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立足於國民經濟發展,以空間經濟研究為特徵,著眼於區域經濟。其特點是:在研究內容上,很大 程度上改變了過去孤立地研究區位生 產、價格和貿易的局面,將整個區位的生 產、交換、價格、貿易融為一體;從以往的區域類型、區域劃分的理論研究轉向以分析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各種現實的社會問題為主要方向;從注重區位的經濟產出到以人的本身發展為目標,重點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在研究對象上,從單個經濟單位的區位研究走向區域總體的研究;從市場機制研究轉向政府干預、計畫調節機制為主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由靜態的空間區位選擇轉入區域各發展階段空間經濟分布和結構變化與過程的研究,從純理論多假定的理論推導走向面對實際的區域分析和套用模型研究。由於研究地區社會、經濟、歷史背景的不同,現代區位理論研究內容廣泛,基礎理論多樣,可概括為3個主要方面:①關於區域空間結構,主要有“增長極核理論”、“大推進理論”、“大宗商品出口理論”、“外部經濟理論”、“區域比較利益理論”、“貨運中轉理論”和“自由入口理論”等;②關於區域經濟成長,主要有“經濟起飛理論”、“二元結構理論”、“地域生產綜合體(TPC)理論”和“協同發展理論”等;
經濟區位論是空間經濟分布、結構及演變的理論。
其發展大致經歷3個階段:①古典區位理論。主要指杜能(J.H.Thünen)1875年創立的“農業區位論”和韋伯(A- Weber)1909年創立的“工業區位論”。其共同特點都是立足於單一的企業或工廠,著眼於成本、運費最省;②近代區位理論。隨著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轉向全世界的經濟擴張,商品、資本和市場壟斷,從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成本學派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市場學派;從立足於單一的企業或工廠轉變為立足於城市;從著眼於成本、運費最省發展為追求市場的擴大。主要有“貿易區邊界區位理論”、“綜合區位理論”、“中心地理論”、“相互作用理論”、“分界點理論”、“贏利邊際理論”和廖什(A. Lsch)的“經濟景觀和相嵌等級體系理論”等;③現代區位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立足於國民經濟發展,以空間經濟研究為特徵,著眼於區域經濟。其特點是:在研究內容上,很大 程度上改變了過去孤立地研究區位生 產、價格和貿易的局面,將整個區位的生 產、交換、價格、貿易融為一體;從以往的區域類型、區域劃分的理論研究轉向以分析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各種現實的社會問題為主要方向;從注重區位的經濟產出到以人的本身發展為目標,重點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在研究對象上,從單個經濟單位的區位研究走向區域總體的研究;從市場機制研究轉向政府干預、計畫調節機制為主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由靜態的空間區位選擇轉入區域各發展階段空間經濟分布和結構變化與過程的研究,從純理論多假定的理論推導走向面對實際的區域分析和套用模型研究。由於研究地區社會、經濟、歷史背景的不同,現代區位理論研究內容廣泛,基礎理論多樣,可概括為3個主要方面:①關於區域空間結構,主要有“增長極核理論”、“大推進理論”、“大宗商品出口理論”、“外部經濟理論”、“區域比較利益理論”、“貨運中轉理論”和“自由入口理論”等;②關於區域經濟成長,主要有“經濟起飛理論”、“二元結構理論”、“地域生產綜合體(TPC)理論”和“協同發展理論”等;③關於區域發展模型,主要有“經濟部門結構理論”、“乘數效益理論”、“基礎—非基礎分析模型”、“投入—產出分析”以及各種規劃模型和預測模型等。現代區位研究是建立在自然、社會眾多學科研究新成果的基礎之上,可概括為成本—市場學派、行為學派、社會學派、歷史學派和計量學派等。經濟區位論研究對於現代地理學區域發展理論的建立,區域發展戰略的擬定,最佳開發區位的選擇,區域發展模式的確定以及區域發展對策的協調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