),以免造成逆行感染。
7腰穿針眼以無菌敷料覆蓋24-48小時。
8ICP監護時間一般3-5天,不宜過長。
重點評價:是否存在顱內感染徵象:體溫>37.5℃,
脈搏增速,
呼吸加快,引流量增加,有絮狀物、性狀混濁,意識改變等。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六、知識缺乏:ICP監護要求
相關因素:
1病人或家屬從未接受過此方面的知識。
2缺乏信息來源。
主要表現:
1病人或家屬不接受ICP監測。
2病人或家屬不能正確配合ICP監測。
護理措施:
1向病人、家屬講解ICP監測的目的是為了及時監測顱內傷情,以便提供病情動態信息,指導治療。
2向病人、家屬講述監測過程的要求:
(1)病人靜臥,保持頭高10-15度,以保證ICP數據的準確性。
(2)病人躁動時,予以鎮靜處理,以免引起ICP升高。
(3)病人行腰穿後去枕平臥4-6小時,以免體位改變使ICP值降低。
(4)妥善保護監測裝置的接頭
導線,防止扭曲,摺疊或脫出。
3向病人及家屬講解防止顱內壓增高的知識(參照"顱腦外科重症病人標準護理計畫"中的相關內容)。
4向病人宣教顱內感染的預防知識。如防止探頭、
引流管脫出,不可上提引流袋。
重點評價:
1病人是否按要求配合ICP監測。
2是否存在感染的危險因素。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