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以
航空運輸(人流、物流)為指向的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將形成具有自我增強機制的聚集效應,不斷引致周邊產業的調整與趨同,這些產業在機場周邊形成的經濟發展走廊、臨空型製造業產業集群、以及各類與航空運輸相關的產業的集群,進而形成以臨空指向產業為主導、多種產業有機關聯的獨特經濟發展模式,這種以航空貨流和商務人流為支撐的經濟就稱之為臨空經濟。
臨空經濟區
是指由於
航空運輸的巨大效應,促使航空港相鄰地區及
空港走廊沿線地區出現生產、技術、資本、貿易、人口的聚集,從而形成的多功能經濟區域。
從國內外實踐看,
臨空經濟區大多集中在空港周圍6-20公里範圍內,或在空港
交通走廊沿線15分鐘車程範圍內,以空港為核心,大力發展臨空產業,與空港形成相互關聯、相關依存、相互促進的互動關係。
一個產業是否具有明顯的
航空樞紐指向性,主要取決於以下三個因素:第一是便捷的航線連線性,臨空經濟的產業發展需要利用航空樞紐豐富的航線資源和方便達到多個目的地的優勢;第二是運輸的快速性和時效性,臨空經濟產業的從業人員和貨物運輸對於時間的要求高,需要利用
航空運輸的快速性優勢;第三是所運輸產品的高價值性,由於航空運輸的高成本,臨空經濟產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單位體積或者單位重量必須具有高價值。
如果用一個簡潔的公式表示,即為:y=f(t,p,v),?其中y表示產業的臨空經濟指向性或者依賴航空樞紐的程度;t表示產品或服務要求送達或提供的時間;p表示單位產業品或者服務的價格;v表示單位產品或者服務所占用的運輸艙位數量。當t和v越小,p越大時,該產業的臨空經濟
指向性越強,對航空樞紐的依賴程度越高。
臨空經濟的產業具有特定的航空樞紐指向性,按照與航空運輸業務聯繫的緊密程度看。
服務產業
一類是服務於航空樞紐的產業,包括直接為機場設施、航空公司及其他駐機場機構(海關、檢疫檢驗等)提供服務的配套和後勤產業等。
二類是航空運輸和物流服務產業。航空運輸的貨物一般具有重量輕、體積小、技術精、價值高、鮮活和事急等特點(如航空快件、黃金寶石、鮮活產品、高級冷凍食品、花卉、貴重藥品、精密機械和高檔電子產品及零部件、以及救援性航空運輸服務等)。也包括為航空客運服務的航空旅館業。
三類是具有明顯航空運輸指向性的加工製造業和有關服務業。包括:
航空物流輔助加工業,航空工具與用品的製造業,航空運輸指向性較強的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國際商務服務業、
會展業和航空競技業等。
四類是以研發和管理為主的公司地區總部經濟。伴隨著臨空經濟的成熟,在
臨空經濟區集聚了大量的人力、物流和信息,為公司管理總部管理人員捕捉市場需求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時由於高檔辦公設施的完善,增強了臨空經濟區對公司總部的吸引力,公司地區總部不斷地向臨空經濟區的集中,從而在臨空經濟區形成總部經濟。
空間結構
從空間結構看,臨空經濟是一個多層次的圈層結構。由於臨空經濟是航空樞紐巨大影響力(包括吸引力和輻射力)的產物,按照航空樞紐的影響程度以及相應的空間布局變化特徵,可以將整個臨空經濟依次分為機場區、空港區、
航空城、臨空經濟、臨空經濟經常影響區、臨空經濟偶發影響區等六個影響圈層。當然,由於臨近
空港地區的空間結構不僅取決於空港和航空服務的特徵,還取決於空港與中心城市的地面交通通達性、中心城市的經濟結構以及周邊區域環境等因素,現實中的臨空經濟空間結構並不會呈現規則的
同心圓結構,而是會隨著地面自然條件和
交通走廊以及與中心城市的經濟聯繫方向而發生一些不規則的變化。
演進路徑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任何交通運輸方式的革命性變化都將對人類的經濟成長、社會變遷和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我國的歷史上,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導致一個地區或者城市興衰的例子並不鮮見。國際上臨空經濟發展的歷程表明,臨空經濟是伴隨著航空
運輸方式的變化和技術進步尤其是新技術革命的浪潮而興起的。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新技術革命的興起,突破了資源分布對生產力布局的嚴重限制,帶動了大規模積體電路、微電腦、生物工程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新興產業的湧現。這類產業的產品一般都具有體積小、運量少、附加值大、
單位產品承擔運費的能力較高等優勢,特別適合
航空運輸。尤其是高技術產品的發展速度快,變化頻繁,產品生命周期短,競爭也非常激烈,如果新技術沒有及時投入生產,沒有及時將產品投放市場,占領市場,技術創新的效益就不能得到發揮,因此,對產品和原料的運輸時間要求很高,從而對航空運輸的依賴很強,導致西方國家由此出現了臨空
工業布局模式,形成了眾多的臨空工業區。
從經濟發展的邏輯上講,臨空經濟的出現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達到了一定水平,是
國家經濟生活中的重要現象是產業形態演變和運輸方式變革的共同產物。一個經濟貧窮的國家可能有航空現象,但很難有臨空產業。例如,25年前,航空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而到了21世紀中國卻正面臨著發展臨空經濟的良好機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臨空經濟發展過程必然要經過從無到有、從萌芽到成熟的過程,在這一演變過程中,臨空經濟會呈現不同的特徵。在臨空經濟發展的初期起步階段,航空港或者機場的功能與區域經濟的結合比較弱,臨空產業除為機場服務的航空服務業外,以傳統的製造業為主,航空樞紐指向性弱;在臨空經濟發展的快速成長階段,航空網路覆蓋面擴大,機場綜合型增強,
臨空經濟區內的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迅速上升,產業的航空樞紐指向明顯強化,機場功能與所在區域的融合性加強,臨空經濟的外向型產業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在臨空經濟發展的成熟階段,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共同成為臨空經濟區的主要產業,航空製造業和航空服務業結合成為航空產業集群,複合型的航空樞紐功能與區域經濟完全融合,成為
區域經濟的增長點。
發展機制
通過對臨空經濟發展的產業構成、空間布局、演進路徑以及動力機制的分析,臨空經濟的成功發展需要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素和條件,只有當這些條件具備之後,臨空經濟才會很好地發展。
(一)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協調
臨空經濟的發展會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而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和
產業結構也將影響臨空經濟的空間布局和產業構成,臨空經濟的產業選擇必須與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階段和重要產業相協調,否則也會出現在臨空經濟圈內部分產業的發展不盡如人意的現象(例如韓國的
仁川機場,其在航空客貨運輸特別是航空物流業的發展方面很成功,但是在機場附近設立的製造業園區的發展卻碰到了很多的困難,製造型企業的入駐數量並不是很多,這與韓國包括其首都-首爾地區的製造業向外轉移,例如向中國的
環渤海地區轉移現象有關。)。
(二)設施完備的機場
機場是臨空經濟發展的基礎,機場的大小以及機場的輻射範圍決定了臨空經濟的影響範圍,機場的客貨運量直接影響臨空經濟的總量和增長速度,機場的發展規劃、定位與臨空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機場的設施完備有軟硬環境兩個方面,硬體條件包括機場的跑道、
候機樓、維修後勤等設施,軟體條件包括機場的航線資源和發達的
航空運輸網路、服務質量和政府的執行能力等,只有這兩個方面的條件具備之後,臨空經濟的發展才有基礎。
(三)便捷的地面交通和商務設施
便捷的地面交通是機場客流和貨流暢通流動的關鍵性條件,這種能夠提供順暢流通環境的能力是企業選址所考慮的重要因素。直觀地講,地面交通越暢通,機場的輻射能力越強,臨空經濟發展越有條件。此外,與機場功能緊密結合的地面商務設施,包括休閒、辦公等設施,也是臨空經濟尤其是成熟階段臨空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四)相對配套的文化教育科研機構
成熟的臨空經濟的發展,將吸引很多的公司地區總部以及研發機構的集聚,這就需要相應的文化教育和科研機構配套,為
臨空經濟區提供知識密集型高技術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促進生產力與科技的結合,創造出更多的財富。教育文化科研機構促進臨空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美國
北卡的研究三角地區。
(五)良好的自然環境
公司地區總部集聚的臨空經濟區要求有較多的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這些人員對於居住和生活環境有很高的要求,例如空氣清新、綠化率高、氣候溫和,風光優美等等。同時,積聚在
臨空經濟區的高科技企業出於生產和管理的需要,對環境的要求也比較高。
(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協調
臨空經濟的發展涉及的
利益主體多,體制問題複雜,需要協調的事情也比較多,這一點即使在已開發國家也不例外。其特殊性表現在
航空運輸的安全性、航空運輸的管制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機場建設的投資巨大,回收期長,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基礎性;機場周邊地區的開發利用必須與機場功能相符合等等,這些因素間的複雜關係是任何一個企業很難解決的,因此,臨空經濟的發展必然需要
中央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的
公共政策和詳細規劃的支持。
經濟模式
臨空經濟區的概念包含了三個層次:首先,它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由於機場對周邊地區產生的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影響,出現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的聚集,從而產生了
集聚效應和
擴散效應的
新經濟現象。其次,它暗含了一系列相關產業。臨空經濟區以發展臨空產業為核心,包括
先導產業和相關產業。先導產業如:運輸業(客運、貨運)、民航綜合服務業;相關產業如:配套服務、傳統的製造業、物流配送、商務餐飲、住宅開發和高新技術產業等。最後,它具體指某一地理位置。臨空經濟區以機場為地理中心,沿交通沿線向外發散式擴張,它具體存在於一定的地理範圍內(通常在以機場為中心,以10-15km為半徑的範圍內)。
環狀結構
依據國際上機場的空間結構模式,可將
臨空經濟區分為四個環形:中心機場環、商業服務環、製造配送環和外圍環。 見右圖1.中心機場環:範圍在機場周邊的1km內。包括機場的基礎設施機構和直接與航空運輸業相關的產業,如飛機後勤、旅客服務、
航空貨運、停車場和航空公司的辦事機構。
2.商業服務環:範圍在機場周邊的1km至5km內。主要是商業服務區,為
空港運營、航空公司職員和旅客提供相關的商業服務,例如住宅、大型超市、金融機構、生活服務設施等等。
3.製造配送環:範圍在機場周邊的5km至10km內,或15分鐘車程可達範圍內。主要是利用機場的交通優勢和口岸所發展的高時效性,高附加值的相關產業,如資金和技術密集性的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用機場的區位優勢所發展的物流配送。此外,有時還包括旅遊博覽、辦公會務等第三產業。
4.外圍環:範圍在機場周邊的10km至15km內。隨著與中心機場距離的加大,所受影響力逐漸減弱,直到中心機場對幅地的影響力消失。在此以外的區域,不受空港的影響。
產生原因
歸納起來,
臨空經濟區產生的動因有巨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的影響。
從巨觀角度講,航空港所在國家和城市經濟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快速發展。臨空經濟真正發展是
後工業化時代。臨空經濟本身的出現,就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只有進入工業化加速的時期,人民生活擺脫貧困、進入小康的時候才可以談臨空經濟發展的社會、經濟、文化條件。否則可能有航空現象,但根本談不上臨空經濟。人們處於工業化加速時期,
恩格爾係數從1978年60%多到2004年40%略多一點,GDP突破10萬億元,人均已經達到1000美元,處於小康水平。2030年之後整箇中國經濟開始明顯體現後工業化時代的特點。因此,中國臨空經濟發展大有前途。
從中觀角度講,空港及臨空經濟產業本身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規模擴大。機場提供了一種快速安全的交通方式和遍布全球的航空網路,這種資源是
臨空經濟區所占有的獨特資源,無法在區域之間流動,其他區域無法仿製,從而形成臨空經濟產業存在的獨特性和壟斷性。因此機場的產生和發展是臨空經濟產生的根本動因,缺少機場作用的經濟模式不能界定為臨空經濟。但並不是所有的機場都存在臨空經濟,中心機場的客流量和貨流量必須達到一定的程度,這個地區才會形成臨空經濟。2003年,
中國民航旅客運輸總量已經達到8759萬人次,貨物運輸總量達到219萬噸,在全世界排名從1978年第33位上升為第5位。根據專家的預測,2015年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民航強國。所以在中國大力發展臨空經濟是切實可行的。
從微觀角度講,單個企業區位選擇偏好發生改變。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經濟發展的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得有些企業的區位偏好發生改變,由原來的運費指向、供給指向、市場指向轉變成時間價值指向,時間價值成為影響企業區位選擇的重要因素。隨著大量
高附加值、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產品湧現,企業要求產品的
運輸成本較低和對市場的敏感程度高。產品的生命周期較短,只有迅速占領市場,才能獲得高額利潤,因此產品對運輸的要求很高。而
航空運輸的快速安全的優勢滿足了企業的需求,於是企業的
區位決策目標指向機場。這使得區域生產要素的聚集和擴散行為變得通達而迅捷,加速了區域能量流與
物質流的流動。因此,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產生的企業區位需求也是臨空經濟產生的動因之一。
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航空業的進步,世界各地的大型機場都先後推出
臨空經濟區的建設計畫,並且,在整體規劃上,呈現多元化、多層次、輻射廣的態勢。
國外部分
1959年,
愛爾蘭成立了香農國際航空港
自由貿易區,它包括緊靠香農國際機場的香農自由工業區和香農鎮,自由貿易區利用國外資金和原材料,大力發展出口加工業,這是
臨空經濟區的早期形式。
從20世紀60年代起,日本政府就先後提出了在東京、大阪建設三大國際空港的課題,新東京國際空港(成田)、東京國際空港(
羽田)、關西國際空港成為日本最重要的航空港。日本採用了研究—建設—再研究—再建設的方針,使得
航空運輸在日本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形成了建設與發展的良性循環。最典型的是日本
長崎縣,依託
長崎空港,在濱海
區域規劃興建了一個臨空經濟區,建設一條商務辦公街,建立系列航空關聯產業開發區、
自由貿易區、高級文化娛樂區、高級住宅區和高精尖端技術產業區。
荷蘭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持續保持在歐洲機場客運量第四,貨運量第三的位置。機場不僅僅作為航空旅客的集散點,而是作為
航空城來綜合管理,即構建高效樞紐,由航空、鐵路、公路等多種運輸形式互為補充。從航空港到航空港都市城的發展,丹史基浦機場將建立和發展機場城市來為
利益相關者創建可持續發展價值,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
國內典型
北京臨空經濟區
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區
天津臨空產業區
鄭州航空港實驗區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