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化勞動

異化勞動

馬克思的異化觀。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學形態的異化理論,並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最典型的異化本質。在馬克思之前,人們所揭示的種種異化,基本上還停留在異化的外部現象。馬克思則揭示出決定異化外部現象的本質異化,即異化勞動或勞動異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異化勞動
  • 外文名:alienated labor
  • 作者:馬克思
  • 出處:《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簡介,發展歷程,理論形成,理論發展,現代意義,

簡介

異化勞動是馬克思在《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稱勞動異化。馬克思用它來概括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及勞動本身的關係。他認為,勞動(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類的本質,但在私有制條件下卻發生了異化。其具體表現是:①人與勞動活動相異化。②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 ,即人同自由自覺的活動及其創造的對象世界相異化。③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④人同人相異化。因為當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勞動活動以及自己的類本質相對立的時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對立。馬克思藉助異化勞動概念,初步探討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異化勞動的揚棄來說明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在馬克思主義形成史上起過重要作用。在馬克思成熟時期的著作中,雖然還曾講到異化勞動,但已不再作為說明歷史的理論和方法,只是作為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僱傭勞動和資本對抗關係的概念。

發展歷程

理論形成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的形成有一個發展過程。在1842~1843年間所寫的《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等著作中,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異化問題的階段。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明確提出異化勞動的觀點,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並以此作為自己異化觀的出發點。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運用異化勞動觀點,進一步揭示作為資本主義社會和前此社會的主要異化形式“私有制異化”,即作為國家形式的政治統治的異化及勞動作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會活動的異化。從19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在《經濟學手稿(1857一1858)》和《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以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為基礎來闡明異化的本質。他在這些著作中揚棄從社會契約論到黑格爾的異化理論,認為轉讓不過是從法律上表示簡單的商品關係;外化則表示以貨幣形式對社會關係加以物化;異化才真正揭示人們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會關係,其實質在於表明人所創造的整個世界都變成異己的、與人對立的東西。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內容作深刻的概述。
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爾的合理思想時,明確指出異化的產生和演變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並且有其進步的歷史意義。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異化“是過去歷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馬克思認為異化決不是永恆存在的現象,而是受一定生產關係制約的歷史現象。因此,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制約的異化,必將隨著這種生產關係的徹底消滅而消滅。
西方學者對於異化問題的研究。從馬克思提出異化勞動理論到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學者中間,異化問題已從經濟、政治領域擴展到道德、心理、病理科學、技術、文藝等等整個文化思想領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學說,但它們歸根結底都受其哲學觀點的制約。例如,尼采從唯意志論出發,把人的異化歸結為放棄生存的意志。存在主義者從唯我主義出發,把異化及其克服歸結為人的自我選擇。新弗洛伊德主義者E·弗羅姆,從感覺論的主觀唯主義出發,把異化說成是人的一種體驗方式。這些異化學說,都不是歷史地從人們的社會關係考察異化產生的根源,而是側重於從生理、心理、道德、技術等思想文化方面找原因。所以,它們不僅弄不清異化的真正本質及其根源,重複了把異化與對象化、物化等同的錯誤,而且具有掩蓋資本主義制度為異化真正根源的傾向。

理論發展

異化 (aIienation):哲學和社會學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實質內容,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者有不同的解釋。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看,異化作為社會現象同階級一起產生,是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私有制是異化的主要根源,社會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終根源。異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們的生產活動及其產品反對人們自己的特殊性質和特殊關係。在異化活動中,人的能動性喪失了,遭到異己的物質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從而使人的個性不能全面發展,只能片面發展,甚至畸形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異化達到最嚴重的程度。異化在一定歷史階段同對象化與物化有關。但是,異化不等於或歸結於對象化與物化。對象化與物化作為人的社會活動,將與人類社會一起長存,而異化活動則是短時期的歷史現象,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會分工的最終消滅,異化必將在社會歷史上絕跡。
馬克思主義以前的異化理論。異化現象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出現,但是把這種現象提到理論高度來認識,卻是近代的事情。詞源的考察表明,異化的德文詞entfremdung是英文詞alienation的翻譯,而alienation又源於拉丁文alienatio。在神學和經院哲學中,拉丁文alienatio主要揭示兩層意思:(a)指人在默禱中使精神脫離肉體,而與上帝合一;(b)指聖靈在肉體化時,由於顧全人性而使神性喪失以及罪人與上帝疏遠。
在中世紀文獻中只是孕育著異化理論的萌芽。異化理論是在文藝復興以來的近代西方哲學裡逐漸形成起來的。首先接觸異化實質的理論形態,是社會契約說。其中異化已被明確規定為一種損害個人權利的否定活動,即指權利的放棄或轉讓。荷蘭法學家格勞修斯(1583~1645)是用拉丁文alienatio這個概念說明權利轉讓的第一個人。霍布斯和洛克雖然沒有使用這個概念,但是他們用別的概念表達了與格勞修斯相同的思想。在盧梭的社會契約學說中,異化除表達上述思想外,還包含有更深一層的含義。盧梭強調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不能轉讓,除非在社會契約中放棄這種權利和自由,轉讓給代表他們的國家。盧梭的這種態度,表明了他要求個人權利和自由的意向。盧梭還揭露了人的社會活動及其產品變成異己東西的事實。他曾在《愛彌兒》中指出,文明使人腐敗;背離自然使人墮落;人變成了自己製造物的奴隸等等。這樣,他就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兩重關係上,深化了異化概念的內涵。盧梭在異化思想上的推進,終於成為向德國古典哲學異化理論過渡的橋樑。
“異化”在德國古典哲學中被提到哲學的高度,從而進一步擴展和加深了它的含義。馬丁·路德最先把希臘文聖經中表述異化思想的概念翻譯成德文hat sich gesaussert(自身喪失)。從費希特到黑格爾,他們所使用的外化(entausserung)概念,是從馬丁·路德的翻譯演化來的。雖然費希特還沒有使用異化概念,但他經常從哲學高度通過外化這個概念揭示異化的重要含義。例如自我外化為非我,從而使原來與自我同一的東西變成異己的東西。詩人席勒通過批判勞動分工所帶來的危害,相當深刻地揭示了異化的實質,他認為,永遠被束縛在整體的個別小部件上的人,本身也變成了部件。
黑格爾的異化思想最初表現在對於基督教的“實證性”所作的批判中。他繼費希特揭示人與自然的異化關係之後,通過思想異化的形式揭示了人與人的異化關係。他認為,所謂基督教的“實證性”,就是指人所製造的基督教變成了一種僵化的反過來壓迫人的異己力量。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的異化理論達到高峰,異化成了說明自然、社會、歷史等辯證發展的核心概念,成為在“自我意識”所體現的人類意識和社會發展整體中始終起重要作用的中介。黑格爾把存在的一切都歸結為“自我意識”,把異化也歸結為“自我意識”的異化。自我意識作為絕對理念外化為自然,在社會歷史中作為“自我意識”環節的人異化為“絕對精神”。他認為,人和由人所組成的各種社會形態及其歷史作為主體,在異化中不僅表現為“分裂為二”、“或樹立對立面的雙重化過程”,而且這種由主體所產生的對立物,對於主體是一種“壓迫性的”、“吞食它的力量”,從而賦予異化概念不同於外化概念的深刻含義。但是,黑格爾在把異化作為發展中介的同時,往往也把對象化和對立面轉化籠統地當作異化,把“自我意識”作為異化的前提和歸結點,表現了他的異化理論的唯心主義歷史局限性。在黑格爾之後,費爾巴哈力圖從唯物主義觀點闡述異化。但是,他只是說明了宗教的一個本質方面,不是上帝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上帝,使人本身的力量變成了凌駕於人之上的超自然的神的力量。此外,對於黑格爾唯心主義異化理論所包含的許多深刻內容,他都無力加以揚棄。

現代意義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旨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奴役勞動、物統治人等種種弊端,進而闡述揚棄異化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未來社會理想。中國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的統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改革開放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解放生產力為宗旨,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對馬克思批評過的市場經濟負面因素沒有給予足夠重視,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可以對此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