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狀肩胛

翼狀肩胛

翼狀肩胛是正常人的肩胛骨緊貼胸壁,這主要是由前鋸肌斜方肌的協同收縮來完成的。如果前鋸肌和斜方肌麻痹,就可使肩胛骨失去貼胸的作用力。當上臂運動使肩胛骨旋轉時,它就可以出現因脊柱緣失去牽拉而翹起,形成似蟋蟀翅膀的樣的畸形,所以臨床據此特徵而命名為翼狀肩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翼狀肩胛
  • 臨床表現:患側上肢酸困無力
  • 損傷機制:損傷胸長神經副神經
  • 預防:背包不宜過重
解剖生理特點,損傷機制,臨床表現,治療,預防,

解剖生理特點

1. 前鋸——起自第一至第九肋的前方(下4~5肌齒插入腹外斜肌的肌腹之間),肌束在肩胛骨的下面緊貼胸廓壁向後上移行,止於肩胛骨的脊柱緣,其中大部分肌束止於肩胛下角。此肌束收縮時,有使肩胛骨的下角和外上角向內的迴旋運動,所以它除有協助外展上肢的作用外,還可以與斜方肌共同使肩胛骨貼胸,起到固定肩胛骨的作用。
此肌受臂叢發出的胸長神經支配。此神經經鎖骨下方向前外下行,到達前鋸肌後支配該肌的運動。
2. 斜方肌——1側斜方肌呈三角形,兩側肌肉合併就成了斜方形。它的短腱起自項上線、枕外粗隆、項韌帶、全部胸椎的棘突和棘上韌帶。其上部肌束向外下,止於鎖骨外側1/3,中部肌束呈水平方向向外止於肩峰。下部肌束向外上止於肩胛岡。由於這三部分肌束的方向不同,所以其收縮時功能也不一樣。其對肩胛骨的作用是:在脊柱固定時若三部分肌束同時 收縮,可將肩胛骨拉向脊柱,並可以使肩胛骨沿矢狀軸將下角轉向外,將外上角轉向上;若只有隻有上部肌束收縮時,可使肩胛上升;下部肌束收縮時,可使肩胛骨下降。
斜方肌前鋸肌同時收縮時,一個力向脊柱方向牽拉肩胛骨,而另一個力向胸壁牽拉肩胛骨的脊柱緣,此二力的合力指向胸壁,就使肩胛骨緊緊地貼靠胸壁。斜方肌受副神經(第十一對顱神經)支配。此神經自頸靜脈孔穿出分為兩支,一為較細的內側支併入迷走神經,另一支行於頸內動、靜脈之間,在胸鎖乳突肌的深面斜向後外,穿入斜方肌並支配該肌。肩胛骨與胸壁之間所以能發生60度的外旋運動,與此二肌有密切關係。

損傷機制

凡是能夠損傷胸長神經副神經一切因素(如較長時間承擔較大負荷的背、扛、抬等),均可能壓迫此二神經而使其損傷,引起功能障礙,使其支配的肌肉發生癱瘓或萎縮。當肩胛骨失去肌肉對它的貼胸作用力以後,運動時就會發生肩胛骨內側緣翹起,形成翼狀肩胛畸形。胸長神經和副神經,也可以因一次急性直接暴力的牽拉或鈍銼而致傷。此類損傷的表現是神經功能發生障礙比較多見,很少有神經斷裂的發生,所以致病因素解除以後,其功能就可以逐漸恢復正常。

臨床表現

患側上肢酸困無力,工作時容易疲勞為其前驅症狀。病情繼續發展,就會使上臂上舉不能過頭(因為肩胛外旋60度的機能喪失,肩只能使上臂上舉120度左右所致);讓患者作上肢運動時,無有肩胛骨的活動,肩胛骨的運動範圍比腱側明顯變小。再讓其兩手推牆支撐時,可見肩胛骨內側緣翹起而發生翼狀畸形。

治療

此病一旦發生,治療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所以對它進行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預防

——1. 背包不宜過重,背包帶也不宜過緊,更不能太細,以免對肩局部壓力過大而損傷胸長神經副神經。在背負行走過程中,要有適當的休息,使局部得到一定的間歇,以松解壓迫。有利於神經機能恢復。2. 要改變一些生產和生活習慣,如改肩挑、身背為車拉等,既能提高勞動效率,又可以減少致病因素。3. 加強肌肉力量的訓練。若鍛鍊以後肌大力足,就可以緩衝致病因素對神經的壓迫,又可以延緩肌肉萎縮的過程。治療——對於已經發生翼狀肩胛者,可採用石膏筒在上臂外展外旋位上予以固定,使前鋸肌完全放鬆,以利於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此外也可以口服大量維生素B1,或者局部注射B1、B12、ATP、輔酶A等,以改變局部的營養狀態,促進損傷神經和肌肉功能的恢復。針灸加脈衝電流的刺激,對於神經功能和防止肌肉萎縮,有肯定的效果。其他療法:如深部熱透理療、推拿按摩、電興奮等都對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加損傷部位的營養,促進損傷神經和肌肉功能的恢復很有好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