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洪鄉

羅洪鄉

羅洪鄉隸屬於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位於隆回縣東北端,東接新化槎溪鎮,南連高坪鎮,北鄰鴨田鎮,西靠望雲山林場。下轄19個村,189個村民小組,25258人,總面積63.24平方公里。 羅洪鄉管轄:中羅洪、官樹下、上羅洪、芭蕉山、新回、嚴勝、幸福、梓木溪、下羅洪、龍洲、江塘、光華、巴油、孟公、白蓮、塘灣、採蓮、洞塘、石蓮19個村委會。

2016年4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隆回縣羅洪鄉、羊古坳鄉建制,分別以原羅洪鄉、羊古坳鄉的行政區域為羅洪鎮、羊古坳鎮的行政區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洪鄉
  • 外文名:Luohong
  • 地理位置隆回縣東北端
  • 歷史人物鄒漢勛鄒代鈞、袁吉六等
  • 旅遊資源:鄒漢勛故居,袁吉六墓,貞節牌坊
  • 盛產:水酒(盧公液)、地瓜乾、糯米
  • 中藥材尾參白朮半夏柴胡
歷史沿革,經濟概況,旅遊資源,地圖世家,鄉村領導,拓展閱讀,

歷史沿革

關於羅洪的古代史料記載,尤其是唐代以前的史料,不甚詳盡。“羅洪”地名的由來,據傳是古時候發大水,淹沒了羅洪當地的房屋,沖走了農田,是一位羅姓長者,帶領當地居民,疏導洪水,重建家園,當地居民為了紀念這位羅姓長者,將當地改名為“羅洪”。這段傳說,有一定的歷史根據,實際上明洪武年間,羅洪洞塘霧露寨發生過山體滑坡,由於羅洪的地形,是一個巨大的U字形,春溪河從中蜿蜒穿流而過,霧露寨山體崩塌下來之後,在羅洪形成了堰塞湖,羅洪鄒氏始祖一彥公及以下五人:一彥、子財、汝宣、信伯、和忠,其墳塋均在霧露寨下的蛇形口,剛好處在發生山體滑坡的位置,均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解放後,開墾農田,才找到了三個墓葬。由於無法區分,鄒氏族人將其均作“一彥公”處理。當時古人迷信,認為這是“龍王”作怪,在當地至今還留傳下來了許多關於“出龍”的美麗傳說以及“剝龍洲”的地名。
經省考古所專家鑑定,位於離羅洪15公里左右的小坳遺址,確認為典型的龍山文化時期遺址,土質取樣分析遺址年代距今3800—4200年。表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
歷史以來,羅洪屬於寶慶府(舊稱邵陵郡或昭陵郡)新化縣的轄地,是梅山文化的一個部分。
據清《寶慶府志》載:三國吳孫皓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分昭陵(今邵陽市、邵陽縣、邵東縣及新邵、隆回一部)置高平縣。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曰南高平。南陳省入邵陽。縣治故址在今大橋公社小坳大隊古縣場,仍有“堂下”、“迎官”、“馬落”等地名,系當時縣衙舉行典禮和行政聚會處所。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11月(公曆1073年1月9日),梅山正式歸附北宋中央王朝。北宋在梅山建築二邑,上梅山築一邑,命名“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
根據羅洪鄒氏慶戶家譜記載,其遷羅洪始祖一彥公,號三郎,於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由洋溪抵紅涯飛瀑,其如匹練垂空,窮而上,山勢豁展,四面陡落為一小平原,即今羅洪之谷也,羅洪日名“春溪澗”,是時榛荊叢生,林密如織,為虎豹所藏,蛇虺所棲也。府君擇善地,結茅響水洞側,自負界耒耜徙居,火其密箐,田其平壤,漸墾漸廣,如梯狀爾,即世所謂梯田也。這些開墾的梯田,子孫後代們,至今受益,代代相傳。
明清時期,置羅洪為永寧一都(包含羅洪村、九龍村、靈真村、長鄄村)。
民國時期,為寶慶府新化縣永固鎮羅洪村。
1952年劃入隆回縣,建立第七區(羅洪)和第八區(大橋邊)。1956年撤區後建立大橋邊辦事處,轄5個大鄉,5萬人。1958年建立高平人民公社,1961年改大橋公社,1984年復設大橋鄉,1985年建高平鎮,設羅洪鄉。

經濟概況

羅洪鄉位於隆回縣東北角,東南與高坪相連,西與望雲山林場、鴨田鎮接壤,北與新化縣槎溪鎮毗鄰,轄19個行政村,分別是:中羅洪、官樹下、上羅洪、芭蕉山、新回、嚴勝、幸福、梓木溪、下羅洪、龍洲、江塘、光華、巴油、孟公、白蓮、塘灣、採蓮、洞塘、石蓮19個村委會。188個村民小組,6299戶,24037人,總面積63.2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23328.6畝,林地48100畝。
歷史以來,羅洪是連線新化、邵陽、隆回的黃金三叉口,在連結地甚至被命名為“黃金坳”,有著非常重要的區位優勢,但隨著公路交通的全面發展,羅洪的交通一度衰落。隨著滬昆高鐵的興建,羅洪正在修建一條至新化南(洋溪)的直通公路,建成後,路程將由38公里縮短至不到20公里,到邵陽北站也只有70公里。將大力地強化羅洪的區位優勢,為羅洪的經濟成長發力。
羅洪鄉以小水電、塑膠編織加工的工業園區初具規模,現有工業企業12家,農業企業4家,民營企業共有173家。改革開放以來,羅洪鄉工農業有了較快發展。現有鄉辦工業企業4家,農業企業6家,民營企業373家, 效益都較好。羅洪的農副產品比豐富。生產的“春溪玉液" 糯米酒於1995年獲中南六省食品博覽會金獎;羅洪的糯米糍粑,細嫩潔白,香甜可口;羅洪的精製“茶葉”,曾獲取省優質產品稱號;羅洪的“玉蘭片”薄如紙,香如桂,被譽為“南參”。還有尾參白朮半夏柴胡等中藥材,均質優、效佳,產量高。
望雲山上的水質、春溪兩岸的土質、羅洪田凼的海拔高度,都是糯谷生長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羅洪糯米聞名遐邇,千百年來暢銷湘中大地。
供奉在羅洪鄉望雲山上的盧公仙人是秦始皇派來尋求長生不老藥的,據說來羅洪後被好客的羅洪人用水酒款待,醉誤歸期,害怕被皇帝誅殺,便在望雲山隱居下來,此水酒便是後來的“盧公液”
2008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146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17元,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區域經濟布局更加合理。
近年來,鄉內縣道高羅公路和羅苗公路、鄉道羅孟公路等鄉內主幹道完成水泥硬化,村道硬化率達70%以上。建設中羅洪村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示範點一個,梓木溪等7個村實現寬頻上網。
鄉黨委、政府領導正帶領羅洪人民建設以經濟開發區為主的形象工程,改造電站、茶廠、碗廠等鄉辦企業,大力發展以加工為主的民營企業,大力發展種養業,儘快使羅洪走向繁榮,走向富強。

旅遊資源

人文資源:
羅洪古蹟頗多,人文薈萃,現存者以四景為最。
其一,“天門寺”,位於望雲山巔。傳說秦始皇派遣尋“不死藥”的盧公曾居住於此。
其二,鄒漢勛故居(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隆回縣羅洪鄉官樹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由鄒漢勛之父鄒文蘇修建。故居座北朝南,總面闊71.85米,進深84.7米,總占地面積6085餘平方米,現有建築面積約1400平方米。
其三,鄒門歐陽氏牌坊(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在羅洪鄉牛牯亭坳上,建於清鹹豐年間(公元1855年),大理石構築,石柱合抱有餘,牌坊寬11.7米、高7米,四柱三門, 重檐樓閣式、龍頭翹角、葫蘆寶頂,正面和背面有玉龍拱聖,喜雀踏梅等各種浮雕,上額書“贈修職郎縣學生鄒漢紀之妻歐陽氏坊”,雕刻精湛,造型雄偉壯觀。 其四,袁吉六先生之墓(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墓碑碑文是毛澤東親筆寫好郵來的,墓兩側的方柱上,刻有章士釗與郭沫若二人合撰的對聯--“通古今文史,育天下英才”。
自然資源:
羅洪八景,即沙坪丹楓、紅崖飛瀑、犀潭望月、巒寨遺城、仙岩曉日、霧露螺途、雲山積雪、塘沖斷塔
羅洪瀑布,系春溪水奔騰谷口,從懸崖直下百餘米,形成瀑布。下有深潭,稱扮水潭、扮水洞。
望雲山,主峰海拔1492米,頂峰有天門寺、石佛寺、石壁鐵瓦,頗為壯觀。佛教名山望雲山,中國歷史上一代名相和詩人袁牧盛讚它為“一品衣披紫薇令,半生心在白雲鄉”的仙人常隱白雲深處的人間仙境。
目前望雲山正由羅洪的鄒姓企業家鄒聯運先生斥資5億元,正在打造一個清潔能源生產基地:望雲山風力發電場。正計畫建造一個中南地區最大的滑雪場。在隆回縣縣委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整合隆回縣優質的旅遊資源,如小沙江花瑤、魏源故居、鴨田戰鬥指揮所,正在積極申報,準備將望雲山打造成一個實至名歸的5A級風景區。

地圖世家

羅洪風景秀美,人傑地靈。湖湘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寶庫里,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而湖南歷代稱得上是文化世家的,只有五個:湘潭黎氏、湘鄉曾氏、瀏陽歐陽氏、道州何氏、新化鄒氏。這裡的”新化鄒氏“,就是指從清朝乾隆年間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後的1975年,一共280多年的羅洪“鄒氏輿地世家”,從第一代景山公鄒文蘇始,至最後一代鄒新垓止,經歷了“文、孔、世、代、永、興、新”一共七代人。產生了46位有專著的鄒姓學者,200多位參與其中的鄒氏族人。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地理學會“亞新輿地學會”和中國第一家地圖出版社“亞新地學社”,詳情請參考百度詞條“鄒氏輿地世家”。

鄉村領導

書記:賀海飛
鄉長:覃志華
  • 黨委委員、人大主席:黎勇軍 
  • 政協工聯委主任:黃雪花
  • 紀檢組織委員:譚金
  • 武裝政法宣傳統戰委員、副鄉長:孫尚榮
  • 副鄉長:張代龍
  • 人大副主席:錢琦
  • 工會主席:曾贊平
  • 紀檢副書記(助理員):周后岳

拓展閱讀

羅洪名人
鄒漢勛,孔字輩,字三傑,又字叔績,號績父,小名克勛,清新化縣中羅洪(今隆回縣羅洪鄉)人,地學第二代傳人,生於嘉慶十年(1805)農曆十月。父,文蘇,歲貢生,喜詩、善文,著《九獻考》、《禮器小識》、《景山遺集》;母,吳瑚珊,工詩文,善輿地。鄒漢勛小時隨母學習,常聚灰畫《禹貢》山川圖形。16歲協助兄長漢紀等編著《左氏春秋地圖說》、《博物隨抄》。18歲自己著手編寫《六國春秋》。鄉諺有言“記不清,問漢勛;記不全,問魏源”。道光十一年(1831)後,開始撰寫,讀書偶識》。十七年補府學弟子員,後肄業於長沙城南書院,學習算學和曆法。十九年應鄧顯鶴之聘,參與校刊《船山遺書》。二十五年與鄧顯鶴編纂《寶慶府志》和《新化縣誌》。後應賀長齡之邀支貴州,纂修貴陽、大定、興義、安順四府志,被譽為“西南方修志家”。鹹豐元年(1851)中舉人。次年,應禮部試,不第。歸途去江西高郵訪魏源,為魏著《書古微》參訂《堯典釋天》,並為其繪製《唐虞天象》、《璇機內外》、《玉衡三建》諸圖。之後,依據以經緯測繪地圖的理論和方法,在《寶慶疆里圖說》中提出一套繪製地圖的基本原則;①明分率(比例);②分準望(方位);③定中宮(坐標);④測日星作圖則以經緯度劃面方格,每格按比例等於若干里,以三百六二度和六十方太密,便改為二十四向。他還創造地圖上和各種標誌(圖例):如山用“迭人”;水用“雙線‘;道路用”迭點“等等。他的製圖是晉代地理學家裴秀“製圖六體”的繼承和發展。在研究輿地學時,注重古為今用,創新和發展,並通過實地調查,以補古之不足。主張“知古期以用於今,知今期以稽於古”。古今地圖不同的頗多,但也對歷代州郡沿革考核精闢,被譽為中國近代輿地學奠基人。鹹豐三年(1853),胞弟漢章隨江忠源攻打太平天國,被太平軍圍困於江西南昌,他與江忠淑率軍赴援。圍解,敘知縣,留軍中參贊軍務。同年秋,江忠源援安徽巡撫,防守廬州(今合肥市),鄒隨同至廬州遷直隸州同知。農曆十二月(1854年1月),廬州被太平軍攻克,被殺於西門,年48歲。曾國藩挽曰“聞叔績不生,風雲變色;與岷樵同死,日月生光”。鄒著述甚多,除上述外,尚有《五均論》、《六國春秋》、《廣韻表》、《貴州沿革表》、《水經移註記》、《南高平物產記》、《顓頊曆考》等20餘種。
鄒代鈞,代字輩,鄒漢勛之長孫,名君甫,字伯陶,號沅帆,清新化縣羅洪(今隆回縣羅洪鄉)人,地學第四代傳人,為中國近代地圖鼻祖,鹹豐四年(1854)三月生。光緒五年(1879)取縣學附生。他為繼承發展祖傳輿地之學,負祖父漢勛的遺稿,赴甘肅酒泉軍營求見左宗棠,保縣丞。十三年,得兩江總督曾國荃推薦,隨劉瑞芬出使英法等國,駐節倫敦。公餘,仍研究輿地學,常刻中外輿地全圖,他參照邁特(米達,即公尺)與華尺比率,製造中國輿地尺,作為繪圖準繩。十五年回國後,應湖廣總督張之洞邀主繪《湖北全省地圖》,並附解說。後在武昌創辦中國第一個輿地學會,翻譯地名,改訂經緯線,用中國輿地尺,道創以銅版印製中外彩色地圖,頗為時人所重視。光緒二十年(1894),任譯書局分纂。甲午中日戰爭時,他向清廷陳說集兵京津,施以新法訓練,防守遼陽、牛莊一線,以水師斷日船接濟。次年,陳寶箴為湖南巡撫,銳意改革,鄒代鈞由武漢返湘,向陳陳言,開辦廠務,被聘為湖南礦務總局提調。後任《湘學報》輿地編撰、時務學堂輿地教習及南學會輿地主講。二十八年赴京,任編書局總纂及京師大學堂地理總教習。三十一年補用直隸州知州。後回武昌繪編《江蘇全省輿圖》,甫脫稿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六月,卒於武昌,年54歲。著述有;《西征紀程》、《光緒湖北地記》、《直隸水道記》、《中國海岸記》、《中國地理講義》、《會城道理記》、《中俄邊界說》、《蒙古地記》、《日本地記》、《朝鮮地記》、《安南緬甸暹羅地誌》、,印度阿富汗俾路支地記》、《五洲城鎮表》、《五洲疆域彙編》、《西圖譯略》、《英國大地誌》、《西域沿革考》、《文存》、《詩存》等。
鄒代藩,字價人,清鹹豐十一年農曆九月二十七日(1861年10月30日)生於新化縣羅洪村(今隆回縣羅洪鄉)。六歲時,父鄒世鹹令其背誦六十花甲,未能竟,從橫樓上將其拋入池塘中,經人救起。此後刻苦攻讀,學業大成。光緒十一年(1885)取縣學附生。後補廩膳生,捐光祿寺署正。鄒善古文,惡科舉。一年應試,主考者姓曹,即賦詩諷刺曰:“可恨青龍偃月刀,華容道上不誅曹。奸臣幸運傳留種,科甲場中獨占鰲”。官府追捕,他裸體對罵,捕者疑其瘋,釋之。中日甲午戰爭後,參與戊戌維新運動,創辦新化速成學堂與羅洪國小。光緒二十九年(1903)冬,與周震麟編撰宣傳品《血淚書》,從一連串外侮事實說起,抨擊朝廷懦弱無能,屈膝媚外,以喚起民眾革命。書末有“凡炎黃種子,急宜奮圖存,誓驅韃虜於關外,否則瓜分之日立至,亡國之禍不遠矣。血淚陳詞,寧望速起”等語。光緒三十一年,參加同盟會後,與姻親譚人鳳奔走湘、贛、鄂、寧、日本等地。清廷懸賞五十萬元購其頭顱。他笑曰:“吾之頭豈僅五十萬元耶?如賞一百萬,吾或許可將頭贈與人領賞。”宣統三年(1911)長沙起義勝利。十一月,獨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鄒代藩與譚人鳳、劉揆一、廖名縉、歐陽振聲等人作為湖南代表赴南京參加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會議。中華民國成立後,任湖田局局長。時譚延闓任湖南都督,兼任國民黨湘支部長、共和黨湘南分會代理會長。一身數任,左右逢源。鄒惡其為人,以湖田局長對都督行文,不用呈文,而用令文譏之。譚也毫不介意。民國11年(1922)冬病卒,年60歲。著述有《歷史精義》、《孝經通義》、《人學堂文存》、《人學堂詩存》、《資江日墨》等。
鄒新垓(19151975 ) 湖南省新化(今隆回)羅洪人,中國地圖出版社副總編輯,地學第七代傳人。193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 在校受教於張印堂、洪恩齊、馮景蘭袁學禮孫雲鑄楊鐘健李憲之趙九章諸先生。畢業後, 留校任助理研究員, 後隨張印堂在滇緬進行地理考察。回校後, 清華決定派他赴美深造, 因父鄒興鉅病故, 受乃祖鄒永暄之召, 回新化主持亞新社務。新垓受命危難, 更知守業之艱, 迎難而進。一方面主持編制二百萬分之一的東亞和日本航行地圖, 一方面繼續編制出版一般參考書和教學用地圖,
併兼任清華大學地學會主辦的《地學集刊》主編, 由亞新出版, 每年四期。還先後在成達高中女校、新化師範、藍田國立師範學院任教。 1943 年, 敵氛蔓延, 國民黨軍節節敗退,印刷原料缺乏, 交通受阻。當時, 國民黨政府內政部數次函邀亞新遷往重慶與其合作出版地圖, 而新垓不願亞新染上政治色彩, 乃婉言拒絕。時亞新偏於一隅, 地圖產品滯銷, 新垓僱人肩挑到貴陽、重慶等地零售, 終於使風雨飄搖的亞新渡過了難關。抗日戰爭勝利後, 亞新遷回武昌原址。
新中國成立後, 鄒新垓參加中國民主建國會, 1950年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地圖編刊委員會, 同年被選為武漢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出版界代表, 並應邀出席了全國第一界出版工作會議。會後, 積極奔走漢滬兩地推動私營地圖出版社和圖書發行單位的聯營。 1951年任武昌各私營圖書文化單位聯合組成的武昌圖書文儀公司董事長。同年, 全國各私營地圖出版社在滬組成地圖聯合出版社, 1953 年改組合併為私營上海地圖出版社, 鄒新垓任社長。1954年公私合營的地圖出版社成立, 新垓任副總編輯兼編輯行政室主任, 後地址由上海遷北京, 改成國營地圖出版社。至此, 亞新走完了40年風雨歷程, 以完成其歷史使命而告結束。 1960年, 鄒新垓任北京地理學會理事, 同年任吳晗主編的《地理小叢書》編委會委員。1940年以後, 新垓先後主編《中國析類分省圖解》、《世界列國圖集》和《世界地理綱要》等。擔任地圖出版社副總編輯後, 分工主管地圖編制業務, 擬定編制各項地圖業務規範, 撰寫地圖編制設計大綱, 他強調小比例尺地圖的主導方向即地理製圖, 指出地圖的編繪是個創作過程, 要體現出各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繫, 反映地理特徵。他提出地理教學圖是揭示地理規律, 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概念,進行地理思維的直觀工具。他重視地圖的藝術化, 強調美工人員應具有豐富的地理感知。在長期地圖編制生產實踐 中, 工作一絲不苟, 精益求精。提出地理教學圖揭示了地理規律, 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概念,進行地理思維的直觀工具。重視地圖的藝術化, 強調美工人員應具有豐富的地理感知。在十年動亂中, 因背負"民族資本家" 這個沉重的十字架而備受折磨, 1975年, 新化鄒氏地圖學世家最後一位傳人悄然地離開了人世。
袁吉六,字仕策,榜名仲謙,清同治七年農曆閏四月初十(1868年5月31日)出生於保靖縣葫蘆寨(其六世祖袁文宗於清初帶全家遷此定居)。民國元年(1912),攜家眷回歸祖籍新化縣永固團巴油袁家凼(今隆回縣孟公鄉白蓮村)年少時由父教讀,他天資聰敏,博覽強記。清光緒八年(1882),辰沅道台巡視葫蘆寨屯務,住宿劉家客寓,耳聞隔壁琅琅讀書聲,通宵達旦,心甚異。次日天明,命弁兵把夜讀者袁吉六傳來,見他身穿破舊長衫,五官卻很端莊,欲試其才,叫他屬對:“小學生藍衫掃地”,他隨口對答:“老大人紅頂沖天”,爾後,他承人資助,入館受教,文章、書法均屬優等,經縣、府兩考,以名列前茅入泮。二十九歲中光緒丁酉科拔貢,後因病未能入京,設館教學。光緒二十五年(1899),苗族學生石昌松在保靖考秀才初試錄取,前往永順府應試,有人誣告其“冒籍”報考,被監考官除名,袁吉六聞訊後,仗義勇為,據理力爭,使準應試。民國2年(1913)春,吉六任湖南省第一師範國文教員。4年,一師學生掀起反對校長張乾的學潮,張為此大怒,決定開除除領頭的學生毛澤東等17人。袁等在張乾麵前據理力爭,說:“毛澤東等皆傑出人才,挽天下於危亡者,必斯人也。”張乾被迫收回成命。袁吉六在一師授教時,康(有為)、梁(起超)文體風靡一時,學生作文,競相仿效。他對學生毛澤東說:“作文之道,首應務本,完全摹仿康、梁,實非所宜”。又說:“文章妙來無過熟,要多讀、多寫、多想、多問。”毛澤東接受教誨,改弦易張,獨出一格,袁讚賞毛有孔融之筆。後來,常對毛進行個別指導,為他詳細講解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毛澤東在延安同美國埃德加·斯諾談及他在第一師範讀書時,說:“學校里有一個國文教員,學生給他取了個袁大鬍子的綽號,他嘲笑我的作文,說是新聞記者的手筆,他看不起我視為楷模的梁起超,認為半通不通,我只得改變文風,鑽研韓愈的文章,學會了古文體,所以多虧袁大鬍子,今天我在必要時仍然能寫出一篇過得去的文言文。”並說:“予之得窺古文涯涘者,袁鬍子之教為多。”民國5年,譚延闓任湖南省長時,要袁任省府機要秘書。他以年邁力衰、難負重任而拒絕,繼續從事教育。先後任教於北京高等師範學堂(現北師大)、湖南第一師範、省立一中、明德中學、長郡中學。民國16年與胡元倓一起參加湖南大學的籌建工作,並任該校教師,直至民國19年退休。袁在教學之餘,竭力著書立說,撰有《文字源流》、《文學史》、《書法必覽》、《分類文法要略》、《國文講義》等。退休回鄉後專心致志著作《說文初義草》,終因積勞成疾,未竟而亡,今存部分遺稿。民國21年農曆四月初二(1932年5月7日),袁病逝,終年64歲,葬於巴油家凼蛇形山。毛澤東主席對吉六非常敬重。1950年,當袁的老同事王季范寫信告知他的遺孀生活困難時,毛主席即去信湖南省主席王首道:“請省府酌予接濟”。使袁夫人得以安度晚年。1953年,毛澤東主席親筆為袁墓碑題字:“袁吉六先生之墓 毛澤東書”。湖南省人民政府撥款為袁重修了墳墓。1965年春毛澤東在中南海宴請郭沫若、章士釗、王季范、周世釗等,席間追憶袁師時,章、郭說“此老通古今文史”,“斯人教天下英才”。1980年,袁的大兒子袁愈槱組成五字對聯“通古今文史,教天下英才”,刻於墓旁石柱上,以志紀念。
鄒永成,字器之,清光緒八年農曆十月初十(1882年11月21日)出生於新化縣羅洪(今隆回縣羅洪鄉),輿地學家鄒漢勛之曾孫。鄒永成繼承家教,潛心經世致用之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應伯父鄒代鈞召,赴武昌協辦輿地學會事宜。在此期間,他暗中翻閱《猛回頭》、《警世鐘》等革命書籍,思想漸進。次年春回湘參加華興會,奉黃興之命,潛赴江西吉安,與黎明望等組織贛江團(又名黃自強公司),暗結附近防營,圖謀回響。因華興會起義事泄,江西機關被迫解散,返回湖南。光緒三十一年秋加入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東渡日本,留學於明治大學。宣統三年春,宋教仁、居正等同盟會骨幹在永成寓所集會,決定回國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領導長江流域武裝起義。為籌集資金,鄒永成回國,得知黃興將在廣州黃花崗領導起義,將祖遺祭田一百多畝租的契子抵押與祖伯,得2000元作為經費,於寶慶河街嶺設聯絡機關,召集當地革命黨人,伺機策應。黃花崗起義失敗,他潛赴武漢與焦達峰、孫武等計議兩湖起義事宜,旋偕焦達峰返湘,分頭運動新軍和會黨。九月初四聞焦達峰已在長沙起義成功,他便與謝介僧、葛天保等於寶慶河街嶺謀划起義。會後,永成奔五峰鋪,勸當地巡防軍張某反正。九月初九張某率營開赴府城,寶慶宣告光復。眾推謝介僧為大都督,永成為副都督,接著,回新化組織民軍,於九月十一日光復新化。省城長沙發生政變,焦達峰等慘遭殺害,鄒憤然離湘赴鄂,襄助北面招討使譚人鳳組織軍隊,準備北伐。不久,南北議和告成,袁世凱竊取臨時大總統。鄒見袁逆竊國,同盟會領導大多妥協,深感民主共和將成泡影。民國2年4月20日,留絕命詩一首云:“轟轟革命十餘年,驅逐胡虜著祖鞭,不料猿猴筋斗出,共和成夢我歸天。”跳入黃浦江,幸被漁民搶救得生。民國2年(1913)夏,他與詹大悲、寧調元等共商討袁事宜,被黎元洪發覺,下令通緝,又逃回湖南,以湘豫聯軍第三軍軍長名義,偕蔣翎武、程子楷等督師岳州,準備舉兵北上。旋譚延闓取消獨立,他與程子楷等逃亡日本。同年12月與劉承烈等在日本成立民義社,任副社長,繼續組織力量反袁。民國4年夏,回到上海,創辦《救亡報》,造反袁輿論,年底回湘。在郴州集散兵2000人,編為湖南第一旅,自任旅長,反袁護國勝利後,譚延闓重新盤踞湖南,軍隊被迫解散。民國5年,永成前往廣東。民國6年(1917),回湖南任督軍署中將高等顧問,,次年起任湖南總司令部中將參議。民國10年任廣州大元帥府中將高等顧問,並由孫中山圈定為國民黨“一大”代表。民國12年調任軍政部高等顧問。北伐戰爭中,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中將參議及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議。後因不滿蔣介石新的獨裁統治,於民國18年回湘參加反蔣倒何(何鍵)。民國19年任國民黨黨史委員會撰修委員。新中國成立後任湖南省軍政委員會參議。著有《鄒永成革命回憶錄》,1955年6月逝世,終年73歲。
鄒適今(1917~1989),原名澤薄,1917年生,羅洪鄉中羅洪村人。1937年,赴延安參加革命,入抗大第三期學習。1938~1944年,在湖南廣東從事抗日救亡工作,歷任《桂林救亡日報》、《香港華商報》編輯,人民抗日游擊隊乾訓班主任。1944年冬至1947年夏,先後任重慶《新華日報》和延安《解放日報》編輯。1947~1948年,任中共河北省建屏區委副書記。1948年7月至1950年初,任新華總社編輯、記者。1950年2月,調國家輕工業部工作。同年參加抗美援朝,任東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報社社長。1951年起,任副處長、副局長。1956年,調國家水產部任副司長、司長。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被審查,1978年平反昭雪。1979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任《大百科世界經濟卷》和《百科年鑑》編輯部主任。
鄒洛夷(1936~1994),筆名志洛,1936年生,羅洪鄉人。1957年從邵陽師範畢業後分配到城步太平坳國小任教,1959年5月調城步縣文化館任美術輔導專乾。一生輔導學生創作,閒時勤奮耕耘,創作發表版畫作品170餘幅。1963年創作的《山區行旅》、《荒地翻身》、《保豐收》,被中國對外文化友好交流協會送往東歐國家參加巡迴展出。《山區行旅》又於1982年送往法國、日本等國參展,並發表在美國紐約《美洲華僑日報》上,後被收入中國版畫家協會主席李華樺教授編著的《美術創作規律二十講》、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譚權書編著的《木刻新技法》和天津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外黑白木刻選》。1983年創作的《苗鄉風情》,當年參加第八屆全國版畫展;《春到苗寨》先後發表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版畫美術》(1983年第三期)、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版畫世界》(1986年第六期)等雜誌上,並參加國家級大型美展和版畫展,多次獲獎。1984年創作的《南山牧場》,參加湖南省建國35周年美術作品展。1987年5月創作的《莊舟化蝶》,被選送西德薩爾州第38屆國際博覽會展出。《耕作隊的休息》參加湖南青年美術作品展後,被收入《湖南省青年美術作品選集》。20世紀60年代初,被評為中國十大青年版畫家之一。1964年被選進國慶15周年人民大會堂湖南廳裝飾辦公室版畫組,創作《南嶽》和《洞庭湖》(與人合作)兩幅大型版畫。由於工作出色,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他的創作精神和作品風格,受到中外美術界的稱道。1986年,日本成立“鄒洛夷版畫研究會”。他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湖南省版畫藝術研究會理事,曾任湖南省政協委員,邵陽市美協副主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副高級研究員。他的事跡載入《美術辭林》、《中國現代美術家人名大辭典》、《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湖南當代文學家傳略》。
鄒鵬振(1885~1951),名興輝,字葉侯,1885年生,羅洪鄉人。小時隨父務農。1905年,考入蔡鍔主辦的廣西桂林隨營學堂,190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參加過討袁、護法諸戰役,勇猛善戰,累立軍功,晉升為湖南陸軍第三師第六旅少將旅長。1926年,在葉開鑫部參加趙、唐之戰,率葉部三個旅攻新化,克寶慶,占衡陽。後加入程潛的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1927年,任六路軍第四十四軍副軍長兼第一師中將師長,西征討唐時接任軍長。後沿京漢鐵路北伐,率部擊敗孫傳芳殘部,攻克海州。1928年蔣桂戰爭前夕,桂系懼其附蔣於己不利,乃佯為交好,暗中乘其不備,包圍武昌四十四軍軍部,迫其下野。李宗仁於事後贈以“功成不居,解甲歸田,高風亮節,殊堪嘉尚”獎旗,以掩天下人之目。鄒百感交集,憤然而歸,從此息影田園、寓居家鄉。戎馬20餘年,平時治軍嚴明,以岳家軍之精神,策己勵人,常謂“軍不擾民者得民心,得民助”,嚴禁部下循私庇錯。平時注意平等待人,關心士兵生活,對偶犯軍紀者必了解情況,再處之,不動輒假以顏色。有時軍餉不繼,必與士兵同艱苦。每次臨陣,總是身先士卒,不避艱險,深得士兵愛敬。一生極富正義感,不隨流俗,維護進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他不滿國民黨“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走一個”的血腥政策。當共產黨員馬子谷在武漢被捕入獄時,他激於公義和鄉情,利用其駐軍武漢之勢,以身家性命擔保強行保釋。解甲歸田後,何健主湘時他仍掛省府委員之名,但鄉居不予參政,“九·一八”事變後,卻鼓勵妻弟魏巍重新入伍參加抗戰。後魏巍改名白天,參加革命隊伍。思想進步,能處變不驚,遇事不慌。解放前夕,他多方支持地下共產黨活動。聽到湖南和平解放,深佩程潛之明智。土匪武裝攻打羅洪區政府前,匪首暗地到羅洪籌糧籌款,遭到他的斷然拒絕。國民黨軍隊反撲新化縣城後,縣長劉鎮越想帶走槍枝人馬回隆回,他以凜然口氣勸告劉不要一錯再錯,使劉隻身離開新化。在他的影響下,新化警察部隊近800人向解放軍投誠。1951年,因“反革命案”被錯殺。1983年平反昭雪,《湖南省志》為之立傳。
鄒捷中(194710~今)民盟盟員,中南大學數學科學與計算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任湖南省數學學會副理事長,2001年起任中國數學學會第八屆、九屆理事會理事,2002年任中國工業與套用機率統計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學位委員會委員。曾任第七屆、八屆、九屆湖南省政協常委。2001年11月被聘任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
鄒捷中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曾經下過鄉,當過工人。1979年經長沙市數學學會考核推薦,被長沙大學由工人破格錄用為數學教師;1980年,被錄取為長沙鐵道學院機率論與數量統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數學家侯振挺教授,並於1982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82年起,任長沙鐵道學院教師、副教授、教授;先後擔任長沙鐵道學院科研所套用數學研究室主任,機率統計研究室主任,科研所常務副所長等職。其間,1983年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987年1月獲理學博士學位。長沙鐵道學院與中南工業大學、湖南醫科大學合併組成中南大學後,2003年任中南大學數學科學與計算技術學院首任院長。
自 1993 年起任湖南省政協常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長期從事套用機率和馬爾可夫過程理論及數理金融的研究。在《中國科學》、《倫敦數學雜誌》等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 40 余篇, 合著專著 4 本。曾獲1987 年國際Davidson 1998 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3 項湖南省科學進步一等獎及湖南省優秀論文獎等多項獎勵。 1987 年被評為湖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1992 年獲鐵道部火車頭獎章,鐵道部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從 1992 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應邀赴英國作高級訪問學者,並在劍橋大學、格林威治大學講學。
鄒昌林(1948~今):1981年他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同年考上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歷史系,讀碩士,從師尹達先生。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儒教室副主任
1985年留本院教務處工作,任副處長、講師。1987年秋,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宗教系,讀博士,從師余敦康先生。1991畢業留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現為副研究員、儒教室副主任。著有《中國禮文化》、《中國古代國家宗教研究》等著作。
鄒祖錫(1938年~今),名濟群,又名甫駿。1957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1962年分配到機械工業部鄭州第六設計研究院工作。研究員、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標準設備設計,磨料磨具工藝和其他項目的工藝設計。先後參加和主持過磨料自動包裝機等多項大量標準設備的設計、安裝,汽車發動機缸體(套)珩磨加工工藝、金鋼石高精度珩磨油石和珩磨頭的研製,以及珩磨機的改造、磨料磨具行業中的工藝設計等工作。在主持第二砂輪廠塗附磨具製造分廠的工藝設計中,去德國考察並與德方進行設計協調。曾多次榮獲院優秀設計獎和優秀項目獎,河南省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