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民主

經濟民主

經濟民主是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經濟民主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首要目標,也是建立市場經濟的基礎。沒有經濟民主,就沒有競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民主
  • 外文名:Economic democracy
  • 出自:經濟法
  • 適用:市場經濟
  • 國家干預經濟:首要目標
詳解,含義層次,基礎論證,

詳解

經濟民主是指這樣一個經濟組織運行的模式:在這個模式中,作為行為主體的決策,來自於每一個執行決策的人。經濟民主與傳統的等級制截然相反,在前者,對企業的控制和管理來自於具有平等權利和同等重要性的全體勞動者,這種控制和管理以一人一票制而將決策權力民主化:在後者,決策和功能被權力結構分割,管理的特權屬於管理者的獨裁,工人只是決策的被動執行者,其地位只相當於一種投入的生產要素。與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制度相比,經濟民主企業制度的安排有兩個基本特徵:第一,企業全體勞動者具有平等的權利和同等的重要性,他們在經濟民主的基礎上參與決策和進行管理:第二,企業全體勞動者根據民主制定的原則分享企業的淨收益

含義層次

經濟民主包括兩個層次的含義,一個是巨觀上的,另一個是微觀上的。
在巨觀上,“經濟民主”論旨在將現代民主國家的理論原則——“人民主權”——貫徹到經濟領域,使各項經濟制度安排依據大多數人民的利益而建立和調整。使公平正義在市場經濟也有更好的體現。
在微觀上,“經濟民主”論旨在促進企業內部貫徹後福特主義的民主管理,依靠勞動者的創造性來達到經濟效率的提高。

基礎論證

那么經濟民主的基礎又是什麼呢?認為經濟民主的基礎一個是市場經濟,一個是公有制。市場和民主“就像兩個被不和諧的婚姻所束縛的夫妻。儘管婚姻充滿了矛盾,但它卻牢不可破,因為沒有任何一方希望離開對方。”其實市場經濟培育和孕含了經濟民主的原則。
(1)自由原則。市場經濟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身份到契約”的轉變、在契約社會中每個人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在遵守和履行契約過程中實現自由流動。從身份到契約的轉變、其實是人的解放,用自由流動取代身份限制,用後天努力取代先賦資格。市場經濟促動了人們在契約的基礎上來獲得自身需要的社會資源、使各利益主體之間的交往趨向於自由的原則。自由是民主的一個前提條件,民主必須是自內的民主。經濟領域中的自由與民主的關係,也就是經濟自由和經濟民主的關係、市場經濟帶來的自由是經濟自由,它與經濟民主的關係,一般說來,經濟民主的缺乏,並非經濟自由的過剩;反過來說,經濟自由的缺乏,也不是經濟民主的過剩,兩者總是相生相長,互相制約。
(2)平等原則。平等就意味著“人人都有自由選擇和決定自己行動的能力,他們作為人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應當互相尊重,這種互相尊重即體現著一種平等。”市場經濟的商品交換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要求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這種商品交換的過程,使各交換主體處於平等的地位,排斥了任何特權的干預和暴力的強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曾經說過,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經濟民主所要求的平等原則不僅僅只表現在權利的平等,還表現在經濟機會(經濟條件的平等以及財富分配上的平等。
(3)自主原則。市場經濟刺激著每個人的謀利衝動,個人對自己的利益和權利具有清醒的認識,並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通過普通的物質交換來實現自己的利益,這極大地促進了個人自主自立意識的萌發。市場經濟像大浪淘沙一樣不斷地沖刷著人們的心理,塑造著人們的內在品格和主體意識。它的激烈的競爭程度又不斷地拔動著人們的精神琴弦,促使他們積極進取和勇於創新。總之在市場經濟的整個運作過程中,人們的個性得以豐富,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空前的調動和發揮,自主性將不斷增強。在傳統社會中,人們的個性無法得到張揚,自主性被無情的抹殺,形成了人們在經濟上的依賴性、文化上的保守性和政治上的盲從。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人們積極主動地表達願望,參與經濟活動和分配經濟成果,這種自主性正是構成經濟民主的必要原則之一。
(4)法治原則。市場經濟是一種法治經濟,它不僅是法治得以產生和發展的現實基礎,而且擴大了法律的作用空間。同時,法治又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並在市場經濟中獲得了自身發展的動力。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利益分化,形成多元利益主體,而這種多元利益主體的經濟活動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進行,確保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法治能使多元利益主體的關係被法律化而成為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係,使人們有法可依來規範其自身的經濟行為,並進一步確保社會秩序的穩定,促進市場的發育。此外,市場的巨觀調控,只有依靠各種法律手段才能擺脫偶然性和任意性,使市場的運行程式和糾偏程式合法化,從而保證市場經濟的良性運作。法治原則既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也是經濟民主的原則。
可見,市場經濟的發展孕育了自由、平等、自主和法治原則,這些基本原則既構成了經濟民主形成的前提條件,搭建了經濟民主成長和發育的基本框架,同時又構成了經濟民主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民主內在要求的邏輯體現。因此,正是市場經濟所蘊涵的這些原則才催生了經濟民主。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市場經濟是經濟民主的基礎。
既然市場經濟發展中形成了經濟民主的原則,市場經濟是經濟民主的基礎,那么這與公有制又有什麼關係呢?在這裡我們不妨用反證法來證明公有制是經濟民主的基礎,先討論在私有制下,經濟民主內在要求的這些自由、平等、自主和法治的原則無法真正地實現,然後便邏輯地得出我們要證明的結論。在前文中我們提到一些學者認為經濟民主是解決勞資矛盾的主要辦法,然而經濟民主真的是醫治勞資矛盾這一社會固疾的良方嗎;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中,由於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它首先就把勞動者和資本家擺在不平等的地位,勞動者僅僅是被當作是異已的資本保值和增值的工具和手段,無法擺脫被資本奴役的命運。經濟民主的要求的平等原則在這裡喪失殆盡。其次,由於資本主義的私有制,使勞動者和資本家之間存在著很強的人身依附關係,使勞動者對生產過程的自主安排和自由意志完全被剝奪。在這種缺少自主和自由的生產過程中,經濟民主只不過是一種願想。資本家吸收勞動者參加管理是為了緩和勞資矛盾和適應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並非民主的真正體現。最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使勞動者根本不可能平等地分享勞動剩餘或資產收益馬克思把這種狀況稱為異化勞動,他曾經說:“首先必須指出,凡是在工人那裡表現為外化、異化的活動的,在非工人那裡都表現為外化、異化的狀態。
其次,工人在生產中現實的、實踐的態度,以及他對產品的態度(作為一種精神狀態),在同他相對立的非工人那裡表現為理論的態度。第三,凡是工人做的對自身不利的事,非工人都對工人做了,但是,非工人做的對工人不利的事,他對自身卻不做。”另外,資本主義的法律只是資產階級為維護現有的利益分配機制和社會制度的階級意志。由此看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中經濟民主內在要求的自由、平等、自主和法治狀況無法實現。這是因為(資產階級政治學中的‘勞動’,是一種被扭曲了的、非人的勞動,這種勞動的背後隱藏著的是私有制的事實。”因此我們邏輯地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方面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不斷地型塑著經濟民主的自由、平等、自主、法治的基本原則,為經濟民主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所造成的異化勞動又無時無刻不在衝擊、毀滅著自由、平等、自主和法治等經濟民主的內在意蘊和精神內涵,使得根植於市場經濟的經濟民主這棵幼苗無法成長為參天大樹。可見,市場經濟、私有制和經濟民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扭曲地疊加在一起,試圖通過建立經濟民主來緩和勞資矛盾,那只不過是一種幻想。要實現經濟民主,必須以公有製取代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徹底地改變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異化勞動,把勞動者從勞動中解放出來,使其真正成為經濟活動和經濟過程中的主人。
實現公有制,首先確保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相結合,改變私有制條件下勞資之間的不平等狀況,人們在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基礎上,成為經濟活動和經濟過程的主人。人們之間是一種獨立、自由和平等的關係,任何社會個體及個體之間的聯合體再也不是任何其他個體及其聯合體生存與發展的目的或手段。個體之間或其聯合體之間在公有制基礎上形成獨立、自由、平等的關係。這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民主的可欲狀態。可見,公有制的客觀存在才是經濟民主真正可靠的物質基礎和強有力的保證。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蔣一葦認為公有制的本義是以經濟民主代替經濟專制,以公平分配取代剝削。他曾集中地論述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和經濟民主的關係,他說:“社會主義公有製取代私有制,主要目的無非是兩個方面:一是在巨觀經濟上,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經濟,才有可能克服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性的矛盾,有計畫地分配和利用資源,使社會經濟得到協調發展;二是在微觀上,使勞動者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改變資本統治勞動,‘物’統治‘人’的反常現象,從而使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的積極性得到發揮。“以上這兩個目的,從經濟組織的角度來看,它的實質就是實現經濟民主,通過經濟民主把經濟行為的主體,由個體轉化為群體。巨觀經濟依靠人民民主決策,使其符合勞動者的整體利益;微觀經濟更是依靠勞動者的自由聯合、自主經營而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一切更有力地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市場經濟促進著經濟民主的生長,而私有制卻遏制著它的生長的矛盾狀況。
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則清除了經濟民主生長的障礙,並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因此,市場經濟和公有制共同構成了經濟民主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