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模式

社會模式

基本介紹

概念辨析,分類形式,

概念辨析

為了清楚地認識和科學地把握社會模式的本質特徵,我們把與社會模式概念相近的幾個概念加以分析。
1、社會制度:社會制度是為了滿足人類基本的社會需要,在各個社會中具有普遍性、在相當一個歷史時期里具有穩定性的社會規範體系。人類社會活動的規範體系。它是由一組相關的社會規範構成的,也是相對持久的社會關係的定型化。
3、社會體制:即社會管理體制,在特定的國家或地區內以明確的政府、市場社會組織職能,清晰的中央、地方各級政府之間事權、財權責任進行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解決社會糾紛的一組機制與制度。
根據以上定義可以看出,社會制度決定一國的性質,是社會經濟深層次的東西,與政治關係較為緊密,具有普遍性、相對穩定性和複合性。社會制度是人類文明程度與文明歷史進程必然結果與反映。文明程度決定社會制度社會制度標明了人類文明的歷史年輪。社會模式,則是由民族文明決定的,是民族文明價值標準的體現,它離不開民族特定的經濟基礎、政治基礎與文化基礎,集中反應的是一個民族的性格特徵。經濟、政治、文化基礎構成一國國情。市場是經濟的基礎,人權是政治的基礎,思想是文化的基礎。社會體制屬於操作層次,是在一定社會制度下,社會管理的具體形式以及組織、處理、調節公共事務的體系、法律、法規的總稱。社會體制基本經濟制度、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模式的決定和制約,是基本社會制度的具體體現,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模式下的管理機制,因不同國情及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而異。
社會模式一方面有其民族的特徵,另一方面必須順應社會制度發展的需要。當然,一個民族必然會選擇其社會模式,但不可能去選擇社會制度。故然只能順應社會制度即時代趨勢變化的選擇,任何社會模式,只有也必然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只有也只能順應社會制度進程變化的需要,及早採取對策應變新的形勢、才能避免社會危機與危局的產生。社會模式的本質特徵是形成於一定時空之中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形成鮮明特點的經濟發展方式,常常聯繫到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發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會模式。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模式都有經濟(發展)模式的烙印。

分類形式

根據不同的標準,經濟模式有不同的分類。按經濟制度進行劃分: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和社會主義經濟模式;按地理位置進行劃分:斯堪的納維亞模式和亞洲模式;按制度差別進行劃分:銀行體制和信用體制、個人主義共產主義、勞動市場調節的聯合方式和非聯合方式等;按經濟發展水平劃分:已開發國家市場經濟模式開發中國家(地區)市場經濟模式和轉軌國家的市場經濟模式。法國人阿爾貝爾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主要分為兩種:美國模式萊茵模式 ;根據“新制度學派”的觀點,資本主義的模式劃分為:市場導向資本主義、政府導向資本主義和談判或協商資本主義。還有劃分為國家需求管理型、福利國家型、社會市場型、強調公共管理的指示性計畫型和國家發展導向型等等。
採用一種創新的貢獻性的分類方法,見圖1 社會模式分類圖,把社會模式分為社會達爾文主義模式和社會人道主義模式。社會模式是不區分社會性質的,社會主義國家可以實施社會人道主義模式,資本主義國家也可以;資本主義走過社會達爾文主義模式,社會主義國家也經歷過。
資本主義國家早期及發展期的社會模式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模式,他們認為人之以富裕是因為其勤勞,之所以貧窮是因為其懶惰,整個人類社會也和自然界一樣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社會達爾文主義是指一種思想。這種思想認為達爾文主義,特別是它的核心概念——生存競爭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類社會中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認為它在人類的進化、發展上起著重要的作用。社會達爾文主義本身並不是一種政治傾向,而是一種社會基模,根據自然界“食物鏈”現象提出“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並以此解釋社會現象。
資本主義發達的“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改革以後的社會模式是社會人道主義模式。他們不區分生產資料所有制,看重的不是生產資料是公有或私有,而是實現有差別的社會公平和公正的分配;主要利用市場運作,實現社會資源的最佳化組合和配置,提高經濟效率和效益,增多財富,增大積累,增加收益;發展多種經濟成份,使之相互競爭,在競爭中發展,共同促進市場經濟的昌盛和繁榮,達到共同富裕。國家政治清明、有效監督,高福利、高稅收,教育系統發達、國民文化素質高,尊重歷史、保護文物,重視環保、環境優美。
在中國,我們走的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實施的是人道主義人民社會主義模式。雖然我國的貧富差距不斷增長,根據庫茲涅茨倒U理論,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社會人道主義模式可以減弱或消除這種貧富差距的發展過程。
多元化的當今世界,社會達爾文主義社會人道主義仍然存在,社會達爾文主義模式的國家崇尚個人主義和充分競爭性,私有化,自由化,放鬆控制和削減社會福利。因為這種模式過分強調限制國家權力,努力維持激烈的市場競爭,甚至政治綱領也服從競爭法則,結果是社會安全網較弱,財政再分配非常有限,社會不平等變得更加向兩個極端發展,收入差距巨大,社會不穩定。在社會人道主義模式國家中,如果用相對平等、公正、安全等標準來衡量,那么,萊茵模式國家無疑比社會達爾文主義模式國家更善於把社會公正、集體負擔費用和管理效率結合在一起。然而社會人道主義萊茵模式法國高福利高稅收,實際平均主義最終結果卻是一起受窮,在大國行列中後退。法國社會從未像現在這樣多地談論公正問題,但它實際上卻從未像現在這樣多地允許嚴重的社會不公。回首看來只不過是犯了一個巨大的、使勞動貶值的錯誤——勞動遭到懲罰,勞動報酬還不如救濟費多。
簡言之,這兩種極端模式,無非一種模式是促進經濟成長,為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就要搞一些刺激生產的改革,就要裁員、拉開差距、利用獎勵、高收入等刺激勞動積極性。而另一種模式是關注社會公平,認為社會上不應該有太多弱勢群體,應該讓多數人都保留在工作崗位上,降低失業率,鼓勵企業為弱勢群體做貢獻,即使失業了也應該有收入。於是就搞社會福利社會保障。一方面,福利保障搞多了,既然不勞動也能有收入,勞動積極性就會下降,經濟動力以及社會動力就會減弱;另一方面,這一制度也影響了資本家的投資積極性,社會保障金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高稅收,它的增加使產品的成本提高,企業稅負加重,利率下降,利潤減少,這樣一來,資本家投資的積極性就有所下降,影響了經濟的增長。總之,社會人道主義模式國家都要把刺激發展的動力機制和保障公平的福利機制調節好,控制在一定貧富差距內,找到一個合理的稅收比例點和福利比例點,以促進經濟穩定發展,否則要么出現經濟動力不足的問題,要么出現貧富差距過大的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