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
養陰潤燥,生津止渴。
主治
用於肺胃陰傷,燥熱咳嗽,咽乾口渴,內熱消渴。
相關配伍
1、治秋燥傷胃陰:玉竹三錢,麥冬三錢,沙參二錢,生甘草一錢。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溫病條辨》玉竹麥門冬湯)
2、治發熱口乾,小便澀:萎蕤五兩。煮汁飲之。(《外台秘藥》)
3、治陰虛體感冒風溫,及冬溫咳嗽,咽乾痰結:生葳蕤二至三錢,生蔥白二至三枚,桔梗一錢至錢半,東白薇五分至一錢,淡豆豉三至四錢,蘇薄荷一錢至錢半,炙草五分,紅棗兩枚。煎服。(《通俗傷寒論》加減葳蕤湯)
4、治卒小便淋澀痛:芭蕉根四兩(切),萎蕤一兩(銼)。上藥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三分,去滓,入滑石末三錢,攪令勻。食前分為三服之。(《聖惠方》)
用法用量
6~12g。
炮製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曬至柔軟後,反覆揉搓、晾曬至無硬心,曬乾;或蒸透後,揉至半透明,曬乾。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或段,乾燥。
生理特性
根狀莖圓柱形,直徑5~14毫米。莖高20~50厘米,具7~12葉。葉互生,橢圓形至卵狀矩圓形,長5~12厘米,寬3~16厘米,先端尖,下面帶灰白色,下面脈上平滑至呈乳頭狀粗糙。花序具1~4花(在栽培情況下,可多至8朵),總花梗(單花時為花梗)長1~1.5厘米,無苞片或有條狀披針形苞片;花被黃綠色至白色,全長13~20毫米,花被筒較直,裂片長約3~4毫米;花絲絲狀,近平滑至具乳頭狀突起,花葯長約4毫米;子房長3~4毫米,花柱長10~14毫米。漿果藍黑色,直徑7~10毫米,具7~9顆.種子。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青海、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台灣。生林下或山野陰坡,海拔500~3000米。歐亞大陸溫帶地區廣布。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
呈長圓柱形,略扁,少有分枝,長4~18cm,直徑0.3~1.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半透明,具縱皺紋和微隆起的環節,有白色圓點狀的鬚根痕和圓盤狀莖痕。質硬而脆或稍軟,易折斷,斷面角質樣或顯顆粒性。氣微,味甘,嚼之發黏。
飲片性狀
呈不規則厚片或段。外表皮黃白色至淡黃棕色,半透明,有時可見環節。切面角質樣或顯顆粒性。氣微,味甘,嚼之發黏。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萎蕤,性平,味甘,柔潤可食。故朱肱《南陽活人書》治風溫自汗身重,語言難出,用萎蕤湯以之為君藥。予每用治虛勞寒熱、痁瘧及一切不足之症,用代參、芪,不寒不燥,大有殊功。不止於去風熱濕毒而已,此昔人所未闡者也。”
2、《本草便讀》:“萎蕤,質潤之品,培養脾肺之陰,是其所長,而搜風散熱諸治,似非質潤味甘之物可取效也。如風熱風溫之屬虛者,亦可用之。考玉竹之性味、功用,與黃精相似,自能推想,以風溫風熱之證,最易傷陰,而養陰之藥,又易礙邪,唯玉竹甘平滋潤,雖補而不礙邪,故古人立方有取乎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