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貝克

斯坦貝克

約翰·斯坦貝克。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熟悉並嶼社會底層的人們,他的許多作品都以他們為主人公,表現了底層人的善良、質樸的品格,創造了“斯坦貝克式的英雄”形象。同時,他的小說藝術造詣很高,將寫實風格與幻想風格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後來美國文學,尤其是西部文學的發展起了重大的影響。其代表作品有小說《人鼠之間》、《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伊甸之東》、《煩惱的冬天》等。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著作目錄,文學特點,作品主題,詩性語言,女性形象,生態主義,人物影響,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約翰·恩斯特·斯坦貝克於1902年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小鎮薩利納斯。他的父親是個磨坊主,母親曾經當過教師。正是在母親的薰陶下,小約翰有了對讀書的強烈愛好和對寫作的興趣。學生時期,他很早就讀了許多世界文學名著,還經常給他中學的報紙寫文章。不過,他的許多課餘時間卻是在室外度過的,或在農場幹活,或在加州的山嶺谷地中漫遊。這些地方後來就成為他的小說的背景。
1920年,約翰畢業於薩利納斯中學,入加州史丹福大學就學。由於生性好動,加之對自己的職業舉棋不定,他還長期離開學校到農場、製糖廠和修路隊去幹活。
最後在1925年,他沒有獲得學位就離開了史丹福大學。年輕的斯坦貝克決意要當作家,並認為紐約市是自己起步之處,因而啟程東行。在紐約,他做過各種工作,包括在《紐約日報》當記者。但是,沒過多久,他就對記者這種職業感到失望和厭煩。於是,他返回加州,投身到自己的創作中去。
斯坦貝克的第一部小說《金杯》發表於1929年。這是一部描寫十七世紀加勒比海海盜的歷史小說。這本書雖然不成功,但畢竟為他掙得一筆錢,足夠他1930年和卡羅爾·亨寧結婚的開銷。不久以後,他又寫了兩部小說。這兩部小說比起前一部來,更為遜色。不過,巧遇良機,其中名為《天堂牧場》的那一部為他的作家生涯奠定了根基。有一天,一位乘火車出門遠行的紐約出版商帕斯卡爾·科維西,偶然間買了本《天堂牧場》在火車上看。這本書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他立即與這位年輕的作者取得聯繫。他得知斯坦貝克還寫好了另一部小說,但是已經有七家出版商拒絕給他出版,科維西便把小說要去看了。這部小說就是《煎餅坪》,1935年由科維西出版,這本書成為斯坦貝克第一部大獲成功的作品。1936年,他又發表了《勝負未決的戰鬥》。這是一部描寫加州采果工人罷工的現實主義小說,飽含著辛酸苦楚。
斯坦貝克最優秀的小說之一《人與鼠》發表於1937年,寫的是兩個流離失所的農業工人的故事。斯坦貝克開始動筆時寫的是劇本,但後來改變了主意,寫成了一部小說。大獲成功之後,他又把小說改編成劇本。斯坦貝克因《人與鼠》而獲得1937年紐約戲劇評論家獎金,被譽為”觸及了真正紮根於美國生活的主題。“這部小說使斯坦貝克的名字在美國家喻戶曉。
兩年後,斯坦貝克寫的又一本書《憤怒的葡萄》給他帶來國際聲譽。這是他的傑作,是一部飽含著憤怒的長篇小說,寫的是貧苦農民從風沙迷漫的俄克拉何馬州平原流落到富庶的加利福尼亞州谷地的悲慘故事。1940年,《憤怒的葡萄》作為當年的最佳小說,使他獲得普利茲獎金。但是,對斯坦貝克個人來說,這部小說也帶來了成名之後的苦惱。他喜歡過簡樸安靜的生活,不喜歡參加文藝界聚會、應邀講話和親筆簽名。他覺得與農民、采果工人和工廠工人這樣的普通百姓在一起最自在。
在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斯坦貝克以《紐約先驅論壇報》戰地記者的身份去過英國、北非和義大利。
斯坦貝克戰後寫的第一部小說《罐頭工廠街》又是以他的故鄉加利福尼亞為背景。隨後,他於1947年發表了《不如意的公共汽車》。但是這兩本書都不大成功,於是斯坦貝克就把注意力轉到寫作電影劇本和戲劇方面去了。
其後,他在1951年發表了《伊甸園以東》。他自認為這是他一生寫得最好的一本書。《伊甸園以東》是一部長篇小說,寫的是在加州開拓新生活的兩家人在美國南北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歷。
在五十年代,斯坦貝克繼續寫作。但是,評論家們認為他這一時期的大多數作品都不是上乘之作,有些人甚至說斯坦貝克大概已經開始從作家生涯的頂峰走下坡路了。
然而在1961年,斯坦貝克卻隨著《我們不滿的冬天》的發表而東山再起。在這部小說里,他描述了一個出身於新英格蘭世家的男子如何由於為安全問題提心弔膽而背棄了他的理想主義。這本書博得許多評論家的好評,尤其給瑞典文學院的評選委員們留下深刻的印像。正是這些評選委員在1962年給斯坦貝克頒發了聞名世界的諾貝爾文學獎金。
同年,斯坦貝克發表了《同查利旅行》,描寫了他和愛犬在美國的遊歷。這是迄今對美國最生動的描述之一。
1966年初,斯坦貝克作為紐約報紙《新聞日報》的戰地記者前往南越。
斯坦貝克返回美國後,繼續在家中寫作。但是,在1968年5月,他的身體開始垮下來。1968年12月21日,他因心臟病發作逝世,終年六十六歲。

著作目錄

中文名
英文名
出版日期
《金杯》
Cup of Gold
1927
《天堂牧場》
The Pastures of Heaven
1932
《小紅馬》
The Red Pony
1933
《大地的象徵》
To a God Unknown
1933
《煎餅坪》
Tortilla Flat
1935
《勝負未定》
In Dubious Battle
1936
《人鼠之間》
Of Mice and Men
1937

The Long Valley
1938
《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
1939
《被遺忘的村莊》
The Forgotten Village
1941

Sea of Cortez: A Leisurely Journal of Travel and Research
1941
《月亮下去了》
The Moon Is Down
1942

Bombs Away: The Story of a Bomber Team
1942
《罐頭廠街》
Cannery Row
1945

The Wayward Bus
1947
《珍珠》
The Pearl
1947

A Russian Journal
1948
《燃燒的夜晚》
Burning Bright
1950

The Log from the Sea of Cortez
1951
《伊甸之東》

1952

Sweet Thursday
1954

The Short Reign of Pippin Ⅳ: A Fabrication
1957

Once There Was A War
1958
《煩惱的冬天》

1961

Travels with Charley: In Search of America
1962

America and Americans
1966

Journal of a Novel: The East of Eden Letters
1969

Viva Zapata!
1975

The Act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Noble Knights
1976

Working Days: The Journals of The Grapes of Wrath
1989

Steinbeck in Vietnam: Dispatches from the War
2012

文學特點

作品主題

在斯坦貝克的藝術世界中,對人類貧苦物質條件下各種生存狀態的觀照與描繪,具有一種突出的、決定性的地位。這是他小說創作(也包括大部分新聞紀實性作品)的一個普遍特徵。他對於人類生存的本質問題乃至超越性問題的思考。這也是我們談論其作品“因貧稱義”主題的由來。這裡有必要對“貧”的意蘊略作解釋。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在將生存的貧因狀態視作生存的價值祈向之必要條件時,所謂“貧窮”可能包含有兩層含義,一種指的是物質上貧乏,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那種“貧窮”;另一種則可能指“靈性的貧窮”。亦即所謂“虛心”的意思。這兩種意灑都需要上溯至原始基督教時代耶躍的教誨。”但在斯坦貝克的小說中,“貧窮”主要指的就是物質上極其匱乏的狀態。斯坦貝克筆下的人物,一般總是生存在物質條件相當困窘的狀態中——或者說,他執意於描寫人類貧窮條件下的種種生活狀態。在具體的創作中,他有關貧因的書寫當然會和現實主題發生聯繫,但對貧窮問題的一般化考察和對人生無法擺脫的物質貧困狀態的探討則是他更內在、更深刻的藝術關切。
需要指出的是,在斯坦貝克的創作中,這種對物質貧窮的關注事實上還內在地轉化成了他對世界的一殷體驗方式。在斯坦貝克的筆下,貧因誠然給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甚至是毀滅性的痛苦,但是,他更著意刻畫的,卻是在此種看起來再也無法忍受下去印巨大痛苦中,沒有被擊垮、沒有被磨滅的人性駕嚴的部分。

詩性語言

斯坦貝克在成為一個小說家的同時,也成為一位散文詩人或者說具有“詩性”寫作特徵的作家。威廉·亞坡曼·成廉姆斯在談到斯坦貝克時,甚至更加誇張:“斯坦貝克的作品具有一種整體的詩性——也許斯坦貝克在內在氣質上是個詩人,卻錯誤地選擇以寫散文為生”。斯坦貝克成為一個小說家的選擇是有意識的,他卻總是一個“行吟詩人”,對自己散文作品中的詩性和音樂性很感興趣,並且在自己的作品中強調語言的“聲音、視覺和感覺的重要性。斯坦貝克在自己的小說語言中形成了一種交響樂的風格,創造了一種美妙的音樂曲調,來表現作品宏大和祟高的主題,以便教育和愉悅讀者。他的小說語言的詩性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小說題目的隱喻性、人物口語的形象和哲理性以及敘述語言的詩意性。
憤怒的葡萄憤怒的葡萄
傑·帕里克認為“美國文學史上,鮮有像斯坦貝克這樣的作家固執地關切自己國家的特質與命運。從第一本小說選集《天堂牧場》之後,斯坦貝克在一部部的著作中,勾起了他的向胞對國家自然環境與居住地的難忘夢想。

女性形象

斯坦貝克在眾多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喬德媽眾神之母形象、被拋棄卻又重新擔當責任的羅莎香,壓抑、困惑的伊莉莎等等。在這些女性形象上基本可以看出斯坦貝克對女性的態度:斯坦貝克既對他們充滿了同情,又對她們寄予了希望,她們是新生的力量、不亞於男性的力量,不可或缺的另一極。而從喬德媽和羅莎香身上我們又看到了她們身上的女權轄神以及斯坦貝克對其寄予的期望。斯坦貝克的女性主義意識與生態女性主義的觀點相契合,我們可以說,斯坦貝克有意無意地表達了那個時代的女性的聲音和立場。

生態主義

長期以來斯坦貝克的小說經常被作為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諸條時期的“左翼文學”來加以解讀和評烈評論界通常認為他最優秀的作品是寫於30年代。生態批評和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解構和顛覆文明與自然的二元對立,主張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整體現或生態整體原則是生態主義和生態女性主義的共同原則之一,斯坦貝克生態整體現主要體現在他對人類破壞自然的控訴上,對人類中心的批判以及對人類團隊精神的讚美。

人物影響

“人類已被證明具有偉大的心靈和精神——面臨失敗的勇氣,勇敢無畏的精神,寬恕和仁愛之心。作為一名作家,必須宣揚和讚頌這些。我認為,一個作家如果不能熱忱地相信人類有自我提高的能力,就不會獻身於文學,也不能算是文學界的一員。”這是約翰·斯坦貝克在1962年接受諾貝爾文學獎金時所說的話。約翰·斯坦貝克的許多作品以美國的土地和人民為題材。他替窮苦人說話,為被壓迫者申辯。他的小說刻劃了富於同情心和人情味的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展現了他們生活時世的廣闊壯麗的圖景。
他的著作不斷被翻譯到國外,直至他去世那年(1968),已經有44部作品被翻譯成12種外文。在1948年,斯坦貝克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威廉·福克納就把他歸為美國第五位重要的小說家。
另外約瑟夫·馮騰洛斯記載:“25年來如果有誰問起誰是當今員偉大的小說家的時候,人們通常會想起三個名字:福克納、海明威和斯坦貝克”。·
1962年約翰·斯坦貝克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世界最終以官方的形式確立了斯坦貝克在美國文學界和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名小說家和諾貝爾獎得主,他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不論是在美國本土還是世界各地,斯坦貝克的作品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也是批評家研究的對象。他的作品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歡,無論在生前還是死後,斯坦貝克的作品都經歷了很大的爭議和考驗。由於斯坦貝克作品的主題多關注社會現實,多些理性的沉思,因此有些批評家認為斯坦貝克屬於30年代的作家,題材多為無產階級小說,經不起歷史的檢驗。

人物評價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者:“通過現實主義的、富於想像的創作,表現出蘊含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敏銳的觀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