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惇曧
- 出生日期:1872
- 逝世日期:1924
- 性別: 男
文學著作,主要劇目,其他著述,人物生平,藝術道路,名聯,書法,代表作品,
文學著作
主要劇目
有《龍馬姻緣》、《梨花記》、《紅拂傳》、《花舫緣》、《花筵賺》(又名《玉鏡台》)、《鴛鴦冢》、《青霜劍》、《風流棒》、《賺文娟》、《玉獅墜》、《孔雀屏》、《金鎖記》等。
其他著述
有《鞠部叢譚》、《太平天國戰記》、《拳變余聞》、《藏事紀略》、《割台記》、《庚子國變記》、《德宗繼統私記》、《中日兵事本末》等十餘種。
人物生平
早年就讀於廣雅書院,後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曾從康游,與陳千秋、梁啓超並稱高弟。光緒二十九年(1903)副貢,後屢試不中,報捐主事,調郵傳部郎中。入民國後歷任總統府秘書、參議、顧問、國務秘書等職,又曾為袁克定師。袁世凱稱帝,拒不受祿。縱情詩酒,流連劇場,與王瑤青、梅蘭芳相交甚密,並與陳三立、樊增祥、易順鼎相友善,文酒之會恆年不衰。與程硯秋交尤厚,程變聲時期,為保護其不致因被迫演唱而毀嗓,將其贖出,聘名師授藝.並親自教其讀書習字,並為其編撰劇本。晚年女死妻狂,貧病交迫,困窘而卒。
藝術道路
羅惇曧以能詩善書名於時,宣統三年(1911)與樊增祥、林紓等集為詩社,才名甚著。每有詩文,皆傳誦一時。其詩多攄憤抒情之作,悲鬱蒼涼,有《癭庵詩集》傳世。所作皮黃劇本,尤為人所稱道。吉水云:“近五十年,文人之有關於劇曲,未有能過於羅者也。”(《近百年來皮黃劇本作家》)其所撰劇本,除《西施》為梅蘭芳所作外,其餘劇作,皆為程硯秋所撰。注意根據程硯秋自身條件,發揮其特長,對程派藝術風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梨園界譽之為劇曲之諸葛武侯。其於作劇過程中,與王瑤青(導演兼唱腔設計)、程硯秋(主演)反覆切磋,三人的合作關係,為戲曲創作提供了值得借鑑的經驗。
名聯
清木賦鸚鵡;
奇恨郁鴟夷。
——挽黃基
不信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國故羅胸,惜哉不就橫雲稿;
陸居無地,淒絕難尋野史亭。
——挽于式枚
儒雅是吾師,涕灑同時非異代;
文章關國故,天教留命看桑田。
——挽王闓運
填海矢精誠,乃以文人堅自晦;
義師出權變,不為功首愴予心。
——挽潘若海
溝水刺船回,惜別公園曾幾日;
危棋急劫後,仗誰滄海遏橫流。
——挽蔡鍔
追思便坐深談,太息時聞憂國語;
每想退閒高致,傷心忍續泛湖詩。
——挽楊士琦
早知平等冤親,何必分明問仇者;
熟計苟全性命,願將愚魯祝來生。
——挽黃基
生奪其命,死污其名,彼何人者;
以文累身,以智速禍,寧恨天耶。
——挽黃基
是李太白後身,冠蓋京華,斯人憔悴;
與屈大夫同里,江山文藻,異代風流。
——挽易順鼎
書法
羅惇曧工書法,於楷、行、草最為擅長。草書參以章草筆意,風神秀逸,獨具一格。楷書由唐人溯北碑,格調高古,迥異時流。
代表作品
庚子國變記
義和拳起嘉慶時,民間私相傳習,其時禁令嚴切,犯者凌遲死。燕齊之間,猶有秘傳其術者。光緒庚子,毓賢為山東巡撫,民間傳習義和拳,以扶清滅洋為幟。時各省多鬧教案,外人逼我甚,民情益憤,聞滅洋說,爭鼓吹之。義和拳自山東蔓延及於直隸,聚眾稱義和團,遂圍淶水。縣令祝芾請兵,直隸總督裕祿遣楊福同剿之。福同敗死。義和團進攻涿州,知州龔蔭培告急。順天府何乃瑩格不行,以蔭培召變,免其官。慈禧太后以戊戌政變,康有為遁,英人庇之,大恨。己亥冬,端王載漪謀廢立,先立載漪之子溥俊為大阿哥,天下震動,東南士氣激昂,經元善連名上書,至千數人。太后大怒,逮元善。元善先入澳門,屢索不與。載漪使人諷各國公使入賀,各公使不聽,有違言。載漪憤甚,日夜謀報復。會義和團起,以滅洋為幟,載漪大喜,乃言諸太后,力言義民起,國家之福。遂命刑部尚書趙舒翹、大學士剛毅及乃瑩先後往,道之入京師,至者數萬人。
義和團謂鐵路電線,皆洋人所藉以禍中國,遂焚鐵路,毀電線。凡家藏洋書、洋圖皆號二毛子,捕得必殺之。城中為壇場殆遍,大寺觀皆設大壇。其神曰洪鈞老祖、梨山聖母。謂神來皆以夜,每薄暮,什百成群,呼嘯周衢。令居民皆燒香,無敢違者。香菸蔽城,結為黑霧,入夜則通城慘慘,有鬼氣。神降時,距躍類巫覡,自謂能祝槍炮不燃,又能入空中,指畫則火起,刀槊不能傷。出則命市人向東南拜,都人崇拜極虔。有非笑者,則戮辱及之。仆隸廝圉,皆入義和團,主人不敢慢,或更藉其保護。稍有識者,皆結舌自全,無有敢訟言其謬者矣。
義和團既遍京師,朝貴崇奉者十之七八。大學士徐桐、尚書崇綺等,信仰尤篤。義和團既藉仇教為名,指光緒帝為教主。蓋指戊戌變法,效法外洋,為帝之大罪也。太后與端王載漪,挾以為重,欲實行廢立,匪黨日往來宮中。匪黨揚言欲得一龍二虎頭。一龍指帝,二虎指慶親王奕劻及李鴻章也。奕劻時充總理衙門大臣,鴻章則時論所稱通番賣國者也。
時各國公使均自危。俄使上書言,他國將藉亂事,圖不利於中國。俄與中國親睦二百餘年,義當告。總署得書不敢上。俄使欲請入見,不許。五月,以啟秀、溥興、那桐入總理衙門,以載漪為總理。日本書記杉山彬,出永定門,董福祥遣兵殺之,裂其屍於道。拳匪於右安門焚教民居,無論老幼男女皆殺之。繼焚順治門內教堂。城門晝閉,京師大亂。有旨義和團作亂當剿,而匪勢愈熾。正陽門外商場,為京師最繁盛處,拳匪縱火焚四千餘家。數百年精華盡矣。火延城闕,三日不滅。時方稱拳匪為義民,莫敢捕治之。載漪等昌言以兵圍攻使館,盡殲之。太后召大學士六部九卿議,諸臣相顧逡巡,莫敢先發。吏部侍郎許景澄,首言中國與外國結約數十年,民教相仇之事,無歲無之,然不過賠償而止。惟攻殺外國使臣,必召各國之兵,合而謀我,何以御之?主攻使館者,將置宗社生靈於何地?太常寺卿袁昶,力言拳匪不可恃,外釁必不可開,殺使臣,悖公法。聲振殿瓦。太后怒目視之。太常寺少卿張亨嘉,力言拳匪宜剿。亨嘉語雜閩音,太后未盡晰,姑置之。倉場侍郎長萃在亨嘉後,大言曰:“此義民也,臣自通州來,通州無義民,不保矣。”載漪、載濂均言長萃言善,人心不可失。帝曰:“人心何足恃,徒滋亂耳。士夫喜談兵,朝鮮一役,朝議爭主戰,卒至大挫。今諸國之強,十倍日本,若遍啟釁,必無幸全。”載漪言董福祥善戰,剿回大著勞績,夷虜不足戮也。帝曰:“福祥驕而難馭,各國器利而兵精,非回部之比。”帝自戊戌幽閉後,每見臣工,恆循例三兩言而止,絕不言政事,是日獨峻切言之,蓋知啟釁必足以亡國也。侍講朱祖謀班在後,力言福祥無賴,萬不可用。太后厲聲言:“汝雲董福祥不可用,請其可者。”祖謀言若必命將,則袁世凱可。拳匪亂民,必不可用。載漪叱之。載漪語狂恣,帝默然而止。廷臣皆出,載漪、剛毅合疏言義民可恃,其術甚神,雪恥強中國,在此一舉。聞者太息,然畏禍莫敢言也。是日,遣那桐、許景澄往楊村,說敵兵,令無入。遇拳匪劫之,景澄幾死。洋兵援使館者,以兵少不敢進,至落岱而還。太后復召見大學士六部九卿議。太后曰:“皇上意在和,不欲與夷戰,爾等可分別為上言。”帝曰:“我國積弱至此,兵不足戰。用亂民以僥倖求勝,庸足恃乎?”載漪曰:“義民攄忠憤以衛國家,不因而用之,以雪國恥,乃目為亂民而誅之,人心失,將不可以為國。”帝曰:“亂民皆烏合耳,各國兵利,亂民豈足當之?奈何以民命為戲?”太后慮載漪辯窮,戶部尚書立山為內務府大臣,最得太后歡,思得立山以助載漪,乃問立山:“汝言如何?”立山曰:“拳民雖無他,然其術多不效。”載漪憤然曰:“用其心耳,奚問術乎?立山必與夷通,乃敢廷辯,請以立山退夷兵,夷必聽。”立山曰:“首言戰者載漪也,漪當行。臣主和,又素不習夷事,不足任。”載漪詆山漢奸,太后兩解之。乃命兵部尚書徐用儀、內閣學士聯元及立山至使館,告勿調外兵來,兵來則決裂矣。次日復開御前會議,載漪請圍攻使館,殺使臣。太后許之。聯元力言不可,倘使臣不保,他日洋兵入城,鶏犬皆盡矣。載漪怒斥聯元方自使館還,懷貳心,罪當誅。太后大怒,立命斬聯元,左右力救之而止。大學士王文韶,言中國自甲午以後,財盡兵單,今遍與各國啟釁,眾寡強弱,顯然不侔,將何以善其後?願太后三思。太后大怒而起,以手擊案罵之曰:“爾所言,吾皆熟聞之。爾為夷人進言耶?”帝持許景澄手而泣曰:“朕一人死不足惜,如天下何?”太后佯慰解之。景澄牽帝衣而哭,太后怒,叱之曰:“許景澄無禮。”既罷朝,太后已決意主戰。載漪、載濂、剛毅、徐桐、崇綺、啟秀、趙舒翹、徐承煜、王培佑又力贊之,遂下詔褒拳匪為義民,給內帑十萬兩。
載漪於邸中設壇,晨夕虔拜,太后亦祠之禁中。城中焚劫,火光蔽天,日夜不息,車夫小工,棄業從之。近邑無賴,紛趨都下,數十萬人,橫行都市。夙所不快,指為教民,全家皆盡,死者十數萬人。殺人刀矛並下,肢體分裂。被害之家,嬰兒未匝月亦斃之,慘無人理。京官紛紛挈眷逃,道梗則走匿僻鄉,往往遇劫,屢瀕於險。或遇壇而拜求保護,則亦脫險也。太后召見其大師兄,慰勞有加。士大夫之諂諛乾進者,爭以拳匪為奇貨。知府曾廉、編修王龍文,獻三策,乞載漪代奏:“攻交民巷,盡殺使臣,上策也。廢舊約,令夷人就我範圍,中策也。若始戰終和,與銜璧輿櫬何異?”載漪得書,大喜曰:“此公論也。”御史徐道焜奏言,洪鈞老祖已命五龍守大沽,夷船當盡沒。御史陳嘉言,自雲得關壯繆帛書,言夷當自滅。編修蕭榮爵,言夷狄無君父二千餘年,天將假手義民盡滅之,時不可失。曾廉、王龍文、彭清藜、御史劉家模,先後上書,義民所至,秋毫無犯,宜詔令按戶搜殺,以絕亂源。郎中左紹佐,請戮郭嵩燾、丁日昌之屍以謝天下。主事萬秉鑒,謂曾國藩辦天津教案,所殺十六人,請議恤。主義民者,恆十九湘人也。
侍郎長麟,前以附於帝為太后罷斥,久廢於家。至是請率義民當前敵,太后棄前憾而用之。當時上書言神怪者以百數。王公邸第,百司廨署,拳匪皆設壇,謂之保護。士夫思避禍,或思媚載漪者,亦恆設壇於家,晨夕禮拜焉。當偽詔命各省焚教堂殺教民,諸疆臣皆失措。李鴻章久廢,居京師,方起為粵督。乃各電商鴻章,請所向。鴻章毅然覆電曰:“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各省乃決劃保東南之策。鴻章領銜,偕江督劉坤一、鄂督張之洞、川督奎俊、閩督許應騤、福州將軍善聯、巡視長江李秉衡、蘇撫鹿傳霖、皖撫王之春、鄂撫于蔭霖、湘撫俞廉三、粵撫德壽,合奏言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釁不可開。言至痛切。東撫袁世凱,亦極言朝廷縱亂民,至舉國以聽之,譬如奉驕子,禍不忍言矣。皆不省。義和拳既縱橫都下,因派載勛、剛毅為總統,比於官軍。然拳匪專殺自如,載勛、剛毅不敢問。都統慶恆一家十三口,皆死。載漪素昵慶恆,不能庇也。尚書立山不附載漪,侍郎胡橘棻,學士黃思永,通永道沈能虎,皆以談洋務著稱,拳匪皆欲殺之。橘棻逃,沈能虎以賄免。立山、思永並下獄,指為通夷。編修杜本崇,檢討洪汝源,主事楊芾,皆指為教民,被傷幾死。
太后諭各國使臣入總理衙門議。德使克林德先行,載漪令所部虎神營伺於道,殺之,後至者皆折回。徐桐、崇綺聞之大喜,謂夷酋誅,中國強矣。太后旋命董福祥及武衛中軍攻交民巷,炮聲日夜不絕。拳匪助之,披髮禹步,升屋而號者數萬人,聲動天地。洋兵僅四百,董福祥所部萬人,攻月余不能下,武衛軍死者千人。董軍、武衛軍與拳匪混合,恣意劫掠。貝子溥倫,大學士孫家鼐、徐桐,尚書陳學荼,閣學貽谷,副都御史曾廣鑾,太常陳邦瑞,皆被掠,僅以身免。徐桐、貽谷,皆附和拳匪,亦不免也。溥倫翟基告榮祿,榮祿不能制。民居市廛,數里焚掠一空。獨東交民巷使館,以塞門德土為垣,嚴拒守,不能破也。尚書啟秀奏言,使臣不除,必為後患,五台僧普濟,有神兵十萬,請召之會殲逆夷。曾廉、王龍文,請用決水灌城之法,引玉泉山水灌使館,必盡淹斃之。御史彭述,謂義和拳咒炮不燃,其術至神,無畏夷兵。太后亦欲用山東僧普法、余蠻子、周漢三人者,王龍文上書所謂三賢也。普法本妖僧,余蠻子以攻剽為盜魁,至盡發蜀中兵,乃捕得之。周漢則狂夫也。朱祖謀請勿攻使館,言甚痛切,不報。曾廉聞之曰:“祖謀可斬也。”載漪亦欲殺祖謀,未發,及城破而免。御史蔣式芬,請戮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以其貳於夷,不奉朝命也。載漪為匪黨論功,封武功爵者數十人,賞賚無虛日。載漪每出,扈從數百騎,擬於乘輿,出入大清門,呵斥公卿,無敢較者。
五月二十五日,下詔宣戰,軍機章京連文沖筆也。詔曰:“我朝二百數十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迨道光鹹豐年間,俯準彼等互市。並乞在我國傳教,朝廷以其勸人為善,勉允所請。初亦就我範圍,詎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梟張,欺凌我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兇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小則欺壓平民,大則侮慢神聖。我國赤子,仇怒鬱結,人人慾得而甘心。此義勇焚燒教堂,屠殺教民所由來也。朝廷仍不開釁,如前保護者,恐傷我人民耳。故再降旨申禁,保衛使館,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諭,原為民教解釋宿嫌,朝廷柔服遠人,至矣盡矣。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挾,昨日復公然有杜士立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歸彼看管,否則以力襲取。危詞恫喝,意在肆其猖獗,震動畿輔。平日交鄰之道,我未嘗失禮於彼,彼自稱教化之國,乃無禮橫行,專恃兵堅器利,自取決裂如此乎?朕臨御將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孫,百姓亦戴朕如天帝。況慈聖中興宇宙,恩德所被,浹髓淪肌,祖宗憑依,神祗感格,人人忠憤,曠代所無。朕今涕淚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口,孰若大張撻伐,一塊雌雄。連日召見大小臣工,詢謀僉同。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至於五尺童子,亦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彼尚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無論我國忠信甲冑,禮義乾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剪彼凶焰,張國之威!其有同仇敵愾,陷陣衝鋒,抑或仗義捐資,助益餉項,朝廷不惜破格茂賞,獎勵忠勛。苟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即刻嚴誅,決無寬貸。爾普天臣庶,其各懷忠義之心,共泄神人之憤,朕有厚望焉。”詔書以外人索大沽口為詞,而大沽已先於二十一日失守矣。敵兵之攻大沽也,提督羅榮光守炮台,炮傷英兵艦一。俄而兵大至,榮光走,台遂陷,榮光至天津仰藥死。而直隸總督裕祿,謬報大捷,太后及載漪皆喜,發帑金十萬兩,犒將卒。京朝士大夫附拳黨者皆喜,謂洋人不足平也。
時有詔徵兵,羽書絡繹,海內騷然。以載漪、徐桐、崇綺、奕劻主兵事。軍府專恣,所請無不從。奕劻心知其誤,支吾其間,不敢發一言。徐桐以道學自任,每朝奏事,太后輒改容禮之,自戊戌以後,大事皆決於桐。然康有為盛時,桐亦不敢言也。詔遣倉場侍郎劉恩溥至天津,招集拳匪。直督裕祿亦極言拳民敢戰,夷甚畏焉。拳匪驅童稚為前敵,直犯敵軍,排槍起,恆斃數百人。初直隸提督聶士成,奉命剿拳匪,有所誅鋤。既而朝議大變,直督又袒拳匪,深恚士成。朝旨嚴責士成剿夷,時論又多所責讓。士成憤懣無所泄,乃連戰八里台,陷陣而死。任李鴻章為直隸總督,鴻章自粵行,留於滬。以廷雍為直隸布政使,廷傑罷,以廷傑不主義民故也。聶士成既死,馬玉昆代統其眾。攻紫竹林,死者三千人。天津陷,裕祿走北倉,從者皆失。欲草奏,無所得紙而罷。久之,乃上聞,京師大震,彭述曰:“此漢奸張夷勢以相恫喝也。薑桂題殺夷兵萬餘,夷力窮蹙,行乞和矣。”時桂題方在山東,未至天津也。崇綺授戶部尚書,崇綺以穆後父貴,封公爵。穆後既殉穆宗,崇綺即乞病免。及光緒己亥,為穆宗立嗣,將圖廢帝,而代以大阿哥溥俊,乃起崇綺於家,使傅溥俊,若太子太傅也。崇綺再出,與徐桐比,而言廢立,得太后歡,恩眷與桐等。六月二十二日,有旨:保護教士及各國商民,殺杉山彬、克林德者議抵罪。大學士榮祿意也,王文韶附之。載漪大怒,不肯視事,太后強起之。董福祥之攻使館也,太后問幾日可克。福祥曰:“五日必殲之。”既而言不驗。提督余虎恩,與福祥論事榮祿前,語侵之,福祥怒,欲殺虎恩,榮祿以身翼蔽之,乃免。李秉衡至自江南,太后大喜,召見寧壽宮,語移日。秉衡力主戰,且言義民可用,當以兵法部勒之。太后詰與李鴻章等公奏,何以主和。秉衡言此張之洞入臣名耳,臣不與知也。太后聞天津敗,方彷徨,得秉衡言,乃決戰,遂命總統張春發、陳澤霖、萬本華、夏辛酉四軍。七月初四日,殺許景澄、袁昶,秉衡有力焉,天下冤之。刑部侍郎徐承煜監斬,色甚喜。徐桐曰:“是死且有餘罪。”王龍文曰:“可以懲漢奸,令後無妾言者。”拳匪攻交民巷西什庫教堂,既屢有死傷,教民亦結群自衛,拳匪不得逞,乃日於城外掠村民,謂之教民,以送載勛,載勛請旨交刑部斬於市。前後死者,男女百餘人,號呼就戮,皆不知何以至此也。既而北倉失,裕祿自戕死。聯軍方占天津,畫地而守,兵久不出。一夕大至,攻北倉,玉昆力戰三晝夜,大敗,至楊村,不能復軍。榮祿以聞,太后泣問計於左右,以新誅袁、許,無敢言者。
洋兵既將逼京師,乃變計欲議和,以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停攻使館,使總理衙門章京文瑞齎西瓜問饋之。以桂春、陳夔龍送使臣至天津,使臣不肯行,復書詞甚慢。彭述請俟其出,張旗為疑兵,數百里皆滿,可以怵夷,聞者笑之。是日李秉衡出視師,請義和拳三千人以從。秉衡新拜其大師兄,各持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陰陽瓶、九連環、如意鉤、火牌、飛劍,擁秉衡而行,謂之八寶。北人思想,多源於戲劇,北劇最重神權,每日必演一神劇,《封神傳》、《西遊記》,其最有力者也。故拳匪神壇,所奉梨山聖母、孫悟空等,皆劇中常現者。愚民迷信神權,演此劫運,蓋蘊釀百年以來矣。
及戰,張春發、萬本華敗於河西鄔,死者十之五六,潞水為之不流。御史王廷相走,渡河,溺死。廷相故與曾廉、王龍文、張季煜從秉衡軍,廷相諂附拳匪,載濂、剛毅聯名之疏,廷相屬草焉。陳澤霖自武清移營,聞炮聲,全軍皆潰,秉衡走通州。載濂請斬榮祿、王文韶,太后未許。載濂復命董福祥、余虎恩,急攻使館,武衛軍、虎機營、神機營諸軍皆會,誓必破之以泄憤。無何通州陷,李秉衡死之。是日殺徐用儀、立山、聯元,仍以徐承煜監斬。用儀屍橫道二日,無收之者。旬日之內,連殺五大臣,詔書皆曰通夷。又欲殺奕劻、榮祿、王文韶、廖壽恆、那桐,會城破而免。載漪謀弒帝,御醫姚寶生泄之,乃下寶生獄,欲殺之以滅口。城破,與龔照璵、徐致靖、何隆簡、黃思永、席慶雲,皆逸出。是日太后聞秉衡軍敗而哭,顧廷臣曰:“余母子無所賴,寧不能相救耶?”廷臣相顧皆莫對。議遣王文韶、趙舒翹至使館,文韶以老辭。舒翹曰:“臣資望淺,不如文韶,且拙於口,不能力爭。”榮祿曰:“不如與書觀其意。”乃遣總理章京舒文持書往。書達使館,約明日遣大臣來,以午相見,及期皆不敢出。時方攻使館,舒文至,董福祥欲殺之,稱有詔乃免。敵兵自通州至,董福祥戰於廣渠門,大敗。時日暮,北風急,炮聲震天,風雨暴至,乃休戰。七月二十日,黎明,北京城破,敵兵自廣渠、朝陽、東便三門入,禁軍皆潰。董福祥走出彰儀門,縱兵大掠而西,輜重相屬於道。彭述方遍諭五城,謂我軍大捷,夷兵已退天津矣。及城破,印度兵屯於道,都人尚謂回部救兵來也。是日,百官無入朝者。徐會澧以授工部尚書謝恩,至神武門,聞哭聲,宮中人紛紛竄出,知城破,乃走還。
二十一日,天未明,太后青衣徒步泣而出,帝及後皆單夾從,至西華門外,乘騾車,從者載漪、溥俊、載勛、載瀾、剛毅等。妃主宮人,皆委之以去。珍妃帝所最寵,而太后惡之,既不及從駕,乃投井死,宮人自裁者無數。或走出安定門,道遇潰兵,被劫多散。王公士民,四出逃竄,城中火起,一夕數驚。滿洲婦女懼夷兵見辱,自裁者相藉也。京師盛時,居民殆三百萬,自拳匪暴軍之亂,劫盜乘之,所過一空,無免者。坊市蕭條,狐狸晝出,向之摩肩擊轂者,如行墟墓間矣。是日駕出西直門,馬玉昆以兵從。暮至貫市,帝及太后不食已一日矣。民或獻麥豆,至以手掬食之,須臾而盡。時天漸寒,求臥具不得,村婦以布被進,濯猶未乾也。
岑春煊為甘肅布政使,率兵來勤王,奉命往察哈爾防俄,至於昌平,入謁,太后對之泣。貫市李氏者,富商也。以保標為業,北道行旅,均藉之。從取千金,帝及太后乃易騾轎而行。太后倉皇出走,驚悸殊甚,得春煊,心稍安。春煊勤扈從,一夕宿破廟,春煊繯刀立廟門外徹夜。太后夢中忽驚呼,春煊則朗應曰:“臣春煊在此保駕。”春煊於危難之中,竭誠扈從以達西安,太后深感之,泣謂春煊:“若得復國,必無敢忘德也。”次日行至坌道,延慶州知州秦奎良進食,從者不能遍,奎良懼,太后慰遣之。太后易秦奎良轎行,暮至懷來,縣令吳永供張甚備,左右皆有饋遺。塞外已嚴寒,而太后方御葛衣,永進衣裘,太后大喜,立擢永通永道。王文韶與其子追駕出西直門,及於懷來,乃入見。太后垂涕勞之。趙舒翹亦至。帝及後至沙城,乃易轎行。車駕至太原,總兵何金龜率兵迎駕,駐於太原。
時聯軍入都,各國劃界,分屯軍隊,美、日兩國兵,均嚴守紀律,不擾居民。德軍憤使臣之被害,其出師時,德皇誓于軍,謂破都城時,當以入野蠻國之法待之,故德軍淫掠殊甚。其他國軍隊,亦略同焉。聯軍莢患北京,分兵追駕,至保定而還。太后聞洋兵將追至,甚皇懼。江蘇巡撫鹿傳霖以勤王兵至,及於太原。入謁,言太原不可居,西安險固,僻在西陲,洋兵不易至,乃定入陝之策。至於西安,陝西布政司端方署巡撫,迎駕。設行在政府於撫署,授岑春煊陝西巡撫。榮祿至於行在,命長樞垣。載漪、剛毅輩,不敢言國事矣。聯軍舉德大將瓦德西為統帥,入居儀鸞殿,整隊入宮。見穆宗瑜妃,猶致敬禮。殿宇器物,戒勿毀掠。逮迴鑾時,尚無恙也。城內外民居,則恣意搜括。廟觀曾設拳匪壇者,則焚之。拳匪亂時,積屍於道,聯軍則驅華人負屍出城。有達官貴族,被驅遣負屍,不順則鞭之。其掠人筐篋,則奪大車載之行。牲口不足,則執華人於道,以代騾馬。陳璧方官御史,亦被執,使負纖焉。侍郎李昭煒所居,有小童擲石傷洋兵。則入執昭煒至營,痛撻之,復驅出,暈墮於玉河橋下。于式枚方居賢良寺,趨救始獲蘇。聯軍以非李鴻章來不能言和,乃命鴻章與奕劻同為議和全權大臣,至於京師。奕劻一以讓鴻章,不敢置一詞。聯軍索罪魁,載漪、載勛、載瀾、剛毅、趙舒翹等數十人。鴻章屢與辯護。瓦德西曰:“吾等所列罪魁,皆其從者,為全中國體面,其首罪名,尚未提出也。此而不允,則吾將索其為首者。”其意蓋指太后也。鴻章亟以電告,乃允以載勛等賜死,而特原載漪,配新疆,並黜溥俊大阿哥,使出宮焉。鴻章與各國磋議,已歷數月,心力交瘁。行在政府,屢傳電諭,授意辯駁。鴻章謂樞臣不明敵情,徒亂意,閱竟旋毀之,幕僚不及見也。鄂督張之洞亦迭電乾議,鴻章笑曰:“張某作官數十年,猶書生也。”之洞深恨之。各國持之堅,久未定議。而鴻章積勞病深,卒不起,瀕危,猶口授計畫,秩然不紊。各國聞鴻章逝,皆感愴,乃悉如鴻章議,卒簽約,而鴻章不及見矣。先逝一日,口授于式枚草遺疏,保今總統袁公繼直督任。謂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併力請迴鑾,保外人無他。電達行在,太后及帝哭失聲,輟朝,立授袁公直督。
既定約,交還北京,太后尚未敢還都。王公大臣既漸趨行在,其留京者合詞請迴鑾,疆臣復連名力請,乃下詔還都。命都御史張百熙為蹕路大臣,先馳還。逮蹕路成,車駕發於西安。改岑春煊山西巡撫,而以端方為陝西巡撫。至於保定,謁西陵,乃還京師。初太后藏金宮中,聞達三千餘萬,聯軍護存之。及還宮,金無恙,太后則大喜。自經巨變後,群臣爭言新政,乃開經濟特科,詔天下辦學。命張百熙為學務大臣,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以瞿鴻機為尚書,新政漸繁興焉。當在行在時,下罪己詔,榮祿幕客樊增祥筆也。太后每見臣工,恆泣涕引咎。臣下請行新政,多所採納。及還都,中外漸安輯,漸益奢恣,大修頤和園,窮極奢麗,日費四萬金,歌舞無休日,已忘喪亂矣。惟惕於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各國公使夫人,得不時入宮歡會,間與內政。日本內田公使夫人解華語,尤濃洽。內監李蓮英最用事,與白雲觀高道士拜盟。而華俄銀行理事璞科第交高道士厚,因緣結於蓮英,多所密議,外交尤有力焉。帝既久失愛於太后,當逃亂及在西安時,尚時詢帝意。迴鑾後,乃漸惡如前。公使夫人入宮,有欲見帝者,召帝至,但侍立不得發一言。帝不得問朝政,例折則自批之,蓋借庸暗以圖自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