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炎球菌感染

腦膜炎球菌感染在臨床上有三種表現,即腦膜炎、急性腦膜炎球菌性菌血症慢性腦膜炎球菌性菌血症,此三種皆有典型的皮膚表現,且常為診斷的重要指征。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腦膜炎球菌感染
  • 就診科室:皮膚性病科
  • 常見病因:腦膜炎雙球菌自上呼吸道侵入人體後,首先侵入鼻咽腔,形成帶菌狀態或產生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 傳播途徑:飛沫傳染
疾病分類,症狀體徵,疾病病因,病理生理,診斷檢查,治療方案,

疾病分類

皮膚性病科

症狀體徵

(一)腦膜炎及急性腦膜炎球菌性菌血症 初起有發熱、頭痛、噁心、嘔吐及上呼吸道症狀,進而譫妄和昏迷。急性腦膜炎者出現頸項強直、抬頸試驗及抬腿試驗陽性等腦膜刺激症狀,並可有脾臟腫大及皮疹。其皮損常為多形性,但主要是瘀點,且常為早期診斷的依據。在發生瘀點之前,可見有一過性細小的紅斑。其瘀點很小,呈污穢色,形狀不規則,中心可稍隆起,可有灰白色小水皰或膿皰。從此種皮損的中心取其血清塗片檢查,可發現Gram陰性雙球菌。皮疹主要發生於軀幹或四肢,其次見於面部、掌跖及眼結膜等處。皮疹多不對稱。在暴髮型者,短期內全身皮膚黏膜可出現廣泛性瘀點、瘀斑,數目不斷增多,迅速融合成片,且可發生壞死,稱為華佛氏綜合徵。
(二)慢性腦膜炎球菌性菌血症 起病緩慢,常經過幾周或幾個月才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其特點為周期性發熱,發熱期中,可伴有肌肉酸痛、關節痛、輕度頭痛、食慾減退、體重減輕以及各種不同的皮疹。皮疹常好發於疼痛的關節或壓迫的部位,體溫持續數日即可下降,其皮疹亦常隨體溫的下降而逐漸消退。但隔幾周或幾月後,又可再發熱,此時皮疹亦隨之而起,皮疹形態多樣,且每次發作其皮疹性狀亦各不相同,可以有以下幾種:
1.斑疹,灰白色至玫瑰紅色,此最常見,占總數的30%。
2.結節性紅斑樣損害,主要發生於小腿,自覺疼痛。
3.大小不等的瘀點,中心可有小水皰或膿皰。
4.四周繞以灰白色紅暈的出血點。
5.大片瘀斑,中心為灰藍色。
6.深在性、出血性、痛性結節。

疾病病因

病原菌為腦膜炎雙球菌,屬奈瑟氏菌屬,為厭氧性Gram陰性腎形雙球菌。本症經飛沫傳染。腦膜炎雙球菌自上呼吸道侵入人體後,其發展過程取決於機體和病原體之間相互鬥爭的結果。它首先侵入鼻咽腔,形成帶菌狀態或產生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當人體抵抗力弱或細菌毒力強時,病原體就從鼻咽部黏膜侵入血液,隨血行播散而產生腦膜炎,少數病人(約1%)發生急性腦膜炎球菌菌血症。

病理生理

急性腦膜炎球菌性菌血症的皮膚瘀點及瘀斑處真皮血管內有纖維蛋白及血小板所組成的血栓。血管內皮細胞腫脹,血管壁發生損傷,甚至壞死,在組織內出現大小不等的出血區。此外,在真皮內可見有嚴重的血管炎,有很多中性粒細胞及核塵,在血管內皮細胞及其四周的中性粒細胞的細胞內外,皆可見到很多Gram陰性腦膜炎雙球菌。
慢性腦膜炎球菌菌血症皮損的病理改變與急性者完全不同,皮損區無細菌,甚至用直接螢光試驗也不能見到,也無血栓形成或壞死。而血管周圍有大量淋巴樣細胞及少量中性粒細胞浸潤,在瘀點處除血管周圍有限局性出血外,尚有大量中性粒細胞,血管壁內也有纖維蛋白樣物質,以致其組織象與變應性血管炎很相似。

診斷檢查

腦膜炎及急性腦膜炎球菌菌血症:凡在流行季節有突然高熱、頭痛、嘔吐伴神志改變,體檢有皮膚黏膜瘀點,腦膜刺激症狀,臨床診斷可初步成立,血液、腦脊液發現有腦膜炎球菌即可確診。
實驗室檢查:血象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數皆增高。腦脊液壓力增高,渾濁,呈米湯樣或膿樣,細胞數增多,多為中性粒細胞,糖和氯化物減少,蛋白質顯著增加。瘀點塗片、腦脊液塗片或培養、血培養均可找到腦膜炎雙球菌
慢性腦膜炎球菌性菌血症:可根據間歇性發熱、發疹、關節痛及血培養等,進行診斷,但必須與急性風濕熱過敏性紫癜、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鼠咬熱以及多形紅斑等疾病進行鑑別。

治療方案

(一)抗菌治療 可用青黴素、磺胺藥物及氯黴素等。
(二)對症治療 進行降溫、鎮靜、糾正酸中毒、抗休克等治療。
(三)中醫藥治療 以清熱解毒為主,可用銀花、連翹、生石膏、黃連、鉤藤、板藍根、龍膽草、知母、甘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