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3月25日的維也納條約(又稱“全體同盟條約”),當時奧地利、英國、普魯士與俄羅斯同意投入15萬人上戰場對抗拿破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也納條約
- 又稱:“全體同盟條約”
- 時間:1815年3月25日
1815年3月25日的維也納條約(又稱“全體同盟條約”),當時奧地利、英國、普魯士與俄羅斯同意投入15萬人上戰場對抗拿破崙。
《維也納條約法公約》(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y)1969年5月23日簽訂於維也納,於1980年1月27日生效。中國於1997年9月3 日交存加入書,於1997年10...
1815年3月25日的維也納條約(又稱“全體同盟條約”),當時奧地利、英國、普魯士與俄羅斯同意投入15萬人上戰場對抗拿破崙。...
維也納公約編輯 鎖定 該公約在前言中指出,臭氧層破壞給人類帶來的潛在影響,並根據《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中的原則,呼籲各國採取預防措施,使本國內開展的活動不要對...
關於國家在條約方面的繼承的維也納公約是由國際組織在1978年08月23日,於維也納簽定的條約。...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維也納條約法公約 》,同時聲明如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六十六...
關於國家對國家財產、檔案和債務的繼承的維也納公約是由國際組織在1983年04月08日,於維也納簽定的條約。...
公約,是指用來稱呼在國際組織主持下或國際會議上通過的關於某一個專門領域的規則的多邊條約。例如,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61年《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
國際條約,是指國際法的首要淵源。國際法主體間締結的相互權利義務關係的書面協定。廣義的條約除以“條約”為名的協定外,還包括公約、憲章、盟約、規約、協定、議定...
英國、奧地利、法國、普魯士、俄國和荷蘭之間的條約是由法國,英國,荷蘭,奧地利在1839年04月19日,於倫敦簽定的條約。...
中文名 核損害民事責任1963年維也納公約 外文名 The 1963Vienna Convention onCivil Liability for Nuclear Damage 有關核損害第三方責任的國際公約。1963年5月19日...
邊界條約(boundary treaty)規定國家之間的領土邊界的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曾經先後與幾個鄰國訂立邊界條約,如1960年中緬條約,1961年中尼(泊爾)邊界條約,1963年中巴(...
條約的終止指條約到期或由於約定的以及法定的某種條件出現等原因而不在具有效力。...... 《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59條第 1款規定:全體當事國就同一事項締結後訂條...
條約接受,是指國家表示同意受條約拘束而成為該條約當事國的方式之一。原則上接受有兩種含義:(1)表示同意受條約約束而不在該約上籤字,類似於傳統意義上的加入;(2...
維也納和約(丹麥語:Freden i Wien;德語:Frieden von Wien)是由普魯士、奧地利和丹麥於1864年10月30日在維也納所簽訂的契約,該條約象徵著普丹戰爭的終結。...
不平等條約是指有損國家主權的、在締約國間權利、義務分配不公的國際條約、協定。根據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1)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脅強迫一國締結的條約絕對...
維也納 各締約國, 承認有必要制定一些起碼的準則,以便對某些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情況所造成的損害,提供財政上的保障; 相信關於核損害的民事責任的公約也將有助於發展國...
修正《關於核損害民事責任的維也納公約》的議定書是由國際組織在1997年09月12日,於維也納簽定的條約。...
條約牴觸,是指條約當事國先後締結的多項條約中所規定的權利義務原則上不能一致。(1)相同當事國間先後締結的條約相牴觸,依後法優於前法的原則,前訂條約暫停實施...
國際強行法(英文名:Jus Cogens)是國際法上一系列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特殊原則和規範的總稱,這類原則和規範由國際社會成員作為整體通過條約或習慣,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
中的氟氯碳化物對地球臭氧層繼續造成惡化及損害,承續1985年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的大原則,於1987年9月16日邀請所屬26個會員國在加拿大蒙特婁所簽署的環境保護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