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羅英(1910年11月19日—2017年2月27日),女,原名姚自珍,筆名羅洪,中國近、現代知名作家,1910年11月19日出生於江蘇省松江縣。1930年開始發表作品,第一篇作品隨筆《在無聊的時候》發表於當年5月號《真美善》月刊。主要從事小說創作,第一篇小說《不等邊》,發表在同一雜誌1930年10月出版的16卷11期上。解放後在上海作家協會的《文藝月報》《上海文學》擔任編輯直至退休。先後出版《腐鼠集》《兒童節》《這時代》《踐踏的喜悅》等十二部短篇小說集,《春王正月》《孤島時代》《孤島歲月》等三部長篇小說,以及散文集一種。2006年出版《羅洪文集》三卷。她的小說大多描寫社會的眾生相,筆觸細膩,人物性格鮮明。
2017年2月27日,因病於徐匯區中心醫院安詳離世,享年108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姚羅英
- 別名:姚自珍,羅洪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松江縣
- 出生日期:1910年11月19日
- 逝世日期:2017年2月27日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蘇州女子師範學校
人物生平
童年
姚羅英念國小時,開始大量讀書,有遊記、談論古今的雜文、講究趣味的短文等,另外還有側重於科學性文章的《東方雜誌》。讀完國小,她考取了蘇州女子師範學校。
求學
1929年中學畢業後,她回家鄉當了兩年教師。第二年,她便開始寫作。處女作是隨筆《在無聊的時候》(1930年5月16日刊於《真善美》第六卷第一號),第一篇小說《不等邊》於1930年9月10日在《真美善》雜誌發表,同年11月1日,第二篇小說《校長女士》(發表在《婦女雜誌》上)是她觀察了一位校長頗有典型的性格、行動後寫出的,由於細節加工不夠,真人的影子較濃。小說發表後,一方面感到高興,一方面又怕校長報復她。結果,那位校長見了她總是笑,一反常態。其實,那篇小說雖然也有點批評,卻沒什麼刻薄的嘲諷,因此校長對她也沒有什麼惡感,這樣她才放了心。
創作
1931年春天,巴金到蘇州,她和朱雯一同去看他。羅洪對巴金剛在《小說月刊》上連載的長篇小說《滅亡》很感興趣。她覺得《滅亡》是巴金運用自己特有的表現方法來表達的,很想看看巴金究竟是怎樣一個人。跟巴金一起的還有研究歷史的楊人楩。當時巴金只有二十七歲,比較沉默,但待人熱情而誠懇,他正創作《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這一年她與朱雯(王墳)合出了書信集《從文學到戀愛》(文華美術圖書印刷公司)。
“九·一八”事變後,姚羅英完成了一篇三萬字的小說《水》,寄給《小說月報》,不料不久“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閘北一場大火,燒毀了編輯部,稿子被焚,底稿也在離開蘇州時丟失。後來,她將其中一部分內容,寫成了短篇小說《到哪裡去》。
1932年春,姚羅英與朱雯在上海結婚,朱雯被邀約撰寫電影評論和電影藝術理論文章,姚羅英繼續從事短篇小說創作。同年8月,他們回到家鄉。
在寫長篇小說的前後,姚羅英還寫了一些短篇小說和特寫,多發表在1934年黎烈文接編的《申報·自由談》上和王統照編的《文學》、施蟄存編的《現代》以及《大公報·文藝》、《國聞周報》等刊物上。1935年,上海未名書屋出版了她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腐鼠集》。關於這部小說集的書名,姚羅英說:“這個書名,當時我起得很得意:《莊子》上有一段話:‘夫(宛鳥)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楝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宛鳥)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我覺得用‘腐鼠’來比喻我這些不足道的文章還是十分恰當的。”這是她謙虛之美德。她在《腐鼠集·序》里說,書中的故事都是社會給她的一個悲哀或個人生活的一點悲哀,這些悲哀在她心上慢慢擴大起來,便成為筆下的小說。
從上海回家後,她就動手創作長篇小說《春王正月》(1937年,上海良友圖書公司)。這部長篇的故事背景是故鄉松江,小說通過一個兼做投機買賣的綢緞店老闆的店鋪的倒閉,描寫了各種人物,是一部反映封建經濟解體,民族資本主義興起的故事。綢緞店老闆一方面被人落井下石,受人欺騙捉弄,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剝削欺哄別人,在他店裡存了錢的小戶人家,有的竟郁急而死,較深刻地反映了中小城市一些所謂社會上層人物,表面上講禮義廉恥,暗中卻勾心鬥爭,互相傾軋,大魚吃小魚的黑暗現實。一位評論家說,這部小說氣氛比較沉鬱,作者沒有給故事安排一個結局。但它所給予讀者的認識意義是不能低估的。
1937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短篇小說集《兒童節》,編入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第五輯,收在裡面的是表現方法、藝術構思有相似之處的幾個短篇。姚羅英對小說的特點十分注意,這幾篇都是心理描寫細緻,採用樸素的白描手法,截取故事情節一個橫斷面,整個結構嚴謹而完整。
抗日戰爭爆發前,姚羅英寫下了《白的風暴》、《血淋的手》、《血》等短篇。其中,《白的風暴》有兩萬多字,背景是淞滬戰役之前的生活,寫印劇廠工人對現實不滿,反對帝國主義勾結反動派進行侵略。但小說被當局禁止,不得發表。後來,她作了較大的刪改,收在由上海萬葉書店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活路》里。
抗戰
敵機開始狂轟濫炸後,姚羅英夫婦過了一年半艱苦的流亡生活,又回到家鄉附近的上海。他們同許多作家和文化人,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民族自衛的愛國運動。先後發表了《感傷的少尉》《脆弱的生命》《流亡者的悲哀》。這些作品,連同在大後方發表的散文,編成《流浪的一年》和《為了祖國的成長》。這時期,《文匯報》晚刊,連載了她的長篇小說《急流》;此外,她還創作了短篇小說《倪鬍子》、《雪夜》等。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對其占領區加強了法西斯控制和統治。”1943年5月,朱雯因“抗日罪”,被日本滬南憲兵隊逮捕,關押了一個多月,經受了種種酷刑。憲兵隊到姚羅英家查抄,發現了她寫長篇小說時擬的提綱中的人物姓名,竟以為是抗日組織的名單,如獲至寶,於是也把她抓去審訊。朱雯出獄後,憲兵隊還常到他們家偵伺,後因他患重病,得以回家鄉松江療養,於是才秘密潛赴安徽屯溪。姚羅英跟兩個孩子暫留上海,處理善後,並在上海報上登一訃告,聲稱朱雯已在松江因病逝世。等了一陣子,見沒有什麼動靜,才帶著孩子回到家鄉。在那裡,恐怖籠罩著一切,她只好也去屯溪。
1944年,朱雯在內遷屯溪的上海法學院教書,同時從事寫作和翻譯。上海孤島時期那段生活,在姚羅英的創作生涯中是很重要的,她把那些觀察和感受,寫成《友誼》、《踐踏的喜悅》、《王伯炎和李四爺》等短篇小說,寄往浙江和福建的報刊發表。她這時期的作品與抗戰初期的創作很有不同。這時期的作品比較深沉,在寫作方法上更注意人物的刻畫。
抗戰勝利了,她參加了中華全國文藝協會。
解放後
1953年,姚羅英作為作家協會的代表,參加了全國第二次文代會,同年開始,先後在《文藝月報》《上海文學》《收穫》等文學刊物擔任編輯工作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