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時期 印第安人文化
印第安人 的文化:歐洲人發現新大陸的時候,
北美洲 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處於
原始公社制度 各種不同的階段。印第安人在向大自然的鬥爭中創造了自己的文化,主要是民間口頭創作,包括神話傳說和英雄傳說。由於他們沒有文字,這些傳說後來才得以整理問世,啟發了後世美國作家的靈感。
印第安人 早期移民文化
移民剛到新大陸時忙於生存鬥爭,所以開始時文學發展比較緩慢。最早發表的關於北美的作品是遊記、日記之類的文字。作者都是英國人。
英國殖民地 建立之後,統治者利用宗教,主要是清教主義作為控制殖民地思想意識的主要手段,因此許多出版物是關於神學的研究。著名的作家有科頓·馬瑟(1663~1728)和
喬納森·愛德華茲 (1703~1758)等。隨著工業、貿易和民族意識的增漲,宗教自由的呼聲提高,清教主義的
神權 統治走向衰亡,為人本主義與自由民主等民族獨立的意識所代替。
北美出版的第一部詩集《海灣聖詩》是以民歌形式寫成的聖詩。麥可·威格爾斯沃思(1631~1705)的詩全是解釋加爾文教的教義,成了宗教性的普及讀物。女詩人安妮·布拉茲特里特(1621?~1672) 寫的也是宗教生活,不過多少以世俗的筆調抒寫婦女的心情。生前只發表過輓詩的牧師 愛德華·泰勒(約1644~1729)反映了嚴格的清教主義的衰落。在這些詩人身上,英國的影響也是明顯的,布拉茲特里特得益於
斯賓塞 ,泰勒的詩里看得出
約翰·多恩 和喬治·赫伯特的影響。
獨立革命 美國民族文學形成於獨立革命時期。這場鬥爭產生大量的革命詩歌,並且造就了美國頭一批重要的
散文家 和詩人。政治上的獨立促進文化上的獨立。戰爭結束之後,美國作家的作品陸續增多,逐漸擺脫英國文學的壟斷局面。年輕的民主共和國使人們滿懷信心,並吸引著舊世界更多的人們奔向新的大陸。這樣的社會條件促使19世紀上半葉的文學創作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作家們吸取歐洲浪漫派文學的精神,對美國的歷史、傳說和現實生活進行描繪,
美利堅民族 內容逐漸豐富和充實起來。從20、30年代到
南北戰爭 前夕,是
浪漫主義運動 的全盛時期,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家泉涌而出,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批評家們稱這一時期為美國文學“第一次繁榮”。到了世紀中葉,
浪漫主義文學 的基調由樂觀走向疑慮,迫切的社會矛盾,如蓄奴制,又使某些作家採取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獨立革命是美國民族文學誕生的背景。早在戰爭爆發之前,美國殖民地人民在歐洲啟蒙主義學說影響之下,已經具有民族獨立的意識。
富蘭克林 (1706~1790)世俗的格言比愛德華茲清教主義的教誨更能吸引廣大民眾。富蘭克林用清晰、幽默的文體傳播了科學文化,激發自力更生的精神,他的愛國熱忱和關於自學、創業的言論,對於美國人民的人生觀、事業觀和道德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獨立革命期間充滿反抗與妥協之間的尖銳鬥爭,迫使作家們採取政論、演講、散文等簡便而又犀利的形式投入戰鬥。發表“不自由毋寧死”這一名言的演說家派屈克·亨利(1736~1799),象戰鼓那樣鼓動戰士奮勇殺敵的托馬斯·派恩(1737~1809),行文樸質無華卻字字擊中要害的
托馬斯·傑弗遜 (1743~1826),都是無畏的戰士,他們為了戰鬥的需要錘練自己的語言藝術。
富蘭克林 那個時期的詩歌也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大量的革命歌謠出自民間。菲利普·弗瑞諾(1752~1832)是當時著名的革命詩人,他的創作開創了美國詩歌的優秀傳統。
早期浪漫主義文學
19世紀初,一些以美國為背景、美國人為主人公的作品開始出現,初具美利堅民族的特色。
歐文 (1783~1859)致力發掘北美早期移民的傳說故事,他的《見聞札記》(1819~1820)開創了美國短篇小說的傳統。庫珀(1789~1851)在《
皮襪子故事集 》中以印第安人部落的滅亡為背景,表現了勇敢、正直的移民怎樣開闢美國文明的途徑。詩人
布萊恩特 (1794~1878)筆下的自然景色,完全是美國式的,他歌頌當地常見的水鳥和野花,而且通過它們歌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些作家的作品滿懷樂觀向上的時代精神。色彩陰暗的
愛倫·坡 在詩歌、短篇小說和理論批評方面達到新的水平,標誌著民族文學的多樣性和在藝術上的發展。
超驗主義與後期浪漫主義
19世紀30年代以後,東北部沿海的美國文化中心
新英格蘭 地區成了最早的工業區。傑克遜總統的民主主義路線又使國內的民主空氣增漲。這在意識形態上造成兩方面的後果:一方面出現了超驗主義者團體,另一 方面使一些作家產生不少疑慮,浪漫主義文學的基調由樂觀轉向懷疑和消極。超驗主義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先表現為宗教、哲學思想中的改革,後擴展到文學創作領域。以
愛默生 (1803~1882)為首的超驗主義者為了摒棄加爾文教派“以神為中心”的思想,吸取
康德 先驗論和歐洲
浪漫派 理論家的思想材料,提出人憑直覺認識真理,因而在一定範圍內人就是上帝。這一派思想的出發點是人文主義,即強調人的價值,反對權威,崇尚直覺,主張個性解放,打破神學和外國教條的束縛,對美國作家產生不小的影響。
愛默生 到了50年代,隨著工業化引起的種種社會問題的出現,作家們敏銳地感受到民主制的弊病。
梭羅 (1817~1862) 側重超驗主義中人的“自助”精神,主張回返自然,保持純真的人性,因此與資產階級社會秩序發生衝突。在
霍桑 與梅爾維爾身上,這種矛盾以抽象、神秘的形式表現出來。霍桑(1804~1864)深受加爾文教派的影響,又想有所擺脫,於是轉向對人類狀況與命運的探索,如《紅字》(1850)。梅爾維爾(1819~1891)同霍桑一樣,把他所感覺到的社會矛盾歸結為抽象的“惡”,而“惡”的強大與不可理解使《白鯨》(1851)等作品蒙上神秘、悲觀的氣氛。
婆羅門
“婆羅門”是指這一時期新英格蘭地區一批有高度文化教養的作家,或稱“紳士派詩人”。
朗費羅 (1807~1882)、
洛威爾 (1819~1891)和
霍姆斯 (1809~1894)都是知識界的名流。他們出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歌頌
愛國主義精神 ,反對蓄奴制,同情印第安人,也對社會流弊提出一些批評。由於他們的出身地位和文化教養,他們的觀點和情緒一般較為溫和。
廢奴文學
19世紀30年代之後,北部進步人士掀起越來越高漲的廢除黑奴運動。黑人的處境激起許多作家的同情,從
愛默生 、朗費羅到
惠特曼 都寫過反對蓄奴的詩篇。影響最大的作品是
斯托夫人 的小說《
湯姆叔叔的小屋 》(1852),
林肯 (1809~1865)稱她為“發動了一次戰爭的小婦人”。詩人惠蒂埃(1807~1892)抗議蓄奴制的詩篇數量最多,反映了19世紀
廢奴運動 歷次重大的鬥爭。
廢奴文學 雖限於道義上的譴責,卻推動了廢奴鬥爭,在文學史上,也是19世紀現實主義創作的先聲。偉大的民主詩人惠特曼 美國19世紀的民主精神在惠特曼(1819~1892)的《草葉集》(1855)里得到充分發揮。他以豐富、博大、包羅萬象的氣魄反映了廣大勞動民眾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樂觀向上精神。他歌頌勞動,歌頌大自然,歌頌物質文明,歌頌“個人”的理想形象;他的歌頌滲透著對人類的廣泛的愛。詩人以豪邁、粗獷的氣概蔑視蓄奴制和一切不符合自由民主理想的社會現象。他那種奔放不羈的自由詩體,同他的思想內容一樣,也是文學史上的創新,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一戰前 從南北戰爭結束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美國文學總的傾向是現實主義的興起、發展和浪漫主義的衰微。南北戰爭結束後的20、30年內,資本主義處於
自由競爭 階段,民主、自由的理想鼓舞著人民和作家,文學創作中樂觀的情緒處於主導地位。80年代以後,經過幾次經濟危機,社會動盪不安,人們懷疑民主制度是“人人自由、幸福的天堂”。80、90年代以後,批判現實、揭露社會黑暗的作品增多,主題涉及農村的破產,城市下層人民的困苦,勞資鬥爭,不少作品揭露種族歧視、海外侵略和政府與大企業的勾結,也有些作品表現了
空想社會主義 的情緒。
鄉土文學 鄉土文學最先出現於19世紀20、30年代,南北戰爭後進一步發展。這種文學描繪本鄉本土的傳說與現實生活,地方色彩濃厚,基調是樂觀的、抒情的,如描寫西部礦工生活的布雷特·哈特(1836~1902),或者是幽默的、機智的,如裘維特(1849~1909),這是戰後美國健康、 活潑生活情趣的反映。
馬克·吐溫 (1835~1910)的創作活動持續近50年,是這時期主要的作家,代表作是《
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 》(1884)。他早期的短篇小說吸取西部鄉土文學中幽默故事的特點,採用詼諧、滑稽的誇張手法表現美國的社會生活。他對戰後美國社會的批評包括政治腐敗、種族歧視、教育制度、宗教生活等方面。這些批評都是溫和的、善意的。80年代以後,隨著他對美國民主制的認識深化,諷刺成分增多,後期發展到憤怒的抗議甚至悲觀失望。馬克·吐溫是幽默藝術的大師。他在滑稽中含有諷刺,逗趣中有所針砭,創造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心理分析 亨利·詹姆斯 :出身高貴、深受歐洲文化影響的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描寫上層資產階級精神面貌的代表作家。他的風格高雅、細緻,講究表現形式,與粗獷、詼諧、富於生活情趣的
馬克·吐溫 適成對比。亨利·詹姆斯雖然崇拜歐洲文化,但在道德情操方面更偏向
於文化 修養不高的美國人。美國人心地純真、善良,比狡黠的歐洲人(或常住歐洲的美國人)可愛,這是他的《貴婦人的畫像》(1881)等小說中常出現的主題。他開創了心理分析小說的先河,他的作品,尤其是後期作品如《鴿翼》(1902),不厭其詳地發掘人物“最幽微、最朦朧的”思想與感覺,把“太空中跳動的脈搏”轉化為形象。在心理分析精微細緻這一點上,
亨利·詹姆斯 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為小說藝術的表現力開闢了新的途徑。
馬克·吐溫 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文學的興起:80、90年代以後,隨著壟斷資本的逐步形成,以
勞資矛盾 為焦點的各種社會問題尖銳化、表面化,作家們對社會的前景感到憂慮和失望。威·迪·豪威爾斯(1837~1920)拋棄早期那種廉價的樂觀主義,開始表現社會矛盾。在歐洲現實主義與
自然主義文學 的影響下,一批新興的作家從許多方面反映社會消極的一面。哈·加蘭(1860~1940)筆下作品描寫農民的絕望;弗·諾里斯(1870~1902)小說中的農場主被鐵路資本壓垮;斯·克萊恩(1871~1900)暴露城市的貧民窟生活;歐·亨利(1862~1910)的小市民讓命運捉弄得哭笑不得。尤其是
傑克·倫敦 (1876~1916),他描寫那些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工人和流浪漢,較早表現出社會主義革命的願望。
現實主義作家各具藝術特色,加蘭寫得逼真,
諾里斯 反映了廣闊的社會圖景,克萊恩引進了
印象主義 手法,
傑克·倫敦 的文筆剛健有力,敘述引人入勝。
歐·亨利 運用懸念、突變等手法,開闢了美國式短篇小說的途徑。這些作家都對美國文學的成熟作出了貢獻。
歐·亨利作品
現實主義文學 進入20世紀後,發展為兩個分支。一支是“黑幕揭發者”。“黑幕揭發者”寫城市生活,專事揭發大企業中觸目驚心的腐敗情況,改良主義色彩較濃。寫法上多用新聞體,
形象描寫 的藝術性較差。
另一支是以
德萊塞 (1871~1945)為首的現實主義小說家。德萊塞廣泛而深入地描繪了美國社會的真實圖景。他的《
嘉莉妹妹 》(1900)等早期作品描寫勞動婦女進入大城市和上層社會後被侮辱、被損害的遭遇。
黑人文學 美國黑人 文學起源於黑人奴隸歌曲,這些歌曲,不論是悲歌還是民歌,傾訴了黑人背井離鄉、淪為奴隸的痛苦心情。書寫文學最早出現在18世紀,19世紀以後陸續增多。表現形式先是詩歌,再是小說。作者多數是已經獲得自由的黑人。除少數迎合白人讀者的口味外,多數作家傾吐黑人奴隸的苦難,控訴蓄奴制的罪惡。南北戰爭前後,以
道格拉斯 (1817~1895)為首的黑人作家提出廢除蓄奴制、爭取黑人人權的要求。黑人文學的戰鬥性增強。南北戰爭後出現的詩人鄧巴 (1872~1906) 、小說家
切斯納特 (1858~1932)在藝術上更為成熟,前者想像豐富,表現含蓄,後者揭露了戰後南方種族歧視的狀況,但對白人統治者又存有幻想,反映了黑人知識分子的思想傾向。
二戰前 從
第一次世界大戰 到第
二次世界大戰 ,是
美國文學的第二次繁榮 時期。20年代,各種流派相繼出現,表現了高度發展的
資本主義社會 的種種矛盾和精神世界方面的問題。30年代基本上是左翼文學占主導地位,從30年代後期起,文學界分化成各個流派,又出現了紛紜多樣的局面。總的來說,現代派文學與左翼文學是這個時期兩股最大的文學思潮。從這個時期起,美國文學開始發生世界性的影響。1930年後,美國作家陸續得到
諾貝爾文學獎 金。
現代派 現代派文學的興起:20世紀初,美國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壟斷資本進一步集中,大城市人口密集,工農運動規模越來越大。社會面貌與人的
精神面貌 ,已非19世紀傳統現實主義手法與惠特曼式的風格所能準確反映。大戰前的最初10年為孕育新的風格、新的流派作了準備。歐洲的現代派文藝不斷介紹到美國。19世紀下半期美國的詩歌處於過渡階段,繼惠特曼後只出現了一個重要詩人艾米莉·狄更生(1830~1886)。她一反浮誇的浪漫主義詩風,以不規則的韻律、奇特的對照和自由的聯想,打開了通向美國現代詩的道路。
1912年,《詩刊》在
芝加哥 創辦,標誌著現代派文藝的開始。《詩刊》的頭 3卷里,出現了
龐德 (1885~1973)、H.D.(1886~1961)、韋·林賽(1879~1931)、艾·洛威爾(1874~1925)、威·卡·威廉斯(1883~1963)、
桑德堡 (1878~1967)、沃·斯蒂文斯(1879~1955)、艾·李·馬斯特斯(1868~1950)、瑪·莫爾(1887~1972)等人的作品。這些人其中有意象主義者,有接近勞動人民的芝加哥詩派,有20世紀的田園詩人,有新的鄉土主義者,有抽象—哲理派詩人。他們的共同點是表現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越來越突出的人的異化,並或多或少流露出彷徨和悲觀的情緒。即使是田園詩,
弗羅斯特 筆下的新英格蘭風光也籠罩著疏遠、陌生與死亡的陰影。
現代派詩歌 的代表作是
艾略特 的《荒原》(1922)。這首詩為西方現代社會提供了一個象徵性的比喻。
現代主義在戲劇方面的代表人物是
奧尼爾 (1888~1953),他的劇作受到
象徵主義 、表現主義和
弗洛伊德主義 的影響。他對美國社會的合理性表示懷疑,創造了美國現代的悲劇。在小說方面,格·斯泰因(1874~1946)與舍·安德森(1876~1941)開創了美國現代派小說的道路。
迷惘文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幾年之後,對這次戰爭的厭惡情緒開始在文學上有所反映。“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大多參加過這次戰爭,他們普遍有一種被欺騙、被出賣的感受。他們不再相信虛偽的道德說教,而以
玩世不恭 的生活態度來表示自己的消極抗議。“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是
海明威 (1899~1961)的《
太陽照樣升起 》(1926)。有些作家沒有趕上參加戰爭,如“
爵士時代 的歌手”
菲茨傑拉爾德 (1896~1940),他的情緒是和“迷惘的一代”相通的。海明威、菲茨傑拉爾德等作家唱出了幻滅的哀歌。稍晚的
托馬斯·沃爾夫 (1900~1938)在短短的10年間寫出了好幾百萬字小說,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主題是不斷尋求連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目標。
迷惘的一代 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這個時期傳統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仍然不斷出現,並且有所發展。
德萊塞 這個時期的作品,包括《欲望
三部曲 》(1912,1914,1947)和《美國的悲劇》(1925),對現實的反映和批判越來越深刻。辛·劉易斯(1885~1951)的《大街》(1920)粉碎了“村鎮是美好的世外桃源”的神話。他後來的作品對商業、科技、宗教界的問題都作了揭露,他所塑造的巴比特成了庸俗、浮誇、講求實利的中產階級的
典型人物 。女作家
薇拉·凱瑟 (1873~1947)以歌頌
拓荒者 開始,進而判批金錢勢力,後來又從歷史中去發掘現代美國所缺乏的精神美。
“
哈萊姆文藝復興 ” 黑人文學20年代也有較大發展。在當時文藝界推崇“原始主義”的影響下,紐約的黑人區出現了“哈萊姆文藝復興”。
休斯 (1902~1967)、卡倫(1903~1946)等都是當時湧現出來的優秀作家。他們的作品在描寫異族情調的同時,發掘了黑人古老傳統,樹立了民族自尊心。到了30年代末,黑人文學的戰鬥性進一步增長,出現了
理察·賴特 (1908~1960)的《土生子》(1940)這樣的優秀作品。
左翼文學與反法西斯文學 1929年,美國出現特大經濟危機,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工農運動高漲,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擴大。
約翰·里德 (1887~1920)是左翼文學的創始者。30年代起,左翼作家隊伍迅速擴大,成立了許多左翼文學團體與組織,創辦了各種文學刊物,並在美共領導下舉行了多次會議。在作品方面,左翼作家寫出了一批堅實的作品。在文壇上已確立了地位的名作家,如
多斯·帕索斯 (1896~1970)、
斯坦貝克 (1902~1968) 等,在這股思潮的影響下也創作出一些優秀的社會抗議小說,如《美國》
三部曲 (1930,1932, 1936)和《
憤怒的葡萄 》(1939)。
海明威 30年代後期,國內外形勢發生變化,左翼文學隊伍開始分化。海明威、
海爾曼 (1905~1984)等作家參加了反法西斯鬥爭,他們的作品提醒人民要警惕新的威脅。
文藝復興 20年代,南方開始出現文學團體,創辦了不少刊物。在詩歌、小說創作與
文藝批評 方面,都出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些作家先後形成“
逃亡者 ”集團、
重農派 與“新批評派”,一時頗有影響。最重要的南方作家是威廉·
福克納 (1897~1962),他的作品如《喧譁與騷動》(1929)等,在構築一個獨特的藝術世界、反映南方
精神面貌 、刻劃複雜的人物性格與藝術手法的多樣創新上,都很出色。一般認為他是歐美現代派文學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福克納以及其他南方作家大多站在道德、宗教的立場上批判
現代資本主義 的物質文明。他們的作品裡有許多對罪惡和變態心理的描寫。他們的用意是清除污穢,讓心愛的故鄉變得乾淨一些。
威廉·福克納
文學批評 戲劇的“黃金時代” :美國19世紀的戲劇並不發達,劇本缺乏文學價值。1915年以前,商業化傾向嚴重,多數劇作可以用“擠人眼淚、逗人樂、嚇唬人”幾個詞來概括。在這以後的25年裡,美國的戲劇趕上了世界水平。大學裡設立了戲劇課,小劇場雨後春筍般出現,衝擊了戲劇界的商業習氣。
百老匯 本身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奧尼爾是新戲劇運動的主力。他的特點是把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與美好的夢想加以對照,同時用大膽創新的戲劇手法表現出來,以達到哲理、心理的高度,代表作有《天邊外》(1920)、《哀悼》(1931)等。當時還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劇作家,有的用新奇手法提示機器對人的壓迫,有的用爵士樂般喧鬧的節奏表現下層社會複雜多樣的生活,有的寫出了有心理深度的社會批判劇,有的通過小人物日常生活發掘善良、優美的人性。這個時期是美國戲劇的“黃金時代”。“
新批評 ” 美國的
文藝批評 一向不算發達,19世紀只有
愛倫·坡 和
亨利·詹姆斯 在理論批評方面有一些創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自由派批評家
布魯克斯 (1886~1963)抨擊粉飾現實的“斯文傳統”,為新文學的出現搖旗吶喊。他在重新評價美國文學傳統方面做了許多工作,有助於美國文學界自信心的確立。
門肯 (1880~1956)是一個勇猛的偶象破壞者,他在橫掃舊的偏見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新的偏見,但是他在為現代文學掃清道路方面有他的貢獻。20年代前後占統治地位的文藝批評是“新人文主義者”,他們尊崇古代的理性傳統,提出“自我節制”的口號,實際上是反對新文學的發展。他們不久即消失了影響。30年代出現了馬克思主義的
文藝批評 。左翼批評家批判資產階級文學,嘗試用
歷史唯物主義 觀點看待美國文學傳統,學習
蘇聯文學 經驗,扶植美國
無產階級文學 ,不久因為形勢發生變化而中斷。
4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50年代,最有影響的文藝批評流派是“新批評派”。這一派的批評家注重對文學作品本身進行精密分析,在
現代詩歌 的分析上有其獨到之處,他們擺脫了過去僅僅介紹背景知識與發揮個人印象的批評方式。但這一流派總的傾向是忽視文學作品的社會意義,割斷作品與歷史、社會背景的關係。
二戰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空前。戰爭中發生的事,如600萬猶太人被屠殺,核子彈在
廣島 爆炸,使
美國知識分子 感到震驚。他們懷疑人性是否還有善良的一面,也感到人難以控制自己製造出來的巨大物質力量。他們對文明與進步的信念發生了極大動搖。50年代在“冷戰”、
麥卡錫主義 和韓戰的背景下,文壇趨於沉寂;60、70年代,經過越南戰爭、民權運動、學生運動、女權運動、水門案件,文壇活躍起來,出現了一批愛思索的作家。在他們眼裡,美國的社會變得十分複雜,價值觀念混亂。他們普遍感到不知怎樣解釋這樣的現實,於是便通過怪誕、幻想、誇張的方式,再現生活中的混亂、恐怖和瘋狂。他們表現的是沒有目標與方向的夢魘世界,他們講的是
支離破碎 的故事,寫的是“
反英雄 ”、甚至是不完整的形象。這個時期,文學作品中對性愛(包括同性愛)的描寫也更為露骨。戰爭文學:戰後出現的第一股文學浪潮是戰爭小說。其中較好的是
梅勒 的《裸者和死者》(1948)和
詹姆斯·瓊斯 的《從這裡到永恆》(1951)。兩部書的共同點是通過戰爭,寫小兵、下級軍官與軍事機構的矛盾,即人的個性與扼殺個性的權力機構之間的衝突。這些小說已經觸及戰後整個一代文學最突出的一個主題。
麥卡錫 “怯懦的十年” :50年代,右翼保守勢力向30年代激進主義傳統進攻,許多人由關心社會進步轉而關心個人的私利。這10年被稱為“怯懦的十年”或“沉寂的十年”。這期間,出現了一些作品,將資產階級描繪成正面人物,鼓吹服從權威,如《穿灰法蘭絨衣服的人》(1955)。這類作品企圖維護既定價值標準和現存社會秩序,很快就失去了影響。另一方面,
阿瑟·米勒 (1915~2005)等作家抵制麥卡錫主義,繼續用作品抨擊社會的不正義。
“
垮掉的一代 ”:50年代沉悶的政治空氣使許多青年感到窒息,他們吸毒、群居,以頹唐、放縱的生活方式來表示自己的抗議。其中有些人把這種生活與情緒寫入文學作品,這便是“垮掉的一代”文學。這種文學發展到60年代後,在國內民主運動高漲的背景下,增加了一些政治色彩。但是對他們中許多人來說,東方宗教與東方哲學更具有吸引力。“垮掉的一代”在詩歌創作方面較有生氣,並恢復了美國詩歌朗誦的傳統。
“
黑色幽默 ”:進入60年代之後,人們對生活中的“非理性”和“異化”現象,有了更深切的體會。有些作家在作品中,用誇張、超現實的手法,將歡樂與痛苦、可笑與可怖、柔情與殘酷、荒唐古怪與一本正經揉和在一起,使讀者哭笑不得,感到不安,從而對生活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作者對世界前景的看法往往是悲觀的。這就是“黑色幽默”文學,代表作有
海勒 的《
第二十二條軍規 》(1961)等。
有人將
阿爾比 (1928~ )的作品也列入“黑色幽默”派中。阿爾比是美國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人物。他的喜劇並沒有什麼滑稽、幽默的成份,但是在使讀者感到不安這一點上與“黑色幽默”一致。這說明荒誕派戲劇與“黑色幽默”小說之間存在著血緣關係。
“非虛構小說”:60、70年代,出現了“新新聞報導”或“非虛構小說”這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有些作家認為現實生活的離奇已經超過了作家的想像力,與其虛構小說,不如用寫小說的手法來描繪引起社會轟動的事件。這樣的體裁允許報導者描寫事件時摻雜自己的觀察和想像,也可以採用各種象徵手法。這種作品比一般報告文學
深入細緻 ,其中也包括作者的觀察與想像,帶有更多的作者個人色彩,藝術感染力較強,例如
卡波特 的《兇殺》(1966)與梅勒的《劊子手之歌》(1979)。
猶太人文學 :美國當代作家中,猶太裔作家占相當大的比重,猶太人文學幾乎可以視為一種“
次文化 ”或“文化支流”。猶太人文學作品一般都具有古老的歐洲文化與現代的美國文化的雙重色彩,兩種文化的衝突與歸併使猶太人文學增加了複雜性。宗教思想與同胞遭到屠殺使猶太作家產生犯罪感與負咎感,歷史的命運又使他們有流浪感與漂泊感,美國的異化社會也使他們感到找不到歸宿。因此,尋找“自我本質” 便成為他們的作品中一個突出的主題。有代表性的作品是
貝洛 (1915~2005) 的《奧吉·瑪琪歷險記》。實際上,這是猶太民族確立自己的民族地位與民族尊嚴的一種表現。70年代後期,代表西方較新思想體系的貝洛與屬於意第緒文化傳統的
辛格 (1904~1991)相繼得到諾貝爾獎金,說明
猶太人文學 在美國文學中的重要性。其他重要的猶太作家還有
馬拉默德 (1914~1986)、
羅斯 (1933~ )等。
黑人文學:戰後黑人文學更趨成熟。拉爾夫·埃利遜(1914~ )的小說《看不見的人》和
鮑德溫 的散文,均已達到第一流文學的水平。他們對種族不平等的抗議採取了更細膩、更深刻的表達方式。他們希望人們認識到黑人是具有全部人性的人。這個時期里,女詩人關德琳·布魯克斯(1917~ )的詩得到普遍好評。女劇作家洛倫·亨斯伯利(1930~1965)的劇本《太陽下的葡萄乾》(1959)首創了黑人戲劇在百老匯上演的紀錄。勒魯伊·瓊斯(1934~ )是新一代的黑人詩人,他給自己另外起了一個穆斯林名字,表示他對美國文化的鄙棄。
美國文學 南方作家:南方文學這個時期仍有發展,老作家福克納、
波特 (1890~1980)、韋爾蒂(1909~2001)仍有重要作品問世。新作家也不斷湧現,著名的有斯泰倫(1925~2006)、威廉·斯泰倫(1925~1964)、麥柯勒斯(1917~1967)等。他們不再從歷史的傳奇里尋找題材,而是關心現實生活中南方人精神上的苦悶。坦·威廉斯(1914~ )是戰後享有盛名的南方劇作家,他的《玻璃動物園》等作品通過人物的性變態心理表現生活的不幸與空虛。
紐約作家:紐約的作家不像南方作家那樣具有某種共同的心理因素。人們把他們歸在一起,是因為他們都為紐約的幾家雜誌(《黨派評論》、《紐約書評》與《紐約人》)寫作,這幾家雜誌上發表的評論與小說往往對美國文學的時尚產生影響。利·特里林(1905~1975)與瑪·麥卡錫(1912~ )是很有見地的評論家,約翰·契弗(1912~ )與
厄普代克 (1932~2009)的小說用含有詩意又帶有嘲諷的細膩的筆觸探索大城市郊區居民的心理和意識,為東北部的中產階級描繪了一幅幅工筆精緻的風俗畫。
美國文學 個性化的詩歌:這個時期,美國陸續出現了不少詩歌派別,如“垮掉派”、“黑山派”、“紐約派”、“具體派”、“自白派”和“新超
馬克思主義 現實主義派”。這些派別各有主張,但其共同點是企圖擺脫
艾略特 的“非個性化”的影響。新一代的詩人直抒胸臆,突出個人因素,具有一種“現時性”。他們強調美國特色,不再視倫敦為英語詩歌中心;他們干預政治,不再以超然物外而自傲;他們反對權力機構,蔑視傳統規約,他們的詩歌描寫吸毒、性愛(包括同性愛)、精神分裂與對自殺的眷戀。這一切,可以看作對西方機械化、標準化、非人性化的社會的一種反叛。
美國文學 理論與批評:戰後,“新批評派”的勢力逐漸衰落。到了60年代,隨著各種激進運動的此起彼落,加上歐洲傳來“新左派”的思潮,學術界重新研究馬克思主義,又出現把馬克思主義與
弗洛伊德 心理學融合的理論主張。同時,結構主義的理論也開始在學術界流行。
這個時期里,文學家傳記這種樣式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詳盡的評傳,較有代表性的是5卷本的《
亨利·詹姆斯 傳》 (1953~1972),作者是里·艾迪爾(1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