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細菌性腦膜炎

急性細菌性腦膜炎,又稱化膿性腦膜炎,是化膿性細菌感染所致的腦脊膜炎症,其臨床特點為發熱、頭痛、嘔吐、煩躁不安、驚厥、嗜睡、昏迷,嬰兒可有前囪隆起、頸項強直,並有化膿性腦脊液變化,若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或導致嚴重神經系統後遺症。

基本介紹

  • 別稱:化膿性腦膜炎
  • 英文名稱:acute bacterial meningitis
  • 就診科室:神經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腦膜
  • 常見病因:化膿性細菌感染所致
  • 常見症狀:發熱、頭痛、嘔吐、煩躁不安、驚厥、嗜睡、昏迷,嬰兒可有前囪隆起、頸項強直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急性細菌性腦膜炎最常見的致病菌是腦膜炎雙球菌、肺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
細菌性腦膜炎感染途徑途主要包括:①血行感染:存在全身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病灶,在機體抵抗力降低時,病菌入血形成菌血症,細菌經血液循環進入顱內引起腦膜炎。②直接擴散:鄰近部位的感染灶的直接侵犯(如鼻竇炎、中耳炎、乳突炎、腦膿腫、顱腦外傷、顱骨骨髓炎等)。③經腦脊液通路:通過腰椎穿刺或顱腦手術,致病菌進入腦脊液,直接引起腦膜感染。

臨床表現

1.通常急性或爆發性起病,急性期全身症狀明顯,畏寒、發熱和全身不適等,可有咳嗽、咳痰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頭痛是突出表現,可出現意識障礙如昏睡、嗜睡、意識模糊等。約40%的患者出現癲癇發作,多見於感染後最初數日。
2.患者有頸項強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等腦膜刺激征。老年或昏迷程度較深的患者腦膜刺激征可不明顯。
3.病程後期可出現持續發熱、反應遲鈍甚至昏迷。嬰兒及患兒可出現頭顱擴大、囟門膨起等症狀。
4.部分患者可出現偏癱、失語等症狀。
5.部分患者可有比較特殊的臨床特徵,如腦膜炎雙球菌腦膜炎可出現全身性淤點、淤斑或紫癜。

檢查

1.腦脊液檢查
腦脊液渾濁,細胞數升高,早期以中性粒細胞占優勢,後期以淋巴細胞及漿細胞為主;蛋白升高,多為1-5g/L;糖及氯化物降低;免疫球蛋白IgG和IgM明顯升高。抗菌治療前,腦脊液塗片染色鏡檢,約半數病人的腦脊液內可見致病細菌。
2.血常規檢查
周圍血白細胞數明顯增高,中性粒細胞占優勢。
3.放射檢查
(1)CT早期可正常,病程進展可見腦膜呈線狀強化,硬膜下積液可見顱骨內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區,腦積水顯示腦室擴大,腦實質受損可見低密度區和占位效應。
(2)磁共振檢查早期腦膜及皮質呈條狀信號增強,腦組織廣泛水腫;中期皮質和皮質下梗死;後期可見腦積水、硬膜下積液及腦萎縮。

診斷

由於急性細菌性腦膜炎,尤其是腦膜炎雙球菌性腦膜炎,可以在數小時內引起生命死亡,必須及早作出正確診斷並進行緊急治療。
急性起病,有高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抽搐症狀,查體有腦膜刺激征,腦脊液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白細胞升高即可考慮該病。腦脊液細菌圖片檢出病原菌和細菌培養陽性可確定診斷。在診斷過程中,該病需與病毒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隱球菌性腦膜炎鑑別。

治療

本病起病急,病死率高,後遺症多,應強調早期診斷和及時有效的治療。
1.抗感染治療
原則是及早使用抗生素,通常在確定病原菌之前使用廣譜抗生素,若明確病原菌則應選用對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
(1)未確定病原菌第三代頭孢的頭孢曲松或頭孢噻肟常作為化膿性腦膜炎首選用藥。
(2)明確病原菌①肺炎球菌青黴素。對青黴素耐藥者,可考慮頭孢曲松。②腦膜炎雙球菌首選青黴素,耐藥者可選頭孢曲松或頭孢噻肟,對青黴素過敏者可選氯黴素。③流感嗜血桿菌氨苄青黴素,可加用氯黴素。
2.激素
激素可以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穩定血腦屏障,減少腦膜粘連等併發症,對病情較重且沒有明顯激素禁忌證的患者可考慮使用。一般用地塞米松。
3.對症治療
顱高壓者予甘露醇脫水降顱壓治療,發熱予對症降溫,癲癇可加用抗癲癇藥物。

預後

急性細菌性腦膜炎的預後與病原菌、機體狀況和及早有效的抗生素治療相關,及早開始的抗生素治療與支持性治療使急性細菌性腦膜炎的死亡率降低到10%以下。不過,若治療延遲,或發生在老年人或新生兒中,則腦膜炎往往致命。周圍血象中白細胞計數的降低是預後不良的標誌。倖存者偶爾可遺留智力減低、癲癇、腦積水等後遺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