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默德

馬拉默德

馬拉默德(Malamud,Bernard1914~1986),美國作家。1914 年4月26日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一俄國猶太移民家庭,1986 年3月18日卒於紐約,代表作有《 店員》、《夥計》、《新生活》等。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代表作品,

人物生平

馬拉默德(Malamud,Bernard1914~1986)
美國作家。1914 年4月26日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一俄國猶太移民家庭,1986 年3月18日卒於紐約。畢業於紐約市立學院,後勤工儉學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英文碩士學位。1939年起在大學執教,並試寫小說 ,50 年代成名。其作品有《 店員》、《夥計》、《新生活》、《房客》、《杜賓的選擇》、《上帝之恩》等長篇小說,以及一批內容豐富的短篇故事集。馬拉默德是美國當代最著名的猶太作家之一,曾多次獲普利茲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被稱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本世紀最優秀的短篇小說家之一”。他自幼受俄國文化影響,文筆兼具契訶夫與海明威之風,簡潔明快,幽默雋永,又帶有卓別林的“ 憂鬱抒情詩意 ” ,想像豐富,情感深厚 。他極善勾描美國猶太社區貧寒百姓的眾生畫像,創造出令人難忘的小店員、雜役、鞋匠、裁縫與潦倒文人的形象 。側重表現對人性善惡 、因果報應、道德良知的感悟。他筆下的小人物大多樸實善良 , 歷經磨難而同情之心不泯;又往往糊塗可憐,苦苦贖罪卻難以獲得重生。馬拉默德以其懷舊色彩與傳統觀念,具有強烈的反省啟迪意義。他多次榮獲創作大獎,曾擔任美國作家協會常務理事與國際筆會美國分會主席。

代表作品

《店員》
在馬拉默德的小說《店員》(1957)中提出了非猶太人皈依猶太教的問題。他的作品中經常描寫的是一些生活貧困的猶太人,如小店主、鞋匠、店員等等。馬拉默德的主人公總是為一定的目的而受苦。受苦本來在猶太人傳統的看法中是他們的特殊命運,特殊身份。因為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而上帝對他所喜歡的人才給以痛苦的考驗,使他們為給全人類贖罪而受苦受難。馬拉默德小說中的人物特點是為贖罪而受苦,但實現“得救”卻不在“彼岸”世界,而是在現實世界中尋找過得好一些的生活。他的主人公往往開始時是自私自利的,但後來卻能做自我分析,成為利他主義的人。小說《店員》表達了一切為贖罪而受苦的人都是猶太人的思想。
《新生活》
一九六一年,馬拉默德發表了長篇小說《新生活》。這部小說嘲笑美國大學。主人公西摩·萊文是生於紐約的猶太人,原是一個酒鬼,想過一種新生活,於是到外地一所大學裡去教書。不料到那裡不久,便與一位同事的妻子發生了關係,最後只好帶著這個女人和她的兩個孩子離開了這個大學。除去嘲笑大學裡污七八糟的生活之外,馬拉默德還想說明萊文最後放棄了他的“新生活”,承擔了他認為應當承擔的“責任”:負擔那個他已經不再願意和她在一起的女人和她的孩子的生活。
《雜工》
一九六六年,作者又發表了《雜工》,描寫一個乾零活的猶太雜工雅可夫·博克受人欺騙,被妻子拋棄,想隱瞞自己的猶太籍也未成功。他無辜被控為一個基督教小孩的謀殺犯而被判死刑。
《呆頭呆腦的人》
馬拉默德第一本小說《呆頭呆腦的人》發表於一九五二年,其中沒有什麼猶太性,把打棒球這樣一個普通的運動變為一個人神之交的神話故事。
《魔術桶》
一九五八年發表的《魔術桶》這本短篇小說集中卻有許多故事是取自意第緒文學的,描寫猶太人如何以狡詐的辦法和借上天的幫助以轉悲為喜。
《白痴第一》
一九六三年作者發表了《白痴第一》這本短篇小說集。第一篇故事《白痴第一》中描寫一個猶太人門德爾貧病交加,頻於死亡,他要把兒子送到他叔父家去。兒子伊薩克是一個白痴,三十九歲了,還和一個小孩子一樣。為了沒有錢買火車票,門德爾賣了表,還差三十五元錢。他帶了兒子到慈善機關去求助遭到拒絕,好容易在一個猶太教士的幫助下,籌足了車費,買了車票。不幸又因為到車站晚了,檢票的時間剛過,檢票員不準他們進站。在苦苦哀求得不到同情之後,門德爾和檢票員金斯伯格動手打起架來,這才能使伊薩克坐上火車去投親。馬拉默德在故事中使用了幽默的筆法描寫人物痛苦的生活,這是猶太文學的傳統特色。
《費德爾曼寫照》
一九六九年,馬拉默德把六篇都有費德爾曼這個人物的短篇小說收集在一起,成為一本叫做《費德爾曼寫照》的短篇小說集。其中的猶太性已不明顯了。
《夥計》
美國猶太裔作家馬拉默德的小說《夥計》於1957年首次發表後,便以其真實感人的描寫得到廣泛認同,其中弗蘭克的形象被譽為“20世紀美國小說中最為成功的一個”,因而也是眾多評論家津津樂道的話題。一篇小說能得到這么高的讚譽,又被眾人一致認同,應該是很棒的了!為此,我抱著一種十分渴望的心情,用了幾個夜晚的時光看完了這篇小說。
《夥計》講的是一個小雜貨店和幾個與小店有關人物的生活經歷。全書用十個篇章講述了小雜貨店一家人及其夥計在一年半中的人生遭遇。店主莫里斯勤勞善良,一周工作7天,每天14個小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賣3個便士的麵包給一個街坊婦女,他每天早晨6點摸黑起床,從未間斷;為還給顧客遺忘在櫃檯上的5分錢,他頂風冒雪追出幾個街區;傍晚別的店鋪已關門時,他卻守候那些必須準備早餐的顧客,從他的店裡買了東西後,才捨得關門;自己生活清苦,卻時常賒賬給客人(周圍那些不幸的街坊四鄰)。他一貫誠實待客,可稱得上是個有益於他人的人。然而,他這樣勤勞和善,回報他的卻是一次次苦難和不幸,痛失愛子,僅剩一女又因生活貧困無力上大學不得不出去工作補貼家用。他美麗的女兒渴望獲得更高的教育,擺脫貧困和苦難。當她的理想被現實所阻撓時,依然甘願在苦難中堅守人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