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能

杜能

杜能,德國經濟學家。曾就讀于格廷根大學。邊際生產率說的前驅,被認為是經濟地理學和農業地理學的創始人,他提出了農業經濟中的孤立國學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杜能
  • 外文名: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
  • 別名:約翰·海因里希·馮·杜能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德國
  • 出生日期:1783
  • 逝世日期:1850
  • 職業:經濟學家
  • 主要成就: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創始人
    邊際生產率說的前驅
  • 代表作品:《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三卷
  • 又譯:屠能
學說內涵,假定條件,解決問題,研究方法,形成機制,農業生產,學術貢獻,

學說內涵

杜能系統地分析了農業分布,認為在土地肥沃程度相等條件下,由於農場距離都市遠近不同,因而農業經營方式也不同,農業收益就有差別,從而論證級差地租。還認為資本主義條件下增加投資,不僅能增加資本收入,也可提高工資。這種學說被稱為孤立國模型。

假定條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個城市
(2)不存在可用於航運的河流與運河,馬車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3)土質條件一樣,任何地點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與其它地區隔絕;
(5)人工產品供應僅來源於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給則僅來源於周圍平原;
(6)礦山和食鹽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業經營型農業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農業,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條件。

解決問題

第一,在這樣一種關係下,農業將呈現怎樣的狀態。
第二,合理經營農業時,距離城市的遠近將對農業產生怎樣的影響。即為了從土地取得最大的純收益,農場的經營隨著距城市距離的增加將如何變化。

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質條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擾,而只探討一個要素(即市場距離)的作用。即不考慮所有的自然條件差異,而只是考察在一個均質的假想空間裡,農業生產方式的配置與距城市距離的關係。

形成機制

根據前述各種假設,以及運費與距離及重量成比例,運費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農產品的生產活動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動等前提條件,杜能給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農產品的市場價格;
C農產品的生產費;
Q農產品的生產量(等同於銷售量);
K距城市(市場)的距離;
t農產品的運費率。
地租收入R對同樣的作物而言,隨距市場距離增加的運費增多而減少。當地租收入為零時,即使耕作技術可能,經濟上也不合理,而成為某種作物的耕作極限。在市場(運費為零)點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極限連結的曲線被稱為地租曲線。每種作物都有一條地租曲線,其斜率大小由運費率所決定,不容易運輸的農作物一般斜率較大,相反則較小。杜能對所有農業生產方式的土地利用進行計算的結果,得出各種方式的地租曲線的高度以及斜率(圖3-1上部)。因農產品的生產活動,是以追求地租收入為最大的合理活動,所以農場主選擇最大的地租收入的農作物進行生產,從而形成了農業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結構(附圖下部)。

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方式的空間配置,一般在城市近處種植相對於其價格而言笨重而體積大的作物,或者是生產易於腐爛或必須在新鮮時消費的產品。而隨著距城市距離的增加,則種植相對於農產品的價格而言運費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圍,將形成在某一圈層以某一種農作物為主的同心圓結構。隨著種植作物的不同,農業的全部形態隨之變化,將能在各圈層中觀察到各種各樣的農業組織形式。以城市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為自由式農業、林業、輪作式農業、穀草式農業、三圃式農業、畜牧業這樣的同心圓結構。
1.第一圈——自由式農業圈。為最近的城市農業地帶,主要生產易腐難運的產品,如蔬菜、鮮奶。由於運輸工具為馬車,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術,因此需要新鮮時消費的蔬菜,不便運輸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產品(如鮮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處生產,形成自由式農業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規模所決定的消費量大小而決定。
2.第二圈——林業圈。供給城市用的薪材、建築用材、木炭等,由於重量和體積均較大,從經濟角度必需在城市近處(第二圈)種植。
3.第三圈——輪作式農業圈。沒有休閒地,在所有耕地上種植農作物,以穀物(麥類)和飼料作物(馬鈴薯、豌豆等)的輪作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塊地的六區輪作,第一區為馬鈴薯,第二區為大麥,第三區為苜蓿,第四區為黑麥,第五區為碗豆,第六區為黑麥。其中耕地的50%種植穀物。
4.第四圈——穀草式農業圈。為穀物(麥類)、牧草、休耕輪作地帶。杜能提出每一塊地的七區輪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總有一區為休閒地,七區輪作為第一區黑麥,第二區大麥,第三區燕麥,第四區、五區、六區為牧草,而第七區為荒蕪休閒地。全耕地的43%為穀物種植面積。
5.第五圈——三圃式農業圈。此圈是距城市最遠的谷作農業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農業圈。三圃式農業將農家近處的每一塊地分為三區,第一區黑麥,第二區大麥,第三區休閒,三區輪作,即為三圃式輪作制度。遠離農家的地方則作為永久牧場。本農業圈內全部耕地中僅有24%為穀物種植面積。
6.第六圈——畜牧業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產谷麥作物僅用於自給,而生產牧草用於養畜,以畜產品如黃油、乳酪等供應城市市場。據杜能計算本圈層位於距城市51~80km處。此圈之外,地租為零,則為無人利用的荒地。

學術貢獻

杜能是現代西方區位理論的先驅者,其《孤立國》是第一部關於區位理論的古典名著。他認真研究了孤立國的產生布局:不僅充分討論了農業、林業、牧業的布局,而且考慮了工業的布局。他根據當時德國農業和市場的關係,摸索出因地價不同而引起的農業分布現象,創立了農業區位理論
現代區位理論來看,杜能在100多年前提出的這些思想仍然有積極意義,而且對他以後的區位理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用。後來的工商業區位力量,特別是空間相互作用和城市地域結構等理論分析,無不以杜能的農業區位學說為出發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