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臨江仙1
點滴芭蕉心欲碎,聲聲催憶當初2。欲眠還展舊時書3。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4。
倦眼乍低緗帙5亂,重看一半模糊。幽窗6冷雨一燈孤。料應情盡,還道有情無?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臨江仙: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此詞雙調六十字,平韻格。
“點滴”二句:點滴芭蕉,雨打芭蕉。杜牧《芭蕉》:“芭蕉為雨移,故向窗前種。”李清照《添字採桑子·芭蕉》:“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此謂夜雨喚起對於往事的思憶。
舊時書:檢閱舊時情書。
“鴛鴦”二句:追憶當初書寫鴛鴦二字的情景。
緗帙(xiāng zhì):套在書上的淺黃色布套,此代指書卷。
幽窗:幽靜的窗戶。
白話譯文
窗外,雨打芭蕉的點滴聲,使我記起了當初的情景,讓我的心都快要碎了。臨睡前又翻檢舊時書信,看著那寫滿相思情意的書箋,便記起當時她初學書寫還不熟練的模樣。
看著這些散亂的書冊,不禁淚眼模糊。在這個冷冷的雨夜裡,幽暗的窗前,我點著一盞孤燈。原以為情緣已盡,可誰又道得清究竟是有情還是無情呢?
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由正文內容可以得知這是一首懷念亡妻的悼亡詞。康熙十六年(1677年)盧氏因難產不幸去世,之後納蘭便陷入無限的哀悼,這首詞即是盧氏死後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點滴芭蕉心欲碎,聲聲催憶當初。”窗外雨滴落在芭蕉上的聲音,仿佛是在敲打著詞人不眠的思緒。從前伊人對鏡梳妝,嬌顏正好。即使相偎臨窗看雨,亦難掩蜜意濃情。但如今卻是夜雨迷離,孤枕難眠。那一聲聲雨打芭蕉,直將人帶進那無盡的回憶中去。
冷雨夜,無眠時。“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這無盡的夜雨,正似那無盡的愁絲落入心間。那些深深淺淺的憂傷,仿佛總是在追逐人的心靈,就如這雨打芭蕉聲,讓人無法逃避。一點一滴尚可以承受,但雨中的千滴萬點卻無法承受。即算是乾滴萬點,一時一刻倒也罷了,而這月月年年常年不息的哀苦,難以承受。容若心中的那種哀婉深痛,可想而知。
“欲眠還展舊時書。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舊時書,不是指書籍或書信,而是指當初愛人所臨摹的書法本子。這一句承首句而來,無眠時回憶往事,不由得又展開她昔日所臨的小字書卷。睹物思人,那清秀的筆跡,一如伊人的容顏。一握柔荑,手有餘香。當初的溫馨景象仍然歷歷在心中,但那個沉靜柔婉的人兒,卻已經不知去向了。從前的每時每刻,每一個場景,在心間一一閃現。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恍惚間都還在眼前。或許,從見到她的第一眼開始,那個身影就已經在容若心中生根發芽,再也無法挪開。
全詞通過描寫詞人對妻子的回憶以及抒發自己的不捨之情,布景、說情,將自己的不捨表達地淋漓盡致。
名家點評
澳門大學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中文系教授
施議對《納蘭性德集》:“此首歌詞的中心意思是雨夜懷人。謂雨打芭蕉。點點滴滴,都在心頭。回憶往事,臨睡之前。仍然翻檢舊時詩書。記得當初,鴛鴦二字,原本很熟悉,認真寫起來,卻感到有點生疏。這是上片。點滴心欲碎,還展舊時書。為布景,謂散亂的冊卷,倦跟重看,已是模糊一片。黑夜裡,雨窗前,孤燈一盞。原以為情已盡,緣已了,可怎知,有情、無情,多情、薄情,到底還是不能夠講清楚。這是下片。幽窗一燈孤,還道有情無。為說情。上片、下片,布景、說情,其所記敘,雖近在眼前,但其意旨,隨著有與無的思量,卻仍有餘地,可以推向久遠。這應是納蘭言情詞的藝術價值之所在。”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
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
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
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
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
通志堂集》、《
側帽集》、《
飲水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