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信任

人際信任是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對交往對象的言辭承諾以及書面或口頭陳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種概括化期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際信任
  • 外文名: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人際信任的基本類型,人際信任的特點,人際信任的影響因素,人際信任的測量工具,人際信任的作用,

人際信任的基本類型

社會心理學家韋伯將信任分為兩類:普遍信任( universalistic trust) 和特殊信任( particularistic trust ) 。特殊信任的對象只包括有血緣或裙帶關係的人, 普遍信任的對象則擴展至相同信仰的所有人。列維斯等人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信任問題,認為信任必須被視為一個集體單位所特有的而非單獨的個體所特有的社會心理概念,並提出信任有認知的、情感的及行為的三個緯度。Barber 將信任視為一種通過社會交往所習得和確定的預期。將信任分為 3 類:最一般性的一種預期是對自然的及道德的社會秩序能堅持並履行的信心。第二種信任是相信對那些有人際關係及社會制度角色往來的人能夠有稱職的表現的信心。第三種則是預期那些與自己往來的人能徹底承擔他所被託付的責任及義務,也就是在必要時能為他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還有的研究者從信任的結構上將信任分為制度信任和人際信任。制度信任是對維持社會信任機制的信任,存在於個體行動者與系統,,也有學者稱為系統信任。人際信任是指向某個具體人物的信任,是指在人際交往中,雙方對對方具有技術能力和信用責任的期望。

人際信任的特點

人際信任具有脆弱性。也就是說, 建立信任不容易, 但是破壞信任卻比較的容易, 這主要與個體的認知判斷狀況有關。在人們的認知判斷體系中, 當人們綜合破壞信任和鞏固信任的信息時, 往往對負面信息有深刻的印象, 而正面的信息所占比例較小。對人的不信任的態度有: 對他人缺乏信心,認為他人不是真正的關心別人的利益,他人具有敵意。懷疑則是不信任態度的核心認知成分,是一種總以對抗性、負面的假設方式評估他人行為動機的心理狀態。

人際信任的影響因素

在關於人際信任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哈丁(Hardin)於2002年指出信任過程是受到信任者本身與被信任者特點以及二者之間關係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將人際信任的影響因素劃分為信任個體、關係屬性、情境因素三個方面。

人際信任的測量工具

Christic和Geis在 1970 年編制的馬基雅維里主義量表,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受試者對他人能否被操縱並為己所用的估計。馬氏量表得分高反映了信任的一種誤區,即信任可以通過技巧來影響和改變他人。馬基雅維里主義量表被認為是測試人性態度量表的佼佼者。
Rotter 運用社會學習理論,編制人際信任量表 (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s 即 ITS) , IT S 量表用於測量受試者對他人的行為、承諾陳述可靠性的估計。內容包括各種處境下的人際信任,涉及不同社會角色( 包括父母、推銷員、一般人群、政治人物及新聞媒介) ,多數項目與社會角色的可信賴性有關,但也有一些項目與對未來社會的樂觀程度有關。
由 Rempel和Holmes( 1986) 編制的信任量表( Trust Scale),用於測查關係密切者的相互信任,共有18個題目,涉及信任的三種內涵:可預測性、可依靠性和信賴性。

人際信任的作用

羅推爾認為人際信任程度不同的人,在面對同一問題或情境時,由於期待不同,將決定他們必然採取不同的方法。他研究發現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持不可知論、無神論或無信仰的人的人際信任程度高。他說:“很顯然無宗教信仰的人對當今普遍為世人所接受的宗教都視而不見的話,那么他對別人表現出不信任的態度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了。”羅推爾指出人際信任程度與社會經濟地位有著密切的關係,來自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家庭的孩子一般來說人際信任程度高,而來自下層社會的孩子由於不滿現狀和當權者的利益,似乎沒有理由去信任別人;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分值與父母的分值密切相關,這是由於為父母所信奉或支持的觀點和態度很容易為自己的孩子所接納造成的;羅推爾還發現人際信任程度與可靠程度有很大的關係,人際信任程度高的個體很少說謊或欺騙他人,也很少有偷竊行為。人際信任程度高的個體一般生活幸福,易為他人喜歡和尊重,並且多半會給他人提供機會,對他人的權利和價值比較尊重;人際信任程度高的個體很少有內心衝突、精神失常或順應不良,他願意結識朋友,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