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洪則拉(1914,6—1987,6),男,彝族,四川省九龍縣俄爾彝族鄉窪堡子村人,著名愛黨愛國愛民人士,解放初期參加革命工作,新中國成立後,特委任九龍縣首任縣長,是甘孜州第一個彝族副州級領導幹部。他的一生是為甘孜州民族團結,社會進步,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作貢獻的一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洪則拉
- 國籍:中國
- 民族:彝族
- 出生地:四川九龍
- 出生日期:1914年6月
- 逝世日期:1987年6月
- 主要成就:推動了九龍彝區民改的順利完成,發展壯大了統一戰線
生平,回顧,
生平
羅洪則拉,生在貴族家庭,但他從小到大,本性善良、為人正派、辦事公道、精明能幹、為民福祉,從不欺壓百姓,從而深受民眾擁戴。幼年時讀過初小,後輟學在外經商。1939年繼父職,擔任國民黨二十四軍靖邊司令部營長,1940年任民團代理團長,1941年受地方政府委任先後擔任三埡鄉鄉長、縣參議員、彝務特種保全隊大隊長、地方民團團長等職。解放前夕,他帶領當地民眾抗禦國民黨田中田殘部竄犯九龍,維護了地方安寧,還積極迎接解放。
九龍解放後,他一心支持共產黨的主張,維護黨的民族政策,積極協助軍代表工作組工作,並在宣傳貫徹黨的政策中有突出表現,在九龍縣享有較高名望,康定軍管會邀請他出席西康省藏族自治區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第一次會議,並當選為自治區人民政府委員。
經過黨的考察,1951年特委任他擔任,新中國成立後,九龍縣首任縣長兼 自治區政府委員。他深感黨對他的信任,在清匪肅特、民族團結、維護治安、恢復生產等工作中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情,特別是協助政府調解處理了二十多起長期以來未能得到解決的彝族內部、彝漢及彝藏之間的冤家械鬥糾紛,歷史陳積糾紛案件和難題,使歷史上世代結下的不解之仇得以渙然冰釋,為九龍民族團結作出了重大貢獻。對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維護地方社會秩序的安全起了很好的作用。由於他在九龍縣的突出成績,中共康定地委和西康省自治區政府特授予九龍縣“團結模範”稱號,也表彰了羅洪則拉為民族團結作出的貢獻。
1952年黨和政府為進一步密切各族人民之間的關係,組織少數民族勞動人民和上層愛國人士到首都和祖國內地參觀,羅洪則拉作為參觀團成員第一次走出了邊遠山區開闊了眼界。他們在北京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劉少奇主席、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和深刻教誨,同時在各地區受到了黨政領導和人民民眾的熱情接待。通過參觀訪問,不僅增進了各民族兄弟之間的相互了解,也親身體驗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1955年12月在四川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他衷心擁護通過了民主政策決議,並主動申請參加民主改革,1956年他擔任了九龍縣民主改革辦公室主任並首先帶頭交出了槍枝、清放了娃子,廢除了高利貸,與此同時,他積極宣傳黨的民主政策,推動了九龍彝族民改的順利完成,使彝族徹底結束了野蠻、落後的奴隸社會。在九龍任縣長的10年期間,先後兼任了九龍縣人民法院院長、九龍縣政協副主席、州人民代表、州政協常委等職。在九龍留下了他不可磨滅的貢獻。
1961年至1987年擔任州政協副主席、州人民政府委員、甘孜州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人民代表和四川省人民代表。在20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動亂期間,羅洪則拉深受到“四人幫”,極“左”路線的迫害,但從沒有失去擁護黨的信念。粉碎“四人幫”後,給他帶來新的信念和希望。他在繼續擔任省、州人民代表和州政協副主席的工作崗位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方針,為發展壯大統一戰線,為民族團結和兩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回顧
羅洪則拉的一生,正如他1980年在慶祝甘孜州建州三十周年的紀念文章中所說:回顧三十年自己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的成長經歷和全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事業方面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心情激動,感慨萬千,衷心感謝黨對我的培養教育和無微不至的關懷。為了表達我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決心將自己的有生之年獻給甘孜州的四化建設、竭盡微薄之力,為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1987年6月羅洪則拉因病逝世。康定各界隆重舉行追悼會,高度評價他參加革命三十八年來一貫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在同黨長期合作共事中堅決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同黨同心同德,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高尚品德。羅洪則拉逝世後,根據本人遺願將其骨灰灑在跑馬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