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以“90後”大學生為例探討網路社交中的人際信任問題,在訪談的基礎上就網路信任的建構過程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在實證調查基礎之上,圍繞“網路信任的構成要素”,從理論層面探討個人、情境及媒介三種因素在網路信任建構過程中的不同影響作用。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文獻回顧 | 第二章 網路信任的構成要素 | 第三章 網路信任的發展過程 | 第四章 網路信任的影響因素 | 第五章 結論 |
---|
第一節 以“信任”研究為鑑 第二節 網路信任研究現狀 第三節 問題與思路 | 第一節 網路情境信任結構模型 第二節 誰信任誰 第三節 何種信任 第四節 何處信任 第五節 為何信任 | | | |
創作背景
自人類社會出現以來,信任問題就一直存在於人類的各種關係之中。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信任的形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在不同的時代及歷史條件下,由於社會交往的範圍、規模及性質的不同,相應的也就出現了不同的信任形式。網路信任是伴隨著網路社會的來臨而出現的一種新的信任形式,與現實社會中的信任同屬於信任的範疇,但又有別於現實社會中的信任。信任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石,維繫著社會的正常有序運轉;網路信任更是網民“數位化生存”的必需品,是維繫持久穩定線上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雖然信任對於網路活動如此重要,但它卻是“稀缺品”,也是“易碎品”,難以建立且又容易破裂。“數位化生存”時代,網路信任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基於此,《網路信任:線上社交心理與行為》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將“90後”大學生網路信任的基本構成要素界定為四個,分別是“誰信任誰”“何種信任”“何處信任”“為何信任”。就這點而言,網路信任與現實信任既存在共同點,也存在差異。兩者之間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兩種信任均可被視為個體的某種心理狀態,均建立於對個體或其所扮演角色的局部了解或熟悉之上。而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關係主體及發生情境的變化。在現實世界中,信任關係的主體是切實存在的社會個體,發生情境是真實的社會場景;而網路信任關係的主體是由切實存在的社會個體在網路空間形塑出來的虛擬角色,發生情境是網路上的某個虛擬空間。“90後”大學生與其不同網路社交對象建構的網路信任明顯呈現出“差序格局”的特點,這點與現實世界中的人際關係格局類似。因子分析結果顯示,網路信任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其強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親人間的網路信任,朋友間的網路信任、熟人間的網路信任及社會性網路信任。
該書認為“90後”大學生的網路信任在其複雜曲折的發展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該書將影響因素聚焦於人、情境及交流媒介三個方面,在訪談的基礎上嘗試從這三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理論探討與分析。研究發現,個體在網路空間的自我呈現會對網路信任建構產生影響。其中,角色屬性的靜態形塑主要在信任建構初期發揮影響作用;而互動過程中的動態形塑則在較大程度上充當了個體修正信任決策的依據。影響網路信任建構的情境因素可以歸結為現實情境因素及網路情境因素兩類,兩者的影響機制不同。其中,前者通過長期作用於個體使其形成相對穩定的信任觀念而發揮影響作用,後者則通過直接約束或影響個體的網路行為而發揮影響作用。在傳播層面上,個體互動過程中所選擇的交流媒介也會因交流方式及定位的差異而影響網路信任建構,導致不同交流媒介形成差異性顯著的線上人際關係。其中,語音交流、視頻交流等非言語信息豐富的交流方式不利於早期網路信任建構,而交流媒介服務功能的差異直接影響了個體所建構的網路信任的類型。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謝英香,教育學博士,心理學博士後。主要研究領域為新媒體傳播、青少年網路行為與心理、社會網路分析,於CSSCI期刊發表多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