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寺(安徽省蕭縣天門寺)

天門寺(安徽省蕭縣天門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門寺,又稱鑽天峪、小黃山。位於安徽蕭縣白土鎮戴村,始建於公元425年,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之子劉義隆天門山興建寺院,因一山中劈,雙峰壁立,過此步步登高,如上天門,故名此山為天門山。天門寺因山得名。

天門寺占地1.68平方千米,主要以寺廟為核心,多種景點環繞。寺周圍有孔子曬書台、硯墨池、飛來佛、螞蝦泉等景點。有殿堂20餘間,供有緬甸玉佛6尊及各種佛象40餘尊。

2000年,國家文物保護委員會授予天門寺院所在地為“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2008年10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2015年,國家宗教局認證天門寺為中國佛教活動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門寺
  • 外文名稱:Tian men Temple
  • 地理位置:安徽省蕭縣白土鎮戴村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68平方千米
  • 開放時間:7:30-18:00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景區
  • 門票價格:20元
  • 著名景點:孔子曬書台、硯墨池、飛來佛、螞蝦泉、桃花洞
  • 建議遊玩時長:3-4小時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安徽省宿州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 住持:釋源戒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歷史沿革,建築格局,自然景觀,益泉,硯墨池,藏書洞,古樹,桃花洞,千佛塔,曬書台,聖場寺,石刻,文物價值,緬甸玉佛,白馬王墓,甲骨文石,文物保護,佛事活動,歷史文化,寺廟傳說,詩詞,軼事,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天門寺始建於西漢,歷經元、明、清各朝,均香火鼎盛。
南朝宋(公元425年),開國皇帝劉裕之子劉義隆遊覽天門山,因見一山中劈,雙峰壁立,過此步步登高,如上天門,故名此山為天門山。在此興建寺院稱天門寺。
,天門寺毀於戰亂。
北宋,重建天門寺。
至正年間,禪僧靜本等大修擴建天門寺。
宣德四年,知州楊秘重建,更名為“天門禪院”。
文革期間,天門寺文物大多受到破壞。
1990年,源戒法師修繕天門寺。
1993年,佛教界大師趙朴初書寫天門寺牌匾。
2006年,安徽省政府向全國推出“安徽南有迎客松,北有古青檀”的亮牌。

建築格局

天門寺院三面環峭壁,整個建築依山就勢,造形古樸端莊。天門寺分為三進三階,樓台殿宇分布兩旁。住宅是典型的中原傳統漢族建築。天門寺海拔1492米,占地面積1180平方米,坐西朝東,木石結構。
有殿堂20餘間,大多是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等依次而建。受地形限制大雄寶殿偏離中軸線,依靠北側的崖壁而建。大雄寶殿建在北側一處數十丈高的陡峭岩峰下,北牆與岩體相嵌,岩體下一塊巨石伸於大殿內,佛像坐落於巨石上。

自然景觀

益泉

益泉又名螞蟻泉,當地人因雨後水漲時,如成堆螞蟻涌,故稱之螞蟻泉。明代蕭縣一知縣鄭公游天門寺,知其泉大旱之年不竭,每於春旱時為山下百姓提供澆苗點種之便,便將此泉改名為“益泉”。最旱時水深也是一米餘,且水位不再下降,解放初在此辦天門學校,可供數百人食用。
益泉益泉

硯墨池

硯墨池又名洗墨池、硯墨泉、墨泉,水池一米見方,深二米餘,泉水旺盛,旱時不涸,雨天不溢,四周石壁及池底石塊皆呈黑色,故觀水色墨黑,相傳當年孔聖人曾在此洗墨,故名洗墨池。
墨泉墨泉

藏書洞

藏書洞是相傳此洞是孔子當年藏書的地方,大小有4、5平方米,為天然形成的,洞內平坦。
藏書洞藏書洞

古樹

寺內有眾多古樹,包括2600年樹齡的銀杏樹,還有生長在岩石間形態各異的青檀樹。寺院內有古銀杏樹枝盛葉茂,四人方能合抱,其樹幹既高且直,據有關人員考證,該樹幹高為國內銀杏樹之最。
古樹古樹

桃花洞

桃花洞在天門寺上方十餘丈處,倒懸的松柏蔭蔽洞門。相傳過去一狐狸精常變作美女立於洞口,手持桃花勾引寺內僧人,但全寺眾僧無一人為女色所動,妖女怒而將桃花拋灑,因之洞門周圍又於蒼松翠柏間長滿了桃樹,每年陽春三月,這裡翠柏生輝,桃紅片片,蔚為奇觀。
桃花洞口桃花洞口

千佛塔

天門寺內擁有純銅鑄造的佛塔一座,七層六面,每面有佛像24尊,總計1008尊,故稱千佛塔。

曬書台

傳說孔子在蕭縣講學,聽說天門寺的風景迷人,也來欣賞,當從這個山腳下經過時下了一場大雨,孔子隨身攜帶的書被雨水打濕。天晴以後孔子就把書放到草叢上晾曬,後來這片草就再也抬不起頭來了。後來人們就把此地叫作 “孔子曬書台”了。曬書場山坡各種野草茂密,但唯其二百多平方米的平坦處野草長勢奇特,歪斜一方。

聖場寺

聖場寺又名二聖寺,該寺建在天門山峰頂,是當年孔子講學的地方。相傳,孔子周遊列國時,微服過宋,在此講學,故人稱聖人場。後人為了紀念這一件事,在聖人場前蓋起了聖場寺。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賜聖場寺領地36畝,坐落寺院東西。寺廟面南背北,四合院結構。
聖場寺聖場寺

石刻

蹬石門步道兩側的懸崖峭壁上有文字石刻數十處,其中“仰之彌高”、“可階高升”、“異境天開”等字型較大的石刻準確地表述了遊人到達此處的心境。

文物價值

緬甸玉佛

天門寺供有緬甸玉佛6尊及各種佛象40餘尊。清代光緒年間,天門寺的真修和尚經廈門泛海至緬甸雕琢佛像,像成後,歷經整整兩年時間,將玉佛安全地護送到天門寺。
緬甸玉佛緬甸玉佛

白馬王墓

白馬王墓土堆高大,占地十畝,內葬之人因抗金蒙難,威武不屈,慷慨就義於此,後人追念忠魂,每逢寒食節,四方鄉民就自動前來祭掃,故其規模不減。
白馬王墓白馬王墓

甲骨文石

天門寺院記憶體有國家級文物甲骨文石。

文物保護

1998年,獲得蕭縣宗教局批准登記。
2000年,國家文物保護委員會授予天門寺院所在地為“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
2006年,天門寺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10月,正式通過國家旅遊局組織專家進行的國家級4A級風景區評審。
2010年,被安徽省委統戰部、省宗教局表彰為省級和諧寺院。
2015年,國家宗教局頒發天門寺為中國佛教活動場所。

佛事活動

天門寺歷代方丈有靜本法師、源戒法師等。每年陰曆三月十六日,天門寺景區內舉行大型廟會。四月二十二舉辦準提菩薩拜懺法會。七月十五日,舉辦盂蘭盆會。農曆四月初八,舉辦洗佛節。四月中旬,舉辦水路法會,水陸法會歷時七天,分設七個壇場,恭請高僧大德禮誦經典寶懺,祈禱世界和平,祝福國家昌盛,社會和諧。

歷史文化

寺廟傳說

孔子曬書
傳說孔子在蕭縣講學,聽說天門寺的風景迷人,也來欣賞,當從這個山腳下經過時下了一場大雨,孔子隨身攜帶的書被雨水打濕。天晴以後孔子就把書放到草叢上晾曬,後來這片草就再也抬不起頭來了。後來人們就把此地叫作 “孔子曬書台”了。
孔子講學孔子講學
劉義隆
公元425年,南朝開國皇帝劉裕之子劉義隆在天門山興建寺院,因山坳兩側的山頭是簸箕型延伸出去,又像天公的兩扇大門,得名天門山,因寺院建於此處故稱為天門寺。
飛來佛
寺內有一石佛,叫飛來佛,當地人稱二佛爺,據傳說,當年建寺時,當大殿落成,如來佛像塑成,石匠們抬頭一看,見寺後山岩“金鳥踝”伸頭探腦,虎視耽耽。大有躍下之勢。
飛來佛飛來佛
石匠戲曰:你若能飛下院中不碰大殿,我便雕你為二佛爺。石匠話音剛落,一聲響亮,一巨石似從天降飛落在大殿前,因之,天門寺大殿上就有了泥塑的大佛爺及石雕的二佛爺。即飛來佛,二佛爺法相端莊,與如來佛無二,只是略小了點。

詩詞

由於天門寺古松修竹,清雅幽靜,明、清兩朝常有學者借讀於此,留下了許多詩詞歌賦,最有名的為迴文詩
對聯
仰驚六宇寬,變成幾多雨、幾多露、幾多雪、幾多風和雷,時出時入,時往時來,多少神奇誰鎖住?
俯瞰眾山小,看破一個嵩、一個衡、一個恆、一個泰與華,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箇中底蘊此平分。
《迴文詩》
民國時期,蕭縣知縣賴以平所作。是通體迴文詩,且正讀、倒讀時各刪去每句前兩字,又成了兩首迴文詩。
《游天門寺記》
清鹹豐年間,知縣張吉梁。
《無題》
明萬曆年間,淮徐河務兩淮運同薊門許一誠題。

軼事

天門寺又稱尼姑庵,雖說是寺可裡面修行的皆是尼姑。天門寺在“文革”中被毀,雖然仍有不少遊方僧慕名尋到這裡。可前後來了許多和尚,眼見寺廟被毀後都無奈的又走了。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一個尼姑來到這裡,看中了這塊寶地,與當地政府簽訂協定,許諾自籌資金重建天門寺,條件是修好以後當住持,住持是女的,收的徒弟也是女的,可千年的寺名卻是不能改動的,所以就出現了寺院住尼不住僧的獨特現象了。

旅遊信息

門票價格:20元
天門寺
交通信息:蕭縣汽車總站到莊裡鄉的班車在戴村下。距離蕭縣城區大概14公里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