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思大學以多樣性豐富的學生群體和包容進步的校園文化聞名全美,使其成為全美每年申請人數最多的文理學院。全校45%的學生為少數族裔,國際生約占9%。學校專門設立的弗里曼亞洲獎學金(Freeman Asian Scholarship)每年在11個東亞國家和地區各收一名學生。入選的弗里曼學者享受學雜費全免的待遇。維思對國際學生的友好政策吸引著大批優秀中國學生申請。目前在讀本科的中國大陸學生已超過100人。
維思大學建立於1831年,是美國最早的衛理公會學校之一。根據歷史學家大衛·B·波茨(David B. Potts)的觀點,大學的歷史大致可分成四個階段:1831-1870年、1871-1910年、1911-1962年、1963年至今。在此過程中,學校從早期的福音教派學院逐步轉向一所衛理公會學校,爾後演進成為新英格蘭地區的頂級文理學院再到今日所見的“小型大學”(little university)。
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時,維思大學迎來了一次小規模的擴建。1898年,學校建成了費耶維舍體育館(Fayerweather Gymnasium);1903年建成菲斯克樓(Fisk Hall);1904年建成了約翰·貝爾·司各特紀念堂(John Bell Scott Memorial)(1904);1905年建成社團樓(Alpha Delta Phi);1907年建成折衷樓(Eclectic)。與此同時,范·弗累克天文台(Van Vleck Observatory)、克拉克樓(Clark Hall)以及“骷髏與蛇 社團”之墓(Tomb of the Skull & Serpent Society)亦由建築師亨利·培根(Henry Bacon,1866-1924)設計成稿。 1920年代中期開始,學校建成莊士敦方地(Johnstone Quadrangle),方地周邊落成的建築物包括歐林紀念圖書館(Olin Memorial Library)、哈里曼樓(Harriman Hall)、謝克林樓(Shanklin Hall)及化學實驗室;該組建築由知名建築設計行麥金米德和懷特公司(McKim, Mead & White)負責設計。今日所見的維思大學的校園規劃即建立在這段時期所設計的基礎之上。
自1890年代開始,維思大學的學生便以歌唱聞名,被戲稱為“Singing College of New England”。大學設有許多歌唱小組和全部由男生組成的合唱團,這些團體常常外出表演。
1909年,時任美國總統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 1857-1930)及副總統詹姆斯·斯庫克拉夫特·舍曼(James S. Sherman, 1855-1912)受邀在維思大學第9任校長威廉·阿諾德·謝克林(William Arnold Shanklin)的就職典禮上發表演講。
在1950年代中期,在校長維克多·勞合·巴特菲爾德(Victor Lloyd Butterfield)任內,維思大學開展一項旨在將大學重組成七所寄宿制學院的計畫。為此,學校在校區西側建成了由三幢大樓組成的綜合建築,在南側亦然。雖然該項目並未徹底完成,但其中的福斯山學院和巴特菲爾德學院仍舊留存至今:這兩所學院如今成為了人文文學學院(College of Letters)和社會研究院(College of Social Studies)所在地。
維思大學也是全美首批招收黑人和少數族裔的大學之一。1965年,學校迎來首批少數族裔學生,其中共13名黑人學生和一名拉美裔學生(均為男性學生)。此後,校內的族群關係引來媒體的強烈關注。1968年,《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發表文章《維思大學安內的兩個國家》(Two Nations at Wesleyan),文章所附照片顯示8名黑人學生正環桌而坐,以此證明校內的黑人與白人並未共同學習生活。然而,校方回應稱該照片忽略了鄰近的一張桌上的4名白人學生和4名黑人學生,因而報導失實。1968年,學校恢復了中斷多年的招生女性學生的傳統。1970年,學校迎來自1909年以來首位女性大一新生。恢復男女合校後不久,學校就達到了合適的學生性別比。
1973年秋,知名建築師凱文·洛奇(Kevin Roche, 1922-)和約翰·丁克路(John Dinkeloo)設計的維思大學藝術中心(Center For the Arts)開幕,成為視覺藝術系和表演藝術系教學與表演場地。1974年,非裔美國人學習中心(The Center for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脫胎於5年前建立的非裔美國人研究所(African American Institute)。 1987年,曼斯菲爾德弗里曼東亞研究中心(The Mansfield Freeman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成立,1998年時加入了美國與拉丁美洲研究項目。 裝備有先進投影與製片的設備的電影學習中心(The Center for Film Studies)於2004年揭幕。
麥可·S·羅斯(Michael S. Roth, 1957-)於2007-2008學年開始時成為維思大學的校長。在任期間,羅斯採取了一系列的創新舉措,旨在提升大學課程的活力、降低就讀成本。其中包括將學費與通脹率掛鈎的措施;能夠為每戶家庭省下50000美元的三年期學習項目。對於年收入低於40000美元的家庭,學校取消的原先的貸款轉而向其提供助學金,並且保證學生畢業時不會背負沉重的債務。在羅斯的領導下,維思大學新開了節能型建築奧爾布里頓中心(Allbritton Center),內設奧爾布里頓公共生活研究中心(Allbritto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Public Life),以及帕特里切利社會創業中心(Patricelli Center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同時,學校亦增設了四所跨學科學院:環境學院、電影學院、東亞研究學院和綜合科學院。夏皮羅創意寫作中心(Shapiro Creative Writing Center)則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和教工的創意寫作熱情。
學校建於1831年,位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米德爾頓市,離紐約、波士頓市區行車不到兩小時,有“康州哈佛”(Harvard of Central Connecticut)的美名。學校以包容進步的校園文化和盛行的校園藝術風潮著稱。校內社會運動長期活躍,歷史上與美國少數族裔平權運動、女權運動和同性戀權利運動等聯繫緊密。維思多個學科專業享譽全美學術界:經濟、政治、心理、歷史、音樂、戲劇、生物化學、天文、東亞研究等。電影學院全美排名前十,戲劇系、音樂系盛產藝術家。過去50年間從衛斯理安畢業的校友遍布好萊塢、百老匯和流行音樂產業。從導演到製片人,歌手到作曲家,編劇到演員,影視工作室創始人到製片巨頭高管,維思的校友在美國文藝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逾百人更是連年斬獲奧斯卡獎、金球獎、艾美獎、托尼獎、葛萊美獎、普利茲獎等殊榮。大學獨創的人文文學院(College of Letters)、社會研究院(College of Social Studies)和東亞研究院(College of East Asian Studies)是美國大學跨學科教育的先驅典範。學校與哥倫比亞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合作運行3+2工程雙學位項目;與瓦薩學院在義大利博洛尼亞、法國巴黎和西班牙馬德里共同開設外語文化教學中心;與倫敦國王學院、法國巴黎政治學院、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等超過150個全球高校教學點合作提供海外交流機會。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記錄顯示,維思大學是常年獲得國家科研撥款最多的文理學院,自然科學科系的教職工論文引用次數也高居第一。學校歷任和現任教授團隊群星璀璨,不乏美國前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大文豪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T.S. Elliot)、數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位普利茲獎得主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