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意義,教育現狀,教學理念,教學優勢,教學特點,主要因素,影響因素,研究範式,職業教育內涵,發展趨勢,各國情況,中國,加拿大,新加坡,紐西蘭,重要意義,扶持措施,
職教意義 職業教育是
社會發展 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也可以說是人自身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發展到某個特殊時期的產物。職業教育受益於社會,社會也可受益於職業教育,促進社會發展是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和神聖職責。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滿足個人的就業需求和工作崗位的客觀需要,進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加快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
教育現狀 自“十一五”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在中央和各地的關注推動下,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辦學模式不斷創新。招生規模和畢業生就業率再上新台階,駛上了發展“快車道”。
據統計,2005年全國僅有中等職業學校11611所,當年招生537.29萬人,在校學生1324.74萬人。經過3年發展,2008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共有14767所,招生規模達810萬人,在校生達2056萬人。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規模已大體相當。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模式,成了我國職業學校,尤其是中職學校畢業生高就業率的秘訣。
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5年起,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連續5年保持在95%以上。2008年及2009年,儘管國際金融風暴使許多人就業困難,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仍沒有回落,分別高達95.77%和 95.99%。
2012年6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畫(2012-2015年)》,2012~2015年期間我國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保持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扶持建設緊貼產業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專業,建設既有基礎理論知識和教學能力,又有實踐經驗和技能的師資隊伍。逐步實行免費中等職業教育。
中國正在舉辦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2008年職業院校的招生規模總數已經達到1100萬人,在校學生總數已超過300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分別占據了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
就現階段我國的教育體制而言,我國的教育類別可以劃分為:
義務教育 (
基礎教育 ):國小、國中,高中(隨著中國發展水平的提高,預計到2020年,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教學理念 相對於基礎教育而言,職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總結起來,職業教育的本質至少應該包含四個方面:一是以人為本,二是因材施教,三是科學管理,四是文化塑造。
以人為本,一是要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形成以校為家、以教為樂、以師為榮的濃厚氛圍。二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比如有的學校讓學生去擔任
班主任助理 、校長助理,積極主動、科學民主地參與學校事務的管理就是極富創新的嘗試,既可培養學生的主人意識、參與意識,又可提高學生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這本身就是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教學優勢 第一成熟的培訓體系。國內職業教育已發展到比較成熟的水平,不再像以前那么混亂。在經過國家的整改和行業洗禮之後,現存的職業教育機構在品牌、資金、師資和就業方面都有雄厚的實力,培訓細分化、精準化、專業化
第二學習時間短。職業教育一般只有1年的強化學習時間,以實戰教學為導向,強化訓練符合社會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所以它的學習成本是很低的,而且見效快,可以快速解決就業、待業等問題
第三投資回報高。一年的時間成本、1到2萬的資金投入。如果選擇一個好的專業,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收回成本。比如動漫遊戲,人才網的薪資數據顯示國內動漫遊戲類人才的平均薪資在6235元每月,年薪在6萬以上的人占了45.4%的比例
第四技能+
學歷 +就業。職業教育採用的是“技能+學歷+就業”的套讀模式,在學習技能的同時也可以套讀自考或者成教學歷,技能和學歷兩不誤,也為想報考公務員、研究生的同學提供了條件。
教學特點 適應性
職業教育的這種適應性表現在:一是職業教育制度的適應。國家發展職業教育,建立健全適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和社會進步需要的職業教育制度,它包括辦學方向、辦學層次、教學內容、職業培訓機構及對
職業教育管理 等都要始終處於主動適應的位置,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二是職業教育對象的適應。受教育者不應只是具有過於狹隘的職業性質或局限於一種技能的掌握,因為瞬息萬變是我們時代的特徵。所以,未來職教的主要目的必須使青年有很強的適應性。三是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適應。為適應市場需要,職業教育要由傳統意義上的以學校教育為主的封閉的辦學模式轉向以企事業單位、公民個人及學校等
多元化 的混合模式。針對上述說法,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適應性。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這種適應性仍然是職業的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的準備教育(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職業教育範疇的適應性。
職業教育 中介性
職業教育中介性就是指職業教育在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教育和職業之間的特殊位置。就是說,職業教育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社會進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對象性”的,而是直接對應於
社會需要 和個人生存的,是促進科學精神與
人文精神 的結合,促進社會發展需要的個性素質的提高,是使人的個性更適應社會直接需要的發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間最基本的橋樑。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擔負著將“自然人”培養成為“社會人”的中介職責,但社會人的一個重要標識就是職業化。
個體性
職業教育的立足點只能是現實中的“
個體 存在”,從事職業教育的主體、接受職業教育的主體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他們的現實生活的需要和能力決定了職業教育的
教育目的 、內容、方法、形式、水平等。也只有立足於現實生活的人,才能客觀地分析職業教育的外在現象和內在規律。無論是理想的職業教育還是現實的職業教育,如果離開它的基本的邏輯起點,即現實生活中的人,都是不科學的。
歷史性
職業教育是歷史性與超越性的矛盾統一體。歷史性是職業教育的內在環節,職業教育總要受到一定歷史前提的牽引與制約,職業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存在和發展。職業教育從來就是受到限制的職業教育,承認職業教育的歷史性,就意味著職業教育的“有限性”與“非至上性”,但這決非說職業教育因此失去了超越性,恰恰相反,正是職業教育歷史性及其導致的有限性和非至上性,為人們發展職業教育提供了真正的自由和可能,可以說,職業教育的歷史性為它的無限開放性提供了真實的可能,職業教育就是不斷在有限性中超越有限性並不斷敞開自我超越的空間的過程中發展的。
這種有限性與無限性、非至上性與至上性、歷史性與超越性的否定性統一,正好構成了職業教育的辯證法。它表明:首先,職業教育的歷史性意味著職業教育不是絕對自由意志的產物,不能脫離於現實社會。如果否認職業教育的歷史性,就等於把職業教育提升到“上帝”、“救世主”的地位,結果只能是職業教育的遮蔽和抽象。
其次,社會發展的歷史性制約了職業教育的歷史性,社會的發展水平和階段制約著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規模、程度。再次,職業教育的歷史性、有限性並不意味人的宿命與無為,相反,承認職業教育的這一現實規定性正是人不斷超越、創造新職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超越性”同樣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規定之一,這意味著,職業教育就是“要決定我們將會成為什麼,就是著眼於明天”。最後,正是職業教育的這種歷史性與超越性之間的否定性統一,才構成了職業教育的現實性與理想性。現實性指向現在,理想性則指向將來。現實性與理想性互為依存,互為目的,互為環節,互為遞進。現實以理想為動力和發展目標,若無理想,職業教育將是一潭死水;而理想須以現實為基礎和前提,理想的職業教育需要通過人立足現實的創造性活動,才能獲得真正的“現實性”品格。
實用性
職業教育是在理性指導下的實踐,其理性又可分為實用理性和詩意理性兩種。職業教育的實用理性注重教育方法、技術和經驗,注重職業教育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關注學生個體的現實存在,立足和回歸現實生活。職業教育的詩意理性則強調以“以人為本”、“終極關懷”等。具體來講,就是注重人的“潛能”是否得到充分發揮,人的個性是否得到充分
張揚 ,人的主體人格是否得到自由發展等,可以說是職業教育的最終理念。職業教育的實用理性不是僅僅為了生存、牟利而不擇手段,人類的實用理性是千百年來人類生存博弈的結果,職業教育的實用理性是職業教育發展博弈的歷史選擇;職業教育的詩意理性也不是純粹的“海市蜃樓”,它是一種超功利的理想價值追求,而且對實用理性有著引領和制約作用。總之,職業教育的實用理性與詩意理性相異互補、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主要因素 社會因素
1.人口狀況:人口中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學歷結構、技能水平結構、出生率等要素,一直是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要考慮的非常重要的要素,它對職業教育規模發展有較大影響。比如當前中國技師非常緊缺,那么技師培訓就可能成為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生長點。出生率的高低也是職業教育規模起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2.社會分層:一個社會的分層過於明顯,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過大,並且社會的垂直流動很困難,則有可能使得
社會成員 希望通過教育來改變自己原有社會地位的願望很強烈,促使他們更多地選擇普通教育,而不是職業教育,從而給職業教育發展帶來困難。
政治因素
政治民主化程度:非常強調民主的國家,必然也非常強調教育民主,反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分離,主張實施綜合高中。在課程上,則非常強調職業教育課程與普通教育的整合,美國和英國的綜合高中的建立,都和其突出地強調民主有很大聯繫。戰爭戰爭對職業教育的破壞作用是無疑的,但戰後卻可能對職業教育發展產生意想不到的巨大推動作用。如美國社區學院在二戰結束後的大規模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便得益於《退伍軍人就業法》。
經濟因素
1.GDP增長狀況:一般地說,GDP的增長,會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促進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充。當然,這一效應到底如何,還要視其它因素的作用而定。另外,就業機會的增多,社會處於低失業狀態,有可能使得僱主為了爭奪工人而積極地參與職業教育,帶來職業教育模式的變化,並進而影響到職業教育課程。比如日本的企業內培訓和德國的雙元制在二戰以後的迅速發展。都和當時她們的失業率很低有密切關係。
2.經濟發展水平:根據
經濟現代化 的程度,可以由低到高把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為四個階段:傳統農業型經濟;正在進行現代化,但仍貧窮的經濟;富裕但仍在進行現代化的經濟;富裕並且已完成現代化的經濟。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狀況來看,尚沒有國家進入第四個階段,美國、日本、德國等已開發國家基本上處於第三階段,而中國等開發中國家正處於第二階段。處於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其間的差距絕非僅僅是GDP在量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其整個社會形態可能存在本質上的不同。正在進行現代化的國家由於非常重視經濟的發展,因而可能會非常強調職業教育,導致其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充,並且其課程往往功利主義比較強。而富裕國家的職業教育課程,則可能更多地考慮它對人的發展的作用,以及它的
社會作用 ,如它在消除社會不公正中的作用。
3.
經濟發展模式 :當前國際上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有兩種:新福特主義(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和後福特主義(以德國、日本、新加坡為代表)。新福特主義主張通過減少國家、社會和工會對經濟干預的力量,建立更加靈活的市場,減少工資、稅收開支等手段,來增強企業的經濟競爭力。他們對競爭性個人主義很推崇。後福特主義則反對新福特主義的通過降低勞動力報酬和抨擊勞動力保護法來建立高度彈性的市場以發展經濟的戰略,主張通過政府、僱主和工會的合作,給所有工人提供好的工作條件、高工資,鼓勵工人參與企業管理,在勞資之間建立高度的信任等措施,以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創造一種“高技能、高工資的魔術經濟”,來增強企業的經濟競爭力。當然經濟發展模式除了這一划分外,還有中國的計畫經濟與
市場經濟 這一划分等。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會對職業教育模式產生影響。如新福特主義國家職業教育運作通常採取自由市場模式,而後福特主義國家職業教育運作則通常採取國家
社會模式 。
職業教育 4.市場的理性化程度:即市場的混亂程度。混亂的市場帶來的一個後果是,市場獎勵的不是市場經濟的根本──產品質量,而是假劣、剋扣工資、廣告效應等其它要素。市場主體不是通過提高產品質量來獲得利潤,而是通過假冒偽劣,坑害顧客,或是剋扣、甚至拖欠工人工資,來降低成本,獲得利潤,或是通過不真實的廣告,欺騙顧客,來達到贏利目的。異化了的市場經濟損害的並不僅僅是市場經濟本身,它同時對職業教育的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只有當市場主體致力於提高產品質量時,他們才會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要求,才會積極地參與職業教育,從而促進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充和模式的轉換。而在一個蔑視產品質量的市場經濟中,職業教育是不存在發展的根基的。
5.產業結構:現代職業教育制度的建立,規模的大量擴充,以及現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課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工業革命。正是工業革命使得產業結構由農業為主轉向了以工業為主,才使得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成為可能。而當產業結構由以工業為主轉向以服務為主的時候,職業教育必然又要面臨一個新的全面的變革。儘管這一變革已開始發生,但對於它在未來的發展我們知道得事實上並不多。
6.企業結構:企業結構是一個內涵比較豐富的概念,這裡暫時只討論企業的規模結構。無疑,一個以大型企業為主的國家,和一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國家相比,其職業教育模式會有很大差別。大型企業由於其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對企業文化的個性的突出強調,更傾向於實施企業內培訓,而中小企業由於缺乏足夠的經濟實力,以及企業的個性不是很突出,因此更傾向於勞動力的社會公共培養模式。
職業教育 企業結構會對職業教育課程產生影響。在以大型企業為主的國家或地區,由於企業更傾向於自己培養勞動力,因此學校職業教育的課程更傾向於普通性,而不是崗位相關性;而在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國家或地區,由於企業對勞動力的公共培養依賴比較大,因此其課程往往更傾向於崗位相關性。
7.勞動力市場模式:世界各國的勞動力市場大致可劃分為兩類:內部勞動力市場和
外部勞動力市場 。外部勞動力市場是一種鼓勵員工在僱主之間自由流動的市場,但限制不合格員工進入市場。內部勞動力市場是鼓勵員工在公司內部沿提升階梯垂直流動的市場。流動的憑據是其對公司的績效。在這種市場中,從外部直接進入高於初始職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勞動力市場的類型會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職業教育模式,乃至課程。一般地說,實行外部勞動力市場的國家,其職業教育模式多為學校本位;實行內部勞動力市場的國家,其職業教育模式則取決於其它因素。
8.勞動力失業狀況等:一個國家的失業狀況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職業教育的規模。如果與學術教育相對應的職業的
就業率 高,而與職業教育相對應的職業的就業率低,則人們更傾向於接受學術教育,對職業教育的需求自然降低。反之,如果與學術教育相對應的就業狀況比較差,而與職業教育相對應的職業的就業狀況較好,則許多人會選擇職業教育,從而提高人們對職業教育的需求。這就是為什麼九十年代國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迅速的重要原因。因為九十年代初,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甚至比大學生還好,並且職業教育年限短,因此當時許多學生願意選擇職業教育。另外,失業狀況還會影響到職業教育模式,日本的企業內培訓和德國的雙元制就是很重要的例證。
職業教育 文化因素
主要指一定社會特有的文化價值觀念。這是一個在中國表現得特別突出的因素,因而使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素。
教育因素
1.
教育哲學 :教育活動是由教育者們進行的,因此他們的教育哲學必然會對職業教育的規模、模式與課程選擇產生直接影響。當某種教育哲學成為一個社會的主流觀念時,便可把它看做為脫離個體而存在的一個巨觀因素。比如美國社區學院的發展,和美國教育哲學中認為職業性也應成為高等教育的內容之一就有直接關係。美國綜合高中的發展,則和他們對教育民主的突出強調,反對教育中的雙軌制有直接關係。
職業教育 2.
教育體系 的發展:職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因此教育體系中其它部分的發展,必然會影響到職業教育發展,有時這種作用甚至是非常巨大的。比如,當前中國職業教育規模的下滑,便和高校擴招帶來的普高熱有非常密切的聯繫。日本學校職業教育在20世紀70年代的萎縮,也和日本當時高等教育的急速發展有很大關係。而日本高等教育在20世紀90年代再次急速發展後,甚至出現了
中等教育 階段是否還需要職業教育的討論。教育體系的發展,還可能影響到職業教育模式乃至課程。因為當職業教育發展遇到困難時,職業學校有可能會去尋求新的職業教育模式。如中國綜合高中的出現,便和當前職業教育的困境有很密切的聯繫。中國許多職業學校在積極地尋求校企合作也和此密切相關。
3.職業教育自身的現實狀況:職業教育自身的設施條件、教育教學質量、專業、課程設定的合理性等,也是影響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比如中國職業教育辦學的困難,就和職業教育自身質量比較差有很大關係。
影響因素 1.職業教育模式、職業教育規模、職業教育課程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具有特定時空範圍的概念,要隨著國家、歷史時期的不同而變化。這就使得理解這種變化成了
職業教育研究 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這一命題雖然很簡單,卻是以下七個命題的前提。
2.之所以會變化,是因為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和它們所存在的社會環境有著密切關係,當社會環境發生變化時,職業教育的模式、規模與課程必然也要發生變化。這些社會環境因素可粗略地劃分為六大類:經濟、文化、工作、教育、社會、政治。因此,從巨觀上看,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的現實形態有它存在的客觀性。
3.在這六類因素中,每一類都包括許多更為具體的因素。
經濟因素 主要有:GDP增長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的理性化程度、產業結構、企業結構、勞動力市場模式、勞動力失業狀況等;文化因素主要指一定社會特有的文化價值觀念;工作因素包括工作崗位的技術含量、工作組織形式等;教育因素主要有:教育哲學、教育體系的發展、職業教育自身的現實狀況等。
4.這些因素對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的影響作用不是線性的,其中存在著多種可能性。例如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可能使得職業教育越來越必須,另一方面卻可能出現技術排斥工人的現象,造成工人失業,使得許多人為了尋求就業的穩定而去追求高學歷,從而阻礙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充。其最終作用到底如何,要取決於它與其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5.因此,每一種因素都不是單獨發生作用的,而是要和其它因素髮生互動作用,最後作為合力對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產生影響。比如日本企業內培訓模式的形成,一方面它和日本企業管理的兩大制度,即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制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它和日本企業結構以大型企業為主,以及日本戰後失業率很低也密切相關。
6.這些因素對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的影響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與學生和家長、企業、政府、學校的職業教育觀發生相互作用,影響他們的職業教育觀來實現的。現實的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是人們選擇的結果。從這個角度可以說,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有它存在的主觀性。如果某種因素的影響沒有被學生與家長、企業、政府或是學校所認識,那么它的影響只能是潛在的,也許永遠不會發生現實作用。
7.現實的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是學生與家長、企業、政府、學校多方面互動作用達成的一種平衡。學生與家長、企業、政府、學校在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選擇中的作用是不均衡的;每一方作用的大小在不同國家以及不同歷史時期也是不確定的。比如當前中國職業教育規模的下滑,以及綜合高中的出現,在其中起了極為關鍵作用的便是學生與家長的升學願望。這裡不僅把政府看作為社會共同利益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個獨立的利益群體。
8.經濟、文化、工作、教育、社會、政治這六大類因素在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選擇中的作用也是不均衡的,某些因素由於其作用特彆強大,有可能會掩蓋其它因素的作用。比如當前中國職業教育規模的下滑,關鍵因素便不在教育外部,而是在教育內部,那就是高校擴招所帶來的普高熱。它的負向作用遠遠超過了中國經濟發展需要職業教育相應發展這一正向作用。
研究範式 1.以“關係”為焦點,而不是以職業教育問題為焦點
以往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與職業教育的關係的研究,其著眼點往往在於這些因素與職業教育的“關係”,而不是職業教育問題,當然也不是政治、經濟等問題。這顯然是受了“規律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這一觀念的影響。這種研究範式,容易把研究者的目光投向職業教育問題以外,而不是職業教育問題本身,這就難免使得其研究結果缺乏套用價值。因此,本研究在方法論上要突破的第一點便是從“以關係為焦點”,轉向“以問題為焦點”。但是,職業教育是由許多要素構成的一個複雜系統,比如職業教育模式、職業教育規模、職業教育課程等。對不同的職業教育問題而言,對它產生影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的具體因素是不相同的,其作用的方式也是不相同的。因此,籠統地以“職業教育”為核心來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仍然是不夠的,而必須進一步深入到職業教育中的各個具體問題。本文擬選取職業教育中的三個核心問題,即職業教育模式、職業教育規模、職業教育課程為對象進行研究。
2.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與職業教育的關係的線性分析
以往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與職業教育的關係的研究。往往都有一個假設,那就是認為這些因素對職業教育的影響是線性的,即認為前面的原因只會導致後面唯一的結果,並且這種因果關係是孤立地發生的。比如認為經濟的發展必然會促進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充。但問題是,中國的經濟總量和20世紀90年代初相比有了很大發展,而職業教育規模卻小了很多,如何解釋?另外,美國的經濟水平遠比德國發達,但為什麼美國的職業教育不如德國發達?顯然,傳統的理論都無法解釋這些現象。
事實上,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對職業教育的影響並非線性的:(1)每一種因素對職業教育的影響都有多種可能性,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作用;(2)每一種因素最終的影響作用,不是取決於它自身,而是取決於它與其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3)影響作用的性質還要取決於已有的職業教育自身的狀況;(4)要充分考慮到偶發因素的作用,因為它雖然是偶然的,但卻可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3.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與職業教育的關係的確定性分析
以往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還有一個基本假設,那就是認為這些因素對職業教育的影響作用是固定的,其中存在一個確定不變的規律,而我們的研究就是要努力揭示這一規律,以便一勞永逸。用流行的話語來說,這就是現代主義所努力追求的“基礎主義”和“本質主義”。
且不論是否像後現代主義所批評的那樣,“基礎主義”和“本質主義”是完全錯誤的。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試圖在這些因素與職業教育之間建立一種固定的、確定的關係是不可能的,即使打破線性的分析方法,採用互動分析的方法也是如此。如果一定要尋求確定性的話,那么我們最多只能獲得“它們對職業教育是有影響的”這一毫無實質意義的命題。事實上,在這一問題的研究中,我們能夠獲得的,只能是可能性,而不是確定性。
4.追求巨觀規律,缺乏對微觀機制的研究
以往在這一問題的研究中,往往是直接分析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對職業教育的影響,追求巨觀規律;似乎這種影響作用是直接發生的,完全排除“人”在其中的作用。這是一種不見“人”的研究。事實上,既然職業教育是人的活動,那么任何因素的影響作用都必須以人為中介。既然如此,那么我們就必須把人的活動納入研究範圍,對其中的微觀機制進行研究。
並且對教育行政部門和職業學校來說,離她們最近的便是人,包括學生、家長、工商業僱主、技術人員等等,而不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因此對微觀機制的研究,對她們來說可能更具有現實意義。
5.完全排除主觀因素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
把“人”完全排除在研究的範圍之外,就必然排除主觀因素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而這又為傳統研究範式追求確定性、追求巨觀敘述提供了支持。這就是所謂的對“客觀規律”的追求。這種研究範式顯然是受了自然科學中的實證主義的影響。且不論自然世界中是否存在客觀規律(這一觀點也正在受到許多理論流派的挑戰),至少可以肯定的是,
社會現象 和自然現象有一個根本區別,那就是社會現象都是通過人的活動來實現的,而人是有主觀意識的。既然人有主觀意識,那么人就不是在準確無誤地反映現實,而是在建構他們對現實的認識。因此,完全排除主觀因素,力圖追求客觀規律的研究才真正是“不客觀”的。
職業教育內涵 既需要學生掌握學習技能,也離不開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過於強調理論學習,難免有“去職業化”之虞;反之,過度重視“技能化”也容易導致職業教育窄化為“就業培訓”,缺乏長遠發展的後勁。平衡技能學習和文化知識學習這兩端,是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第一要義。
辦好職業教育,師資是第一道關卡。職業教育尤其需要老師言傳身教,老師不能只會“紙上談兵”,也要具備相當的實操經驗和能力。對此,《方案》提出“雙師型”教師(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要超過一半,並分專業建設一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從2019年起,職業院校、套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並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
辦好職業教育,核心是要在學生的培養中做到貫通。要拓展學生髮展渠道,著眼於人才培養全過程,真正打通從中職、高職到本科的人才培養立交橋。為此,《方案》提出啟動“1+X證書”試點,學歷和職業證書互通;技能大賽獲獎者可免試入學套用型高校;學前教育等領域中高職“貫通培養”等內容。
辦好職業教育,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參與。職業教育直接服務於企業,新型學徒制度已經提出“企校雙師”的培養模式,要求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在此基礎上,《方案》提出進一步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要讓企業深度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培育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推動建設300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發展趨勢 1 職業教育是發展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生力軍
職業教育量大面廣,遍布於各國大中小城鎮。例如澳大利亞全國共有二百幾十所TAFE學院,其中一百所位於主要大城市,另一百幾十所分布於各中小城鎮。又如日本的專門學校總計三千餘所,全國各地都有這類學校。學生通常就近升學,就近就業。例如日本專門學校的專業遍及工業、農業、醫療、衛生、教育、社會福利、商業、服飾、
家政 、文化、修養等。又如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專業是管理、商業、工程、社會和文化。
這些專業一般都是根據本地區社會實際需要而設立,目標明確,專業對口,量體裁衣,學以致用。畢業生很受社會歡迎。例如美國社區學院的畢業生就受到95%企、事業單位的歡迎。所以,大量發展短年制的職業教育對普遍提高國民的科學
文化素質 作用顯著。職業教育對發展本地區特色的經濟和文化至關重要。職業教育的遍地開花,有利於各地普遍的繁榮富裕,安居樂業。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已經是、將來也將是本地區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留得住,又發揮得出。
2 職業教育對於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學生總數中職業教育學生數量所占百分比很大。澳大利亞2002年一年內授予的
高等職業教育 學歷約20萬。全美國社區學院約1200所,其中公立的約1000所。社區學院學生總數約1160萬人。社區學院年授予準學士學位約49萬,授予二年制證書約24萬。日本專門學校共3000所(大學700所),在校生70萬人,約為大學在校生的28%。
職業教育使高等教育對最大多數的普通百姓來說成為可能。它的入學門檻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社區學院在校生占總人口的10%,
伊利諾斯州 占7%。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包括美國在內的各戰勝國的復員軍人中有大量進入職業教育尋求新的生活門路。
職業教育把教育送到家門口,有許多不願遠離家鄉到大城市去念大學的學生感到職業教育正中下懷。職業教育比較適合邊工作邊學習,迎合了普通百姓的需要。澳大利亞職業教育中有64.4%的學生選擇業餘學習方式。美國社區學院學生平均年齡29歲,有63%的學生是業餘學習的。
職業教育大眾化就是使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和超過15%。高等教育只有在考慮到傳統的
精英教育 的同時,也考慮到最大多數普通百姓的教育需求,能夠吸引他們進入高等學校,才能真正走向大眾化。職業教育正是滿足了這樣的需求。它是國家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促使高等教育加速進入大眾化的重要因素。
3 職業教育正經歷從
工業社會 到信息與服務社會的深刻轉變
社會在變革,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一些傳統的工作和工作崗位逐漸消亡。另一些新技術和新工種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例如
計算機網路 、信息技術、無線通訊、多媒體、圖形設計等。即使是一些貌似傳統的工作崗位,也要求工作人員掌握計算機技術和分析技能。
在這樣的形勢下,職業教育一方面要對已有的勞動力加強
繼續教育 ,使他們能夠適應社會的進步和工作性質的變化;另一方面要改革教育,以培養新一代的勞動力。
現代職業教育在改革中十分重視通識教育。這裡說的通識教育包括文學和人文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等三個方面。職業教育一方面為學生打下比以往更寬的通識教育基礎。另一方面,在培養專業技能方面也放寬了口徑,既要使學生掌握適應當今社會的專門
職業技能 ,又要使學生具有
終身學習 能力,在出了校門以後,能夠持續提高職業技能,能夠靈活地自我調整,更能夠獨立思維。這樣就能夠以比較寬的路子應對一個開放的社會、一個比以往變化得快得多的人才市場。
4 職業教育的學歷(學位)正逐步規範化
有些國家的職業教育的學歷(學位)和學制由於歷史的原因比較雜而亂,發展到今日的地步,就有必要加以整頓和規範化。例如英國已有的職業教育學歷就涵蓋了遍及各行各業,包括了由低到高各種職業層次的教育,由各種授證機構頒發各種證書、文憑和國家高級文憑等。比較有名的有商業與技術教育委員會(Busines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 即BTEC) 頒發的國家高級文憑(Higher National Diploma),還有
劍橋國際考試委員會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xamination, 即CIE) 頒發的
劍橋大學 職業/專業資格證書等。
為了整頓職業教育的學歷,QCA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England), ACCAC (Qualification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for Wales), CCEA(Council for the Curriculum, 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Northern Ireland)等三個管理學術資格的法定機構為職業教育制訂了新版的國家職業教育學術資格框架,簡稱NQF。NQF將職業教育劃分為初級、1到8級等9個層次。然後把現行的各式各樣的職業教育學歷分別納入這9個層次中的適當層次去。這個職業教育資格框架又和高等教育資格框架(FHEQ)中的適當層次有互通關係。後者共分為5級。NQF 中的4、5、6、7、8級分別與FHEQ中的C、I、H、M、D級處於同一層次。
美國開設職業教育專業的院校
康奈爾大學、萊斯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西北大學、美國東北大學、聖母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愛德華王子島大學、
北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各國情況 中國 中國學生把職業教育作為跳板,2年畢業後工作一年,再轉學分讀個大學就相對簡單多了,而且這對想移民的人來講,有了工作經驗將更有利。在職業學校里,可以轉學分的和不能轉,學校都會很清楚地標明,便於學生選擇。
2017年10月18日,
習近平 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加拿大 在加拿大,職業教育的專業是可以換的,如果你學了一段時間,感覺這個專業並不適合你,你可以申請轉學別的專業,一些課程的學分也可以轉。轉換專業的手續和程式很簡單,給學生很大的選擇空間。這應該是我國職業教育可以積極探索學習的人才培養模式。
加拿大多倫多理工學院新推出研究生文憑課程,置了像電腦工程技術、
電腦系統 技術、影視與動畫藝術、
房地產經營與管理 、衛生保健管理等一些實用性很強的專業,可以滿足一些
自考 、成教本科生的求學需求。
新加坡 企業老總參與校董事會
新加坡某教育集團負責人接受採訪時談到,新加坡職業教育學院是專門培養職業人才的搖籃,專業設定非常齊全,而且學校就像一個複合型的大工廠,試驗設備相當完善,學生在學校就可以把將來要工作的流水線全部接觸到,學習到。而且,學院也會給學生安排帶薪實習,一般實習期為2-4個月。學院本身就是人才加工廠,輸出的畢業生可以直接勝任工作崗位。
另外,新加坡的理工學院也比較側重於職業教育,完全根據市場導向辦學,但水準相比國內的高職教育來講要高出很多。新加坡的職業教育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企業老總、政府官員參與到校董事會,這樣就會把最新的
職業需求 情況直接傳達給學校,學校就會根據國家整體的人才需求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定。像淡
馬溪 聖陶沙旅遊學院就是個很好的例證,到2008年新加坡對於旅遊、酒店管理的人才需求缺口將達35000人,企業就與學院立即著手來成立專門的學院培養人才,反應相當迅速。
在新加坡,物流、旅遊、酒店管理、電子、證券、金融等行業是就業的大熱門,也成為學生選擇職業教育的首選專業。
紐西蘭 歷經百年的職業教育
據業內專家介紹,紐西蘭教育體制中最值得驕傲的是紐西蘭的中、高等職業教育。紐西蘭的職業教育有超過一百年的發展歷史,很多課程是長期移民或中短期移民短缺課程,而且學制不長,一般1-2年可以獲得大專學歷,畢業生能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這就意味著他們可以很快就業,並申請移民紐西蘭。例如西餐廚師、麵點師、
機械師 、建築木工、
園藝師 、設計師、攝影師等都是移民短缺人才。遍布紐西蘭南北島的20所國立理工學院提供所有相關課程。位於
南島 最大城市的
基督城理工學院 提供一系列工程類技能大專課程,包括土木工程、汽車機械工程、電子工程、電腦工程及計算機輔助設計等。課程採取小班授課,每班不超過15人,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除了公立學院以外,紐西蘭的私立高等院校也各具特色,在某些領域獨占鰲頭。
與紐西蘭未來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行業,如園藝業也是近年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大部分理工學院都提供1-2年制大專及3年制大本課程。在勞工部的資料中,對於園藝專才的全國短缺人數為27000人。園藝學課程對於留學生是個不可多得的課程,它既能滿足人才市場需求又可滿足移民政策要求。
重要意義 一、發展職業教育對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要性
勞動者素質是指一個國家中能夠從事
社會勞動 的全部人口的整體素質。從事社會勞動的人口主要包括從業人員、失業人員,也包括處於勞動年齡之內的就學人員、從事家務人員和軍隊
服役 人員以及其他人員。社會生產和經濟建設正是通過這些人的勞動來實現的,他們的素質狀況,在生產力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高勞動者素質,主要是依靠教育,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親職教育。其中學校教育尤為重要,因為它是一種規範化的教育,是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的教育,是有廣大幹部和教師負責任地去完成的教育,這種教育對提高勞動者素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當今世界,以人的素質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對全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已成為當務之急,從而教育擺在了優先發展的位置。
“十五”期間,中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2005年國中毛入學率已達95%,
高中毛入學率 已達50%,高等教育
毛入學率 已達21%,高等學校在校學生已經超過2300萬人,正如教育部
周濟 部長說,進入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但是,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21%的入學率意味著還有一大批高中畢業生未能升入大學。雖然招生數每年都略有增加,但
普通高等院校 的發展空間畢竟是有限的,如四川省某大學2005年招生10000人,2006年將招生10200人,僅增加了2%。反觀錄取率——據《成都日報》2006年4月3日報導,四川省2005年的高考生有453269人,比2004年增長32.3%,而錄取率僅60.23%,比2004年下降了10.07%。2006年該省高考生將超過56萬人,而錄取率較之2005年還將下降6.73%,為53.5%。另有報導,近兩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約為72%,也就是說,有28%的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已在並還將逐年下降。而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技師、技術工人等高素質技能性勞動者卻又非常短缺,並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制約
中國產業結構 升級的突出因素。
教育界、用人單位及青年人都曾經片面追求高學歷教育,忽視或輕視職業教育。然而學歷並不代表能力,隨著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觀念的進步,學歷在就業市場的優勢越來越低,用人單位更注重於學生實在的能力,比較務實地去選拔適合需要的人才。社會正在由片面追求學歷向能力社會轉變。有一家企業吸收了兩位新人,一位是工作了幾年的學士,另一位是剛畢業的碩士,經考核,前者具備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在試用期間,前者的工資4倍於後者。這種現象在國外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如美國某大學的加速器實驗室供許多教授使用,但工資最高者卻是管理加速器的一位工程師。這位工程師的工作能力很強,他對加速器的維護、改進基本能滿足各位教授研究工作的需要。這樣的事例說明,日益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一定要在層次上和類型上都能結構合理,這就要求
高等教育結構 與類型多樣化,而職業教育正是一種有效的補充。多年以來,中國職業教育曾為社會培養了許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和有職業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改善了中國勞動力隊伍的素質結構、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為各行各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促進了勞動就業和社會穩定。許多行業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時,都對職業教育為行業培養的高素質勞動者予以肯定。因此,發展職業教育對於提高勞動者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戰略意義。
二、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就業率提升
失業問題各國均有,這是一個關乎社會穩定的民生問題,如果就業率的提高大大滯後於經濟的增長,就易滋生社會的不穩定,從而經濟就難以持續發展,可見就業率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因此,各國政府都很重視解決就業問題。美國有一個政策,對興辦企業者給予減免個人所得稅的
獎勵 ,獎勵其為失業人員提供了就業崗位。在德國,中小企業為緩解失業壓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據統計,1996年德國的中小企業職工占全國總
就業人口 的70%。美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財力雄厚,某一個州上世紀80年代每月發給失業人員救助費400美元,相當於當時中國政府每月發給赴美訪問學者的經費。應該說,這筆救助費足以滿足其生活需要,但有些失業者還是要去搶劫犯案。正如中國有句古話,“小人閒居為不善”。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全球就業議程》強調:“工作是人們生活的核心,……這使得工作成為社會和政治穩定的一個關鍵因素”。中國政府對失業問題的解決主要是採取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辦法。儘管各級政府、社區、企業和工會、婦聯等社會中介組織,都在幫助失業者就業,政府還制定了一些政策,派出了就業督導組,有的地區更提出了消除“零就業”家庭。所有這些,可以概括成三句話,政府主導,
社會動員 ,促進(充分)就業。然而,就業並不只是一個有工作、有飯吃的簡單概念,這裡面同樣牽扯著勞動者素質的問題。中國人口眾多,就業壓力較大,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提高就業率及從業質量,把中國沉重的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這不僅需要政府主管部門高度重視發展職業教育,同時也要求每一個就業者在解決個人溫飽的同時,都應當更多地在加強自身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提高個人技能及綜合素質,幫助從業企業更大發展方面做出努力,這不僅促進了企業的進步,也提升了個人的就業質量和生活水平。上有所述,大批量的高中畢業生以及四分之一多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即失業,成為社會問題,而技能型、實用性人才卻又大量缺少,這當然不是一個好現象,但請注意,這個“失業”的群體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潛質人才庫。未能升入高等教育的高中畢業生可以進入中等、高等職業教育學習實用的技能知識,成為各行業的技術骨幹;未能及時就業的大學畢業生通過專門的
職業培訓 ,充分拓展已經具備的
專業知識 ,使之成為學即致用的專業人才,並利用在高等教育時培養的思維能力儘快進步,成為專家級人才。通過這樣的教育形式,不僅為國家、為行業、為企業培養了實用性、
技能型人才 ,提高了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也解決了這部分人員的就業這一
社會性 問題。因此可見,要就業,就好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這利於通過教育、再教育提高就業者素質, 增強勞動者就業競爭能力, 拓寬其就業渠道,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保持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
新型工業化的重心是發展高技術產業,而發展高技術產業的重要基礎是人才。中國走
新型工業化道路 ,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套用型高素質勞動者。然而,在中國勞動者的整體素質與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相比,已出現相當大的差距。中國的新型工業化必須切實轉移到依靠
科技進步 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已經成為共識。有人計算,在進入中國53個
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的人員中,有一半以上是大學生、研究生、留學生。人們都己認識到,沒有高層次的科技人才,就沒有高層次的技術創新,就沒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技術產業,從而就將影響國家綜合競爭能力的增強。不難發現,許多地區、許多高技術企業都在不惜重金引進高層次
科技人員 ,有些高技術企業還建立了相關的行業研究機構。國家實施
人才強國戰略 ,也提出要“加大吸引留學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的力度”,所有這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們對人才戰略的理解,卻忽略了高技術產業一方面需要高層次的技術創新專家,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工廠、一個企業還需要相當數量的技術操作人員,才能形成一個合理的人才層次結構。實驗室技術成果,要進入工廠成為產品,進入市場成為商品,中間還要遇到一些生產技術問題。這些技術問題,高層次的專家往往不太熟悉,他們也常常不屑一顧,而事實上又需要有實踐經驗的一般技術人員去解決。美國、日本的企業派到中國安裝、調試、維修實驗設備和機器的人員基本上都是高中畢業後再經過兩年技術培訓,相當於中國的高職生。在生產過程中,一般技術操作人員可以根據市場信息、用戶反映,不斷吸取相關技術和先進技術,日益改進和完善其操作技能,探索和建議產品的更佳設計等。孤立地看,它們往往是一些小改進,但積累起來,也會是很大的改革,會使產品多檔次、多樣化、個性化,從而增強產品和企業的競爭能力。反之,如果技術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不高,不能應對新技術日益發展的挑戰,那么企業的產品必然會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從而企業也就缺乏生命力。德國在發展高技術產業中,非常重視這類人才,要求他們成為企業中能適應新技術發展和高效工作的職工。德國對這類人才的培養,主要就是依賴職業教育。德國一貫重視職業教育,適齡青年也養成了接受職業教育的習慣,中小企業是學生接受職業培訓的主要基地,因而中小企業也自然地成為職業教育
畢業生 的主要就業場所。由於德國的中小企業非常發達,其總數占德國企業總數的98%以上,其納稅額占全國總稅額的45.8%,因而中小企業大大緩解了德國的失業壓力。德國的
高職教育 適用性強,學生的就業前景好,“向高等專科學校進軍”已成為德國高中生的常用語。
中國已高度重視這個問題,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要求在“十一五”期間,為社會輸送2500多萬名
中等職業學校 畢業生,1100多萬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決定》提出,要“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溫家寶總理講,“沒有這樣一支高技能、專業化的勞動大軍,再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也很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中國目前在生產一線的勞動者素質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緊缺問題十分突出。現有技術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數是
初級工 ,技師和高級技師僅占40%。”所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已成為推進中國工業化、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國家的發展、進步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離不開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建設者和專門人才,而保持和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教育是根本保證,其中職業教育為大多數群體提供了接受教育保障乃至就業保障,為國力增強、國家強大提供了更多、更豐富的人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基於這樣的重要性,全社會都應該給予職業教育以足夠的重視。
四、職業教育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
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巨大推動力量,由於一國的工業化進程會導致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再加上農村推力和城鎮拉力的共同作用,就必然會引起人口由農村向第二、第三產業比較集中的城鎮流動和聚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產業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變化為農村人口的遷移創造了前提,遷移使這部分農村勞動力轉換了生產部門,從而引發他們職業的改變,從事的職業發生變化要求這部分轉移勞動力在進入新的生產部門前必須掌握一定的生產技能,才能更好地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並最終實現他們穩定而有效的轉移。由於職業教育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理論知識,而且更注重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職業教育相比普通中、高等教育與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有著更加直接而密切的聯繫。
發展職業教育能夠提高我國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滿足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同時提升我國的城鎮化質量,推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經濟的持續增長又會為城鎮創造更多的就業空間,吸引更多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從而對職業教育的規模與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促進職業教育向更高的水平變化和發展。因此,它們二者之間是一種積極的良性互動關係。
國務院多次提出要把職業教育當做今後教育的工作重點來抓;同時,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表示,未來職業教育的工作重點是讓更多農村學生接受職業教育,掌握知識技能,改變當前農村學生工作困境。而涉及人數眾多的農村職業教育主要任務就是讓更多農村學生通過職業教育,掌握就業技能,實現轉移就業。葛道凱表示,未來除了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質量、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外,還要擴大面向農村學生、面向涉農專業學生生活費的資助和免學費的力度,吸引更多初、高中畢業生來職校學習。
職業教育就是培養具有紮實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專業人才,農村學生只有經過技能培訓,才能成為適應市場需求的職業技能人才,實現轉移就業。職業教育為農村學生的就業服務,通過對學生技能與知識的培養,為農村學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平台。發展職業教育就是要擴大面向農村的招生量,給農村學生更多的學費和助學優惠。
扶持措施 2014年6月26日,教育部介紹我國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情況時表示。我國將支持部分有意願、有條件的本科高校轉型為套用技術型的高等學校。對於此前“我國600所高校將轉型職業教育”的報導,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表示這一表述“不準確”,目前已有130餘所高校提出了試點轉型的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