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原因
克服習慣性反應
心智是大腦的活動,大腦只是我們的一個工具,它位於身體的最高位置,容易造成一個
錯覺,以為大腦是我們的最高統帥。而實際上,大腦的作用只相當於一部電腦。一部電腦,使用者越是了解它的性能,了解它的缺陷,越會運用自如;反之,就會被它捆住手腳,搞得疲憊不堪。我們與自己的大腦的關係更是如此。大腦這個工具本身具有很多系統缺陷。—個最常見的缺陷是思維活動的80%一90%是重複性的。思維的重複性導致我們行動的重複性、機械性,也就是日常行為中的
習慣性反應。習慣性的反應有很強大的力量,足以使我們生活在習慣的驅使之下。要超越習慣性的反應,只有通過
內省,也就是對心智活動本身進行思考的能力,這樣的能力超越了心智,可以使我們不再被習慣反應所驅使,而是能夠
反省、
修正、超越自己。
避免自動編故事
大腦的第二個系統缺陷是自動編故事的機制。大腦的主人如果缺乏對這個機制的了解,會把每一個故事信以為真,誤以為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智力、自己的聰明。大腦表面上看去很聰明,會
分析、
判斷、
推理。然而,深入觀察就會發現,所有的分析、判斷、推理都基於我們已有經驗的制約。一個孩子,只能以孩子特有的方式去分析、判斷、推理;一個女人,會以女人的方式去判斷、分析、推理;一個宗教信仰者,會以信徒的方式去分析、判斷、推理。大腦看起來是理性的,其實不然,在更多的時候,那只是一個
合理化的過程,
自圓其說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動編故事的機制。造成我們痛苦的,並非問題本身,而是我們對那些問題的想法,也就是頭腦中的故事。那些想法未經
審視,卻在暗中左右著我們的生活。這就是缺乏覺察的大腦中的狀況。
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時,從輕微的不舒服,到強烈的悲傷、憤怒或絕望,我們很肯定這種反應必是某一特定想法引起的,不管我們覺察到它與否。消除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審視壓力背後的那些想法,這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事。透過這個
反躬自問的過程,便會發現,所有我們
信以為真或視為
天經地義的想法全都扭曲了事件的真相。當我們寧可相信自己的想法,而不願去看真相時,就會承受各種情緒性的壓力。當我們一旦覺察到自己的習慣性思維時,心中升起一種
覺知,這種覺知,帶來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使我們超越心智的運作,進入意識的更高的發展階段。
方法
自我覺察的方法是從認識自己的習慣狀態、固有特性開始的。注意力向內心集中,試著去感知自己的內心活動,包括身體感覺、
情感、
幻想等。如同一種分身術,讓自己的意識從身體中分離出來。如果能夠做到以旁觀者的身份來觀察和談論自己,我們就不再被自己的習性所控制。當我們的注意力發展成為一個獨立觀察員時,就能站在一個更加客觀的位置上認識自己,自我改進。
意義
自我覺察不僅是自我了解的前提,更是自我發展的前提。無論要學成任何技藝,做好任何事情,自我覺察,自我反省,才可能有所成就。通過長期的自我覺察,養成習慣,從心智中逐漸培養出一個獨立觀察員,並不是去觀察外面的世界,而是要審視我們自己的內心。正是通過自我覺察,我們將會把自己從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中解脫出來,開始身心的轉變。沒有一種外來的批評能像我們自己簡單的自我審視這樣奏效,這樣具有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